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核心基礎是什麼
擴展閱讀
你要怎麼說歌詞完整版 2024-11-24 03:53:07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核心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10-24 12:30:56

⑴ 如何理解鄧小平所說的教育的三個面向

1983年9月8日,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983年9月30日《人民日報》作了報道。「三個面向」的題詞言簡意賅,集中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也反映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教育的客觀要求,把握了時代特徵和對世界未來的科學預測,確定了我國新的歷史時期迎接和適應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總對策,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當代中國各級各類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指導方針。
一、鄧小平教育思想三個面向的實質涵義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就是要面向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調的是教育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要求教育要主動適應和服務於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要服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和造就數量充足、質量合格、結構合理的各級(高級、中級、初級)各類(各條戰線)建設人才,提高我國公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鄧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說過:「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 又說:「我們要掌握和發展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各行各業的新技術新工藝,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並且在上層建築領域最終戰勝資產階級的影響,就必須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必須造就宏大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 、「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 這幾句講話簡明扼要地鏟明了現代化建設對教育的依靠關系,說明經濟要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尤其關鍵,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正越來越顯示出其巨大的作用。而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無疑是要依靠高科技人才的培養。而人才的培養根本在於教育。為此,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為九十年代以至於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准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具有開拓能力的廠長、經理、工程師、農業師、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師和其他經濟、技術工作人員。還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能夠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發展和新技術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學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聞和編輯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和各方面黨政工作者。」另一方面,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要求教育要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培養質量、數量、結構上都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要認真對待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學習、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同時還要主動與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適應。努力把青少年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四有」新人。列寧同志很早就說過:「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 這要求我國新時期的教育要在向學生傳授現代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注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就是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注意在課程改革中進行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以全面適應當今科學技術劇增、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有效地避免過去教育中的「高分低能」現象的重現。第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除了包括教育適應和服務四個現代化之外,還應包括教育自身的現代化,這是因為只有通過改變教育自身的現代化,才能有效地讓教育更好地適應和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教育自身的現代化首先是辦學模式、辦學理念及教育制度、教育目標課程設置的現代化;第二是教育方法、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科研的現代化;第三是辦學條件、辦學設施的逐步現代化。這方面要求教育要繼續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力度,加大教育投入,強調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先地位,強調「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加強教育科研與師資培訓,加速教育技術信息化進程。努力促進現代化大教育格局的形成。
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就是說教育改革與發展,不僅要著眼於中國,還要放眼世界」, 這里有兩點涵義。一方面,要求教育要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方針、政策服務;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自身的對外開放。首先,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訊技術、電子技術、互聯網得到迅速地發展,這不僅大大縮短了全球的空間距離,也同時促進了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接觸與交流。這對於發展中的國家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中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能不看世界大勢關門搞建設。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鄧小平同志就此早有表述:「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 、「根據中國的經驗,把自己孤立於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中國執行開放政策是正確的,得到了很大的好處。如果說有什麼不足之外,就是開放得還不夠。我們要繼續開放,更加開放。」 。那麼,我國在與世界各國開展各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吸引外資,發展經濟,進行全面的改革開放就需要有一大批能夠走向世界的「開放型人才」。這就要求教育要主動適應並服務於這種需要,即教育要培養能夠參與和勝任國際競爭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公民。教育只有為我國培養大批適應國際競爭的尖端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大軍,培養大批熟悉國情,了解世界,富有崇高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在國際事務中能夠為國爭光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經濟才能振興。