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舞蹈零基礎,怎樣才能學的好
一、首先,一句大道理: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
其次,你學舞蹈的目的。如若是鍛煉身體,提升氣質,當作個人才藝、興趣愛好,認真講多久都不晚。但如果是當作專業來學,你需要忍受我無法描述的痛苦和努力。當然不排除天生條件好,韌帶軟開度素質體能不錯的。很多藝校的孩子,十年黃金年華的付出汗水,不是說趕上就能趕上的。
最後想說,很多成人班教得很不錯的。雖說軟開度絕對了舞蹈的難度,但是舞感也是舞蹈的必要條件。如果解決不了軟開度,鍛煉鍛煉身體協調性,擺擺舞蹈的架子也是可以的。
最後衷心回答題主:如果是為了增加自信,學習一項才藝,那一點都不晚,不管學的好不好,願意去學習一個自己原本就不會的東西。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情,但至於學的出不出彩,當然就要看你自己學習時的努力和認真了。加油吧,你才20歲左右,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樣子。
B. 零基礎學舞蹈先學什麼舞種
零基礎學舞蹈建議先學:中國舞,中國舞就是中國古典舞,中國舞包括,形體訓練,體能訓練,軟度,力度,重心,平衡,協調性,靈活性的多種訓練模式。
舞蹈分為四個階段:啟蒙期,進階期,強化期,穩定期四個階段。
中國舞與其他舞種不同就是基本功要求非常的高,基本功的訓練也非常的多,中國舞的訓練有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基本功的訓練決定了身體部位的軟開度才能展現出來,,啟蒙期的舞者,打好基礎,首選中國舞有助於幫助舞者養成一個完成的系統認知,能夠全面的發展舞者的基礎訓練體系。
C. 學跳舞,沒有基礎跟不上怎麼辦
想學舞蹈,沒有什麼基礎,只要用心,學會舞蹈問題不大: 首先切忌貪快。 很多剛剛接觸舞蹈的初學者都恨不得練兩三個月就能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殊不知這樣的心理是練不好舞蹈的。舞蹈的基本功講究的是一朝一夕、循序漸進式的提高。我們知道,舞蹈每一個基礎動作都是為另一個動作做准備、作鋪墊,都是環環相扣的,還沒學會走,怎麼能學會跑呢?所以不能有中國功近利的心態。 其次要用心、帶著腦子去學習舞蹈。 過去有句話形容舞蹈演員「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其實這是極端錯誤的觀念,完全是對舞蹈演員的不了解。在學習舞蹈時,一定要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動作的感覺,要用腦子做動作,反復體會老師對每一個動作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死練。例如做中間的控制組合(Adagio),為什麼有很多人站不穩?原因之一就是身上的氣沒有沉下去,都懸在喉嚨上,腳下是空的,怎麼能站的穩?還有的氣沉下來了,但一味地貪求高度,把胯都送出去了,整個人的重心散了,怎麼能站的穩?等等等等……當然,這些要求有的舞蹈老師會告訴大家,但自己也要動腦子想一想,自己的身上有沒有出現過這些問題,自己還有哪些類似的問題。一般課堂上老師就一個,而學生卻有很多,如果完全靠老師一個一個幫你糾正,從時間上來講也是不允許的,所以自己也要去想、去琢磨,想橡指不通的就找老師問 最後,成人學舞蹈柔韌性問題 因為有時一些朋友會抱怨自己柔韌性太差,覺得自己練不出來,以至於喪失了對舞蹈的興趣,所以我想談一談自己對這點的認識。其實我很佩服你們這些成人朋友,因為你們付出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比專業演員都要多很多。舞蹈的確要講究柔韌度,但這並不是學舞蹈的唯一要求,尤其是業余愛跡擾好者。我們知道,人的骨骼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硬的,所以為什麼專業演員的訓練年齡要從十一二歲就開始。舞蹈的好與壞,我認為更多的是跳舞時的感覺。楊麗萍大家都很熟悉,她既沒有很強的舞蹈技巧,也沒有超柔軟的韌度,但她為什麼就能成為舞蹈家,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她無人能比的舞蹈感覺。所以不要認為沒有軟度就練不好舞蹈,這是錯誤的。當然軟度還是要練的,但不要過分的去強調它的唯一性。而舞蹈的感覺,要靠對動作的熟悉與了解,慢慢去找,千萬不要著中國,例如擦地,當腳擦出去點在地上的時候,此時就要去找無限延伸的感覺,彷彿梁州配自己的腿無限在拉長,而頭頂心不斷地在往天花板上鑽,這就是感覺性的東西,要靠自己慢慢去體會
D. 想學中國舞,請問如何著手
學習中國舞的技巧:(一)旋轉的特點1、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2、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民族舞姿轉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大有餘地,還有很好的前景。(二)翻身的特點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1、民族性強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2、形象性強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3、表現力強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干凈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近年來,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復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三)彈跳的特點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松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5、由於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復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在彈跳的復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無數的身法和技術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訓練目的卻不盡相同。武術的訓練是以技擊和攻防為目的的,舞蹈的訓練則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劃人物的性格為目的。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古典舞跳躍進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及風格特點。
E. 零舞蹈基礎,還沒天賦,該怎樣學習舞蹈
