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打好孩子的學習基礎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學習基礎更重要。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最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孩子小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一個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後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時,記者問其中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的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仔細的觀察事物。」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
一、什麼是學習習慣呢?
學習習慣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下自動的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到了一定時候,孩子會自動地學習。
如:有一個老師的孩子去上海參加一個全國性的競賽,帶隊的老師回來後很有感慨的說了一件事:那天在輪船上,晚餐後,同學們都在甲板上觀看風景玩去了,過了一會兒,沒經任何人提示,也沒任何人要求,該做功課的時候了,那個老師的孩子就獨自到船艙里拿出書本,旁若無人的開始學習起來——帶隊的老師感慨道:那就是習慣。
在我的兒子身上我也是非常有感觸的,我兒子在學圍棋,自從第一天學圍棋開始,我就堅持每天7點以後和他一起做圍棋習題,下下圍棋,到現在大概有九個多月了,偶爾有幾次回到家晚了,直接讓他洗澡睡覺,沒有下圍棋,我也沒有告訴他今天不下圍棋了,但是我兒子會主動地提醒我「媽媽,今天沒有下圍棋,你忘了」。就是這幾個月來他已經養成了習慣,到了這個時間,他就會做這件事。
二、怎樣科學的引導孩子習慣的養成呢?
孫雲曉教授的公式是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那怎麼說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呢?如培養孩子愛畫畫的習慣,今天叫他畫一隻小兔子,明天畫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畫青草或草地,後天在草地上畫幾朵花,再後天在天上畫白雲太陽。這樣一天一天的增加,畫畫的好習慣就自然的養成了。
克服壞習慣怎麼用減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現象。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裡卻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好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
有的家長反映我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讀書(看書)不感興趣、觀察事物粗心、記憶力差等情況,以上這些都是影響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因素。
針對家長提出的孩子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產生的困惑,下面從學習興趣的培養,注意力的訓練,讀書習慣的培養,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記憶力的訓練五個方面向家長介紹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孩子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在小時候。不同的年齡段,由於各自不同的素質,孩子的興趣往往有自已的獨特性。孩子興趣的發展和表現,往往是他天賦和素質的先兆。家長要經常問一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要引導孩子不斷發展興趣。有位學者曾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裡的一粒小小的火種。當父母將這粒火種在孩子心中點燃的時候,就像面對需要點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種落在上面,風大了就會吹滅,風小了燃不起來,柴草太緊了不透風,太鬆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濕了還不行,這時候,你要小心呵護這小小的火苗,要「哄」著它一點點燃起來,旺起來,最後成為熊熊烈火。
那麼,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1、增強學習快感,培養直接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學習若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麼孩子一定會喜歡學習,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興趣越是以直接興趣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可能是他樂意用五彩的蠟筆在紙上塗抹,看著五彩的線條在紙上延伸、擴展,他的思維、想像也跟著任意遨遊、旋轉;也可能是老師經常表揚他,雖然他畫得並不怎麼樣。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習變為快樂的事呢?
首先,多表揚,少批評。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有些家長開口閉口就是「這么簡單都不會,光知道玩」,本是恨鐵不成鋼,卻不知好鋼已在批評中鈍化了,日久天長孩子總覺得自已很差,總有錯,在學習中有壓抑感,於是厭惡學習。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錯了,當然也要給予批評,讓孩子明白大人為什麼要批評他,讓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開始就有成功的體驗。成人要盡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識,一開始就讓孩子學懂,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2、明確學習目的,培養間接興趣。
