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怎麼樣壓縮基礎建設資金投入
擴展閱讀
疫情流感知識講座 2025-01-15 18:17:58
律師風險防範知識講座 2025-01-15 18:16:30

怎麼樣壓縮基礎建設資金投入

發布時間: 2024-07-25 10:11:53

㈠ 闡述我國當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應採取的政策和措施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應採取的政策和措施
正確的財政支出結構政策是國家調節經濟與社會發展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強大杠桿。針對我國當前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財政支出結構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其核心是解決財政支出「越位」與「缺位」的矛盾,力求通過改革和政策調整,著力建立起一個支出合理增長、內部結構有保有壓、能夠有效地規范支出行為、管理方式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支出運行機制。 一、加大改革力度,改變國家財政包攬過多的分配局面 我國現有的財政供給范圍和支出分配結構是從建國初期的大財政、供給制發展而來的,是建立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上的,其最大特徵是國家包攬的面過大,財政支出范圍過寬,幾乎復蓋到整個社會生產與消費的各個方面,一些本應由市場解決的問題被納入財政分配范疇。這種供給制的分配滯後於當前整個經濟分配格局形勢的變化,也與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必須進行改革。特別需指出的是,現在國家每年的新增財力有限,而財政的增支壓力相當大,經濟結構調整、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科技教育發展等都需要財政加強支持力度。這是關繫到整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但如果不對現行財政支出分配格局進行調整,該減的減不了,那麼,財政就無力承擔和滿足上述政府的重點支出要求,改善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就會是一句空話。 這方面主要應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大力削減對城市居民的有關福利性補貼。二是治理和規范事業單位的財政經費供給范圍。
二、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員和經費的膨脹 從理論上講,財政分配是為政府履行其各項職能提供財力保障,其中確保政府機器的正常運轉是財政分配最基本的職責。但由於政府機器隸屬於上層建築,純屬非生產領域和消費性質,因此,無論是政府機器本身還是經費供給,都必須進行嚴格的總量控制。當前的問題在於,行政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於經濟改革,政府機器龐大,機構臃腫重疊,財政養人過多,行政管理費呈現出加速膨脹的態勢,大大加重了財政負擔。
具體建議: 一是在財政內部全面實行「下管一級」的管理辦法,二是下決心推進行政改革,精簡機構,這是減少財政供養人員和壓縮行政經費的治本之策。三是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務員系列的競爭機制。
三、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財政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公共性開支 社會公共性開支涉及的面很寬,包括科技、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是代表社會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支出,也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財政支出結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支出。在傳統體制下,雖然國家財力比重較高,但財力分配的大頭用於經濟建設,社會公共性支出比重較低、社會發展的欠帳較多。改革以來,隨著國家財力的大量分散,不僅導致財政投資急劇下降,而且連社會公共性支出的最低需求也難以保證。這種狀況如果繼續維持下去,最終對經濟發展也將會形成很大的影響和制約,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將是一句空話。因此,從宏觀角度考慮,今後我國的財政支出政策必須切實強化社會公共性開支。 教育投入屬於社會性開支,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財政支出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財政要繼續把支持教育作為重點,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的比重。目前財政性教育投入約占我國教育投入總量的80%左右,顯然,增加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是增加教育投入總量的關鍵。再一個重要思路是,需要改變國家財政統包教育經費的傳統做法,動員全社會力量走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路子。實踐證明,以政府辦學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多種形式辦教育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發展模式。
第二篇
最佳答案
一、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總體構想

1.目標。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財政理論對財政支出結構的客觀需要,並根據財政供給的基本范圍以及需要和可能相結合的原則,我國近、中期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總體目標應為: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產品的內涵,明確政府職能,充分保障社會公共需要,加強財政資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促進財政法制化建設。從財政支出職能結構來看,在現行支出結構的基礎上,經濟建設支出比重應逐步下降,行政管理費支出比重降中趨穩,社會文教費支出逐步增加等。要逐步降低政府購買性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轉移性支出所佔比重。當然,財政支出結構的目標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實施,系統推進。

