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在談學科素養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學科素養。學科素養是指在學科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徵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它由四部分組成:學科基礎知識、學科基本技能、學科基本經驗、學科基本品質。其中,學科基礎知識由學科基本符號、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和基本結構組成。而技能實際是個人習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識並按這套程序去辦事的能力。所謂學科基本經驗是指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經歷和體驗。是學生在親自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體驗。學科教學中,在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形成學科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質,即學科基本品質。
首先我們來看概念,通過了解概念我們可以知道學科素養包含的范圍很大,並且它將獲得知識與運用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了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培養有用的人,而不是高分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學科素養的培養一直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的吧。
其次,我們在教學中怎樣去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呢?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是這樣理解的,以下是我的一點看法。
一、扎扎實實備課,扎扎實實講課。
作為一名老師傳授知識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備課講課是教師主要的工作,我們不僅要做並且要做好。
二、提高語文應用能力
其實語文的應用能力有很多方面,不過對於小學生來說其實就是會讀,會寫,會說,會看。別小看這四看,它裡麵包含了很多語文基本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見效的,必須堅持不懈。
三、培養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人受益終生。
四、隨時滲透素質教育
以上是我的一點小看法。
『貳』 如何有效提高自已的學科專業功底和學科專業素養
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不難,但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專業功底?什麼叫專業素養?我認為專業功底就是一個人在某一學科領域或某一行當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專業素養則是基於專業功底之上用於表達和體現專業能力的綜合因素。
提高教師專業功底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通過自主學習、專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專項訓練等形式不斷提高和豐富專業學科知識與技能。
提高教師專業素養要求老師基於專業學科知識與技能的不斷豐富和提高,按照職業發展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從事專業教學的長期實踐,不斷熟練和提升教師個人實施本專業教育教學工作的綜合能力。
『叄』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學科核心素養
日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致力於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六大素養樹立學生成長「標桿」。該研究成果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對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其創新在於,以核心素養為統攝,使得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更加凸現;其突破在於,它是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自從世紀初新課改以來,課程的「三維目標」已經人盡皆知,但人們往往只在學科教學的文本知識中去尋找它,將它機械地割裂開來,並且存在對它善貼標簽的現象。「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貫穿於課程目標、結構、內容、教學實施以及質量標准與評價的整個過程中。「三維目標」可以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以完整體現。因此,「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養的落實
核心素養的落實,顯然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它更是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障的。
1.回歸學習本質—解決問題
要真正實現這一改變,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進而回歸到學習的本質。縱觀人類社會,無論是思想發展史、社會進步史,還是科學發現史、技術革新史,無一不是在不斷發現新問題中解決問題,又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的問題;而對於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講,都是在不斷的自我追問中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只是,在現代知識的海洋中,我們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歸對問題的探求,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回自己應有的智慧,應是學習的本意。
