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學術基礎理論包括哪些方面
擴展閱讀
多方面的知識英語 2025-01-12 00:27:52
網上教育機構如何辦理 2025-01-12 00:27:49
類似七龍珠的動漫有哪些 2025-01-12 00:16:49

學術基礎理論包括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 2024-10-06 23:38:46

⑴ 寫論文常用的理論有哪些

理論框架究竟指什麼?理論框架與支撐理論有什麼區別?這是一些網友的看法:

A:把幾個理論擰在一起說明一個主題?

B:我覺得說明主題不是在拼湊理論,而是你這個主題到底發現了什麼問題、你打算怎麼解決、解決過程會用到什麼理論和方法等等,自然就引出來你能用到的理論,如果僅僅為了「理論基礎」而羅列理論,就有葯不對症之嫌了

C:不少學生以為在論文中或者研究計劃書中,只要單獨介紹一下某個理論,就是有理論框架了,其實不然。任何理論框架的應用,關鍵是應用這一理論背後的推斷邏輯(所謂理論,是對兩個或多個現象之間具有某種關系的陳述)。為此,需要把理論涉及到的主要方面放到你自己的研究情景(context)下,進行具體化應用,包括概念定義、操作定義(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D:寫論文要持之以據,而不同的理論其前提假設不一定相同。寫論文就是要在同一前提假設下多個理論相互結合從而說明同一問題。而這些理論構成的框架、結構,就是理論框架。

E: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理論框架,寫法有所不同。

常見的主要有三種方式:

縱向分析:沿著時間脈搏,將理論的緣起、發展、成熟及展望歸類整理;

橫向分析:理論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歸納與整理;

從大到小:從研究對象理論的外延到內涵,層層分剝至研究的領域和方向。

一般而言,我們常用的理論框架是縱向分析與橫向分析的結合。而從大到小更多的是在理論綜述階段運用。不知你的研究方向,只能概而言之,呵呵~~~

F:這是理論框架的定義:理論框架:利用已有的理論對研究中各概念或變數間的相互關系作說明,該理論則為該研究的理論框架。

通過以上的材料,大概可以得出對理論框架的一些基本認識:

1,理論框架具有系統性,既這些理論是跟研究問題緊密相關的,通過研究問題將這些理論結合在一起,來支持你的研究。因此,理論框架不是理論的羅列。

2.理論框架是為研究問題服務的,因此,理論一定是根據研究問題涉及到的理論,涉及到了什麼就寫什麼,涉及到了理論的某一部分就寫那一部分。然後後續的研究就需要根據理論框架進行具體化分析,因為你的研究是建立在這些理論基礎之上的,沒有這里理論基礎你的研究就是bull shit,你的研究就不成立。

⑵ 研究生論文中的「理論基礎」究竟要寫什麼

就是說從理論上找到證據,在行動之前要從理論上去論證行動的合理性,必要性等等。

基礎理論指一門學科的基本概念、范疇、判斷與推理。科學的基礎理論,指科學的基本概念、范疇與原理。

經濟學基礎理論是由概念、范疇與范疇體系組成的學科邏輯體系,包括科學的經濟學理論與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即經濟學科學真理,內容是反映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經濟學科學規律,形式是語言(包括數學)。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往往是復雜經濟現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著合理的因素。

拓展資料:

研究生論文是研究生所撰寫的學術論文,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更高的學術水平,更加強調作者思想觀點的獨創性,以及研究成果應具備更強的實用價值和更高的科學價值。共分為12大類。

研究生論文是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所撰寫的論文。它應能反映出作者廣泛而深入地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具有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對所研究的題目有新的獨立見解,論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較好的科學價值,對本專業學術水平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優秀的論文能夠反映出作者對所學習專業的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水平,能夠幫助作者構建起良好的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能夠反映作者獨立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理論的應用水平,對研究的課題的思考和獨立見解。較之學士論文,碩士論文應當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更高的學術水平,更加強調作者思想觀點的獨創性,以及研究成果應具備更強的實用價值和更高的科學價值。

因而撰寫論文將對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數據資料翔實充分、論證分析詳盡縝密、推理演算思路清晰、論文結構規范清晰、專業詞彙運用准確。

做研究,要有積極和嚴謹的科研態度,要有耐心、恆心、信心和決心,同時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2005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畢業論文獲得者、武漢大學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王樹良教授認為,論文的寫作、發表過程是科學研究深化、完善的過程。對寫論文要抱著一種百折不撓的快樂的心情,沒有一個真正的學者僅為發表論文才去研究,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學者會認為發表論文的多少與學術貢獻可以等同。

但是,每一個真正的學者都會愛惜自己的論文,關心他人對自己論文的評論和引用。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武漢大學張培剛教授總結自己的學術人生,說了一句哲理感言:「認真,但不能太認真,應適時而止;看透,豈能全部看透,須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