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柱下獨立基礎的高度如何確定
確定柱下獨立基礎的高度需要綜合考慮構造及受力兩方面的因素。
1、構造要求
(1)柱下錐形獨立基礎的邊緣高度不宜小於200mm,且每個方向的坡度不宜大於1:3。
(2)柱下階梯型獨立基礎的每階高度,宜為300mm~500mm。
(3)柱下獨立基礎的高度需要滿足上部柱子縱向鋼筋的錨固長度要求。一、二級抗震的柱子,縱向鋼筋的錨固長度laE=1.15la;三級抗震的柱子,縱向鋼筋的錨固長度laE=1.05la;四級抗震的柱子,縱向鋼筋的錨固長度laE=la。其中,la為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
(4)當基礎的高度小於la(laE)時,應保證基礎的高度能夠滿足柱子縱向鋼筋直錨長度20d,d為柱子縱向鋼筋直徑。
2、受力要求
(1)柱下獨立基礎高度滿足抗沖切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國家規范書籍《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第8.2.1條、8.2.2條、8.2.7條、8.2.8條、8.2.9條。
② 基礎埋深和基礎高度都是怎麼確定的
基礎埋深由其他條件和最小埋深確定。基礎高度主要由抗沖切要求確定,同時考慮柱縱筋的錨固和其它構造要求。
基礎埋深宜自室外地面標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區,可自填土地面標高計算,但填土在上部結構施工後完成時,應從天然地面標高算起。對於地下室,當採用箱形基礎或筏基時,基礎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標高算起;當採用獨立基礎或條形基礎時,應從室內地面標高算起。
埋深大於等於5米或埋深大於等於基礎寬度的4倍的基礎稱為深基礎;埋深在0.5米~5米之間或埋深小於基礎寬度的4倍的基礎稱為淺基礎。基礎埋深不得淺於0.5米。
(2)如何判斷基礎高度擴展閱讀
在選擇持力層和基礎埋深時,應通過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了解擬建場地的地層分布、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和地基承載力等資料。針對工程中常遇到的四種土層分布情況,說明基礎埋深的確定原則。
(1)在地基受力范圍內,自上而下都是良好土層。這時基礎埋深由其他條件和最小埋深確定。
(2)自上而下都是軟弱土層。如果地基承載力或地基變形不能滿足要求,則應考慮採用連續基礎、人工地基或深基礎方案。選擇哪種方案需要從安全可靠、施工難易、造價高低等方面綜合考慮。
(3)上部為軟弱土層而下部為良好土層。此時,持力層的選擇取決於上部軟弱土層的厚度。若小於2m,應選取下部良好土層作為持力層。
(4)上部為良好土層而下部為軟弱土層。對於一般中小型建築物或6層以下的住宅,宜選擇上部良好土層作為持力層,基礎盡量淺埋,即採用「寬基淺埋」方案。
當地基持力層頂面傾斜時,同一建築物的基礎可以採用不同的埋深。為保證基礎的整體性,牆下無筋基礎應沿傾斜方向做成台階形,並由深到淺逐漸過渡。
③ 請問基礎層層高如何確定
確定方法:有地下室時從地下室底板標高到基礎底墊層標高的距離,無地下室時從±0.00到基礎底墊層標高的距離。 基礎的柱最好從上層中復制下來,標高、高度去默認值。
基礎層層高沒有嚴格的要求,但為了方便布置磚基礎和滿足豎向構件的工程量計算,可以按如下要點檢驗基礎層層高:
第一:先按牆或柱的標高定義樓層,首先滿足豎向結構要求,然後根據首層的底標高和基礎的頂標高來確定基礎層高度。
第二:如果是磚混結構,可按正負0到基礎底標高來確定基礎層的層高,目的是為更方便布置磚基礎。
(3)如何判斷基礎高度擴展閱讀:
樓面層高
樓面層高系指房屋上下兩層樓面,或二層樓面至地面,或樓面至屋頂面結構層的垂直距離。