2.原則。在現階段調整和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體現政府職能原則。財政支出結構與政府職能存在緊密聯系,政府職能的范圍和方向決定著財政支出的范圍和方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財政參與社會資源配置,彌補市場缺陷,為社會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務。因此,財政職能必須服從於政府的職能,財政資金供給范圍也要服從政府職能范圍。

二是體現社會公共需要原則。我國財政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財政。社會公共需要是公共財政理論的基石,規范財政支出結構應體現社會公共需要,財政支出范圍應與社會公共需要相符。在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中,必須以公共需要為原則來界定和規范財政行為。

三是體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原則。效益涉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大都可由市場解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應特別注重社會效益最大化原則。公共產品中的純公共產品,因其社會效益最高,應首先保證這部分支出,然後再安排准公共產品財政負擔的部分。政府應根據公共產品社會效益的不同,分層次、有重點地確定財政支出范圍。

四是注重財政支出結構相互協調原則。財政支出結構的協調主要指結構內部各個要素的相互適應,是明確支出重點與非重點的平衡發展,而不是各個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發展。在不同的條件下,各要素在財政支出結構中的地位不同,有著明確的主與次、重點與非重點的分別。支出結構的協調是動態的協調,是支出各要素在承認差別的基礎上實現各支出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的發展。五是體現財權與事權相統一原則。財政支出結構按行政級別劃分有中央、省、市、縣、鄉各級財政支出,由於各級政府職責許可權不同,財政支出范圍也不同,即事權與財權應相一致。國家可通過立法等形式確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權,根據各自事權確定相應的財權。在明確財政職責范圍的前提下,合理、科學地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支出范圍。

3.總體思路

調整和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前提是科學界定我國財政支出的范圍,明確政府及財政應當承擔什麼事務,應重點支持什麼,重點控制什麼等等。因此,我國財政支出調整的總體思路可作以下考慮:(1)確保國家政權建設支出需要,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政權建設支出屬社會公共需要支出,市場機制無法滿足,只能由政府財政通過稅收籌集資金予以解決。(2)增加社會保障支出。近年來,我國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支出比重較低、社會保障覆蓋面較窄的問題,這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各級財政應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的投入。(3)加大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力度。社會公益事業具有較強的社會效益,私人投資者通常不願介入或介入不充分,政府財政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有利於促進社會事業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環境。(4)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產業的支持力度。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理論的客觀要求,財政預算內投資要退出「競爭性」領域,逐步讓位於市場,財政主要增加對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基礎研究、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資。

二、調整和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對策思考

根據上述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原則及總體思路,針對目前財政支出結構存在的問題,在近、中期應採取下列對策:

1.逐步解決行政事業經費增長過快的問題

行政管理、外交、公檢法等部門執行社會管理的必要經費支出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基本需要,屬於公共需要,是財政必須保證的部分。但我國行政管理費支出與世界各國相比較高,2000年達17.42%,增長速度超過同期GDP增長速度。針對我國現狀,可採取如下改革措施:

(1)進一步精減機構,控制行政編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1998年以來我國進行政府機構改革,精簡了機構人員,但仍然存在機構重疊龐大、人浮於事的現象,人員費、辦公費居高不下,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要嚴格控制政府機構的公共經費,改革會議制度、公共用車制度和招待制度,減少會議費、車輛購置維護費和接待費支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2)規范事業單位的財政經費供給。事業單位可分為三類:一是社會公益型,如基礎教育、技術推廣等;二是准公益型;三是經營型。對這三種類型的事業單位,財政應保證社會公益型經費,對准公益型實行定額或定項補助方式,並適當核減部分經費,把經營型事業單位推向市場。

(3)推行行政事業單位收支統管。按照財政部頒布的。《行政單位財務規則》和《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貫徹預算內外資金結合作用、統籌安排的原則,保證單位的預算外資金和其它收入主要用於彌補正常經費的不足和促進事業的發展,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統反映單位財務收支狀況的報表體系。