舞蹈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與表達,學習舞蹈大多數的時候會講求天賦和基礎,但是當這兩樣我們都不具備的時候,應當怎樣學習舞蹈呢?其實,真正的學習舞蹈並不是主要看對舞蹈的天賦的,更多的是會去注重學員本身的毅力與恆心。
勤奮刻苦的學習舞蹈,並且持之以恆,終將體會到舞蹈帶給我們的快樂以及信心,使我們自身變得更加美好,達到我們初時學習舞蹈的目的,使自己變得陽光、自信並且開朗,體會舞蹈帶給我們的快樂。
F. 學中國舞前要准備什麼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使用身體來完成各種優雅或高難度的動作,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藉助音樂,也藉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國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舞蹈,它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到秦漢之際已形成一定特色。
藝術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大家族,它的成員有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雜技等。各個門類的藝術都是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人們思想感情的,但是藝術的反映和表現、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現,而是個別的具體的形象和審美的反映和表觀。所謂審美的反映和表現、就是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對社會生活進行選擇、概括、加工、並根據藝術的特點和規律予以創造性的反映和表觀。
社會的歷史發展中,人們創造了各種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的主要區別就是各有其獨自的物質載體和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段。文學的物質載體是語言、文字;美術的物質載體是紙張、畫布、顏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現手段是色彩、線條、構圖和造型;音樂的物質載體是聲音;戲劇的物質載體是人們在舞台上的行動(表演活動),除舞劇外,主要以語言、歌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電影的物質載體是人們的表演通過科學技術的方法攝制在膠片上,用電光在銀幕上放映出來;曲藝的物質載體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現手段是說和唱。雜技和舞蹈有著共同的物質載體--人的身體是其主要的藝術表現工具,多數雜技品種和舞蹈一樣,是以人體的動作、姿態造型和構圖變化為主要表現手段。雜技也是一種表演藝術,演員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樣著重表現人物情感的發展過程,一般不具有情節事件,而是通過高難度的技巧表演,表現出一種概括性的勇敢、堅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雜技具有更多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演員要具備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為目的、演員高超的技藝不以反映生活、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內容出發采選取相應的舞蹈動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員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發,那就會使舞蹈作品由於內容和形式的脫節,或是缺乏藝術的完整性,而陷於失敗,舞蹈演員的技藝本身也就淪入了雜技性的技巧表演,而喪失了舞蹈藝術的基本品格。
舞蹈欣賞,是人們觀賞舞蹈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因此,它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舞蹈作品的認識活動。舞蹈欣賞,就是觀眾通過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體地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對這種生活現象的審美評價。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起記憶中有關的印象、經驗。以及一系列的想像、聯想等形象思維活動,來豐富和補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動和鮮明。從而能在觀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加寬廣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
人們進行舞蹈欣賞這種舞蹈的審美活動,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也就是說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識、舞蹈欣賞水平和認識能力,舞蹈欣賞活動才能正常和順利的進行。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不辯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所以,我們了解舞蹈藝術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藝術的關系、舞蹈形象構成的各種因素,及其產生的過程等,就非常必要了。在前面我們曾談過,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從舞蹈作品訴諸於欣賞者的感覺特點來看,它是一種綜合了聽覺(時間性)和視覺(空間性)的表演藝術。
藝術,是由各個不同的藝術品種所組成的。作為藝術之一的舞蹈,同樣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它也是由各個不同種類、不同樣式、不同風格的舞蹈所組成的。根據舞蹈的功能,用途,可分「實用舞蹈」(自娛)與「表演舞蹈」(娛人)兩大類;每大類下,再根據「時間」分為傳統與流行,再分兩類即計四類;根據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為生活舞蹈和藝術舞蹈兩大類。
然後可再往下細分但無論那一個分類方法,其界線均已模糊,分類表示如下。
1、「實用型」(自娛)
以健身、怡情、益智、表現為目的,往往參與者即舞者兼觀眾,可不必觀眾。
傳統實用舞蹈
流行實用舞蹈
傳統表演舞蹈
流行表演舞蹈
2、「表演型」(娛人)
以表演或欣賞為目的,參與者分為演出者及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