樓板面至屋頂面的垂直高度也包括樓板面至房屋頂平檯面的高度,但房屋頂面或平檯面都不應包括隔熱層的高度。樓面或地面也不應包括裝飾層的厚度,例如用於裝飾而鋪設的木地板、塑膠地板、瓷磚、石材板料等塊料面層的裝飾厚度。
我們所指的層高一般均指的是樓面層高,這種層高的定義和解釋已得到了認同;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有一些細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以求得共識。
結構層高
在有些學術著作和文件中,也有提出使用結構層高的問題。結構層高系指房屋上下兩層結構層層面的垂直距離。
房屋建成以後,房屋各層的結構層層面已被上層構造層層面所埋蓋,這對實測和以後復測或檢測都很困難;另外結構面是一個粗糙的不平表面,無法進行更為精確的測量。所以以房屋的結構層層面作為測量的參照面盡管也是科學和可行的,但困難較多,而且也不適用於更為精密的測量,因此很少用於房產測量。
中線層高
中線層高系指房屋上下兩層層厚中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中線層高的根據尚不清楚,是否是因為《房產測量規范》中計算房屋建築面積採用中線尺寸而仿效之,不得而知。
樓板層、屋頂層都可根據層的厚度找到層厚的中線尺寸,測量參照面也存在;但地面之底層的中線位置卻很難找到,是一不定值,需要另行進行專門的定義。所以以中線尺寸來定義層高是不可取的。
凈高
根據上述層高的定義,有些建築物就無法測量出層高,例如地下室的入口處、窯洞等建築物就測不出層高。為了保證人民最基本的活動空間,建築物空間的高度應使用凈高這一標准取代層高標准,這已達成共識,凈高標準的要求在全國也應該統一。
測量
房屋的層高已定義為:房屋上下兩層樓面、或樓面至地面、或樓面至屋頂面的垂直距離,即房屋層高測量的參照面選擇的是樓面、地面和屋頂面。房產測量的參照面對測量的實施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房產測量的成果和房產測量結果的公正性。
作為房產測量的參照面應具備以下幾個最基本的條件:這個面應該是永久性的、穩定不變的,是可以用數學模型描述的,測量的結果是可以恢復的。
④ 磚基礎高度怎麼確定
問題一:怎麼算磚基礎的高度 基礎埋深深度是根據上面傳遞顫御下的總荷載計算出耒的,根據你畫的條基,應該從條基面(一1,40O,開始朝上{到O,00(包括防潮鋼砼)的。
問題二:如圖,如何確定磚基礎高度? 磚基礎是從"正負0.000"以下算? 還是從"室外設計地坪"以下算起? 基礎與牆、柱使用同一材料的,以設計室內地坪為界。以下為基礎,以上為牆、柱身。所以,是0.000
問題三:為什麼算磚基礎工程量的高度是從室內地面到墊層上 答:「磚基礎」即等高或等差的大放腳應砌在墊層上面。而不是「墊層地下」。若墊層上面基礎中設有地梁(也不是過梁)這時磚基礎應砌在地樑上。
問題四:磚基礎工程量計算 10分 磚基礎工程量計算:
1.磚基礎工程量包括的范圍
條形磚基礎工程量為基礎牆體積與大放腳體積之和。
磚柱獨立磚基礎工程量為基礎部分柱身體積與大放腳體積之和。
2.工程量計算方法
(1)磚牆磚基礎
計算公式: 磚基礎工程量=磚基礎長度×磚基礎斷面面積
1)磚基礎長度的確定。
外牆磚基礎按外牆中心線長度;內牆磚基礎按內牆凈長線計算。遇有偏軸線時,應將軸線移為中心線計算。
2)磚基礎斷面面積確定。
磚基礎斷面面積=基礎牆厚度×基礎高度+大放腳折算斷面積 或
磚基礎斷面面積=基礎牆厚度×(基礎高度+大放腳折加高度)
3)大放腳折算斷面積。
磚基礎大放腳分為等高式和不等高式兩種。等高式放腳,每步放腳層數相等,高度為126mm(兩皮茄禪岩磚加兩灰縫);每步放腳寬度相等,為62.5mm(一磚長加一灰縫的1M4),其大放腳折算斷面積為A、B兩部分疊加為矩形的面積。
不等高放腳,每步放腳高度不等,為63mm與126mm互相交替間隔放腳,每步放腳寬度相等,為62.5mm;其大放腳折算斷面積為A、B兩部分疊加為矩形的面積.?