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要善於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及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對外開放思想教育、國際形勢教育、「面向世界」教育,為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良好的國際意識、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其次,教育要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既教育自身也要面向世界。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對外開放,了解世界的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關注各國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吸收世界上先進的教育科學成果,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和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識,特別是要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教育發展和管理的成功經驗,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以及當代科學技術文化最新發展的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育自身面向世界,就要努力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加強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在努力學習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和成果的同時,堅持立足中國實際,反對生搬硬套,自覺抵制種種腐朽東西的侵蝕。鄧小平同志說過:「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取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又說, 「中國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我們只能按中國的實際辦事,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 ,在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的經驗教訓。我們在學習外國的同時,還要從本國的實際出發,博採別國之長,努力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在這一方面,我們還要與世界各國繼續擴大圖書資料的交流,實現國際信息聯網,進行教育理論與辦學經驗的交流,引進先進的教材、教育手段與教育技術,進行合資或全作辦學等。只有這樣,教育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對外開放服務,更好地培養出適應對外開放的人才。
教育要面向未來,是由教育的超前性所決定的,講的是現代教育與未來教育的關系。是鄧小平同志從實現我國經濟宏偉的發展目標的需要提出的,也是從未來科技與經濟發展趨勢提出的。當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人們所獲取的知識不斷陳舊或過時,而新的知識在不斷涌現,傳統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這就要求人們要有未來意識和超前意識。要求教育要面向未來,教育要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強調了教育發展的超前性和教育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其核心在於教育為未來的發展儲備人才,使人才有充分能力適應未來科技與經濟的高度發展、迅速更新和激烈競爭,從未來的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來考察和籌劃教育的發展戰略。鄧小平曾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們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需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 、「今天,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工藝的變革,都非常迅速。許多產品,往往不要幾年的時間就有新一代的產品來代替。勞動者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就要求教育首先必須為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也就是說,教育要為未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培養人才,根據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以長遠的、歷史的戰略眼光辦好當前的教育。一般來說,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畢業,需要十六七年時間,教育從娃娃抓起,現在就得考慮十幾年、二十幾年以後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要面向未來,就要求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要適應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還要適應將來的需要。面向未來,就是預測未來社會對教育的要求,重視明天教育的研究。所以我們當前應以發展的眼光,以將實現的現代化對各級各類人才的素質要求來興辦今天的教育,及時建立我國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新學科,及時開發出未來發展需要的新課程,使今日的教育能夠適應和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國家和社會必須以長遠的、歷史的戰略眼光辦好當前的教育。使教育自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鄧小平同志在論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時就提出:「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 今天,要優先發展教育,就是要加大教育投入,更新教學設備,改善教育環境;同時,使教育事業本身具有長遠的發展後勁,使我國的教育在新世紀的激烈競爭中走在世界的前列,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不斷提高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國際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鄧小平教育思想三個面向的辯證關系與現實意義
1、鄧小平教育思想三個面向的辯證關系。「三個面向」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是鄧小平根據國際新技術革命和國內現代化建設的形勢,針對當時(1983年)我國教育同現代化建設嚴重不適應實際提出的。可以說,它是鄧小平教育理論的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體現了一定時期內的時代特徵和對教育事業的根本要求。「三個面向」統一於一個目標,就是主動有效地服從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統一於一個過程,就是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的辦學模式,形成有中國特色,又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三個面向」的內容各有側重,其中,「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是核心,是基礎。它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要主動適應和服務於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需求。一方面,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方向和戰略目標,教育是社會整體的組成部分,擔負著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歷史重任,所以教育理應「面向現代化」;另一方面,這簡要地回答了教育的基本功能,即教育要為社會主義培養「四有」新人。而培養「四有」新人就是要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但是面向現代化,必須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只有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服務於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對外開放,適應和服務於我國社會與經濟的未來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可見,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是為了更好地面向現代化,是為了更好地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步署,到本世紀末,我國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顯的提高;城鄉勞動者的職前、職後教育有較大的發展;各類專門人才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21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設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由此看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長遠方向,是一個伴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的現代化而同步的進程。所以,我們可以說,堅持「三個面向」,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正確抉擇。