2.學習方式改變—問題化學習
從以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中間的橋梁是「問題化學習」。「問題化學習」讓我們看到,所有的教學必須以學生學習為主線去設計,必須讓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能夠發生並且展開。
需要在教學中強調問題化學習。以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鏈、問題矩陣,就是試圖讓孩子在學習中,在對問題的追尋中,慢慢形成一個知識結構——從低結構到高結構,從本學科的結構到跨學科的結構,從知識到真實的世界。在問題化學習的過程中,以認知建構的方式去重組問題、重組內容,讓學生在問題與問題的聯系中,在綜合地帶和邊緣地帶,進行知識的碰撞,進行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這就是問題化學習方式極具價值之處。
同時,問題化與情景化是緊密聯系的,問題往往產生於情景。真實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如果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不起聯系,那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教學活動所應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途徑和方法,是核心素養實現的現實基礎。知識是素養的媒介和手段,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情景。如果脫離情景,知識就只剩下符號,知識的應用和知識蘊含的文化精神就無從談起。
3.教學模式的變革—「活動課程」
在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學科活動。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學科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習者的親身經歷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學科活動要體現經驗性,讓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來重構知識;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要體現校本性,應該結合不同區域和環境的特點選擇資源和組織活動;要精心設計活動,充分體現活動的教育性,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結合學科內容和特點設計活動。
4.課程規劃—學科和跨學科課程
落實核心素養,從學校的課程規劃角度,要完成兩種課程的設計:一是學科課程,二是跨學科課程(即綜合性課程)。
學科課程是基於學科的邏輯體系開發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間接經驗。跨學科課程是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它關注的是學生面對真實世界時的真實體驗和直接經驗,是以社會生活統合和調動已學的書本知識。它有利於學生獲得對世界完整的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兩種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也各有特點,後者是以探究性學習方式為主導的。兩種學習交互在一起,才能夠實現讓教育和學習回歸生活,才能體現學生學習的全部社會意義。也許可以這樣說,所有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教學,需要通過學習者間接經驗學習和直接經驗學習的交互才能實現。因此,當前學校完善兩種課程的設計就極為重要。
『肆』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如何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進行評估是全球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自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次提出核心素養的指標框架後,許多教育發達地區和國家開展了針對核心素養的評價研究,倡導將核心素養轉換為可觀察的外顯表現,採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並將其納入本國主流評價體系。剛剛公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也將開啟我國在核心素養評價領域中的系統探索,如何從各生個體層面評價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是當前我國教育領域面臨的迫切問題。為此,應著力推進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統整國家層面評價框架或指標間的關系。新課程改革以來,國家層面曾頒布過三個與基礎教育學校評價工作有關的文件:
其一,2002年出台的《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向評價與考試制度;
其二,2013年出台的《關於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指向學校教育質量評價;
其三,2014年出台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指向學生個體綜合素質評價。
在這三個文件中,均各自提出質量評價的框架,且框架間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新公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構成框架,其根本任務是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升21世紀我國人才核心競爭力。在過去兩年中,此框架已與正在修訂的高中階段課程標准進行了銜接與轉化。因此,從頂層設計層面,如何進一步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向評價考試制度建立領域、學校綜合評價改革領域、學生素質評價領域進行滲透、銜接與轉化,會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課題。也只有在統整、整合現有評價框架或指標後,才有利於各級教育行政機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形成統一的質量觀和評價觀,引導學校教育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方向順利邁進。
