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營養相關知識
營養相關知識
營養相關知識,每個人的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而吃東西也是健康至關重要之一。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健康飲食的知識,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准備的營營養相關知識,快來一起看看吧
營養相關知識1
1、常吃宵夜對胃產生不好的影響,因為胃一整天都得不到休息。
2、一個星期只能吃四顆蛋。吃太多,對身體不好。
3、雞屁股含有致癌物,不吃較好。
4、人們常認為飯後吃水果好,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在飯前吃水果是好的。
5、早上吃水果是金,中午吃水果是銀,晚上吃水果是銅。
6、喝豆漿時不要加雞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時不要吃蕃茄,最好飯後吃。
8、每天早晨醒後,可以先喝一杯白開水,這樣可以預防膽結石。
9、睡前三小時不要吃東西。會胖。
10、少喝奶茶。因為高熱量、高油、沒有營養價值可言。長期飲用,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11、剛出爐的麵包不宜馬上食用!
12、遠離充電座。人體應遠離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邊。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會來。
1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兩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導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為得花5~7小時去消化,並使腦中血液集中到腸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點後,大餐少吃。因為五點後身體不需那麼多能量。
19、10種吃了會快樂的食物:深海魚,香蕉,葡萄柚,全麥麵包,菠菜,大蒜,番瓜,低脂牛奶,雞肉,櫻桃。
20、空腹不要喝牛奶
營養相關知識2
1、"營養"一詞確切而比較完整的定義應當是:機體通過攝取食物,經過體內消化、吸收和代謝,利用食物中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作為構建機體組織器官、滿足生理功能和體力活動需要的過程。
2、人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環境中攝取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在營養學上被稱為"營養素"。
3、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共5大類。其中,不能在體內合成,而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營養素,被稱為"必需營養素"。必需營養素共40餘種,包括:9種氨基酸、2種脂肪酸、7種常量元素、8種微量元素、14種維生素、和水等。
4、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蛋白質因為人體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佔的比重大,被稱為"宏量營養素";礦物質和維生素因需要的相對較少,在膳食中所佔的比重也較小,被稱為"微量營養素"。
5、營養素在人體內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供給生活、勞動和組織細胞功能所需的能量;二、提供人體的"建築材料",用以構成和修補身體組織;三、提供調節物質,用以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可見營養素是健康的物質基礎,是健康之本。
6、在分子水平上,人體是由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水及礦物質等構成的。以一名體重為65kg的男性為例:
水約為40kg,占體重的60%多;
脂類約為9kg,占體重的14%,其中估計有1kg為生命活動所必需,其餘為能量貯備,可以根據人體的活動狀況而改變;
蛋白質約為11kg,占體重的17%,大部分蛋白質在身體內作為基本構成成分而存在,損失超過2kg,就會導致嚴重的生理功能失調;
碳水化合物不超過200g,在體內主要是以糖原形式存在,可以用於消耗的貯備。
