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分為哪幾大類理論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為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關精神,特製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本標准適用於中小學教學人員、中小學管理人員、中小學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二)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二)有效應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三)健康使用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 規范行為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第三部分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三)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② 計算機技術專業基礎綜合考什麼科目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的考試內容包括: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路,重點考查考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是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計算機全國統考的初試科目之一。408是科目代碼。
2009年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專業課初試首次實行全國統一命題。報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者,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
從2009年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專業基礎綜合實行聯合命題,命題工作由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工科委員會在教育部考試中心指導下組織實施。
(2)技術學科基礎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參考書目
《數據結構》嚴蔚敏吳偉民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計算機操作系統》湯子瀛等主編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計算機網路》謝希仁編著 電子工業出版社
《計算機組成原理》唐朔飛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復習指南》復旦大學出版社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計算機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解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的理論基礎有:
1、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技術手段,即現代教育媒體;
2、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即媒傳教學法;
3、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即教學設計。
拓展資料: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
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名稱不同在於現代教育技術加上了「現代」二字,要弄清它的概念,我們必須先弄清「現代」的含義。中文關於「現代」的解釋是:現在這個時代。英文解釋有兩種:一是「Modern」,譯為:⑴近代的,現代的;⑵現代風格的,新式的,現行的,時髦的。
二是「Contemporary」,譯為:⑴發生,存在; 生存或產生於同一時期;⑵同一瞬間發生的;⑶自始至終同時存在的;源出同一時代的;⑷當代的或彷彿當代的,現時的。
可見, 由於對「現代」這個詞的理解不同,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也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指新出現的教育技術,與之對應的是傳統教育技術,這種理解強調對傳統的革新;另一種指正在使用的教育技術,它包括傳統教育技術和新出現的教育技術。
④ 科學包括哪些 基礎科學包含哪些
以自然現象和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6門基礎學科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邊緣科學有物理化學、化學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地球化學、地球生物等。研究成果是整個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對技術科學和生產技術起指導作用。
七大類學科屬於基礎科學
數學:包括代數學、分析學、幾何學、統計學、拓撲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計算機科學等。
邏輯學:包括邏輯的運用、演繹邏輯、一般邏輯、歸納邏輯、方法論等。
物理學:包括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光學、廣義相對論、場論、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包括宇宙學和宇宙起源學、天星學、射電天文學、太陽系學等。
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包括大氣物理學、大地測量學、水文學、海洋學、土地學、空間科學等。
化學:包括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高分子化學等。
生命科學:包括植物學、動物學、自然人類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遺傳學等。
⑤ 計算機專業基礎包括哪些科目
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國家統考科目:政治+英語+數學+計算機專業課考研大綱:(一)計算機專業課Ⅰ考查目標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數據機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路等學科專業基礎課程。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掌握上述專業基礎課程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Ⅱ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 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鍾
二、 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 試卷內容結構
數據結構 45分
計算機組成原理 45分
操作系統 35分
計算機網路 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