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族旋律以什麼為基礎
藏族民歌旋律大多以五聲調式音階為基礎。具體運用時,形成兩種骨幹音列。第一種是[6 1 2 3],為商調式、羽調式的作品多用;第二種是[1 3 5 6],為多種調式的作品的骨幹音列。
2. 民族調式是什麼
民族調式是宮、商、角、徵、羽五聲構成的五聲調式及以五聲為基礎的六聲和七聲調式。
漢族古時的音律也分為十二個半音,各律名稱分別為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
按五度相生法產生。後於明朝始創十二平均律。這十二個名稱也就是古人所用的音名,有固定的音高。首律黃鍾的音高相當於國際通用音律的f 1。
(2)民族音樂以什麼調式為基礎擴展閱讀:
在中國民族音樂理論中把宮、商、角、徵、羽叫正音,相當於基本音級。比正音高半音叫「清」,相當於#(升記號)。比正音低半音叫「變」,相當於b(降記號)。比正音低全音叫「閏」,相當於bb(重降記號)。
這些變化音級叫偏音。古時候只集中使用四個偏音,它們是清角、變徵、變宮、閏,相當於大小調中的變化音級。如果以1為宮的話,它們分別相當於4、#4、7、b7。
五聲調式加一個偏音則構成六聲調式,加兩個偏音則構成七聲調式。七聲調式有清樂調式,雅樂調式,燕樂調式三大類,加上各自的五個同宮系統調式,共有十五種七聲調式。在七聲調式中,只在七聲調式中,只以正音作為主音,偏音不能作為主音。
3. 在我國傳統音樂中,以哪幾個音為基礎有幾種調式
我國傳統的音樂以宮、商、角、徵、羽這五個字音為構建調式的基礎。常見調式有民族五聲調式、六聲調式、七聲清樂、七聲雅樂、七聲燕樂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