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動力的內驅力需要什麼作為基礎
擴展閱讀
外國基礎教育怎麼樣 2025-01-13 09:50:10
建築基礎佔主體預算多少 2025-01-13 09:48:39
英語8上第5單元知識點 2025-01-13 09:29:03

動力的內驅力需要什麼作為基礎

發布時間: 2024-08-24 05:01:34

⑴ 解析內在驅動力

一.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內驅力與需要基本上是同義詞,經常可以替換使用。但嚴格的說,需要是主體的感受,而內驅力是作用於行為的一種動力,兩者不是同一狀態,但兩者又密切相連,因為需要是產生驅力的基礎,而驅力是需要尋求滿足的條件。

1.如何經常保持自我驅動力?

首先,自我驅動力強度和內心的渴望程度是成正比關系的。但是驅動力是否穩定,這和實現目標的難度有關,也是影響你工作進度和耐心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越容易完成的目標,我們可能越勤奮!反之就可能越懶惰。這本來就符合人性好逸惡勞的本質。

但是作為一個人,必須要有自己堅定的信念。這才是真正內在驅動力的升華!當然了,除了信念,方法還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養成某種習慣,當然也就意味著我們也可以改變這種習慣。

如何克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呢?

這就要求我們,先制定一個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計劃。然後就堅決執行自己定下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慢慢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一開始估計有點難度,但是只要我們真的動起來了,投入到我們真心想做的事情當中,慢慢的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行為習慣改變了。因為當你對一件事投入的越多,你就越難放棄。當你不斷強化積極向上的行為模式時,消極心態也會逐漸淡化。久而久之,你知行合一的能力就會得到良好的鍛煉,進而提高了。

2.如何尋找自己的內在驅動力?

首先我們討論一下內在驅動力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內在驅動力:就是發自內心的不斷驅動自己前進的力量,這一力量來源於我們自己而不是外界給我們強加過來的。

記得羅振宇的一句話: 擁有自我驅動力的人,會想方設法找到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與工具,進行自我學習、探索,或與人合作與創新。而沒有這種強烈動機的人,既是擁有再多的資源、工具,都沒有用。

所以說自我驅動,決定命運;動機落差,又決定階層。很多人都會發現 身邊總有一些人整天就跟打了雞血一樣,而你為嘛總是昏昏欲睡,一起鍛煉減肥,別人為嘛變成窈窕淑女,自己卻是效果甚微。

二.我們如何培養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呢?

1. 在自己發展的不同階段制定適合自己的目標

當你感覺自我良好時,就相應的提高自己的目標,當你處於低潮時期時,就對自己的目標降低,在自我的潛意識下進行持續而又穩定的進步。要記住時刻盯住自己的目標,盯死它!一旦我們無法將目光集中於目標,懷疑和恐懼就會接踵而至。

始終要知道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隔三岔五要問自己,制定踮腳就能實現的目標,不斷鞭策自己砥礪前行。我是誰?我將要干什麼?我用什麼辦法干?

2.找到自己的剛需,這樣才可以保持強大的驅動力,進而讓自律也變得更有持久性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剛需?剛需就是你真心喜歡的或者為了實現某個目標必須要做的事情。

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制定一些無法影響自己生活的目標,我們不能感受到它的緊迫性,還有必要性。還有一些就是對於一些剛需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萬一不需要呢?這樣就導致我們產生了惰性思維。

這就像一根毒刺一樣扎在你的身上,順帶造就了拖延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像魔咒一樣揮之不去。

3.注重學習動機的培養和心靈的開啟

想做好任何事情,都是先有心而感,心裡有強烈的感覺與動機,便會想盡一切辦法,找到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與工具,去學習、摸索,去實現。心若不在,沒有感覺,就是擁有再多、再好的資源與工具,也都沒用。

