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性假設理論包括哪四種
性假設理論包括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及復雜人假設。
1、經濟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
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2、社會人假設認為在社會上活動的員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為某一個群體的一員有所歸屬的「社會人」,是社會存在。人具有社會性的需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組織的歸屬感比經濟報酬更能激勵人的行為。
「社會人 」不僅有追求收入的動機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還需要得到友誼、安全、尊重和歸屬等。因此,「社會人」 的假定為管理實踐開辟了新的方向。「社會人」假設的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奧、馬斯洛、赫茨伯格和麥格雷戈等。
3、「自我實現人」(Self-Actualizing Man)是美國管理學家、心理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所謂自我實現指的是,「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
只有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人的才能充分表現出來,人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這就是說,人們除了上述的社會需求之外,還有一種想充分運用自己的各種能力,發揮自己自身潛力的慾望。
4、「復雜人」假設是西方現代管理學中關於人性的一種假設。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認為:人是很復雜的,不僅人與人之間在能力和需求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表現。
每個人的需要及需要的層次都不盡相同。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長、地位的改變,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人的需要和潛力都會發生變化。
評價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和企業勞資關系的緊張,使得管理者開始重新認識"人性"問題 。從"經濟人"的假設到"社會人"的假設;從以工作任務中心的管理到以職工為中心的管理無疑是管理思想與管 理方法上進了一步。
資本家實行參與管理,滿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業中確實起到了緩和勞資矛盾的效果。在 這方面,西方尤其是許多企業都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盡管如此,"社會人"假設也存在不可擺脫的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