7、在細胞水平上,人體是由細胞、細胞外液及細胞外固體組成的。細胞是身體行使功能的.主要組分。按照細胞所處的組織部位,通常將其分為肌肉細胞、脂肪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
8、在組織水平上,人體是由組織、器官和系統構成的,這樣,體重就等於脂肪組織、骨骼肌、骨、血及其他如內臟器官等的總和。脂肪組織包括脂肪細胞、血管及一些支撐性結構充分是貯存脂肪的主要地方。
9、人體攝入的食物必須在消化道內被加工處理成小分子物質後才能進入體內,這個過程被稱為"消化"。食物經過消化後,其中所含的營養素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質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或淋巴液的過程,被稱為"吸收"。
10、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腸上端的十二指腸和空腸。回腸主要是吸收功能的儲備,是吸收功能的代償部位,而大腸主要是吸收水分和鹽類。
營養相關知識3
1、每天起床後喝一杯水能清洗腸胃。
2、每天養成喝水的習慣,每天至少也有一升以上吧。
3、避免暴飲暴食,晚上九點之後也最好不要吃零食。
4、多吃些纖維食物。
5、吃方便麵的時候,先用溫水來洗凈方便麵,攪拌後倒掉有蠟塗層的水,重復後在用另一壺水煮麵,因為方便麵有一層蠟塗層,大量積累在體內會致癌。
6、空腹的時候最好不要吃的九類水果:香蕉,桔子,黑棗,甘蔗,鮮荔枝,菠蘿,山楂,西紅柿,柿子。
7、邊走邊吃對腸胃健康不利。
8、各種零食如雪餅、餅干、巧克力等當早餐不健康。
9、飯後不能喝茶。因為茶葉中含有鞣酸,會抑制胃液喝腸液的分泌,不利於某些蛋白質的消化,導致消化不良。
10、不要生吃鮮黃花菜、荸薺、白糖、鮮木耳、蜂蜜。
⑵ 營養與膳食基本知識
營養與膳食基本知識
營養與膳食基本知識,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十分愛吃煎炸食物的,但是這些食物對於我們的身體來說,是有著很大的壞處,我為大家整理好了營養與膳食基本知識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營養與膳食基本知識1
營養與膳食主要包括營養學基礎知識、膳食結構和膳食指南、膳食營養與營養配餐、膳食營養與疾病的關系等。人類依靠地球上各種生物資源,能夠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和各種不同的食品構成營養,通過膳食得到人們所需要的全部營養,要做到真正的健康飲食,還是要遵循一些簡單的原則,這樣才能既有足夠的數量,又有適當的比例。
其實概括的來講,人體對營養與膳食的的最基本要求是,供給熱量和能量,滿足生理活動和從事勞動的需要,供給生長、發育及組織自我更新所需要的材料,調節代謝反應,食物的營養功用是通過它所含有的營養成分來實現的,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水和食物纖維。因此,為了滿足營養的需要,必須攝取多種多樣的食品, 膳食所提供的營養和人體所需的營養恰好一致,這稱為營養平衡。
單靠一種食物不可能維護人體健康。除非所吃進的食物還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因此,要保證合理營養與膳食,食物的品種應盡可能多樣化,過度和不足都將造成不良後果。因此,飲食必須有節,講究營養科學。人體對營養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有一定量的要求,食物的營養價值與價格不總是平行的,一日三餐所提供的各種營養素能夠滿足人體,也就是膳食調配合理,達到膳食平衡的目的。主食有粗有細,副食有葷有素,這樣才能構成合理營養。
要健康體魄,首先,必須要平衡膳食,熱量營養素構成平衡,氨基酸平衡,各種營養素攝入量之間平衡及酸鹼平衡,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平衡。否則,就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而導致某些疾病發生。總熱量平衡時,比例不平衡,也會影響健康,通常,一日三餐熱量分配應為早餐佔30%,午餐佔40%,晚餐佔30%。
另外營養與膳食的原則還有盡量不挑食、不偏食。吃得越多樣化,吸收的營養才可能越豐富和完整。人體必須等胃再次產生飢餓感的時候才能就餐,兩次就餐之間必須間隔8小時左右。與其他消化器官相比,胃需要休息更長的時間,一個人需要3個月時間來適應新的就餐習慣。完美的攝取食物時間應該是早上七點吃早餐。第二次就餐時間最好是在下午1點到3點。
營養與膳食基本知識2
一、身心健康的小知識
1、每日醒來後喝一杯水可清理胃腸。
2、每日培養飲水的習慣性,每日最少也是有一升以上吧。
3、防止暴食暴飲,夜裡九點以後也最好是不必吃零食。
4、多吃些纖維食物