2、鄧小平教育思想三個面向的現實意義及其所蘊含的先進的教育理念。「三個面向」准確地揭示了我國教育的歷史轉折,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和閉關鎖國的時期的教育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教育的本質特性,明確指出了我國新時期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體系。因而,「三個面向」可視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對毛澤東教育思想的一大發展與貢獻。它不僅成為了中國現當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也從總體上反映了當今國際教育的改革均勢。在這「三個面向」中我們可以看到鄧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幾個觀點:
一是教育先行的教育理念。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通過探索和實踐得出這樣的結論: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與手段,也是人們創造未來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之一。人們對人力資源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以及人們對開發人力資源的極大關注,決定了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而這正是「三個面向」的基本觀點之一。「三個面向」是在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科技是關鍵,基礎在教育」;「教育是戰略重點」等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既是這些觀點的繼續,又是這些觀點的發展。鄧小平同志說:「搞好教育和科學 工作,我看這是關鍵。……現在要抓緊發展教育事業。」 他還曾多次提到要抓住全局與局部的聯系,站在實現現代化總目標的高度,抓住未來與當前的聯系,並揭示出教育是實現現代化總目標的先決條件,是關系著現代化戰略全局聽基礎工程。基於這一點,他特別強調要把發展教育「作為一個戰略方針,一個戰略措施」 來抓緊抓好。經濟振興的關鍵在科技,科技進步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發展的目標在人才,這是鄧小平同志始終一貫的基本觀點。根據鄧小平同志關於從戰略高度優先發展教育的思想,黨的十二大把教育列為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黨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四大更加明確地提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一系列戰略選擇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的。
二是教育國際化的教育理念。這一方面反映在教育要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調整培養人才的規格和要求,把培養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外向型、國際型人才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任務和人才培養目標,使這些人才具有敢於競爭、善於競爭的意識和能力,能以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去迎接更為激烈的競爭與挑戰。同時也要求教育要在人才培養、教師培訓、教育科研、設施設備現代化等諸方面加強國際的交流與合作。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正是這一理念的集中反映。他一貫主張對外開放,包括經濟、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他認為教育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國的教育必須與世界各國的教育進行交流,不斷地汲取營養,才能促進自身的新陳代謝、推陳出新。正如他說的那樣:「但是光憑自己的經驗和教訓還解決不了問題。……開放不僅是發展國際間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國際的經驗」 正是基於這些觀點,我國教育在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就,表現在外派留學生和接收留學生、國際漢語教學以及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
三是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理念。信息作為自然界三大組成部份之一,也是現代科學技術三大支柱之一。電子信息技術已將人類社會引向智力即普遍開發智力並依靠智力迅速推動社會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要想適應新的時代變化,適應現代化,適應「新技術革命」,首先得先適應信息化。這一方面要求教育要培養具備收集、選擇、處理信息能力,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又要善於把信息科學技術成果有效地應用於教育、科研及其他文化活動領域。即積極地引進信息技術手段,克服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在時間上、空間上的局限性,以最終實現教育的個性化、社會化、終身化,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質量的物質基礎。這一理念具體體現在鄧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三個面向」之中。他主張,教育要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而且要充分估計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 我們未來的社會無疑會是一個信息社會。因此,教育要發展,就離不開信息化。這需要我們教育進一步加速信息機器引入教育的進程,加速現代化教育理念、教育觀念、教育方法變革的進程。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這一觀點也得到當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總之。鄧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三個面向」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落腳在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上,落腳在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培養上。它不僅為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戰略方向,也為我們今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實驗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因此,全面貫徹「三個面向」對於改善教育現狀,使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⑵ 教育信息化2.0是什麼

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領域的新篇章,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將大力推動教育公平,通過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和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一舉措旨在實現教育資源從專業領域向全社會共享的轉變,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入了2.0時代。


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是以「數據」為驅動力,通過「開放」策略,推動教育智能化。這意味著數據將成為教育改革的關鍵要素,開放的數據共享平台將打破傳統界限,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和企業公民參與到教育創新中來。教育信息化2.0不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而是全社會共同推動的教育現代化進程,它將深刻影響我國教育的發展水平和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