建立基於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准,細化各年級各學科應達到的程度要求。學業質量標準是評價學生實現核心素養程度的最具體、最可操作化的指標。由於基於核心素養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准修訂尚需時日,因此,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省級層面結合本區域教育教學實際情況,二次開發以年級為單位的學業質量標准可能是落實核心素養框架的必然選擇。其一方面有利於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准確把握核心素養的入手點,為基於標準的質量改進提供明晰的指向,其另一方面也將使考試評價體現新時期人才培養要求,將核心素養框架落到實處。
關注核心素養所帶來的評價內容變化,聚焦高級認知能力,重視對非認知因素的評價。核心素養在評價內容指向上更強調對批判思維、探究、問題解決、實踐創新等高級認知能力的考查,以及對情感態度、價值取向、自我管理、責任擔當等非認知因素的評價。但也恰恰由於本身存在的綜合性、抽象性、內隱性和情景性的復雜特徵,從評價本身所要求的科學精準性來說,對兩方面的評價是我國也是世界評價領域共同面臨的難題。PISA2015首次開展的合作問題解決能力網上測查,是在特定情景中對高級認知能力和非認知因素進行復合測量的積極探索。
探索適用於核心素養的多元評價方式,倡導信息技術在評價中的全方位應用。各國的實踐經驗表明,面對評價內容重點由「可見知識」向「內隱素養」的轉變,相應評價方式與工具的改進首當其沖。為此,應嘗試將情景維度系統化融入測評工具的設計過程中,為學生展現多維度的高級認知能力提供現實任務載體;探索表現性評定、檔案袋評價、問卷調查等多種評價方式,嘗試從知識、技能及態度等更為廣泛的維度去評價指向核心素養形成的學習結果;關注形成性評價在日常教與學過程中的運用,結合終結性評價完整地反映學生在校內的思維、學習的歷程與結果,發揮評價在核心素養教學中的診斷促進作用;注重將校外高利害測評與校內評價相結合,設計提取學生校內日常核心素養評價的結果,將其科學地吸納於校外高利害測評體系中(如升學考試);促進信息技術在核心素養評價中的全方位應用,特別是在基於情景的高級認知能力在線測查、非認知因素的在線調查、基於測查結果的個性化教學補救、電子化形成性評價方面,其均具有當前評價方式難以比擬的、廣泛的應用前景。
開展面向教研員和教師群體的師資培訓,為基於核心素養評價的質量提供保障。由於核心素養構成的復雜性程度和相應評價技術的專業性程度均較高,其將為教學的研究者和實施者群體帶來極大的挑戰。因此,有針對性地圍繞核心素養評價的理念轉變、新評價方法的設計應用等內容,對教研員和教師群體開展系統培訓已成當務之急。在培訓方式方面還應積極探索適用成人學習的「工作坊」「小組合作」「做中學」等形式,使參訓者能夠在結合實際評價工作的應用中深入理解、掌握與落實核心素養要求。
『伍』 如何有效提高自己的學科專業功底和學科專業素養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要素,是實施課程的關鍵,教師的素質和教育理念影響著當今的教育和國家未來。教師應立足實地本位,反思教育實踐,形成研究課題,通過教育評價的導向和引領,更新教育行為,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今年招開的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工作會上指出,要以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為抓手,全面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我國將用「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的5億元專項資金,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到2010年,通過國家和省兩級組織實施的方式,培訓15萬名中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幹教師;依託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基地,開發80個專業的師資培養培訓方案、課程和教材;三是支持一批中等職業學校面向社會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對於目前中國的職業教育而言,其本身缺乏吸引力仍是存在的問題之一,其中師資水平較低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因此,在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我們需要一些創新性的借鑒。就如何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問題,我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提高教師人格素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首先應該是道德高尚的人,因為他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崇高職責。學生渴求知識,教師熱心傳授。學生尚未成年,教師愛心呵護。學生違規違紀,教師耐心教育。學生遇到傷害,教師誠心救助。學生身體特殊,教師細心關照。吉林大承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魁筠送給我們的這五句富有哲理的話,給予我很大的啟發。「熱愛關心學生,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行為准則。「熱愛關心學生」是真摯的師愛,是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實踐中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保護學生。這不僅是教師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也是必須遵守的教育法規。(一)要有愛教之心「愛教」是指熱愛教書育人這項工作,安心從教,潛心教學和鑽研,不辭辛苦,甘於平凡,以工作為重,以工作為樂,並常能從工作中體驗到一種教書育人所帶來的歡樂與尊嚴。(二)要有愛生之心愛生,是指熱愛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或親戚的孩子來看待,一樣對他們負責,一樣對他們寄予厚望,一樣關心、支持和尊重他們。(三)要有愛學之心愛學,是指教師出於教學工作,自身發展的求知願望的需要,喜歡讀書看報,鑽研業務,不斷地「充電」,不斷地擴大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為什麼現在有很多老師得不到學生的信任和理解?