5、吃方便麵的情況下,先用溫開水來清洗泡麵,拌和後扔掉有蠟鍍層的水,反復後再用另一壺水煮麵,由於泡麵有一層蠟鍍層,很多累積在身體會致癌物質。
6、空肚的情況下最好是不必吃的九類新鮮水果:香蕉蘋果,橘子,烏棗,甘庶,鮮荔技,菠蘿蜜,山楂果,番茄,柿子餅。
7、邊走邊吃對胃腸身心健康不好。
8、各種各樣零食如雪餅、曲奇餅干、朱古力等當早飯不健康。
9、餐後不可以飲茶。由於茶中帶有單寧酸,會抑止胃酸喝腸液的代謝,不利一些蛋白的消化吸收,造成消化不良。
10、不必直接生吃鮮黃花菜、荸薺、白砂糖、鮮木耳、純蜂蜜。
二、膳食營養
(1)食材多種多樣,穀物主導;
(2)多吃蔬菜、新鮮水果和甘薯;
(3)每日吃奶製品、豆類食品或其產品;
(4)常常吃適當的魚、禽、蛋、豬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5)胃口與精力活動要均衡,維持適合休重;
(6)吃口味淡少鹽的飲食;
(7)若喝酒應適當;
(8)吃日常保潔、不霉變的食材。
三、飲食豐富多彩
1、食材多種多樣,穀物主導
除奶水外,一切一種純天然食材都不可以出示身體需要的所有營養元素,合理膳食務必由多種多樣食材構成,才可以考慮身體各種各樣營養成分需要,做到合理營養,推動身心健康的目地。谷類食物是中華傳統飲食的行為主體。明確提出穀物主導是以便提示大家維持在我國飲食的優良傳統式,防止資本主義國家那類以高效率能量食材主導的飲食結構的缺點。
2、多吃蔬菜、新鮮水果和甘薯
進餐較多的蔬菜水果、新鮮水果和甘薯,在維護心血管健康、提高抗病性工作能力、降低少年兒童產生眼睛疾病的風險及其防止一些癌症等層面起著十分關鍵的功效。
3、每日吃奶製品、豆類食品或其產品
奶製品除含豐富多彩的蛋白質食物和維他命外,含鈣也較高,並且鈣的使用率也很高,是純天然優質蛋白質的很好來源於。在我國住戶飲食出示的鈣廣泛稍低,均值只做到強烈推薦需求量的一半左右。在我國嬰兒佝僂病的.患者也較多,這和飲食鈣不夠可能有一定的聯絡。因而,應大力推廣奶製品的生產和消費。豆類食品是在我國的傳統式食品,含豐富多彩的蛋白質食物、不飽和脂肪、鈣及維生素b21和維生素b3等。
4、常常吃適當的魚、禽、蛋、豬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魚、禽、蛋、豬瘦肉等畜類食材是蛋白質食物、脂溶性維他命和礦物的優良來源於。但特別注意的是,白肉和葷油為高效率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攝取過多通常造成肥胖症,還是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源,理應少吃。
5、胃口與精力活動要均衡,維持適合休重
進餐量與精力活動是控制休重的2個關鍵要素。食材出示人體能量,精力活動耗費動能。假如進餐量過多而運動量不夠,不必要的動能便會在身體以人體脂肪的方式囤積即提升休重,長此以往則造成肥胖症。
6、吃口味淡少鹽的飲食
吃口味淡少鹽的飲食有益於身心健康,即不必吃太油膩感、咸了的食材,不必過多吃畜類食材和煎炸、煙薰食材。在我國住戶食鹽攝入量過多,均值是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建議的二倍以上。臨床流行病學調研說明,鈉的攝取量與高血壓患病率呈成正比,因此食用鹽不適合過多。
以上便是網編給大夥說的飲食健康與營養,網編建議,身心健康要人人有責,假如每日都維持到網編以上說的這樣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個有營養成分並且很健康的身體,也有便是,像我們如今家裡有老年人小朋友的家中,像那般來吃得話,毫無疑問都是有益處的,名以食之味,吃的身心健康,明白怎麼讓自身有營養成分的身心健康奧,網編說的膳食營養與健康小知識就很重要的。
營養與膳食基本知識3
1、膳食
合理膳食十個字: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
「一」:每天睡前喝一袋牛奶
「二」:二百五十克至三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相當於六兩至八兩主食。
「三」:三份高蛋白。一份就是一兩瘦肉或者一個大雞蛋,或者二兩豆腐,或者二兩魚蝦,或者三兩雞和鴨,或者半兩黃豆。
「四」:一個禮拜吃四次粗糧。
「五」:一天500克蔬菜和水果。
「紅」:一天一個西紅柿,喝少量的紅葡萄酒,吃點紅辣椒改善情緒,少焦慮。
「黃」:胡蘿卜,西瓜、紅薯、老玉米、南瓜、紅辣椒,即紅黃色的蔬菜,紅黃色的蔬菜維生素A多。
「綠」:飲料數茶最好,茶葉綠茶最好。
「白」:燕麥粉、燕麥片。
「黑」:黑木耳
運動
走路是最好的運動,提倡打太極拳。
運動做到三個字:三、五、七。
「三」:一次三公里三十分鍾以上;
「五」:每星期最少運動五次;
「七」:適量運動。
戒煙限酒
心理
