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常人的基礎體溫是多少
37度女的應該會少低的,不過早晚體溫也會有變化的···這些差距都很小的····
B. 怎樣觀察和判斷自己的基礎體溫
測量基礎體溫是女性朋友判斷有無排卵的重要依據,基礎體溫升高與降低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因此,女性朋友在測量基礎體溫時要注意觀察。那麼,下面,將為你詳細介紹女性怎麼判斷基礎體溫。專家指出,排卵是生育的最基本要求,有規律的排卵才能順利地生育。因此,判斷有無排卵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女性朋友在判斷自己有無排卵的時候,都會運用測量基礎體溫的方法,用基礎體溫的升高與降低來判斷排卵情況。1、判斷排卵當女性月經來臨時,基礎體溫為低溫;排卵之後,基礎體溫則會轉為高溫。一般來說,女性在排卵24小時之後,受精的比率會變得比較低。2、判斷功能功能不好的人,通常基礎體溫的循環周期會縮短,原本的28天,可能慢慢會變為24天或22天,高溫期也會相應縮短,女性朋友應該注意判斷。3、判斷多囊多囊患者以「胖」為表徵,往往容易發胖、長青春痘、毛發濃密、月經經常性不準等。表現在基礎體溫上則是:高溫期較短,嚴重的還可能是經常性低溫。有這種情況的女性,通常有家族性遺傳糖尿病,如懷孕生子,則屬於妊娠糖尿病的高危險群。4、判斷易受孕期女性朋友可以利用基礎體溫判斷易受孕期。一般情況下,基礎體溫為高溫期屬於安全期(不易懷孕期),低溫期則屬於危險期。5、判斷泌乳素一般情況下,泌乳素高,基礎體溫的高溫期就會縮短,其卵子的質量也較差,所以不容易懷孕或容易流產。因此,女性朋友可以根據基礎體溫來判斷泌乳素。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女性朋友都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C. 女性的基礎體溫要怎樣測定
一般准備要受孕的女性會要測量自己的基礎體溫,以判斷自己有無排卵,從而確定自己的最佳受孕時間,測量基礎體溫也用於觀察黃體功能及其他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等。今天就來分享一下:女性如何監測基礎體溫?
D. 一歲半寶寶的正常體溫
寶寶體溫是ta身體的晴雨表,當寶寶看起來跟平時狀態有異樣的時候,很多媽媽就會給寶寶測量體溫。小兒正常體溫是多少?新生兒體溫標准?如何維持嬰兒體溫正常?寶寶體溫過高或者過低該怎麼辦?新生兒低體溫應該如何預防?等問題,小編給您詳細的解答:
正常體溫口測法:測五分鍾,正常的基礎嬰兒體溫都是基礎體溫為36.9℃-37.5℃,嬰兒體溫在這個區間波動都屬於正常現象。所謂基礎嬰兒體溫,是指的是直腸體溫,從肛門測得。而一般口腔溫度較其低0.3℃-0.5℃,腋下溫度又較口腔溫度低0.3℃-0.5℃。因此可以說嬰兒體溫在36.5—37.5之間都是正常的。
肛測法:測五分鍾,正常值為三十六點五至三十七點七度。
腋測法:測十分鍾,正常值為三十六到三十七度(不必再加零點五度)。拉下去看詳細內容。
新生兒體溫標准
新生兒皮膚溫度維持在36—37℃的時候最正常。這個溫度,耗氧量最低,又能保證寶寶正常代謝。
剛出生的寶寶尤其是早產兒,體溫調節功能會較差,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未成熟,當環境溫度改變程度超過寶寶自身體溫調節能力的時候,就會造成寶寶體溫過低或者發熱。
給寶寶量體溫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一般寶寶下午的體溫會比清晨稍高一些,如果要記錄寶寶體溫,可以選擇寶寶每天起床後、洗澡前或者傍晚等固定時段測量體溫,一天測量約三次。
2、如果發現寶寶有發燒現象,爸媽可以在就醫的時候,把之前記錄的寶寶的發燒日期、時間、溫度變化、發燒頻率、天數與相關病徵等資料提供給醫生,以作為病情判斷參考。
3、不能用口表像大人一樣測體溫,因為新生寶寶還太小,不能配合大人,口腔又很小,容易造成危險。
如何維持嬰兒體溫正常
新生嬰兒新陳代謝較快,而且皮下脂肪少,排汗散熱能力弱,身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差,過分保暖的時候,體溫可上升到40℃,甚至引起抽風。在寒冷的冬季,如果保暖不好,體溫就會下降,全身冰涼,甚至皮膚硬腫。那麼如何才能維持新生嬰兒體溫正常呢?