最終原因是有些老師確實自身素質不高,對於學生的教育教學存在很多不科學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在工作中缺乏敬業精神。到底什麼是有思想的教師?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應該具備現代教育理念、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教學策略、具有學習、積累、研究、反思和創新的精神。章丘教育局的郭教授講了他改變一個差班的做法,讓我深受啟發。他能在第一次見自己的新學生之前,花去三個小時來背誦所有學生的姓名,他的這個行為有幾個老師能做到?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沒有幾個老師能做到。而且他的這種行為帶給學生的震撼和教育是無以倫比的。這就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做的有思想的行為。我也在想,如果我現在所帶的班如果在去年入校後的第一天我也能這么做,會不會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對待。郭教授的做法用在我們自己身上不見得有效,他只是在給我們指明一個方向,一個思路。就像郭老師自己說的:魏書生還是魏書生,我還是我。郭教授文學功底特別深厚。他雖然是一個生物老師,但是我想很多語文老師的水平也比不上他。他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積累、善於反思的人。他告訴我們,只有老師善於學習,才能培養出會學習的學生。讀書並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可是在信息時代的我們又能有多少老師還能靜下心來讀書呢?現在看到的是大家每天奔波於學校和家庭之間,每天好像都忙忙碌碌,又不知在忙些什麼,具體的事情也沒做幾件。憑著幾年前或十幾年前的知識上著同樣的課。在網路時代里遨遊的學生已經不像幾年前的學生了,他們現在的信息渠道廣、信息量大,如果老師還在吃老本,試問:還能有幾個學生願意上課?這不是當今的老師應該好好反思的問題嗎?所以,信息時代的老師應該學習教材墊底氣、讀專業書生才氣、學習經典補元氣、讀休閑書養靈氣。山東師范大學魏薇教授四十多歲的年齡剛剛讀完博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山師附小的語文老師在講《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的時候,始終不知道該怎麼講?因為她讀了這篇文章後沒有任何感動,沒有觸動她心靈的地方。因為這位老師根本不知道「為人民服務」幾個字是如何來的?她不知道那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她不知道張思德以身殉職的故事。她的感動從何而來?這就是現在很多年輕老師犯的毛病,不注重自身學習,思想缺乏深度,如何講出學生愛聽,有深度的課?有些老師總是責怪學生的素質如何如何差,一界不如一界,而不反思自己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我們都應該制訂一個學習計劃,根據自身的情況不同,制訂出適合自己的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讓自己變成一個真正有思想的人。總結一下,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先進的教育理念(二)全面的文化知識(三)過硬的教師基本功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板書技術、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說課技術。(四)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教材處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課堂設計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課堂把握能力、開導感化能力、教育創新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五)獲取職場工作經驗職場工作經歷給教師提供了一個獲得在工作中運用第一手知識的機會,也使教師有機會了解工人們如何綜合運用各個學科中的知識、觀念和技巧來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通過這些情境學習經驗,職業學校教師可以了解到,在解決問題時,技術是靈活的。在取得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職業學校教師將引導學生學習真實經驗,並促使學生學習使用復雜的推理技巧、與工作相關的見解、合作技巧、專業知識以及工作中要求的學術知識。教師可以通過校內實習、旅行和校外實習三種專業發展活動來加強與職場的聯系。校內實習。通過直接與僱主共事,為新任的職業學校教師提供了解職場環境的機會,同時可對商業觀點作出正確的評價,並有機會運用合作技巧,這一技巧對於新任職業學校教師來說是必要的。實習時間長短可視情況而定。例如,我校的工作體系就實行了實習計劃。我校還有另一個計劃,就是在暑假裡讓新任職業學校教師在實際環境中工作六個星期。這些經歷不僅可以使教師了解職場的實際情況,而且使他們有機會與僱主合作。旅行和其他短期參觀。旅行和其他短期參觀為職業學校教師提供了另一個獲取工作經驗的途徑,並可以拓寬職業學校教師的實踐知識。由肯塔基州立大學、肯塔基州職業技術中心公室和肯塔基一些技術中心學校舉行的「工業探險旅行」幫助職業學校教師認清工業的需求和工作要求,並讓這些教師可以獲得一些信息,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指導。該旅行持續一個星期,職業學校教師們在第一天參觀一個工廠,此後一天參觀兩個工廠,一個月後的會議中,他們討論並分享各自的見解。校外實習。校外實習是指職業學校教師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在校外一個指定的地方工作,經歷工作中的變化並了解工人是如何適應這些變化的。有了這些經驗,教師們可以在教學中運用實際例子來幫助學生了解學術概念如何運用於實踐。這些經驗同時證實了這樣一點,教師最大的作用在於幫助學生獲得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生活。在西科羅拉多州的學校與職業生涯組織舉的「教育者校外實習活動」中,許多參與校外實習的職業學校教師認為校外實習有如下益處:增強變革意識,提高應變能力;真正了解學生在職場工作中的需要;可搜集到設計課程所需的信息和資料;提高專業水平,改進教學方法;發掘專業領域中職業道路的潛力;加強與商業界的聯系。綜上所述,要確保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是有意義的,職業學校教師應該進行自我導向學習,獲取新知識、技巧和實踐經驗,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並能為他們的學習需要尋求最好的機會。當然,在選擇專業發展活動時,職業學校教師必須考慮許多因素,比如個人目標和專業目標,學校任務,管理體制和程序以及商業界情況等等。