2.改革財政投資體制

財政用於固定資產的投資是經濟建設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投資對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98年起,中央政府針對我國存在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連年增發國債用於基礎設施投資,有力地拉動了我國經濟增長,但同時中央政府承擔了很大的債務風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必然的,總體來看,應以企業和家庭部門投資為主,政府投資只能限於公共需要、私人不願意投資的領域。要把過去財政對生產、經營領域的投入轉到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工程上來,並隨著財力的豐裕逐步增加投入,通過轉變資金投入方式,為市場經濟和企業平等競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經濟建設主體應由政府轉向企業,財政只進行涉及國計民生的公益性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從直接投入生產領域,逐步轉移到為生產建設的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上來,轉向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公共服務項目,轉移到共同需要方面來。要改革國家政策性投資體制,財政預算內投資不宜實行有償使用的方式管理,宜採取無償投資的方式;由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安排的投資,應採取國家資本金投入的方式。

3.優化社會文教支出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政府早已提出科教興國戰略,2001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完成213億元、科技支出完成373億元,為了進一步加快推進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2002年,中央財政安排教育支出251億元,安排科技支出40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加17.84%和9.38%。

總的來說,教育是一種「准公共產品」,其中,基礎教育基本上屬於公共產品,整個社會成員都可以從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應,其經費應全部或絕大部分由財政供給。高等教育是一種「准公共產品」,更多地帶有私人產品的特性,其費用可由受益者來支付一部分。因此,按照公共財政理論,高等教育可以由政府來辦,也可以由私人來辦。對此,國家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應為義務教育提供資金保證,為重點高校提供更多的財力支持。

基礎科學研究屬於公共產品范疇,其成果為社會所共享,其經費應全部由財政負擔。應用型科學研究由於可以市場化,財政不應負擔經費或酌情負擔一部分。在我國現階段,由於科技力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因此,政府應提高對科學研究事業的財力投入,並使科學投入的增長快於同期財政支出的增長,同時,在科學研究支出總量提高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基礎科研的投入力度,優化科研支出結構。

4.逐步增加社會保障支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是一個重要的「內在穩定器」。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完善,許多應由財政承擔的社會保障由企業、行政事業單位負擔。另外,社會保障支出劃分不明確,支出比重低的現象仍然存在,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社會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財政必須按照公共財政要求,進一步調整現行支出分配結構,盡快使財政資金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同時相應削減行政經費和一般事業經費支出,真正把社會保障支出作為財政預算的一個重要內容。要加快失業保險制度改革,擴大失業保險實施范圍,使各類城鎮企事業職工都參加失業保險;盡快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進一步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模式。

5.改革財政補貼制度

我國財政補貼主要包括價格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兩大類。價格補貼主要是糧、棉、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的范圍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目前我國補貼的比重仍然較高,隨著市場機制逐步發揮作用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場價格體系的日益完善,對現行財政補貼制度應進行清理和整頓,減少補貼項目,壓縮補貼規模,規范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效益。

