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好地基填滿泥後多久能蓋房子
一般需要28天。
打好地基後還要做基礎。這些完善的過程最少需要28天。
基礎:老話說的下「地基」就是專業上說的基礎了。概念:指建築底部與地基接觸的承重構件,它的作用是把建築上部的荷載傳給地基。因此地基必須堅固、穩定而可靠。 工程結構物地面以下的部分結構構件,用來將上部結構荷載傳給地基,是房屋、橋梁、碼頭及其他構築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粗淺的理解就是埋在地下的非建築主體(如地車庫、人防工程等)部分的結構
地基:是指承載建築物壓力的建築物以下的部分(如墊層以下的土,非專業的可以理解為基礎以下的部分)。概念:地基是指建築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岩體。作為建築地基的土層分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兩類。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層。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處理,常見有石屑墊層、砂墊層、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實等。具體說就是基礎在上(人工建造),地基在下。
2. 軟地基蓋房做什麼基礎
由於房價越來越高,許多人都會回到農村蓋房,不僅空間大,而且環境好。然而如果房屋地基沒弄好的話,後期容易出現牆裂的旁銷情況。那麼軟地基蓋房做什麼基礎?自建房要注意什麼?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軟地基蓋房做什麼基礎:
首先可做筏板基礎,將獨立基礎的梁聯系起來,再澆注底板,不僅能充分利用地基載力,而且整體性好;其次可做樁基礎,將鋼筋樁打入地基下,不僅節約材料,而且強度高;最後可用灌注樁,先在施工地面鑽孔,再澆築鋼筋,穩定性好。
自建房要注意什麼:
1、首先在打地基葉。要確保地基的穩扎,可讓地質人員到現場勘測地質情況。天然地基如果承載力不均勻,要按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提高房屋的防火及耐久性,特別是在洪水或泥石流附近建房的朋友,還要注意防洪設計,如下部分設置通道,上部分設置避難台等。
2、其次為了降低地震等災害帶來的傷害,在建造房屋時,盡量採用鋼架或輕板等來做頂蓋,千萬不要大量使用到鋼筋掛瓦,否則會加重房屋的承重量。此外伍世為了避免房屋後期出現倒塌現象,可選擇圈樑或拉結筋等構造。
3、最後盡量使用不易燃燒的材料,可降低後期雷電或火源等原因造成的火災。同時還要考慮到房屋的耐久性,如砼磚的強度要達到C20,配筋要根據房屋的受力和構造進行。
總結: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軟地基蓋房做什麼基礎和自建房要注意什麼的相關內容,希望腔啟肢能為有需要的朋友帶來幫助,後期如果還需要了解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關注齊家網資訊。
3. 軟弱土地基處理方法簡述
下面是中達咨詢給大家帶來關於軟弱土地基處理方法的相關內容,以供參考。
軟弱土系指淤泥、淤泥質土和部分沖填土、雜填土及其他高壓縮性土。由軟弱土組成的地基稱為軟弱土地基。淤泥、淤泥質土在工程上統稱為軟土,由於軟土地基的承載力較低,如果不做任何處理,一般不能承受較大的建築物荷載。所以在軟土地基上修建建築物,必須重視地基的變形和穩定問題。因此在軟土地基上建造建築物,要求對軟土地基進行處理。地基處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質,達到滿足建築物對地基穩定和變形的要求,包括改善地基土的變形特性和滲透性,提高其抗剪強度和抗液化能力,消除其它不利影響。下面我就介紹一下軟弱土地基的特點和幾種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
1、軟弱土地基的特徵
軟弱土系指淤泥、淤泥質土和部分沖填上、雜填土及其它高壓縮性土。由軟弱土組鍵迅成的地基稱為軟弱土地基。淤泥、淤泥質土在工程上統稱為軟土,其工程特性如下:
1.1、含水量較高,孔隙比較大
據統計,軟土的含水量一般為35%~80%,孔隙比為1~2.
1.2、壓縮性較高
軟土的壓縮系數在0.5~1.5MPa-1之間,有些高達4.5MPa-1,且其壓縮性往往隨著液限的增大而增加。
1.3、抗剪強度很低
軟土的天然不排水抗剪強度一般小於20kPa.其變化范圍約在5~25kPa.