人是需要心靈敞開,用心去感知內在與外部的世界的,長期心靈的關閉,對外部感知逐漸麻木,不僅精神會出問題,同時學習力、感知力、想像力與創造力,都會受到極大的限制與壓抑,哪裡還會有學習的動機與樂趣呢。

驅動力來源於自己的渴望,不管經歷多少岔路,最終會走上成功的道路。它會讓你猶如腳踏風火輪,堅定不移的朝著既定的方向全速前進,它會讓你手握指南針,永遠提醒你不要偏移正確的軌道。

有著強大驅動力的人,目光如炬,能夠看清稅務背後的邏輯,理清事物之間的關系,時刻找到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的剛需。

他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燈塔,成為自己的船槳,為自己而工作,我認為這樣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工作中的強者,生活中的強者,你認為呢?

三.人基本上有三種驅動力:

我們平時說的內在驅動力,就是說的第三種。這種驅動力才是真正能激勵和調動積極性的方法,這種驅動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具備第三種驅動力,就能主導自己的人生。

四.找到自己的內在動力

人們必須在以下四個方面能夠自主:

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方法和工作團隊。

驅動力這張三角桌的前兩條腿:自主和專精至關重要,但是為了保持平衡,我們還需要第三條腳:目的,它能為自主和專精提供內容。

昨天跟大家強調了「價值」的重要性,也明確了只有「思考」才能讓我們找到創造價值的路徑,其實創造價值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驅動力」,如果說思考讓我們有了正確的、達成目標的路徑,但是我們卻沒有動力去做任何的行動,那麼這條所謂「正確的路徑」也只是擺設,我們不會有機會去驗證它、改進它。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好書《驅動力》。

如果說自我管理有一個核心,這一個核心一定就是驅動力。

過去我們總以為只有持續的獎勵,才有可能讓員工有超出平常的表現,這在一些只需要機械技巧的工作中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完成任務需要思維技巧,哪怕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思維技巧,我們都會發現獎勵越大,往往成績越差。

比如說要寄200份月餅給客戶,但是這個工作讓快遞公司做會增加預算,你打算自己來做,但是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你一個人做來不及完成,需要其它人幫忙。這項任務就是典型的機械勞動,只需要把月餅裝到快遞袋裡,放入賀卡,封口,貼好已經列印出來的快遞單。一共四個步驟。

在這種情況下,許諾獎勵就會很有效,比如說完成一份就可以給一份小額獎金,計件工資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盡管條件獎勵會破壞內在積極性和創造力,但是因為這項任務既不需要深度的熱情,也不需要深度思考,所以直接的獎勵是有效的。

而對於那些不只是需要遵循指示,踩著梯子一步一步爬的工作來說,獎勵就比較危險了。比如說我們舉辦年會,需要設計師設計海報,不要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進他們辦公室宣布:「如果你給我弄張能震撼到我的海報,或者讓海報比去年更轟動,你就能得到10%的獎勵。」

這在全世界各個機構都是最常見的激勵人的做法,但它實在是降低工作水準的「良方」,設計海報不是機械勞動,它需要腦力勞動,需要打破限制,需要藝術化的思維。而這種'如果你做到了,那麼就有獎勵』的激勵方式正是壓制這種思維的「理想方案」。

當然在需要思維技巧的團隊里,基本報酬必充足,也就是說團隊的基準報酬必須數量充裕、分配公平,尤其是與類似機構做類似工作的人比較。在一個人的工作中,薪水、獎金、福利的位置越顯著,就越會扼殺創造性,降低人們的表現水準。

所以最好的策略是讓報酬合理,然後把它們扔到注意力的覆蓋范圍之類。高效的公司給員工報酬的數量和方式能夠讓員工幾乎忘了報酬這回事,而只專注於工作本身。

五.驅動力的三大要素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自主:我做什麼,我決定

我們有時候忘了「管理」並非來源於自然,它是人類發明的東西,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控制,主要的工具是外在的激勵因素。這種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對被管理者基本天性的特定假設之上。它假設我們是需要剌激才能行動起來或者邁步向前,如果沒有獎勵或懲罰,我們就會一直呆在原地。它也假設人們一旦行動起來就需要指導,沒有嚴格可靠的指引,人們就會徘徊不前。