此外,要注重財政支出結構的制度建設。政策調整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一方面,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規范、科學、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還需要進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創新,如切實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預算等。
第三篇
、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處理各級財政的縱向分配關繫上,體制上的調控能力與調控實力不對稱現象較為突出,上級財政對下級財政的體制調控效果不理想。一是上級財政對下級財政的轉移支付性支出的制度安排不合理,拉大了基層財政間的貧富差距,致使許多縣鄉財政陷入了運轉困境狀態。二是上級財政對下級財政的轉移支付性支出無法形成基層政府的實際可用財力,降低了上下級財政間轉移支付的財力調控功能。目前,在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縣鄉基層財政的轉移支付資金中,60%以上是通過專款安排的,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所佔比例不足40%。這種現象,一方面使轉移支付資金在分散化使用過程中產生了被各部門中途截留現象,增大了轉移支付成本,另一方面,也無法有效緩解基層財政面臨的財力緊張矛盾,削弱了轉移支付資金的財力調控能力。
2、在體現政府職能的橫向分配關繫上,目前的財政支出結構不能適應新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一是財政支出對公共資源的整合與調控能力低,降低了公共資源利用效率。突出表現是以行政、事業收費形式形成的大量預算外財政資金,即使在「收支兩條線」管理方式下,也僅僅是體現了財政監督、部門使用的特點,僅僅是對預算外資金管理上的「收支兩條線」,還沒有真正達到預算外資金支配使用上的「收支兩條線」。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形成的「財政監督,部門獨立使用」的預算外財政資金仍然高達4380億元,這部分預算外資金雖然在性質上屬於財政資金,但處於財政監督下的部門獨立使用狀態。二是財政預算內資金中的政府行政管理費支出規模過大,不僅降低了行政效率,也擠佔了財政資金的其他用途。1978年我國行政管理費支出52.9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是4.71%, 2003年,我國行政管理費支出達到了4691.26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上升到了19.03%。如果考慮到政府各部門用預算外資金安排的支出在內,目前我國的行政管理費支出占綜合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了23%左右。三是財政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的支出結構不合理,導致我國社會事業發展落後於經濟發展。在處理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問題上,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存在著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的觀念,特別是許多地方財政部門在突出抓財源建設的同時,未能對社會事業投資引起足夠重視,導致我國財政支出結構中對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不大,使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呈現了「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局面。
二、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應對策略
適應新時期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財政支出應該體現「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導向明確、績效顯著」的特點。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我國現行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如下調整:
1、按照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要求,在對預算外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基礎上,按照「利出一孔」原則,整合公共財力資源。為了體現財政資金使用過程中的統一、高效原則,必須使預算內外財政資金由政府統一支配。從根本上解決政府財政經費相對緊張與各收費部門經費寬裕的不合理現象,將有限的財政性公共資源用於社會急需的公共領域。其實現路徑是取消行政收費的專戶儲存和專戶使用性質,實行統一入庫、統一管理,政府集中使用。
2、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在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公共職責與公共許可權的基礎上,按照財力均等化原則,完善我國財政體制。由於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涉及到財政系統中的各級財政部門支出狀況,如果不對現行財政體制進行適當調整,不能實現縱向財力結構的優化,對於許多相對困難的基層財政而言,根本不具備調整和優化橫向財政支出結構的財力基礎。有鑒於此,我國應該在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公共職責與公共許可權的基礎上,按照財權與事權相統一和財力均等化原則,適當調整我國分稅制和轉移支付制度的內容,盡快完善我國財政體制。
3、繼續推進經濟體制、行政體制、事業投融資體制改革,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的費用類別結構。從今後發展來看,我國應根據經濟體制、行政體制、事業投融資體制改革進程,從財政支出結構的存量和增量調整入手,適當壓縮財政的經濟建設費支出,適當控制和壓縮行政管理費開支,適當提高財政的社會公共事業支出,進一步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支出水平,適當提高財政的國防經費水平。
4、嚴格財政購買性支出中的公用經費管理,優化財政購買性支出的公共領域資源配置。從當前和今後發展來看,為了發揮財政購買性支出的優化公共領域資源配置功能,不僅需要進一步拓展政府采購制度的適用范圍,健全政府采購機制,而且必須通過公共用車制度改革,適當限制職務消費現象,同時,為了控制各種招待費用過高的問題,必須在嚴格控制招待費標準的基礎上,對單位招待費實行嚴格的總量控制。
5、嚴格財政轉移性支出管理,按照經濟原則和倫理原則,合理規劃財政轉移性支出的范圍、類別和幅度,通過提高財政轉移性支出的透明度,加強社會對財政轉移性支出監督。一是必須拓展財政的社會保障支出的公共受益范圍,逐步將社會保障由城市延伸到農村。二是財政補貼必須退出普遍性的「變相福利」誤區,按照經濟原則和倫理原則,合理規劃財政補貼的受益范圍,明確財政補貼的受益對象。三是為了體現稅收優惠的經濟原則和倫理原則,有必要借鑒國際經驗,建立我國稅式支出預算控制制度。
6、按照預算公開性原則,提高財政支出透明度。財政支出能否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財政支出結構是否合理,財政資金花費是否得當,關鍵要看財政支出是否符合民意。只有將財政支出置於社會監督之下,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監督機制,真正賦予社會成員對財政支出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才能有效遏制財政資金的不合理花費現象,促進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優化。針對我國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相對較低的現狀,擴大社會成員對財政支出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必須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透明度,建立健全政府資金信息披露制度。一是必須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進一步細化預算支出科目,全面、系統地反映政府支出狀況。二是必須使政府披露的預算和決算信息具體化,讓社會成員充分了解政府預、決算的全部具體數據指標。