『陸』 國家角度,基礎教育需要重視哪些核心素養的提升
從國家的角度來說的基礎教育需要重視核心素養的提升,肯定是要從很多方面來說的,首先就是一個國民素質的教育,是否有效地落實到教育當中,比如我們教育貫徹的目標以及它的動力和方式是否能夠很快地融入民眾或者說大部分的知識分子當中一些和諧素養的體現肯定是要貫徹到我們每個人心目當中的,比如有一些我們日常落實的行動以及措施,的確是要從每一個角度去說的,不僅僅是一個小部分的民眾。
『柒』 如何提高教師學科素養提升與綜合素質
作為一名成功的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兩個方面。1.扎實的教師專業知識 . 教師專業知識包括普通文化知識,所教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科知識. 教師的認知結構應該基本包括:學科專業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普通教育學知識、學科教育知識。學科教育知識,包括教師的實踐知識和教師的專業知識。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提倡科學探究的教學方法,對教師應該具有的實踐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教師教育,不斷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知識的養成。教師應多讀書,廣讀書.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師讀什麼書,多長時間讀一本書,都應該好好規劃規劃.讀書後應好好記錄感受並試著點評. 教師應將這三種知識相互溝通與融合,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專業知識結構。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對象的特徵對學科知識作出符合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原則的整合,以便教學對象能夠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因此,可以說教師的教育學知識對學科知識的傳授起到理論性支撐作用,普通文化知識使教師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養. 2.熟練的專業技能. 優秀教師必須具備從事教學工作的嫻熟的專業技巧與較強的專業能力。一般將教學技能分為五個方面:①教學設計技能;②應用教學媒體技能;③課堂教學技能;④組織指導學科課外活動的技能;⑤教學研究技能。但從教師專業發展角度看,通常把專業技能分為:①人際關系與溝通表達能力;②問題解決與個案研究能力;③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④批判性反思與不斷學習的能力。那麼,如何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呢?①提升教師的人際關系與溝通表達的能力.人際關系與溝通表達能力是一個優秀教師必備的基本能力。在現代社會中,教師的工作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廣泛的社會聯系。一個教師經常要與他人建立某種關系,也經常要與他人做各種形式的溝通。人際關系的能力與一個人的溝通表達能力有密切關系,一個教師的絕大多數時間都耗費在溝通與表達上。因此,人際關系與溝通表達能力有助於教師解決日常許多的教學問題、輔導問題、特殊兒童教育問題,並能協助改善學校里的教學環境。另外,溝通表達能力也影響一個教師的協調合作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就組織領導能力而言,教師基本上必須能領導一個班級的教學活動或各種班級活動。就組織協調能力而言,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承擔者,不僅要在課堂內教好書,而且要有走出課堂和校園的能力,學會主動在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穿針引線,起紐帶和橋梁作用,組織協調各種教育資源為學校教育服務,以形成對學生教育的合力. ②提升教育的問題解決與個案研究能力.問題解決與個案研究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心智能力。它涉及了認知領域的所有層次 ( 即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定等)。教師工作屬於一種高度復雜與變化的工作,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一般來說是以多變與多樣為主。一個教師在面臨各種問題時,不能總是依賴他人,而必須知道如何設法解決、如何進行個案研究,必要時知道如何尋找適當的協助與資源來解決問題。因此,問題解決與個案研究能力必須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從職前師資培育階段到在職階段持續不斷地培養,使之達到愈來愈純熟的水準。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意義,乃是幫助教師發展出豐富的理解以及高品質的問題解決策略或行動方案。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促進教師發展出「行中思」的技能。③提升教師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思考能力。當一個人在面臨新的情況或新的問題時,如果既有的知識無法解決,他必須運用既有的知識,並進行重組和加工,找出可以產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種改變知識的歷程就是一種創造性思考的歷程。人類今日的文明成就,簡單地說,就是創新思維的產物。目前,創新思維能力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教師經常面臨多變的問題情境,而教育工作本來就具有許多的彈性與創造的空間。教師工作並非是例行的工作,因此,教師必須經常發揮個人的創造力,做到能因時、因地制宜,靈活變通教學方法,創造獨特的解決方案或教學策略。教師在面臨各種頗具挑戰性的問題時,也必須能展現出高度的應變能力、適應能力、變通能力。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觀點來看,我們應積極協助教師不斷提升其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能力。 ④提升教師的批判性反思與不斷學習的能力. 