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家庭的起點和基礎
婚姻。
「家庭關系的起點和禪緩基礎是婚姻。是家庭的基礎和起點,夫妻關系是一切家庭關系的基礎和起點。 在家庭關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是家庭的起點和基礎,被稱為家庭中的第一關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的關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國家,婚姻制度也經過多次變革,現在普遍認同一女一男,一妻一夫形式。古時又稱「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詞的起源有三種說法:漢朝的鄭玄說,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禮。在我國古代的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跡悄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就是「昏因」一詞的起源。換句話說,婚姻一般是指男娶女嫁過程。
❷ 什麼叫基礎
基礎【Foundation】指建築底部與地基接觸的承重構件,它的作用泛指把建築上部的荷載傳給地基。因此地基必須堅固、穩定而可靠。
工程結構物地面以下的部分結構構件,用來將上部結構荷載傳給地基,是房屋、橋梁、碼頭及其他構築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解釋:
建築
埋牆基為基,立柱墩為礎;建築物的地下部分。建築物向地基傳遞荷載的下部結構稱為基礎。
條形基礎:
一般布置在承重牆的下面,基礎的走向與牆體相同,是連續的帶形,因此也稱帶形基礎。條形
基礎一般用於多層混合結構的承重牆下,低層或小型建築常用紅磚、毛石、混凝土等材料。如上部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牆,或地基分布不均勻及荷載較大時,一般採用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
事物
1.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
2.指經濟基礎。
❸ 教學設計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
根據張玉新教授在《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及結果》一文中闡述。這里所說的起點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也就是「指設計者在邏輯思維上的出發點」。「通常我們說的預設,體現的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那麼教學的終點又是什麼呢?「王邦閣的『教學立意』則是從寫景的散文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其實是他的教學結果或終點。」也就是說教學的終點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歸宿。 《全日制九年制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顯然熟悉議論文有關的文體知識有其科學依據。中考語文試題中議論文閱讀與說明文閱讀兩者選其一,這說明學習議論文文體知識有現實意義。所以一般議論文的教學中,教學的終點探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教學的起點要麼是論證方法,要麼是議論文的語言,有時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教學起點的確定要根據這篇議論文的特點,或者學生的知識基礎特點。這是在遵照《全日制九年制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這也是中考的召喚。《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的教學起點和終點是不是也是這樣呢?第一課與第二課時的教學起點和終點是不是一樣?筆者認為不能這樣。 從教材編排上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看有2個特點不利於教師確定這種文體的教學起點和終點:一是蘇教版教材初中階段第一篇議論文。以前學生接觸的知識小說、散文、人物傳記、詩歌。根據課標要求小學階段學生不介紹文體知識,更不用說教學體現文體特點了。因此學生還不知道這叫做議論文,還不知道什麼論點、論據,還不知道論證方法,還不知道什麼議論文語言的特點。因此教學的起點定為論證方法、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論證的特點顯然是不妥的。應該是什麼呢?二是教材不是按文體編排,而是按人文內容編排,把它編排在關注科學的單元中。在這一單元中只有這么一篇議論文,前一篇是《斜塔上的實驗》,屬於人物傳記。後一篇是《宇宙里有些什麼》,是屬於說明文,再後一篇是《夢溪筆談二則》,是文言文,在文體上,是筆記體。因此學生學習了議論文的知識又得不到鞏固,所以對於議論文的文體知識不能在一個單元里做整體規劃。那麼這篇議論文的教學設計的起點和終點究竟在哪裡呢?我覺得應該從初中三年的學習做一個整體的規劃。不求一下子讓學生明白議論文的所有知識。根據本單元的主題特點,《斜塔上的實驗》可以確定讓學生領悟伽利略不輕信權威,堅持用實驗來檢驗理論、探索新理論的科學思想和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甘為科學奉獻終身的精神作為一個教學終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可以確定讓學生明白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要有勤奮求知的品質、活用知識的知識和意識,要有善於抓住靈感的習慣,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作為一個教學的終點。從這篇課文本身特點看,教材有三個難點。⑴開頭用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引入創造性思維這個話題。