新生嬰兒體溫一定要保持在適當的范圍,外界環境要暖和,冬天室內溫度最低保持在20~22℃。夏季則要保持室內通風,避免空調直接吹嬰兒,而且最好要有一個加濕器。新生嬰兒一定不能抱得太嚴,捂得太熱,做好適當外界環境溫度的調控,冷加衣,熱減衣就是調控嬰兒體溫的基本原則。
新生兒體溫過低怎麼辦
新生寶寶低體溫是指核心(直腸)體溫低於35℃,會出現體溫過低、體表冰冷、反應低下等特徵。低體溫不僅可引起皮膚硬腫,並可使體內各重要臟器組織損傷,功能受累,甚至導致死亡。寶寶體溫過低時,可以嘗試以下的做法:
1、新生兒居室溫度一般應維持在18—22℃。
2、新生兒的衣服、包被最好選用新棉花和柔軟舒適的棉布製作,以保證良好的保暖性。
3、爸媽要經常摸一摸寶寶的四肢,如果發現手腳冰涼,表明保暖不夠,可以增加棉被或使用熱水袋保暖。
4、保暖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將新生兒抱在懷里,以自己的體溫為新生兒保暖。
5、如果在採取了一定措施後,寶寶的體溫仍然很低,爸媽要應立即送寶寶到醫院診治。
新生兒體溫過高發熱怎麼辦
新生兒發熱指體溫在37.4℃以上者。其原因可能有環境溫度過高,如睡熱炕,使用熱水袋溫度過高,或暖箱溫度過高,也可由於母親乳汁不足,喂養過晚,天氣炎熱或喂養不當引起嘔吐等出現一過性新生兒脫水熱。更多的原因是新生兒感染。如產前感染、羊膜早破、不潔的陰道檢查等,此多於產後1~2天即出現發熱。產後感染多發生在生後一周左右,常見肺炎,敗血症、臍炎、膿皰疹或膿腫。嚴重感染體溫反而不升。
新生兒出現發熱時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不主張給新生兒用退熱葯,因為一般常用的退熱葯對新生兒常有一些毒副作用。新生兒低熱不需要退熱,如果體溫高達38.5℃或39℃以上,可給予物理降溫,如「打包散熱」、降暖箱箱溫等,同時查找發熱的原因,如為環境溫度過高,則應調整環境溫度不要高於30℃;脫水熱時,應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時可靜脈補液。有感染者,可選用適當的抗菌素治療。
新生兒低體溫應該如何預防
1.做好圍生期保健。做好圍生期保健(尤其是農村)和宣教加強產前檢查,防止妊娠並發症。避免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及產傷。
2.做好保暖。寒冷季節和地區應為產房裝配保暖設備,新生兒一旦娩出即用預暖的毛巾包裹做好保暖使新生兒體溫穩定,特別對高危兒做好體溫監護保證供給足夠熱量。
3.積極治療感染。積極治療引起硬腫症的基礎疾病如感染、顱內出血、畸形、窒息、產傷等。
如何判斷嬰兒發燒發熱
知道了新生嬰兒體溫波動的范疇,那麼年輕的父母就很容易判斷孩子是否發燒發熱了,一般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時,可認為發熱。其中,低熱是指體溫波動於38℃左右,高熱時體溫在39℃以上。連續發熱兩個星期以上稱為長期發熱。長期發熱對寶寶的身體影響不好,因此一定要做好嬰兒體溫的調控工作。
寶寶進食、哭鬧、運動後,體溫也會暫時升高;如果衣被過厚、室溫過高等,寶寶的體溫也會升高一些。如果寶寶有這種暫時的、幅度不大的體溫波動,只要他的一般情況良好,精神活潑,沒有其它症狀和體征,通常也不應該考慮是病態。
寶寶發燒應急3要素
第一,少穿衣服,給孩子散熱。 傳統的觀念就是孩子一發燒,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的,把汗「逼」出來,其實這是不對的。小孩在發燒時,會出現發抖的症狀,父母會以為孩子發冷,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
第二,幫孩子物理降溫,有以下常用方法:
1.頭部冷濕敷:用20℃-30℃冷水浸濕軟毛巾後稍擠壓使不滴水,折好置於前額,每3-5分鍾更換一次。
2.頭部冰枕: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排出袋內空氣,壓緊袋口,無漏水後放置於枕部。
3.溫水擦拭或溫水浴:用溫濕毛巾擦拭孩子的頭、腋下、四肢或洗個溫水澡,多擦洗皮膚,促進散熱。
4.酒精擦浴:適用於高熱降溫。准備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補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隨便吃葯。高熱時呼吸增快,出汗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 發燒時應給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