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主鑰匙。做到「三個快樂」:第一助人為樂;第二知足常樂;第三自行其樂。常年堅持十二個字,能使高血壓減少55%,腦瘁中、冠心病減少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1/3,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葯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2、營養素
營養是人體不斷從外界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和利用食物中身體需要的物質(養分或養料)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全過程,它是一種全面的生理過程,而不是專指某一種養分。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統稱三大營養素。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除了各自有其獨特生理功能之外,還都是產生能量的營養素,在能量代謝中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約。
例如,脂肪必須有碳水化合物的存在才能徹底氧化而不致因產生酮體而導致酸中毒。
例如,當能量攝入超過消耗,不論這些多餘的能量是來自脂肪還是來自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都會一律轉化成脂肪積存在體內造成肥胖。
例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體內可以互相轉化,互相替代,而蛋白質是不能由脂肪或碳水化合物替代的。但充裕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給可避免蛋白質被當作能量的來源。
由此可見,在膳食中必須合理搭配這三種營養素,保持三者平衡,才能使能量供給處於最佳狀態。
3、膳食
平衡膳食是指同時在四個方面使膳食營養供給與機體生理需要之間建立起平衡關系,即:氨基酸平衡,熱量營養素構成平衡,酸鹼平衡及各種營養素攝入量之間平衡,只有這樣才有利於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如果關系失調,也就是膳食不適應人體生理需要,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導致某些營養性疾病或慢性病。
4、氨基酸
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食物中所含的 8 種必需氨基酸的數量及比例,只有數量與比例同人體的需要接近時,才能合成人體的組織蛋白質。反之則會影響食物中蛋白質的利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一個人體所需 8 種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比例越與之接近,生理價值越高。生理價值接近 l00 時,即 l00 %被吸收,就稱為全部氨基酸平衡。
能達到氨基酸全部平衡的蛋白質,稱之為完全蛋白質。利用這個標准可以對各種食物的蛋白質進行氨基酸評分。雞蛋。人奶的氨基酸比例與人體極為接近,因此可稱為氨基酸平衡的食品。而多數食品均屬氨基酸構成不平衡,所以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就受到影響。如五十中亮氨酸過高影響了異亮氨酸的利用,小米中精氨酸過高,影響了賴氨酸的利用。因此以植物性為主的膳食,應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糾正氨基酸構成比例的不平衡。如將谷類與豆類混食,製成黃豆玉米粉、黃豆小十粉等,可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和營養價值。
5、熱量營養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均能給機體提供熱量,故稱為熱量營養素。當這三種物質攝入量適當時,各自的特殊作用方可發揮並互相起到促進和保護作用,這種情況稱之為熱量營養素構成平衡,反之將會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
通過動物試驗和對人體的觀察,認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者攝入量的合適比例為 65 : 1 : 0.7 ,這樣在體內經過生理燃燒後,分別給機體提供的熱量為:碳水化合物約占 60 %一 70 %、蛋白質約占 10 %- 15 %、脂肪約占 20 %一 25 %,即稱為熱量營養素平衡,反之則可出現不同的後果。當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過多時,熱量比例會增高,破壞三者平衡,出現體重增加,增加消化系統和腎臟負擔,減少攝入其他營養素的機會。當膳食中脂肪熱量提供過高時,將引起肥胖、高血脂和心臟病。蛋白質熱量提供過高時,則影響蛋白質正常功能發揮,造成蛋白質消耗,影響體內氮平衡。相反,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熱量供給不足時,就會削弱對蛋白質的保護作用。三者之間是互相影響的,一旦出現不平衡,將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6、營養素