1.4、滲透性較差
軟土的滲透系數一般在i×10-5至i×10-7mm/s(i=1,2…,9)之間。因此軟土層在自重或荷載作用下達到完全固結所需的時間很長。
1.5、具有顯著的結構性
特別是濱海相的軟土,一旦受到擾動(振動、攪拌或搓揉等),其絮狀結構受到破壞,土的強度顯著降低,甚至呈流動狀態。軟土受到擾動後強度降低的特性可用靈敏度表示。我國東南沿海軟土的靈敏度約為4~10,屬高靈敏土。
1.6、具有明顯的流變性
軟土在不變的剪應力的作用下,將連續產生緩慢的剪切變形,並可能導致抗剪強度的衰減。在固結沉降完成之後,軟土還可能繼續產生可觀的次固結沉降。
軟土具有強度低、壓縮性較高和滲透性較差等特性,必須重視地基的變形和穩定問題,如果不作任何處理,一般不能承受較大的建築物荷載。沖填土(吹填土)是在整治和疏通江河時,用挖泥船或泥漿泵把江河或港灣底部的泥砂用水力沖填(吹填)形成的沉積土。沖填土的物質成分比較復雜,如以粉土、粘土為主,則屬磨亮旅於欠固結的軟弱土,而主要由中砂粒以上的組顆粒組成的,則不屬於軟弱土。雜填土一般是覆蓋在城市地表的人工雜物,包括瓦片磚塊等建築垃圾、工業廢料和生活垃圾等。其主要特性是強度低、壓縮性高和均勻性差。
2、幾種地基處理方法的確定
2.1、碾壓法與夯實法
碾壓與夯實是修路、築堤、加固地基表層最常用的簡易處理方法。通過處理,可使填土或地基表層疏鬆土孔隙體積減小,密實度提高,從而降低土的壓縮性,提高其抗剪強度和承載力。目前我國常用的有機械碾壓、振動壓實和重錘夯實,以及70年代發展起來的強夯法等。
2.1.1、機械碾壓法
機械碾壓法是利用壓路機、羊足碾、平碾、振動碾等碾壓機械特地基土壓實。
2.1.2、振動壓實法
振動壓實法是通過在地基表面施加扳動把淺層鬆散土振實的方法,可用於處理砂土和由爐灰、爐渣、碎磚等組成的雜填土地基。
2.1.3、重錘夯實法
重錘夯實法是利用起重機械將夯錘提到一定高度(2.5~4.5m),然後使錘自由落下並重復夯擊以加固地基。錘重一般不小於15kN,經夯擊以後,地基表層土體的相對密實度或干密度將增加,從而提高表層地基的承載力。對於濕陷性黃土,重錘夯實可減少表層土的濕陷性;對於雜填土,則可減少其不均勻性。
2.1.4、強夯法
強夯法,又稱動力固結法,其用起重機械將80~300kN的夯錘起吊到6~30m高度後,自由落下,產生強大的沖擊能量,對地基進行強力夯實,從而提高地基承載力,降低其壓縮性,是我國目前最為常用和最經濟的深層地基處理方法之一。
2.2、換土墊層法
2.2.、換土墊層法的原理
換土墊層法是將基礎下一定深度內的軟弱土層挖去,回填強度較高的砂、碎石或灰土等,並夯至密實的一種地基處理方法。常用的墊層有:砂墊層、砂卵石墊層、碎石墊層、灰土或素土墊層、煤渣墊層、礦渣墊層以及用其它性能穩定瞎凳、無侵蝕性的材料做的墊層等。
2.2.2、墊層的設計要點
墊層的設計不但要滿足建築物對地基變形及穩定的要求,而且應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其設計內容主要是確定斷面的合理厚度和寬度。對於墊層,既要求有足夠的厚度來置換可能被剪切破壞的軟弱土層,又要有足夠的寬度以防止墊層向兩側擠出。
2.2.3、施工要點
①墊層施工必須保證達到設計要求的密實度。密實方法常用的有振動法、水撼法、根壓法等。這些方法都要求控制一定的含水量,分層鋪砂厚約200~300mm,逐層振密或壓實,並應將下層的密實度檢驗合格後,方可進行上層施工。②墊層的砂料必須具有良好的壓實性。砂料的不均勻系數不能小於5,以中粗砂為好,容許在砂中摻入一定數量的碎石,但要分布均勻。③開挖基坑鋪設墊層時,必須避免對軟弱土層的擾動和破壞境底土的結構。基坑開挖後應及時回填,不應暴露過久或浸水,並防止踐踏坑底。當採用碎石墊層時,應在坑底先鋪一層砂墊底,以免碎石擠入土中。
2.3、排水固結預壓法
排水固結須壓法是利用地基排水固結的特性,通過施加頂壓荷載,並增設各種排水條件(砂井和排水墊層等排水體),以加速飽和軟粘土固結發展的一種軟土地基處理方法。根據固結理論,粘性土固結所需時間與徘水距離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為了加速土層的固結,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土層的排水途徑,縮短排水距離。
2.4、樁基法
當淤土層較厚,難以大面積進行深處理,可採用打樁辦法進行加固處理。而樁基礎技術多種多樣,早期多採用水泥土攪拌樁、砂石樁、木樁,目前很少使用,一是水泥土攪拌樁水灰比、輸漿量和攪拌次數等控制管理自動化系統未健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存在攪拌均勻性差及成樁質量不穩定問題;二是砂石樁用以加固較深淤泥軟土地基,由於存在工期長,工後變形大等問題,已不再用作對變形有要求的建築地基處理;三是民用建築已禁用木樁基礎。
鋼筋混凝土預制樁(鋼筋混凝土樁和預應力管樁)目前由於具有較強承載力,投資省,質量有保證,施工速度快等特點,得到普遍運用。
淤土層較厚地基處理還可以採用灌注樁,打灌注樁至硬土層,作承載台,灌注樁有沉管灌注樁和沖鑽孔灌注樁,但兩種方法灌注樁還存在一些技術難題,一是沉管灌注樁在深厚軟土中存在樁身完整性問題;二是沖鑽孔灌注樁存在泥漿污染問題,樁身混凝土灌注質量,樁底沉渣清理和持力層判斷不易監控等問題。
2.5、灌漿法
是利用氣壓、液壓或電化學原理將能夠固化的某些漿液注入地基介質中或建築物與地基的縫隙部位。灌漿漿液可以是水泥漿、水泥砂漿、粘土水泥漿、粘土漿及各種化學漿材如聚氨酯類、木質素類、硅酸鹽類等。
2.6、加筋法
加筋土是將抗拉能力很強土工合成材料埋置於土層中,利用土顆粒位移與拉筋產生摩擦力,使土與加筋材料形成整體,減少整體變形和增強整體穩定。
3、結語
本文只介紹了較為常用軟弱土地基處理的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設計人員不僅要選擇好軟弱土地基處理方法,而且還要考慮其建築物結構優化設計,盡量採用較為輕型結構,減輕上部重量,這樣會減少軟弱土地基處理造價。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