但這真的是人的本性嗎?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和被動、懶惰脫離不了關系嗎?還是我們天生積極進取?我相信是後者:充滿好奇心、傾向於自我管理才是我們的本性。

自主不同於獨立,不是指單獨行動、不靠任何人,它是指有選擇權的行動,其含義是我們既可以自主又可以愉快的與人互相依靠。

自主的感覺能夠對個體行為的表現水準和態度施加強大的影響力。很多行為科學研究表明,自主動機能夠促進思維、提高理解力、提升成績、讓人們在學習和運動時耐力增長、提高生產力、減少能量消耗、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在工作中構成自主的四個方面:做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時候做,怎麼做,跟誰做。人們必須在以下四個方面能夠自主: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方法和工作團隊。

花幾分鍾想想近百年來最偉大的藝術家吧,想想他們是怎麼工作的,沒有人告訴他們你必須畫這種畫!你早上8:30必須開始畫畫!你必須和我們選好的人一起工作!你必須這么畫!這些想法實在太荒謬了。

但是你知道嗎?對你來說這些想法同樣也很荒謬。無論你是在修水槽、打電話、賣汽車、還是寫教學計劃,你和我和偉大的畫家一樣,都需要深層次的自主。

然而激勵自主並不是鼓勵不負責任,人們必須對他們的工作負責,但是達成目標有許多不同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是建立在對我們內心深處不同的假設之上。人們想要負責任,而確保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方法、工作團隊有控制權,是達到這個目標的必經之路。

專精: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好

自主的對立面是控制。這兩者位於行動指南針的兩個極點,因此會把我們指向不同的目的地。控制帶來的是服務,自主帶來的是投入。

只有投入才能帶來專精。

投入作為實現專精的必經之路,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盡管服從是有效的生存策略,但是它非常不利於個人價值觀的實現,要過上滿意的生活不僅僅是滿足控制者的需要。然而在辦公室和教室里,我們服從太多,投入太少。

通往專精的路上並沒有鮮花盛開,上空沒有彩虹環繞,如果那條路真的那麼美好,我們中間會有更多的人踏上行程。專精是一種痛苦,很多時候在通往專精的路上並沒有那麼趣味盎然。很多的特質和才能以前被認為是天分,但實際上它們是至少10年的高強度練習的結果。

目的:超越自身的渴望

驅動力這張三角桌的前兩條腿:自主和專精至關重要,但是為了保持平衡,我們還需要第三條腳:目的,它能為自主和專精提供內容。朝專精努力的自主的人會有高水準的表現,特別是,如果這么做是為了實現更宏偉的目標,那麼這樣的人就能取得更多成就。

那些由個人內心深處驅動的人,會把他們的願望系於比自己更宏大的事業上,更不用說那些效率最高、自我滿足感最多的人了。心理學家米哈伊說:「目的為生活提供了活性能量。我認為,只有那些想做超越自己能力范圍事情的人,才會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取勝。」

商界人士也開始重新思考在他們所做的事情中到底有多少目的。戰略專家加里·哈梅爾說:「財富最大化作為一種情緒催化劑,缺乏調動人類全部精力的能量。」

我們知道,利益驅動固然強大,但無論作為個人還是公司機構的推動力,它還都不夠充分。而另一個同樣強大的能量之源,即經常被我們忽視或被我們認為不現實,它就是我們所說的「目的驅動」。

那些帶有目的目標,覺得自己正在實現這些目標的人稱,人們的自我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高於他們在大學的時候,他們的焦慮和抑鬱水平也相當低。這也許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因為他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且感覺自己正在接近這個目標。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