各種營養素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並且不同的生理狀態、不同的活動,營養素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因此中國營養學會制定了各種營養素的每日供給量。我們膳食中所攝入的各種營養素在一定的周期內,保持在標准供給量上下誤差不超過 10 %的范圍。這種相互間的比例,即可稱為營養素間的基本平衡。
7、酸鹼平衡
正常情況下人的血液由於自身的緩沖作用,出值保持在 7.3 - 7.4 之間。人們食用適量的酸性食品和鹼性食品,將會維持體液的酸鹼平衡,但食品若搭配不當,則會引起生理上的酸鹼失調。
常見的酸性食品有:蛋黃、大米、雞肉、鰻魚、麵粉、鯉魚、豬肉、牛肉、干魷魚、啤酒、花生等。常見的鹼性食品有:海帶、菠菜、西瓜、蘿卜、茶葉、香蕉、蘋果、草毒、南瓜、四季豆、黃瓜、藕等。
當食品搭配不當,酸性食品在膳食中超過所需的數量時,導致血液偏酸性、血液顏色加深、粘度增加,嚴重時還會引起酸中毒。同時還會增加體內鈣、鎂、鉀等離子的消耗,而引起缺鈣。這種現象稱為酸性體質,將會影響身體健康。
8、七大營養素
健康的繼續是營養,營養的繼續是生命。不論男女老幼,皆為生而食,為了延續生命現象,必須攝取有益於身體健康的食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不下百種,其中一些可由自身合成、製造,但無法自身合成、製造必須有外界攝取的約有40餘種,精細分後,可概括七大營養素:
蛋白質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基礎,在體內不斷的合成與分解,是構成、更新、修補組織和細胞的重要成分,它參與物質代謝及生理功能的調控,保證機體的生長、發育、繁殖、遺傳並供給能量。肉、蛋、奶、魚、豆是提供蛋白質的主要營養素。
脂肪
脂肪是能量的來源之一,它協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和胡蘿卜素)的吸收,保護和固定內臟,防止熱量消失,保持體溫。油脂是提供脂肪的主要營養素。
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須的物質,需要量隨少,但由於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去。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兩類。它們對人體正常生長發育和調節生理功能至關重要。蔬菜、水果是提供維生素的主要營養素。
糖類
糖類是人體的主要能源物質,人體所需要的能量的70%以上由糖類供給。它也是組織和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五穀類是提供糖類的主要營養素。
礦物質
礦物質是骨骼、牙齒和其他組織的重要成分,能活化荷爾蒙及維持主要硣素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機能調節作用。蔬菜、水果是提供礦物質的主要營養素。
水
水是人體內體液的主要成分,是維持生命所必須的,約占體重的60%,具有調節體溫、運輸物質、促進體內化學反應和潤滑的作用。水的來源主要由我們每天所引用的水,以維持體內所需。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指植物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成分,是維持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能軟化腸內物質,刺激胃壁蠕動,輔助排便。並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葡萄糖的吸收。
9、微量元素
對微量元素,雖然人體需要很少,但不可忽視攝取。那麼在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時,我們該如何補充呢?專家建議以科學的飲食結構,攝取必需的微量元素。
各種食物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因此一般注意合理飲食,就能夠滿足我們的人體所需。應努力做到飲食結構多樣化,同時適當配以粗糧、雜糧。此外,對於兒童來說,切不可偏食,更不可造成某些營養物過剩,應保持營養平衡。
不同微量元素在不同食物中含量有多有少,下面是部分微量元素含量較高的食物參照表。
