❶ 教育的四個基本規律是什麼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一。
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首先,學生的學習內容是經過系統選擇、精心加工,簡化的和典型化的人類文明經驗的精華。
其次,在學生的認識方式上也表現出間接性。同時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要使人類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識。
必須依靠個人以往積累的或現時獲得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原因在於學生學習的書本知識是以抽象的文字元號表示的,是前人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的認識和概括,而不是來自學生的實踐與經驗。
陶行知說:「接知如接枝」,這句話將樹的枝幹比喻為直接經驗,嫁接進來的樹枝比喻為間接經驗,體現的是間接經驗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所以,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增加學生學習新知識所必須有的感性認識,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如果材料分析題中,一個老師在講解抽象知識的同時,注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去獲取知識,或者讓學生觀看直觀的教具與實驗,都是體現了這一條規律。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有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為智力提供了廣闊的領域。
向學生介紹關於歸納、演繹、解決問題等思維方法的知識,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必然要求學生積極進行認識、思考和判斷等心智活動,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動中才能發展認識能力。
3、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統一。
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師的教,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的積極性,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者的關系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並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獲得理想的發展與進步。
二者的關系是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
材料中如果一個老師在給學生講授知識的同時,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體現了這一規律,如某歷史老師在講民族英雄岳飛的時候,同學們對於民族英雄岳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❷ 赫爾巴特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可以歸納為「一原則」「二基礎」「三中心」及「四階段」。
1、原則
赫爾巴特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學原則」,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他明確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他認為,教學是形成道德觀念,培養道德品質的最基本的手段,強調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之上;道德教育應該通過教學進行,教學的目的是早就學生的德行。
2、二基礎
赫爾巴特將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了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1)教育學的倫理學基礎
赫爾巴特把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養成五種道德觀念,作為他的倫理學的基本原理。這五種道德觀念是「內在自由」「完善」「善意」「正義」「報償」。
他認為,「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德行是給予整個教育的名詞」。教育的整個目標,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在於培養學生的這五種道德觀念。
同時,這五種道德觀念是一個彼此相關的系統,應當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組成,既不能缺少某一種觀念,也不能使某一種觀念過多或過少。
(2)教育學的心理學基礎
赫爾巴特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學是心理學,強調教育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學,並充分應用心理學去論證教育上(特別是教學上)的各種實際問題,努力給予教育工作以理論說明,這是他在教育史上最重要的貢獻。
在他看來,人的「心靈」是宇宙中無數實在的一種,它與其他「實在」發生關系,便產生「觀念」。「觀念」是事物呈現於感官,在意識中留下的印象。他認為,觀念是人意識活動的最基本素材,一切心理現象都由各種觀念的相互作用而產生。
它從作為感知的對象,到保留在意識中,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即統覺的過程。「統覺」即新觀念為已經存在於意識的舊觀念所同化和吸收。赫爾巴特認為,任何觀念、任何經驗的取得,都是統覺的結果。
3、三中心
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以「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三中心論,我們通常把赫爾巴特的三中心論稱為「舊三中心」,而把杜威的「兒童為中心(學生為中心)、經驗為中心、活動為中心」稱為「新三中論」。
4、四階段
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他指出,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經歷四個階段,即明了(或清晰)、聯合(或聯想)、系統、方法。
明了——教師通過運用直觀教具和講解的方法,進行明確的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觀念聯合,即學習新知識的准備。
聯合——由於新表象的產生並進入意識,激起原有觀念的活動,因而產生新舊觀念的聯合,但又尚未出現最後的結果,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與學生進行無拘束的談話,運用分析教學方法。
系統——採用綜合的教學方法,使新舊觀念間的聯合系統化,從而獲得新的概念。
方法——新舊觀念間的聯合形成後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這就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活動,通過練習鞏固新習得的知識。
(2)任何教育都以什麼為基礎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教育學的構成部分:
嚴格來說,研究某一理論的構成部分,只是一種直觀的思維方式,而且,從元教育理論研究的角度看,它不能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但出於對中國教育學研究起借鑒作用這一點考慮,我們不妨作一個簡單敘述。從表面來看,赫爾巴特前後兩本教育學在構成部分上是有很大差異的。
第一本由三編構成,包括「目的論、教學論、訓育論」;第二本由「基礎理論、教育過程、教育問題」三部分構成。
對比起前一本書來,在第二本書中作者作了四個變動:
一是增強了基礎理論部分;
二是將「教學論」和「訓育論」合二為一;
三是將教育目的論分散到教育、訓育各部分分別論述,而沒有專門立論,至於在第一本書中專門論及的管理部分(在目的論中論述)仍保留在與教學、訓育平行的地位;
四是增加了學科教學論和有關教育制度方面的論述。由於《教育學講授綱要》一書體繫上的變化,我們可知,赫爾巴特自己對教育學的構成部分也沒有確切的把握,只不過是他更注意將自己的教育學信念轉化成一種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理論體系罷了。
從兩本書所體現的共同特點來看,他的教育學實際上是由「基礎理論」、「教學論」、「訓育論」和「學校管理論」四部分構成。赫爾巴特所苦心經營的教育學體系與兩個世紀以前的誇美紐斯相去並不很遠,但卻在理論基礎和研究方式上有了根本的變革。
❸ 教育合力是指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什麼為基礎
教育合力是指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什麼為基礎?教育合理是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社會經濟為基礎,努力打造一支精練的教師隊伍,為學生的成長努力奮斗
❹ 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什麼為依據
前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可見,教師的人格力量、人格威信在所有教育手段中有著獨特而崇高的地位。一個優秀的教師,他面對學生所展示的,是教師坦盪無私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