反思或思考行為只有在自我意識的條件下才會產生,它使個體有機體能夠有目的地控制和組織它的行動,即有關其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的行動,有關它涉身其內並對之作出反應的各種社會情境和物理情境的行動。對自我的組織其實就是個體有機體對它所能採取的一系列態度的組織。這些態度是它對其所處社會環境的態度,而從那個環境的觀點看也是對它自己的態度,或者說是構成那一環境的社會經驗與行為過程中的一種起作用的因素,從社會行為主義的觀點出發來論述這樣一種反思智能是很必要的。人在不同情況下,必須不斷地對各種教育觀念、言論主張、資料、事物或人進行價值判斷,並進行優劣的抉擇或提出改進的意見,這就是批判性反思。它涉及分析、綜合、評定等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優秀教師必須具備高品質的批判反思能力,因為教師經常必須對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動進行批判性思考。如,教師經常要選擇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就、行為表現、言論、作業等。批判性並不是指簡單地「否認」過去,而是科學地、一分為二地批判過去。不斷學習則是批判性反思的直接要求,也是現代社會教師發展的基本理念。教師不斷地學習,有助於對其批判性反思的結果進行處理與解決,也可以增強教師批判反思的能力,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的典範,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實現。批判性反思與不斷學習,是以教師個人為主的,但它並不排除教師間的交流、合作與研討。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教師可以發現自己的批判性反思的真實效果,也可以更明確自己應該不斷學習的方向,有助於教師批判性反思與不斷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人們認為,「反省自己視為當然的前提,愈給反省自己的前提,愈容易有創造性」,也愈有發現自己偏見和自我了解的能力。自我反省是自我改造、自我表現發展變化、自我完善的主要途徑。上述這些能力都是教師在平日工作中必須經常用到的內在思考程序和認知策略。這些能力通常都不是通過短時間的正式課程所能培養出來的,是需要通過非正式課程與活動來培養,以及在實務情境中長時期的磨煉,才能逐漸形成和提升。為此,在今後的教師在職教育中,特別是在新課程師資培訓中應考慮加強這些方面的訓練,以提升我國教師的專業水準。
『捌』 如何提升教師的學科素養和教學素養
教師教學技能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據教學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等,使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並受到思想教育等所採用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一、教學語言教學語言技能:指教師用正確的語言、語調、語義,合乎語法邏輯結構的口頭語言,對教材內容、學生問題等進行敘述,解釋說明的行為方式。 二、板書(寫意板書、投影板書、評價板書、網路板書)板書技能: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黑板以凝練的文字語言、圖表和符號等形式,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 三、講解技能講解技能:指教師利用口頭語言並配合手勢、板書和各種教學媒體等,闡述事實、揭示事物本質,引導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行為方式。 四、課堂提問 五、課堂調控我認為教師的「學科素養」應包括如下幾點: 一、高度的責任心責任心是搞好工作的必要前提。而強烈的責任心來自對工作的熱愛,熱愛學生、以身作則和誨人不倦等等是教師必備品質。這些要求對所有學科的教師都是適用的,對肩負著多種功能的語文課教師尤為重要。一個教師如果沒有高度的責任心,一顆對學生的愛心,就不會關心學生,就不會了解學生要學什麼和學到了什麼;教師與學生之間就無法實現感情的雙向交流和心靈的呼應,教學效果就無從談起。 二、豐富的知識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的學識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時代在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知識總量急劇膨脹的同時,部分知識也在不斷老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廣泛學習,深入鑽研,建立一個科學的、高效的、適應時代發展的知識結構體系。語文是中小學開設時間最長、課時最多、內容最廣、作用最大的基礎學科。它的任何一個目標的完成都依賴語文教師。語文教師是語文知識的傳授者,是語文能力的訓練者,是智力的開發者,還是思想品德的培養者。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知識淵博的學生。教師知識越淵博,學生在接受知識時付出的勞動、苦惱和花費的時間也就越少。做為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特別是要成為獨具風格的語文教師,在知識的積蓄上,不但要有以語文知識為主的社會科學方面的「網路知識」,還要學一點自然科學方面的「網路知識」。同時,還要養成「教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習慣。 三、能說會道任何知識的傳授都離不開老師的明晰、生動的表達,只有豐富的知識在腦海里,而不善於表達,教學將無法進行。良好的語文教師善於把復雜的過程說簡單,把抽象的觀念說具體,把枯燥的知識講生動,把頑劣的學生說道心悅誠服,知錯就改……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能說會道,這也是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保證。小學語文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都依賴良好的語言表達,良好的語言表達是小學語文教師最基本的學科素質。 四、較強的調控能力。我認為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與學科素養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苦練一般基本功。一般基本功包括普通話、三筆字、簡筆畫、教具使用和製作、組織教育活動等。 二、立足課堂,勤練學科基本功。 學科教學基本功包括文化底蘊;學科教學理論知識;教學設計、說課、上課、評課等技能;課後反思、運用現代技術、文章撰寫、命題等能力。把課堂當成演練場,盡力讓每堂課都向競賽課那樣去深鑽教材,充分准備,我想我們的教育教學技能一定能快速提高。 三、廣泛涉獵,提升其它基本功。教師的基本功還包括:信息敏感度;科研競爭力;人際交往力