㈡ 按照施工工序是先打樁再挖土,為什麼不先挖土方然後再打樁,這樣可以節約不少資金和時間

在日、德兩國的規范及施工工藝要求中是不允許先打樁再挖土,普遍是打樁機械在坑底作業,這樣樁受到的擾動小,質量可以得到控制。但同時必須做到基坑的安全體系穩固保險。這用體系投入保證質量,這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

但事實證明,為達到這用施工要求,很多的建築的地質及地形條件是無法滿足的,這樣就會有先打樁後挖土的施工方法出現,而且現在已成為普遍的一種工藝。

就我國而言,目前在樁基設計都是採用放大等級的做法(即500放600,800放900,這里僅指灌注樁;而對於靜壓樁,單樁截面小,樁體強度大,受擾動影響大,盡量用於淺基礎,有地下室時一般不採用)。樓主只要按目前國內的規范施工,不管是先打樁還是先挖土,施工質量還是可以保證的。

拓展資料:

方法:

用專用機具將各種材料的樁打入、壓入、振入或旋入地基土中的施工方法。常用的有錘擊法、振動法、射水法和壓樁法等。

1.錘擊法

利用樁錘的沖擊能量克服地基土對樁的阻力,而將樁打入到預定深度,適用於軟塑或可塑的粘性土層。使用的主要設備有樁架、樁錘、動力設備等。常用的樁錘有落錘、單動汽錘、雙動汽錘和柴油錘等四種。落錘的錘體用鑄鐵做成,重量為250~2000千克,用人力或卷揚機提升,靠錘體自由下落的沖擊能量打樁。其優點是結構簡單,但打樁速度慢。

單動汽錘是利用蒸汽或壓縮空氣的能量提升錘體,靠錘體自由下落的沖擊能量打樁;錘體重量為1500~10000千克,每分鍾錘擊次數為25~30次,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樁錘。雙動汽錘是汽缸固定在樁頂,靠蒸汽或壓縮空氣的能量推動錘體在汽缸內上下運動: 因其沖擊頻率高,不僅可打樁,還可拔樁,被廣泛應用於打樁施工。柴油錘有桿式和筒式兩種,其工作原理與柴油發動機汽缸的原理相似,打樁效率也較高,也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樁錘。

樁錘的重量是打樁施工中的重要參數。打樁宜用重錘輕打,落距不宜太大,以免將樁頂打裂,或使樁頂以下1/3樁長范圍內產生水平裂縫;輕錘重打,錘擊動能很大部份被樁身吸收,工效低,還易於打碎樁頭。因此,錘重應根據土質、樁重和樁的類型慎重選用。打樁時為避免先打入的樁被後打入的樁推擠而發生水平位移,要合理安排打樁順序。多排樁時,可逐排改變推進方向; 同一排樁,可間隔跳打;大面積打樁時,一般從中間先打,逐漸向四周推進。