4)大放腳折加高度。
大放腳折加高度是指磚基礎大放腳部分斷面面積折算為和基礎牆等厚的牆高度,即:
5)基礎大放腳折加高度及斷面面積,可按表查取。
在計算時應注意,設計圖紙中,往往習慣以60mm或120mm標注大放腳的放出高度及放出寬度,工程量計算時,均按表計算。當設計圖紙中的不等高大放腳為非標准63mm與126mm互相交替間隔放腳時,亦可按前面講述的每層放高、放寬數據,根據設計圖紙的規定計算大放腳斷面面積。
在工程量計算時,大放腳T形接頭處的重疊部分,嵌入基礎的鋼筋、鐵件、管道、基礎防潮層等所佔的體積不予扣除,但靠牆暖氣溝的挑磚亦不增加;穿過牆基的孔洞,其洞口面積每個在0.3m3以上的洞口應予以扣除,其洞口上的混凝土過梁或磚平碹亦應另列項目計算。
3.磚柱磚基礎
(1)矩形磚柱柱基計算襲局公式:
V矩=A×B×H+V放
式中,V矩一一矩形磚柱磚基礎工程量(m3);
A、B一一矩形磚柱截面的長、寬尺寸(m);
H一一矩形磚柱磚基礎高度。自矩形磚柱磚基礎大放腳底面至磚基礎頂面(即分界面)的高度(m);
V放一一矩形磚柱柱基大放腳折算體積(m3),查表7―4或7―5得到。
(2)磚圓柱柱基計算公式:
V圓=лD2×H1+D2×H2+V放
式中,V圓一一磚圓柱磚基礎工程量(m3);
D一一磚圓柱直徑(m);
H1――磚圓柱自大放腳上面至基礎頂面(即分界面)的高度(m);
H2――大放腳的總高度,按各階高度的標准值計算(m);
V放一一矩形磚柱柱基大放腳折算體積,查表得到。
4,例子
基礎平面示意圖
基礎剖面示意圖
【解】
(1)定額工程量磚基礎工程量計算如下:
V=磚基礎斷面面積×(外牆中心線長度+內牆凈長度)V=[0.72×0.5+(0.72-0.24)×0.5+0.24×0.5]×[(12+6)×2+5.76]m3=30.07m3套用基礎定額4-1。
(2)清單工程量計算方法同定額工程量。
礎單工程量計算見表。
...>>
問題五:想問下這磚基礎的高度0.5是從哪看的 你所問的磚基礎的高度在你所提供的三張照片中都看不到!你再仔細找找看,其他地方應該有磚基礎的詳圖才對。
希望能幫到你。
⑤ 電氣圖紙上怎麼看基礎層多高
根據標高看基礎層有多高。
標高表示建築物各部分的高度,是建築物某一部位相對於基準面(標高的零點)的豎向高度,是豎向定位的依據。 在施工圖中經常有一個小小的直角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尖端或向上或向下,這是標高的符號。
⑥ 基礎高度如何確定
問題一:基礎設計中基礎高度是根據什麼確定的 5分 基礎埋深是指從室外設計地坪至基礎底面的垂直距離。
基礎高度是指基礎本身的垂直距離(厚度).
一般基礎的埋深和基底寬度的確定都要根據地勘報告和上部結構的荷載來定。基礎埋深的大小關繫到地基的可靠性、施工的難易程度及造價的高低。響基礎埋深的因素很多,主要影響因素有:
(1)、建築物的用途,有無地下室、設備基礎和地下設施,基礎的形式和構造;
當建築物設置地下室、設備基礎或地下設施時,基礎埋深應滿足使用要求;高層建築基礎埋深應隨建築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才能滿足穩定性要求。
(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載大小和性質;
一般荷載較大時應加大基礎埋深;受上拔力的基礎應有較大埋深,以滿足抗拔力的要求。
(3)、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
基礎應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地基上,不能設置在承載力低,壓縮性高的軟弱土層上。
存在地下水時,如粘性土遇水後,含水量增加,體積膨脹,使土的承載力下降。含有侵蝕性物質的地下水,對基礎將產生腐蝕。
問題二:基礎高度從哪裡算起 3.8-3.2=0.6,基礎高度不是800么
具體圖形見附件
問題三:基礎高度怎麼確定,包括墊層的高度嗎? 設計標高基礎,包括墊層
問題四:基礎連梁的高度如何確定呢? 這個高度的確定,地基與基礎規范上面有要求。看一下規范吧。記得是跨度的1/6。
問題五:擴展基礎的基礎高度如何確定? 從受力和傳力的角度考慮,由於土壤單位面積的承載能力小,上部結構通過基礎將其荷載傳給地基時,只有將基礎地面積不斷擴大,才能適應地基的受力要求,根據試驗得知,上部結構(牆或柱)在基礎中傳遞壓力是沿一定角度分布的,這個傳力角度稱壓力分布角,或稱剛性角,由於剛性材料抗壓能力強,抗拉能力差,因此,壓力分布角只能在材料的抗壓范圍內控制。如果基礎底面寬度超過控制范圍,致使剛性角擴大,這時,基礎會因受拉而破壞。所以,剛性基礎底面寬度的增大要受到剛性角的限制。
問題六:獨立基礎高度怎麼確定 但他姆磁w
問題七:基礎高度從哪開始算 5分 獨立基礎高度從墊層上皮標高(就是-1.5)算到基礎頂標高(-0.9),所以基礎高0.6m
問題八:圖紙中沒有基礎高度的標高時,該怎樣確定基礎的高度 肯定有,仔細找,如真沒有,就問設計師
問題九:柱下獨立基礎的高度如何確定? 按基礎變截面處的抗沖切驗算確定。
問題十:如何確定基礎的高度? 10分 你沒仔細看計算規則吧,
(1)有肋帶形混凝土基礎,其肋高與肋寬之比在4:1以內的按有肋帶形基礎計算,超過4:1時,基礎底按板式基礎計算,以上部分按牆計算。
那就是高寬比超過4:1,你最好吧你施工圖截圖發來。
⑦ 基礎層層高如何確定
有地下室時從地下室底板標高到基礎底墊層標高的距離,無地下室時從±0.00到基礎底墊層標高的距離。 基礎的柱最好從上層中復制下來,標高、高度去默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