『玖』 如何圍繞核心素養開展基礎教育改革
「核心素養」並非我國獨創,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概念,是一個教育時代的覺醒;「核心素養」一詞雖是新概念,但對於我們大多數教育者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他跟我們熟悉的很多教育熱詞,如「素質教育」、「雙基」、「三維目標」等都是同宗同源,一脈相承。
1、 國際背景下的橫向觀摩:
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它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
因政治體制、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不同國家所提出的核心素養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強調合作與交流能力、信息與通訊技術的掌握、公民素養、創造性、批判性思維,等等。
多年來,不同國家或地區都在做類似的探索。比如,美國對核心素養的關注起源於注重知識創新的高新企業團隊,這些企業從用人所遇到的問題反饋到教育中,指出基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質,他們稱之為「技能」。這些技能不是簡單、具體的,而是在21世紀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內容。再比如,從2009年起,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啟動了為期5年的「教育課程編制基礎研究」,它關注「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適應今後社會生活的素質與能力,從而為將來的課程開發與編制提供參考和基礎性依據」。
從2005 年開始,我國的台灣地區啟動了核心素養研究,確立了專題研究計劃——《界定與選擇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簡稱DeSeCo計劃)。
分析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無論是由政府主導還是由民間組織來推動,全世界范圍內核心素養研究的興起和發展與時代發展、社會變革密切聯在一起,它面向教育體系外的社會需求,是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國際趨勢。目前,我國已經決定採納上述國家核心素養的概念。核心素養將成為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
2、 本地土壤上的縱向比較:
「素質教育」 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於「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的中國式回答。三十多年來,人們不斷賦予素質教育以新的內涵:教育實踐中存在什麼問題,時代發展提出了什麼新要求,它就被增加相應的新質,其內涵是隨著人們對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而逐步被充實完善的。以至於有人戲稱:「素質教育是個筐,啥都往裡裝。」
從上世紀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地進行了素質教育區域性試驗與探索,以及學校層面的改革實踐,這些嘗試和探索為教育烏托邦的落地提供了鮮活經驗。在此基礎上,教育部於2001年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以課程改革為核心帶動人才培養環節的一系列變革。
然而,素質教育發展到今天,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方面看,都存在著一些困惑或問題:一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現實中不斷出現的問題的對立面提及,所以很多人只聽說素質教育不是什麼,而是什麼卻一直很模糊,更別說實踐操作了;二則素質教育囊括的東西太多太雜,以致教育者無從著手,更別說提綱挈領;三則素質教育更強調人的天性稟賦的開發,強調個性化,而現實中這方面的確無法精確測量,所以也就不可能針對性實施教育,尤其是群體性的學校教育。
總結上述,我們不難看出素質教育是個很理想的教育目標,但是可操作性不強,真正實現它需要必須有更具體的下位概念。承擔這一責任且被大家較熟知的教育概念有三個,依著發展順序,分別是「雙基」、「三維目標」和「核心素養」。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各自的內涵及發展演變。
眾所周知,「雙基」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我們最初的教育目標,產生於物質及精神都較貧乏的八十年代。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發現了它有著很明顯的缺陷,即忽略了對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缺乏對過程與方法的指導,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國家將教育實施的目標擴充為「三維目標」。
所謂「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標准理論設計很好,也算全面,但是在實際操作時,仍然有很大問題。一則很多老師常會將三維目標割裂開來;二則對情感態度價值觀本身的定向不夠具體現代,不能反映時代要求。鑒於此,我國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養」這個概念。
網路《辭海》「素養」一詞,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狹義與素質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①修習;②平素所供養;③素質與教養;④平時所養成的良好習慣。由上述對比可知,在有些語境中其與素質是可以通用的。但也有細微差別,前者更注重後天的教養習得,更模糊概括,這種狀態會緩慢變化;而後者更強調先天稟賦,更精確具體,常指一種相對較穩定靜止的狀態。
核心是相對 外圍而言的,核心素養有兩層意思:一是關鍵,是指個體在 21 世紀生存、生活、工作、就業最關鍵的素養。二是共同,是指課程設計所面對的某一群體所需要的共同素養。
縱觀這三者的演變不難發現,這是從知識、教書到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核心素養更直指教育的真實目的,那就是育人。
二、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學生素質?