微量元素含量較高的食物
鐵 蛋黃、豬肝、海帶、木耳、菠菜、紫菜、芹菜、黃豆、綠豆、茄子、西紅柿、甘蔗、冬瓜、蘋果等。
銅 動物肝臟、腎、魚、蝦、蛤蜊中含量較高,果汁、紅糖中也有一定含量。
鋅 魚類、肉類、動物肝腎、豆類和小麥中含量較高。
氟 小麥、黑麥粉、水果、茶葉、肉、青菜、西紅柿、土豆、鯉魚、牛肉等。
硒 青魚、沙丁魚、腎臟、肝臟、肉類、蛋類、芝麻、麥芽、大蒜、啤酒酵母等。
碘 海帶、紫菜、海魚、海鹽等中含量豐富。
鈷 綠色植物是人類食物中含鈷豐富而變化較大的來源。
⑶ 飲食營養的基本知識
(1)營養素的種類。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七大類: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七種營養素在人體發揮三方面的生理作用:第一是構成細胞組織和器官的重要成分,用於細胞組織的再生、更新和修復;第二是作為能源物質,供給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第三是參與物質代謝及生理功能的調控,以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使人的生命活動正常運行。這些營養素分布於各種食物之中,只要廣泛攝取,合理進食,就可以得到。
(2)營養素的功能。α蛋白質。蛋白質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之一,是構成機體組織細胞的重要成分,其含量約占人體總固體量的45%。有用於組織細胞的再生、更新和修復;調節生理功能和參與物質代謝;提供部分人體所需要的能量的作用。人體沒每天所需熱量有10%~15%來自蛋白質。b脂肪。脂肪是人體含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脂肪中的磷和氮元素,是機體細胞構成、轉化和生長必不可少的物質。其主要功能有:提供熱量;保護內臟;維持體溫;協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參與機體各方面的代謝活動等。c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稱糖類,是人體熱能最主要的來源,也是構成神經組織和細胞的主要成分,在機體中參與許多生命活動。糖類不能攝入過量,因為甜食過量可能影響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的補充;可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偶然摔倒易發生骨折。d維生素。維生素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一類有機物質,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質。為維生素的在體內的含量很少,但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e礦物質。礦物質又稱無機鹽,是人體內無機物的總稱,是人體必需的元素,人體內約有50多種礦物質。雖然它們在人體內僅占體重的4%,但卻是人體的必需組成部分。礦物質無法自身生產、合成,都是從食物中攝取。攝取不足會影響人體代謝活動,攝取過多,容易引起中毒,所以一定要注意礦物質的適量攝取。f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又稱粗纖維,其營養含量較少,不易消化吸收,能控制體重,還能夠增加糞便的體積,減少腸中食物殘渣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讓排便的頻率加快。含粗纖維的食物主要有糧食、蔬菜、水果、豆類等。g水。水是人體各種細胞和體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的許多生理活動要有水的參與才能進行。水是運輸媒介,它可以將氧氣和各種營養素直接或者間接的帶給人體各個組織器官;水將新陳代謝的廢物和有害有毒的物質通過大小便、出汗、呼吸等途徑及時排出體外;水是人體的潤滑劑,使人體各種組織器官運動靈活、食物能夠吞咽;水還有調節人體酸鹼平衡和調節體溫的重要作用。
⑷ 營養學基礎知識整理
營養學基礎知識整理
營養學基礎知識整理。營養學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是具有一定關聯的,我們多了解一些營養學的知識沒有壞處。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詳細的了解營養學基礎知識整理的相關內容。
營養學基礎知識整理1
一是物質層次,即中醫提到的各種食物進行寒/熱/平等類別劃分。大長今是這方面的高手。對植物和食物/動物進行詳細的功能記憶和搭配。需要經驗。
二是營養元素層次,即西方營養學。把營養成分進行微小結構解剖,並明確各元素的功用。但是容易拆開整體/系統,獨立/孤立了解物質。