優秀家長的經驗也證明:學習目的的教育應該聯系孩子的思想和實際,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學跳舞,她不喜歡舞蹈基本功練習,吃不了這個苦,但是她對學習舞蹈可以參加各種演出表演活動的結果感興趣,這種興趣可以促使孩子去從事基本功練習的活動。所以家長們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興趣,激發其勤奮學習,更要通過學習目的教育來提高孩子的間接興趣。興趣在活動中的動力作用,已為不少心理學家所承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興趣說成是「能量的調節者」。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可以激起他對學習的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持點,成人應充分利用它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的孩子把鬧鍾拆開,有的孩子不停問為什麼、家長若不了解孩子的特點把這看成淘氣、搗亂,對孩子採取批評、冷淡、不理睬的態度,就會損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長,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另外對孩子的提問要積極回答,如果不會則可告訴他弄明白後再告訴他,但是說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 。如果家長是騙騙他,以後孩子不懂的問題他也就不問了,這樣就會戳傷孩子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4、創立有利於學習興趣培養的外部環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出好莊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可能培養出智力優秀、聰明活潑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熱愛學習。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教重於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學習,而自已卻常常通宵達旦地打麻將,那麼孩子感興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學習,而是如何玩好牌;學習的恐怕不是科學知識而是玩牌竅門了,若父母飯後捧一本書,伴一杯清茶,端坐書桌前,伏案寫作,孩子耳濡目染,也會經常看書、學習。
(二) 、有效的注意力訓練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隨幼兒成長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幼兒期養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長大成人後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但幼兒的天性就是好動、好玩、很難專心致志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在「集中注意力」的針對性訓練中,一定要創造出「層層遞進,出人意料」的梯度感,讓孩子的心神不會煥散,這里是一些培養幼兒注意力的經驗:
1、復述性練習
讓孩子看書5——15分鍾(按孩子的年齡來控制時間),立即合上書,要求孩子按你的要求「復述」故事。為防止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復述」的內容可以靈活多變:如可以提幾個主要問題,圖書上有誰,在干什麼。書上的人或動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書上還有其他什麼東西。可以讓孩子把看到的動物形象畫下來。最後可以讓他重新再看一遍書,幾次後,漸漸地孩子就會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必了。
2、 拼圖及七巧板練習
這是二維空間中最有效的集中注意力 的練習項目,要求孩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連續不斷的判斷力、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而這種游戲的挑戰性又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底的一個巨大推動力。在我兒子還是2、3歲時,我就買了一種最簡單的拼圖,一開始我自己拼給他看,然後慢慢的他自己會拼了,再買一些塊數比較多的拼圖和一種正方體的拼圖讓他自己看著圖片來拼,這時他會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看圖片來拼圖,有時為了增加他的興趣,我跟他比賽,還是我兒子拼的快,這樣他會更加的感興趣。
3、多米諾骨牌練習
大約有七成「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通過這個骨牌堆放的游戲,其耐心得到長足的進步。多米諾骨牌訓練其實是考驗孩子能、將單一的動作堅持多久的一個訓練——將來,我們不能指望孩子所面臨的所有學習科目都是多變、有趣、富有挑戰習慣內的,遇到重復訓練會不會使孩子犯「老毛病」?骨牌訓練無論對心神的專一、心神集中的持續時間,都是一個極好的練習,而把幾十塊甚至幾百塊骨牌瞬間推倒的快感,也能促使孩子對訓練的「單調」產生耐受性,只有最終有快樂和成就感,孩子就可以逾越集中注意力所產生的單調感。
4、 抗干擾練習
等孩子在無干擾環境中的注意力已大大集中,家長可以考慮在他的「注意力訓練」空間中,放上「干擾源」,比如他在做拼圖游戲時,父母可以在一旁看電視,比如他在看書時,可以稍稍打個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注意力煥散的現象,會有反復,但最終他的抗干擾能力會漸次上升。(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沒有在進行這種「注意力訓練「時,您千萬不要去打攪他。讓他安心的做自己的事。)
(三) 、養成讀(看)書的習慣
書對孩子的影響實在不可低估,書不僅教給他知識,帶他認識世界,還對他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性格發展都有正面影響。良好的讀書習慣,將使他終身、受益。培養一個愛好閱讀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如每晚睡覺前,看書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雙休日經常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看書,首先家長自己要經常捧起書來看,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我兒子就非常喜歡看書,只要拿到一本書他就能坐半個小時以上,這樣的習慣就是在我們家庭的環境中熏陶成的,他爸爸喜歡看書,經常買書回來,也給兒子帶一本,我也是在幼兒園沒時間備課寫資料就帶回家寫,孩子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喜歡上了圖書。那麼具體可以怎麼做呢?我這里有幾點做法供家長參考:
(1)、陪讀 就是陪孩子一起讀圖書中的畫面,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畫面編故事,培養孩子對畫面產生興趣,這時家長可邊讀邊指相應的圖畫,然後慢慢的過渡到讀圖書上的文字,使孩子對文字產生興趣。
(2)、演戲 就是讀完一個故事或兒歌進行動作表演,如小兔是怎麼做的,大象是怎麼救小兔的,大灰狼又是怎麼做的,根據情節進行表演,家庭中幾個人分別扮演,一遍表演後可以重復幾次,角色互換。讓孩子認識到書中的兒歌故事可以做游戲,從而使他更喜愛看書。
(3)、提問 首先向孩子提問,小托班的家長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如故事裡有誰,在干什麼,你喜歡誰等等。中大班的家長要多問一些「為什麼、怎麼樣」的問題,讓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讓孩子創編,家長把故事講一半,留個結局讓孩子自己創編,培養孩子的想像能力。最後讓孩子提問,請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問家長。培養孩子不懂就問的學習習慣。採用以上幾種方法來引導孩子喜歡看書、愛上圖書,效果還是比較不錯的。家長們不妨去試一試。
