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胚胎移植的生理學基礎是什麼
胚胎移植的生理學基礎包括以下五點:
1.母畜發情後生殖器官的孕向發育
大多數自發排卵的家畜,發情後不論是否配種,或配種後是否受精,生殖器官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如卵巢上黃體形成,孕酮的分泌和維持,子宮內膜組織的增生和分泌機能的增強,這些變化都為胚胎的著床、發育准備了條件。在正常情況下,發情、配種、受精和妊娠都是連續發生的、不中斷的自然生殖規律。所以,從生理過程看,母畜的每一次發情、配種都是受精、妊娠的前奏。由此可見,配種後受胎的母畜與未受胎的母畜在發情後的最初數日或十多天,其生殖系統發生的變化是相同的,而且在相同的時期,母畜所處的生理狀態也大致相同。只是到了一定期限(相當於周期黃體的壽命,時間長短固動物品種不同而異),配種後受胎的母畜其生殖系統朝著妊娠的方向繼續發生變化以適應胚胎發育的需要,如黃體的持續存在及孕酮的高水平分泌和維持,子宮內膜的持續發育和為胚胎提供組織營養的加強。而對於配種後未受胎的母畜,其生殖系統則會退回到發情前狀態,這時其黃體消失,子宮內膜復原。因此,排卵後形成的黃體,只有在這時才能判斷是妊娠黃體還是周期黃體。此後,未受胎的母畜重新表現發情,生殖器官再一次開始為受精和妊娠作準備,重復上述過程。
由此可見,在發情後的最初一段時間(周期性黃體期),不論是否配種或受精,母畜生殖系統均處於受精後的生理狀態之下,在生理現象上,懷孕和未孕並無區別。妊娠特異性的生理變化是在這個階段之後才逐步出現。因此,發情後母畜生殖器官的孕向變化是進行胚胎移植時,受體母畜接受供體母畜胚胎並代之完成妊娠、分娩過程的主要生理學基礎。只要移植時受體的生理狀態與胚胎的發育階段相適應,胚胎即可繼續發育。
2.早期胚胎的游離狀態
胚胎移植技術得以實施的另一個重要的生理學依據是胚胎在發育的早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游離存在的。這時的胚胎尚未與母體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其發育主要靠自身貯存的養分。這樣,將胚胎從母體內取出,在短時間內胚胎不至於死亡,而當將胚胎置入與母體相類似的環境中時,胚胎可以進一步發育成新個體。
3.胚胎移植基本不存在免疫問題
受體母畜的生殖道對於植入的具有抗原性質的胚胎,一般來說,在同一物種之內並不產生排斥現象。這一點對於將胚胎移植技術應用於生產實踐是極為有利的。但是在豬,胚胎自體移植的受胎率及產仔率均高於異體移植。
4.胚胎和受體的聯系
經移植的胚胎,如果得以存活,胚胎必將在較短的時間內和受體母畜的子宮內膜及其內分泌系統建立起生理上和組織上的聯系,從而確保正常發育所需要的環境和營養物質。
5.胚胎的遺傳特性
胚胎的遺傳物質來源於供體母畜及與之交配的公畜,受體母畜對胚胎並不產生遺傳上的影響,不會改變新生個體的遺傳特性,也不會減弱其優良性狀在出生後的表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