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科普知識
1、中醫對氣血的解釋
明代《景岳全書.血證》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
中醫認為,氣和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關系著臟腑機能的運行和身體的 健康 。人體的生命活動就是氣的升降出入的運動,氣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食物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等功能。
而血的生成則以營氣、腎精、津液作為物質基礎,血對機體有濡養及化神(精神活動)作用,機體任何部位缺少血液的濡養,都會影響其正常機能,造成功能紊亂及組織損傷,嚴重還能危及生命。
氣為血之帥,對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等作用,血為氣之母,對氣具有濡養和運載等作用,氣血充盈,氣機調暢,則百病不生,如果氣血虧虛,內臟經脈得不到濡養,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生理機能衰退,長久得不到改善則導致百病叢生。
2、什麼是陽虛體質
陽虛是指身體臟腑功能活力不足,生理機能衰弱,溫煦功能減退,代謝活動減退的病理現象。多是由於先天不足、或房事不節、精神情緒失調、飲食生活不規律、久病不愈、手術之後等原因引起的。
中醫認為,陽氣有溫暖肢體和臟腑的作用,如果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畏寒怕冷,手腳冰涼、面色蒼白、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陽虛長久得不到改善還可導致陽痿早泄,性慾衰退或者流產,不孕不育等疾病。陽虛型體質者一般可通過「溫陽暖腎補氣」來調理改善身體。
3、什麼是血瘀體質
中醫認為,離開經脈的血不能及時消散而且瘀滯於某一處,或者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郁積於經脈或器官內呈凝滯狀態,就是血瘀。多是由於氣虛運血無力,或者氣行不暢,而引起血液的運行瘀滯,常見於精神情緒失調、寒冷侵襲、年老體虛、久病未愈、跌打損傷等原因引起的。
血瘀容易出現面色晦黯、皮膚粗糙、臉上長斑、口唇黯淡、發質差、脫發、身體疼痛、月經不調,月經淤血、痛經、閉經等。
長久得不到改善還可導致多種疾病。如冠心病、腦血栓、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血瘀型體質者一般可通過「行氣活血化瘀」來調理改善身體。
4、寒邪對女性 健康 的影響
中醫認為,月經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虛血虧,寒邪很容易乘虛而入,寒冷容易引起氣血凝滯,所以血流運行受阻不暢,經血就不能及時排出,瘀阻在胞宮(子宮),所謂「淤則堵,堵則不通,不通則痛」,所以會引起痛經、月經淤血、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症狀,通過暖宮祛寒,溫經止痛,可以使寒凝消散,淤堵化開,氣血暢通,女性的宮寒痛經淤血等情況自然也就得到緩解。
5、中醫對女性月經的解釋
《黃帝內經》:「二七,天葵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本,血是婦女月經、懷孕、哺乳的基礎;當女性到了青春期,氣血充足時,沖脈的氣帶動任脈的血運行,於是開始有月經,具有生育能力了。如果女子沒有懷孕,氣血就會向下走變成月經,懷孕的時候,氣血就會提供營養濡養胎兒,女性生產後,氣血就會上行變成乳汁分泌出來。
而月經的多少是取決於人體氣血盈虧和臟腑平衡的狀況。在更年期之前,如果體質強壯,經期三至七天屬正常情況,第一天和最後一天量稍少些,中間正常經量,最後結束時比較干凈,不會出現淋漓不盡的情況。
若經期時間過短,經量過少,則說明氣血虧虛,可能存在卵巢早衰情況,如果經期過長,經量過多,則說明可能存在氣虛血熱,或子宮、卵巢等生殖系統疾病。
6、中醫和西醫對疾病的概念解釋
疾病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
西醫認為,在大多情況下,人體的形態、功能偏離了均值范圍,過高或過低,導致「不正常」,就屬於疾病。
中醫認為,機體受到某些外來因素或內在因素的擾動,使其原來的平衡狀態受到破壞,進而偏離了原來保持的動態調節范圍,這就屬於疾病。
以中國工程院張伯禮院士對這次上海疫情的分析為例:這次上海疫情出現了眾多無症狀感染者,所謂「無症狀」是因為他們的症狀表現沒有偏離正常人的均值范圍,所以是「無症狀」。
但有些無症狀感染者,出現了倦怠無力、舌苔膩、脘腹脹滿等中醫證候表現,這說明了他們機體的平衡狀態其實是被打破了的,這讓他們很容易發展為患者,甚至重症患者。 中醫的優勢就在於能更早發現並干預這種情況,防止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