但這並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一般的議論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這樣學生一讀就捕捉文章的中心論點,這樣的寫法適宜於初學議論文的同學學習。這種開頭沒有提出中心論點的寫法就是教學難度之一。⑵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不是在文章的中間?是不是有一個明顯的句子或段落(過渡段)?都不是。這是難點之二。⑶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不是在文章的結尾呢?是的。但不像一般議論文在結尾直接標明中心論點,即學生通過閱讀直接可以用筆畫出原文的句子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比較隱蔽,用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是難點之三。因此,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論點」作為這篇課文的起點是不妥的,因為與學情不符,把它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也不妥,因為文章一課時學不完。我認為如果要作為這篇課文教學設計的一個終點,那還要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論點」中的「掌握」一詞改為「感悟」。但還不能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這是由這篇文章中心論點在文中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由學情決定的。那麼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終點在何處呢?這還要從第一課時的教學起點開始說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起點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概括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要精通各種知識,要有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並且持之以恆的嘗試。」其理由有以下幾點:一是學生一堂課學不完整篇課文,我們只能鎖定文章中一個獨立的部分。二是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訓練概括能力。三是學生要概括出這一點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需要跳一跳。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所以說把它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起點是合情合理的。那麼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終點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感受議論文中引用論證與小說散文中語言描寫的區別和議論文中舉例論證與小說散文中寫事的區別」。有人認為這樣閱讀量就大了,一堂課完成不了。我覺得是可以的,我們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來對比研究。這樣既可以減少熟悉課文的時間。又可以把文章的閱讀引向深入。也能使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特徵凸顯了,加強了議論文的文體意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議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中考議論文閱讀試題中學生往往把文體都搞不清。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讓學生明白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特點。例如在課上我們可以聯系《社戲》中雙喜的語言描寫,讓學生明白語言描寫的作用,議論文中引用語言的作用;在散文中出現的位置,在議論文中出現的位置;以及在散文中定義它的科學術語是什麼,在議論文中定義它的科學術語是什麼。學生通過探討明白小說散文中我們把它叫做語言描寫,在議論文中我們把它叫做引用論證。在散文小說中語言描寫起到推動故事的情節、使人物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藉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議論文中的作用是能夠深刻的論證論點。在小說散文中出現的位置一般是在敘述事情的過程中,有時在開頭,有時在結尾,有時在中間,但可以與敘述,環境描寫,議論等交錯進行。而在議論文中只是引用某些人的語言來論證某個觀點,他不需要敘述什麼事,具體的情景是什麼也更不需要描寫出來。一般就是出現某人說的一段話,最多在這段話的最後可以加點議論闡述。使引用的目的更為明顯。在區別舉例論證與散文小說寫事的區別時,我們既可以繼續拿《社戲》中的一件事偷羅漢豆與本課中的舉的兩個例子中的一個例子對比。讓他們研究出其中的區別在哪兒,從中掌握議論文舉例論證的特徵。 因此,《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篇文章的終點有三個:一是關於科學精神和科學品質上的,二是關於文章的中心論點,三是關於文體方面的知識,那就是感受引用論證與舉例論證的特徵。有人還說把開頭引用一個有趣的問題的作用作為一個終點,我認為即使要作為教學的終點,也不能突出它的重要性,為什麼?一篇課文最好是一課一得,太多了就什麼也不得了。這篇課文確定三個教學設計的終點也不少了。這篇文章的教學起點有兩個:一是概括創造性思維的兩個必須要素,二是概括要自信每個人都有創造性,要善於抓住小的靈感,並且鍥而不舍把它發展下去。後者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的起點。因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只能作為這篇課文的一個教學生成點。要讓學生感悟中心論點必須結合第一節課教學設計的終點進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