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基基礎設計中對地基條件的要求有哪些
根據建築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及長期荷載作用下地基變形對上部結構的影響程度,地基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所有建築物的地基計算均應滿足承載力計算的有關規定;
2、設計等級為甲、乙級的建築物,均應按地基變形設計;
3、如有下列情況之一時,仍應作變形驗算:
(1)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小於130kPa,且體型復雜的建築;
(2)在基礎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載或相鄰基礎荷載差異較大,可能引起地基產生過大的不均勻沉降時;
(3)軟弱地基上的建築物存在偏心荷載時;
(4)相鄰建築距離過近,可能發生傾斜時;
(5)地基內有厚度較大或厚薄不勻的填土,其自重固結未完成時。
4、對經常受水平荷載作用的高層建築、高聳結構和擋土牆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邊坡附近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尚應驗算其穩定性;
5、基坑工程應進行穩定性驗算;
6、當地下水埋藏較淺,建築地下室或地下構築物存在上浮問題剛,尚應進行抗浮驗算。
B. 隧道洞口開挖導向牆基礎需不需要進行支護,比如用工字鋼進行支撐 跪求高工解答
一般都需要支護,防止坍塌,正常情況下用的是頂撐!
C. 相鄰建築的基礎間距是多少
當必須深於原有建築時,兩建築的間距L≥(1~2)ΔH。
為保證原有建築在新建建築施工過程中能夠安全正常使用,新建建築的埋深應該淺於或等於原有建築的基礎埋深。
果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則必須採取相應的施工措施,比如,分段開挖,設置臨時板樁支撐,採用地下連續牆。
對原有建築的地基和基礎採用托換技術,保證其正常工作。
D. 簡述相鄰建築物基礎埋深的要求和措施
我是咁子答個。當存在相鄰建築物時,新建建築物的基礎埋深不宜大於原有建築基礎。否則,兩基礎間應
保持一定凈距,其數值應根據荷藏大小、土質情況而定,一般取相鄰基礎底面高差的1—2倍。①新建建築物採用淺基礎②基礎設計時,新建建築應選用樁型基礎③基坑支護,要進行專項設計,而且有專項施工方案④有地下室的新建建築應加快基礎工程施工速度⑤考慮為原建築物灌樁支護⑥加強觀測 快快抄,遲啊秒都死
E. 深度小於1米的地梁基坑需要做基坑支護方案么
不同類別的土壤其放坡起點也不同,一、二類土的為1.2米,三類的為1.5米,四類的為2.0米
假設你的溝溝很深很深:
沒有合乎標準的放坡,自然要做單獨的基坑支護方案,
若是放坡符合規范要求,那還要個屁支護
可以在資料上體現出放坡來,即便實際不存在。甲方若是不給,大可以咬文嚼字的講道理。他們若表態未發生的工程量寧死不給,那大不了多挖幾下。
不過剛看到你的題目:地梁
如果有模板的話,那模板的支撐就兼有基坑支護的功能了
換個角度,又可以聲稱這不是基坑,這是溝槽!嘿嘿支護是針對基坑的,可沒牽扯到類似電纜溝或下水道、水渠的溝槽吧
F. 相鄰高差基礎凈距的規定
就是基底的(黃海標高)高差要小於兩樁相鄰距離的兩倍。 防止傾角過大對地基的穩定性造成影響
G. 新老基礎相鄰400,新基礎深於老基礎,不能採用地下連續樁保護老基礎,有啥子更好的施工措施保護老基礎
如果相鄰基礎的深度不太大而且時間周期不長的話,可以考慮採用以加樁的方式進行支護,如木樁、混凝土預制樁等。
H. 相鄰基坑開挖間距應滿足什麼要求
一、1.最近的距離為基底高差的兩倍,有可靠的防護措施可不受限制。
2.根據相鄰建築物基礎埋深按45度角擴大面確定。
二、基坑的簡單介紹:
基坑是在基礎設計位置按基底標高和基礎平面尺寸所開挖的土坑。開挖前應根據地質水文資料,結合現場附近建築物情況,決定開挖方案,並作好防水排水工作。開挖不深者可用放邊坡的辦法,使土坡穩定,其坡度大小按有關施工程規定確定。開挖較深及鄰近有建築物者,可用基坑壁支護方法,噴射混凝土護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採用地下連續牆和柱列式鑽孔灌注樁連鎖等方法,防護外側土層坍入;在附近建築無影響者,可用井點法降低地下水位,採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區可採用天然冷氣凍結法開挖等等。
三、圖示:
I. 相鄰建築物的基礎埋深原則是什麼.
除岩石持力層可不限外,相鄰基礎埋深高差不宜超過兩基礎距離的一半。新建基坑為岩石持力層的,也應有可靠的坑壁支護措施。
J. 基坑開挖時與相鄰建築基礎相鄰如何開挖及防護措施措施
1、基坑開挖時與相鄰建築基礎相鄰的開挖方法:
(1)、兩基礎均為J-7獨立基礎,採用間隔分段施工法,並加圍護樁支護。
(2)、為了減少對鄰近建築的影響,採取(4000×2400)基坑土方分成4次開挖,3次澆築,分段施工、圍護樁支護。
(3)、尺寸為4000×2400,為了減少施工時對建築物基礎影響,先用木樁或椎108鋼管樁(4米長,一頭作尖)齊排壓入土中,入土深度約3.5m,壓入土中的豎向排樁中心間距為300mm,長6000mm,將一排豎向工字鋼用20槽鋼橫向水平連接保持整體性,連接方式採用焊接或螺栓連接。
(4)、兩側施工完後,再用20工字鋼做水平橫(對)撐,連接方式採用焊接,橫(對)撐水平間距1200mm,圍護支撐施工完後,開始挖土。
2、基坑開挖時與相鄰建築基礎相鄰的防治措施:
(1)、壓密灌漿加固方法:
壓密灌漿的加固方法主要就是利用濃漿置換和壓密土這一方法。
先採用注漿法加固土體,待到土體容重增大後,孔隙比減小後,就會發現土體抗剪強度、壓縮模量和無側限抗壓強度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比原先增加幾倍到十幾倍。
採取此種措施後,建築物在很短時間內即有所回升,不均勻沉降相對減小,而且房屋原有的斜拉張裂縫和承重牆頂部的橫張裂縫均有不同程度的彌合,滿足了用戶的要求。
一般而言採取的措施順序如下:
a、加固部位:根據經驗,降水影響范圍為60m,開挖影響范圍約為48m,並且當建築物的基礎在垂直於基坑開挖邊緣這一方向上的剛度較弱時,建築物的水平拉伸將成為建築物損壞的主要原因,故靠基坑一側出現多處裂縫,加固土層為雜填土層。
b、加固順序:從外圍開始給雜填土層注漿,深度接近基坑開挖深度。
c、注漿材料: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注漿壓力:淺部注漿終壓為500一l000kPa,深部終壓為1600-2000kPa。
d、擴散半徑尺值可根據理論公式計算,有效影響半徑工程依據現場灌漿試驗結合工程經驗確定。
e、注漿孔的布置:注漿孔分兩排,第一排垂直孔,第二排傾斜孔,斜孔緊貼建築物基礎施工。
首先施工垂直孔,注入漿液在地層中形成一道垂直幕牆,以阻止地基土土體的側向變形及斜孔漿液外側滲流,再通過傾斜注漿孔向地基下層注入漿液,以改善地基土力學性能指標。
f、注漿量及水灰比:根據現場試驗,水灰比定為l:l,滲入適量水玻璃(3%);注漿量可由公式推算:Q=1000 。
其中Q是注漿量(L),V是土體積(m3)是土的孔隙率,K是經驗系數(0.3-0.5)取0.5,施工中確保每米注入水泥量不小於80kg。
(2)、採取防護措施。
加固固然重要,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的採取一些減少地表沉降的措施更有現實性。
根據實踐經驗,採取分層分段開挖,地下連續結構等效果比較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基坑施工時間不宜過長,整體施工粗精得力,工程才能夠順利完工。
(3)、確定降水井數量。
降水量的多少勢必會對深坑基坑產生分裂等影響,要及時根據各個地層的情況,實施有效的降水方法,以及建立可行的降水井,保證深基坑的穩定性。
(4)、其他預防措施:
正因為影響深基坑的因素各種各樣,造成基坑的變形以至於建築物塌陷,以及周邊建築物開裂等情況,在採取以上三種措施的時候,還要注意採取一些應急措施。
當發現基坑變形的時候,或者出現一些危險情形比如說當時的環境局限性時,就要果斷處理,以底板分塊施工或者是增加斜支撐等方式來解決這樣的矛盾。
即使周邊環境不出現過多問題,在深基坑開挖時也要注意及時將主動的土壓力降低,可以採取牆後卸土的方式。
一旦周邊環境有局限性時,就要用草袋等壓在坑內底角的被動區。如果在深基坑開挖的時候。,遇上流砂嚴重的情況,就要不斷地往坑裡面填水,以保證安全性。
a、基坑的開挖與土地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若要保證土體的形狀以及保證土體的穩定性,就必需要進行適宜的基坑支護設計。
b、基坑周邊建築物沉降實測數據收集是很重要的工作,它為合理的基坑支護設計及准確的預測分析周邊建築沉降提供了數值依據。
c、影響基坑周邊建築沉降的原因多種多樣,如支護樁布置情況、距基坑距離、時間效應、壓密注漿等,基坑支護設計中一定要合理把握,以期達到更好的支護效果。
(10)低於相鄰基礎多少需要支護擴展閱讀:
基坑開挖是設置管井井點降水,以利開挖人員和機械作業及土體裝卸運輸。
頂層6.0m以內用長臂挖掘機開挖,開挖過程中坑內用小型裝載機配合,將遠離挖機的土方推至挖機的工作范圍內。
基坑開挖包括接觸網支柱坑、鋼柱基礎坑、拉線坑開挖等,根據開挖方式可以分為人工開挖和機械開挖。
開挖方法
基坑開挖方法因基坑土質不同而不同,根據經驗,按路基土質類型,基坑開挖方法有以下幾種:
1、硬土類包括土夾石、硬土、砂岩、風化石等,這類土質密實,自結合力強,可採用坑的辦法開挖基坑,非雨季人工開挖不會塌方,不需坑壁支撐防護。
2、碎石類包括石夾土、碎石、填方土等,這類土質自結合力不均勻,穩同性較差,適應於挖小坑、局部支撐的方法。
3、流沙、高水位土質類宜採用鋼筋混凝土防護圈進行施丁,類似沉井法,採用此法可節省木材,經濟、可靠,便於施工。
4、堅石、次堅石類採用控制爆破法。當採用法蘭盤支柱時,只需按要求鑽孔灌注錨栓。
5、機械開挖基坑是使用機械化操作、利用旋轉鑽頭來開挖基坑,相對於上述傳統的人工開挖基坑,機械開挖速度快,規格統一,對路基密實度影響小。機械開挖在土壤中有較大石塊或施工機械不便到達時,使用受限。
參考資料
網路-基坑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