2.振動法

打樁時,把大功率的振動打樁機安裝在樁頂上,利用振動力來減小地基土對樁的阻力。在沙土中打樁效率很高,也可用於沉、拔鋼板樁和鋼管樁。

3.射水法

也稱為射水沉樁法。是錘擊法與振動法的一種輔助方法。利用高壓水流,通過安裝在樁側面或空心樁內的射水管,沖松樁尖周圍的土層,達到減少樁下沉阻力的目的。一般用於沙土層中,效率很高。當樁尖下沉到距設計標高約1~1.5米時,應停止射水,用錘擊法或振動法將樁沉到設計標高。

4.壓樁法

藉助樁架自重及樁架上的壓重,通過滑車換向將樁壓入土中。壓樁法可以減少錘擊或振動打樁時噪音以及對地基土和鄰近建築物的振動,適用於較均質的軟土地基。在沙土及其它堅硬土層中, 由於阻力過大而不宜採用。由於壓樁架高度的限制,每一根樁需分節壓入,所以接頭較多,採用硫磺膠泥作為膠結劑的接樁新工藝, 已獲得成功和推廣。

參考資料:網路:打樁

㈢ 中國財政支出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優化

我國財政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措施

【摘要】 目前我國財政支出存在財政支出需求壓力大,規模不斷膨脹,收支矛盾加劇,結構不合理,財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後等系列問題;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如何優化財政支出是我們討論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 財政支出 存在問題 優化措施