三是化學結構層次,即進行到元素的結構組成與人體結構作用/過程等進行詳細描述。更深入的微小領域。
注意事項
標准身高體重和體質指數常用於評價機體的理想組成。體質指數等於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人體每天攝入大量的食物,都是為了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人體不斷從外界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和利用食物中身體需要的物質(養分或養料)以維持生命活動的全過程。
RDA=每日營養建議攝入量 SDA=每日最大安全攝入量。
營養學基礎知識整理2
營養學的基礎知識就是營養學是一門研究機體代謝與食物營養素之間的關系的一門學科。
通過對營養學的歷史、起源、發展、特徵、層次等方面的描述,可以知道營養學的發展脈略。營養學對社會、家庭、行業、健康、政策具有深遠影響。美國屬於分子領域的營養學代表,中國是整體營養學的代表,而日本兼備了兩者的特點。
現代營養學起源以1900年發現碳水化合物開始,並逐漸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中國很早就有營養學的意識理念,例如中國的餃子製作原料和蒸煮法就是在保證多種營養齊全不流失的同時符合色香味俱全內涵的中國飲食文化。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精深博大。
食品營養學教學內容
包括各類食物的化學組成、營養特點;每類食物中常見食物的特點(包括營養成分和食物性味等方面);食物加工、烹調和儲藏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影響等;
最後從現代營養學和中醫營養學角度闡述了平衡膳食的概念和基本條件,介紹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這三個實現平衡膳食的理論和技術工具,用以指導如何做到合理營養。
營養學基礎知識整理3
健身營養學認識三大營養物質
醣類
注意!此醣非彼糖!
醣類就是俗稱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包括了常見的澱粉跟各種糖,是我們身體很愛用的營養素。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燒醣類跟脂肪當作燃料,運動時,練肌肉要肌肉里的肝醣,心肺有氧時,需要醣類幫助脂肪燃燒,非常的好用。
但也因為太好用,身體不容易儲存,攝取太多時身體就轉換成脂肪,放進倉庫里,變成我們肚上的肥油。
吃太少也會有問題,會影響代謝!低碳減肥法的危害!
一般建議,醣類攝取佔全部熱量的50~60%,並以復雜的醣類為主,例如糙米五穀雜糧等等,當然有很多特殊飲食法會減少醣類攝取。
蛋白質
蛋白質里的氨基酸,是建構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從我們的肌肉、器官、骨骼到一些酵素、抗體等等,都可以找到蛋白質的存在。
因此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維持身體機能非常的重要。
對於一般人來說,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0.8克蛋白質,如果運動量較大,或是正在瘦身,需要更多的蛋白質補充,可以到每公斤1.5克蛋白質。
但一般人建議不要超過每公斤2公克,以免加重腎的負擔。
蛋白質的品質。人體中有20種氨基酸,其中有9種人體無法製造,稱為必需氨基酸。而人體可以自己生產的,就叫非必需氨基酸。
我們不只要攝取足夠量的蛋白質,還需要攝取含有所有必需氨基酸的高品質蛋白質,才能得到充分的營養。
高品質的蛋白質,包括動物性的奶蛋魚肉,以及植物性的黃豆。
由於植物性蛋白質氨基酸配比普遍品質不夠,素食者需要很小心,攝取多種植物蛋白質以獲得完整的氨基酸。
脂肪
脂肪是人體儲存熱量的寶庫,只要吃進去的熱量沒用完,就會生成脂肪,在我們的肚子上住下來,是大家最討厭的東西。
脂肪其實也有很多功能,包括保護內臟、幫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以及製造各種激素,還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完全不攝取。
大家其實比較在意的是脂肪過多的問題,除了肚子大腿上一圈肉不好看以外,脂肪跟心血管疾病與慢性疾病都息息相關。
一般建議脂肪攝取不超過總熱量的30%。裡面還需要有歐米伽-3與歐米伽-6脂肪酸,
而且以植物性油脂較健康,因為含較多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類、堅果等等也是很好的脂肪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