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經濟基礎為什麼會變更
擴展閱讀
如何編輯好的歌詞 2024-11-26 12:39:19
選修五數學第一章知識點 2024-11-26 12:25:11

經濟基礎為什麼會變更

發布時間: 2024-07-14 12:23:55

㈠ 什麼是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生產力決定了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1)經濟基礎為什麼會變更擴展閱讀:

決定作用

具體表現在:①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②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在上層建築領域也占統治地位,並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③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

上層建築的各個部分由於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改變有早有晚、有快有慢。這種情況決定了上層建築中思想文化領域里新舊斗爭的長期性。

反作用

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①從服務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護和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對自己的對立物。②從服務的方式看,上層建築通過法律、經濟、思想等手段的調控來為經濟基礎服務。③從服務的效果看,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促進、阻礙兩種情況。

服務性質

取決於它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歸根到底取決於它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

反之則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社會主義國家裡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上層建築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進性的發揮,就集中表現在它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基礎

㈡ 經濟基礎,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的區別和關系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經濟制度是指,在一個社會中經法律確認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該社會上層建築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因此,一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又被稱作這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經濟制度,它規定著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總體方向和基本性質。因此,經濟制度在一個社會中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穩定性,將一直貫穿於這個社會發展的始終,其質的規定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一旦發生根本性改變或被廢止,則意味著這個社會的社會形態發生了質的變化。
經濟體制是指,社會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所採取的具體經濟組織形式和經濟管理制度。它決定著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基礎上應該怎樣從事經濟活動和在怎樣的相互關系下從事經濟活動,它反映社會經濟採取的資源配置方式,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機制。經濟體制本身不具有獨立的社會制度屬性,方式較為靈活,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會隨著生產力狀況和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經濟基礎、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的關系:
第一,我們把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各方面的總和稱為經濟基礎,而把其他生產關系稱為「經濟基礎現象」。
第二,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礎,不存在脫離經濟制度而孤立存在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存在形式,不存在脫離經濟體制而存在的純粹的經濟制度。
第三,經濟體制不僅受到經濟制度的制約,而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經濟因素、政治因素、軍事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如在戰爭中的國家往往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戰爭服務。制約該社會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供參考。

㈢ 經濟基礎的性質由什麼性質決定

經濟基礎的性質由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其中,決定這個社會性質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生產力是與生產關系相對應的概念。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兩者之間的關系構成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規律。經濟基礎是與上層建築相對應的概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兩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名詞解釋
1、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換形式、分配形式)的總和,只有社會主義經濟(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勞動人民的集體所有制)才是過渡時期的經濟基礎。
2.經濟基礎是指在一個時期全社會的經濟總量規模、結構關系及政府調度資源並投入建設的經濟可行性由此可以測度社會的經濟能力與政府的經濟能力
3.市場經濟的基礎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生產的基本狀態,即人們衣食住行的狀況。
4.經濟基礎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傳統解釋在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繫上實現了由「對立論」、「補充論」向「共同發展論」的轉變
5.在對經濟基礎的理解中,有人認為經濟基礎只是生產關系,這是片面的,經濟基礎是指社會的基礎或人的基本活動,不可能僅由生產關系來構成。與經濟基礎相對的上層建築,它的主要形式是政治和法律,是在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又為經濟基礎服務。
6.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的經濟制度(或生產方式),即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總和。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藉以豎立其上的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 [1]
7.一般在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教科書中,經濟基礎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文化觀念同樣是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觀念。由此就引出一系列問題:一是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變了,不佔統治地位的文化觀念是否會變,會如何變。
8.網路與上層建築的革新同一定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稱為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具有決定性作用,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帶來上層建築的變革。網路技術通過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作用,也在影響著上層建築的變革。
9.認為這兩種經濟基礎的定義都有片面性,本文的經濟基礎定義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與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具有非對抗矛盾的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系統)
10.「經濟基礎是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是社會的某一發展階段上的經濟制度即生產關系的總和。
11.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里,生產關系就是經濟關系,經濟關系就是利益關系,三者是同義語。
12.有些同學只答「生產關系的總和」,大致的意思是知道的,但認真推敲,這里的生產關系不是指任何一種生產關系,而是在一定歷史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才可稱為經濟基礎。
13.這一概念強調任何法律的本質屬性是它的階級性,而這種階級性的具體內容是由該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也稱為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14.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同物異名」,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作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被稱為經濟基礎
15.社會經濟結構直接決定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構成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的現實基礎故又稱為經濟基礎.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是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因此又稱為政治的上層建築和觀念的上層建築。
16.我們把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各方面的總和稱為經濟基礎,而把其他生產關系稱為「經濟基礎現象」。
17.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又把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社會經濟結構稱為經濟基礎。」根據以上論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經濟制度、經濟結構、經濟基礎這三個概念的內在聯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