一、目前我國財政支出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濟建設支出居高不下。
在體制轉軌階段,為實現新舊體制的順利過渡,政府要保持一定的政策連貫性,這就造成了財政支出中,經濟建設支出所佔份額相對較大。資料表明,我國經濟建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56.08%下降到2003年的30.06%,但這仍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如美國為4.9%,日本為4.17%),而且也高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同時,我國經濟建設支出的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政府參與的競爭性、經營性項目過多,即用於生產性的支出偏多,而用於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方面的支出卻不足。據統計,我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量占總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22.6%下降到2003年的11.6%,政府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由1980年的44.7%下降到2003年的3%。可以看出,我國財政仍帶有很強的生產性,側重對生產的直接投資,而對生產的外部環境建設關注不夠。
2.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缺位」與「越位」同時存在,以致財政該管的沒有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該管的。
目前,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不合理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國家財政投資支出不斷下降,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日趨削弱。財政投資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逐漸削弱,無力增加對經濟發展必需的基礎設施、城市維護和企業改造的投入。二是財政補貼支出負擔日益沉重。我國的財政補貼由價格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兩大類組成。目前,由於價格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一部分農副產品和日用工業品已由市場調節,財政補貼數額有所減少,但財政補貼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三是行政管理費支出不斷增長,已大量擠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項目。在政府財政支出總量占國民收入比重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包括公檢法支出在內的行政管理費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卻不斷增長。由於行政管理費支出是屬於比較剛性的支出,迅速膨脹後,削減往往比較困難,這又給日後控制財政支出增長帶來了非常棘手的問題。四是財政對農業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農業正進入向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階段,急需加大財政投資力度。但是,近些年來,我國財政的農業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卻連年下降,農業發展的後勁嚴重不足。五是福利保障性支出明顯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一直由「企業辦社會」,財政支出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支出,與之接近的撫恤救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在1986—1995年間僅為1.7%, 而其它國家的福利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一般在20%—50%之間,社會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經制約了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3.財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後,導致資金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我們的財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還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據前幾年支出實際平均數,再加上因物價上漲和事業發展增長部分,編制預算單位的支出預算。這樣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這種做法不僅造成了單位之間經費供應上的苦樂不均,而且導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費。另一方面這種做法導致在預算確定之前,政府各部門及有關單位爭投資、爭項目;預算確定之後,財政部門按預算向政府各部門及有關單位撥款,由各個部門及有關單位自己安排使用。由於缺乏財政強有力的控制和監督,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權錢交易、貪污受賄、損公肥私等腐敗現象,不利於廉政建設。
二、優化財政支出的建議
1.加大改革力度,改變國家財政包攬過多的分配局面  
(1)大力削減對城市居民的有關福利性補貼。現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居民收入消費水平增長相當快,政府不必也沒有能力再去承擔對居民的龐大補貼了,必須徹底改革。
(2)治理和規范事業單位的財政經費供給范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事業單位並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質,財政不可能也不應該對其經費開支進行統包統攬,要將市場機制進入事業單位,針對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財務管理辦法。
(3)對國有企業的虧損補貼制度進行改革。對一些特殊行業(如屬於社會公共公益事業的水、電、城市交通、環境保護等)的價格和收費仍需由國家進行管理,還有一部分國有企業承擔著政府特殊的責任,由此產生的虧損仍應由財政給予補貼。其它大多數屬於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其虧損補貼則應隨著企業改革的推進予以取消。  
2.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員和經費的膨脹  
(1)在財政內部全面實行「下管一級」的管理辦法,也就是上級財政對下級財政的行政經費總量限額、行政人員編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綜合定額提出控制指標,進行動態考核,輔之以一定的獎罰措施。其目的和作用在於建立一種制約和控制機制,形成從中央到地方一級抓一級、一級管一級的管理格局,使行政費支出保持一個合理的水平,實現行政費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2)下決心推進行政改革,精簡機構,這是減少財政供養人員和壓縮行政經費的治本之策。要按照總體規劃,不失時機地在地方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這方面的改革。按照市場經濟規則,社會中介機構是靠實力、靠競爭生存的,必須與政府部門脫鉤,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財政的經費供給壓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獨立、公正的職能作用。
(3)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務員系列的競爭機制。這不僅包括公務人員的公開考試錄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機關幹部的辭退制度,改變行政機關人員只進不出的現象,這樣就把動力和壓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助於提高行政效率,這實際上是一種與社會主義市場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  
3.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財政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公共性開支  
社會公共性開支涉及的面很寬,包括科技、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是代表社會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支出,也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財政支出結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支出。改革以來,隨著國家財力的大量分散,不僅導致財政投資急劇下降,而且連社會公共性支出的最低需求也難以保證。這種狀況如果繼續維持下去,最終對經濟發展也將會形成很大的影響和制約,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將是一句空話。因此,從宏觀角度考慮,今後我國的財政支出政策必須切實強化社會公共性開支。  
教育投入屬於社會性開支,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財政支出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財政要繼續把支持教育作為重點,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的比重。 
社會保障是事關中國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個全局問題,需要納入國家財政政策規劃統籌考慮。為此,要針對當前的問題,調整財政支出分配結構,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支出。 
4.著力強化國家重要產業和領域的財政投資,增強國民經濟長遠發展後勁  
在我國未來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僅僅重視社會公共性支出是不夠的,還必須重視政府財政的經濟建設投資。中長期財政投資的方向和重點主要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支持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人類生產與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載體和基本要素,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產業地位和戰略地位。國家財政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既能有效刺激國內需求,迅速帶動經濟發展,又能避免重復建設,有利於調整改善投資與經濟結構。
(2)著力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又是市場競爭中的弱質產業,世界各國大多都把農業作為政府的保護對象,而財政是政府保護農業的一個重要手段。財政對農業投資的重點在於:支持那些風險大、投資經濟效益低、對農業發展起著保護性、開發性或有示範效益的項目。
(3)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對科技進步與發展的支持力度。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了加速社會生產力發展,增加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實現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今後必須採取措施,切實有效地強化科技投入力度,從而真正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4)關於促進國有經濟發展的財政投資政策取向。國有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始終占居主導地位,而且它是財政的重要支柱性財源,因此支持國有經濟發展將是國家財政面臨的一項長期性任務。特別是入世後國有經濟面臨新的壓力和沖擊,由此客觀上要求進一步加強財政的支持力度,而且要有緊迫感。
參考文獻:
[1]哈維: 《財政學》 中國科人大出版社 2000年版;
[2]鄧子基: 《財政理論與財政改革》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孫開: 《地方財政學》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