核心素養依然不是可直接操作的概念,它需要具體的課程實施來保障實現。即通過課程設計將育人目標進行分解、具體化,盡管這一過程會失去一些教育功能,但為了課程的設計、教學與評價,這種功能的喪失是不得已的事情,是課程設計、教學與評價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關注的是,畢業以後,作為一個公民,經過數十載的學校教育,有沒有真正學到對他有幫助的東西?學了幾十門學科,這些學科學與沒學有什麼差異?該學科能留給他終身受用的東西是什麼?
1、研究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擇其要者而從之」。 需要學科教師的關注發生轉向, 即如何從關注知識點的落實轉向到素養的養成?如何從關注 「教什麼」轉向到關注學生學會什麼?學校要求並積極 引導教師既當好經師,又當好人師。在教學中滲透教育,做 到教書與育人兩不誤,既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技能的基礎,又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學生素養不斷進階、提升。學校強調教師要變教學視角為教育視角,突破傳統的知識視野、課堂視野,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田,給學生適合的教育。
2、豐富課程內容,整合課程資源,推進學科融合。需要教師們的課程觀發生轉變,我們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讓知識成為素養,讓知識變成智慧,也就是說,只有能成為素養或智慧的知識才有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討論核心素養,討論如何編制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老師如何開展基於素養的教學,校長如何提升自己的課程領導力,開發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3、「核心」「共同」基礎上的差異發展。在個性化的輔導過程中,讓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我們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學習課程系統,包括學科課程、助力成績課程、護航成長課程、致力成才課程等;針對教師也有一套系統的師資培訓體系,因為要落實核心素養,首先是落實教師問題,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了,對核心素養認識清 晰了,才能更好去實施課程,更 好地開展個性化教學,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期 盼著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核心素養教育體系,目前尚處於理論探索與建構階段,到實踐層面的落實,尚有一段路程,而作為基層的教育實踐探索者我們對此充滿期待。
『拾』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一、「導入學習」,為「語文核心素養」達成作鋪墊
在「導入學習」環節,我通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式拋出問題,然後選擇符合我教學目標的問題在本堂課中解決,於是我選擇了學生提出的五個我預設的問題:1.綠友是一個什麼樣的綠友?2.囚綠之後為什麼又放綠?3.為什麼作者要寫「盧溝橋事件」?4.作者和綠友發生了什麼故事?5.作者的心情有什麼變化?請學生把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我順勢以解決學生這些問題的方式推動下面的教學活動,為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做好鋪墊。
二、「自主學習」,落實「語言建構」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是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更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自主學習」環節,我通過讓學生找線索,在文中劃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和作者的心情變化詞,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4和問題5。為減輕老師的書寫量,我還請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上台,邊讀相關的句子邊寫出作者的經歷和情感變化詞。
本環節學生按照學案的路線圖和老師的導學自主閱讀相關內容,自學深思,圈點勾畫,分析歸納,做好記錄。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建構,培養學生圈、點、勾、畫和表達能力。
三、「合作學習」,綜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緊接著進入「合作學習」環節,本環節落實本節課的重難點:理解綠的內涵和寫作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我分三步推動知識能力的落實。
第一步,合作共賞,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標志,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語言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這一步,抓描寫句,體會品質。讓學生以合作共賞的方式找出並朗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描寫句,並根據句子和關鍵詞,討論「綠友」的性格特點。在問題情境中藉助解決問題的實踐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二步,合作發現,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應用,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語言文字作品是人類重要的審美對象,語文學習也是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
這一步,借物抒情,感悟內涵。學生找出文中直接抒發情感、揭示「綠友」特質的句子並賞析。讓學生理解「借物抒情」的手法,感悟句子內涵,並通過討論讓學生懂得怎樣賞析美句。在閱讀、體驗和表達交流中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
第三步,合作表演,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一步,展開想像,探究心理。為進一步探究作者的心理,我讓學生分組表演「人、綠對對碰」,這種對話表演形式新穎活潑,既檢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調動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效果明顯。檢驗了學生的語言運用水平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