(四) 養成主動(自主)學習的習慣
我們先來聽一個例子:一位媽媽買回來一個菠蘿,好奇的孩子被這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吸引住了,這位媽媽可能會有兩種方式對待好奇的孩子。
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你提不動它,但是它是圓的,你可以滾動它。你聞一聞,它是不是很香啊?現在我們把它拿到廚房去切開它,切好後用鹽水泡一泡,它吃起來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然後就把菠蘿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買回來的其它東西處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菠蘿「採取行動」,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蘿,趕緊又把手縮了回來,並且對著媽媽喊: 「媽媽,這個菠蘿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媽媽回應說:「是的,孩子,菠蘿會刺手,不要緊的。」 於是孩子又嘗試抓起菠蘿的葉子,把它拎了起來,可是菠蘿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媽媽,這個菠蘿很重,我拎不動它。」 「是的,菠蘿很重。」
孩子可能又嘗試著滾動菠蘿,結果真的把它滾動了,他高興極了:「媽媽,我把菠蘿滾動了。」 媽媽也很高興:「你真能幹!」 「媽媽,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菠蘿是不是可以吃的?」 「對,孩子,菠蘿是一種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樣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鹽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讓我試一試……真好吃的!」
這兩種方式,你主張哪一種?你常用的是哪一種?它們有什麼區別,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嗎?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就學會了,菠蘿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滾動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鹽水才可以吃的。這是媽媽直接告訴他的,不是孩子自己發現的。將來媽媽又帶回來一件新奇的東西,孩子也可能會像這次那樣等著媽媽告訴他關於這個東西的知識。
第二種方式,孩子最終也明白了,菠蘿是多刺的,會刺手,菠蘿是很重的;菠蘿可以滾動,因為它是圓的;它聞起來很香,切開來是金黃色的,沾上鹽水再吃,又香又甜。這一切都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發現的,孩子不僅懂得了菠蘿的特性,他還學到了認識菠蘿的方法,你可以摸一摸,可以拎一拎,滾一滾,聞一聞,切開它,嘗一嘗,下一次媽媽可能帶回一些其它不同性質的東西,孩子可能又會用他用過的方法來探索它,認識它,在這個過程中於是孩子明白了這些都是性質不一樣的東西,要用不一樣的方法去認識它們。
兩種方法的結果很不一樣: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學到了知識,可是他是被動接受的;第二種方式,孩子也學到了知識,速度比較慢,但是孩子又同時學到認識事物的方法,還學到了要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體會到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在不自覺中採用了第一種方式對待孩子,這其實就剝奪了孩子自己主動學習的許多機會。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其實經常都有這種可以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家長是否善於把握。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比如三、四歲的孩子,非常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幫忙分發筷子,開始的時候他可能一雙一雙地拿,這雙是給爸爸的,再拿一雙給媽媽,最後拿一雙給自己。心急的母親可能會對他說:「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雙6隻,不就不用多跑幾趟了?」其實,等待他自己去總結,能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動腦筋思考問題。
他可能要這樣來回跑了幾個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樣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來做呢?於是他嘗試著多拿一些,可是要麼多拿了,要麼少拿了,這樣又過了幾個星期,後來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隻才剛剛好。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自己思考,自己總結、自己解決問題,並且體驗到了思考的樂趣。花點時間等待一下孩子,其實是很值得的,對不對?所以,我給家長下面這些建議,幫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
不要按照你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滿,要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還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麼活動,你可以給他多提幾個建議讓他選擇;多鼓勵孩子主動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準」;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干擾他,盡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邊不斷提醒他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在孩子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他,可以多給他提些建議;不要急於把結果告訴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去發現;不要代替孩子做檢查作業、收拾書包的工作,也不要養成整天看著孩子做功課的習慣,要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五) 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記憶是知識的寶庫,有了記憶,智力才能不斷發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下面提供幾則有助於增強幼兒記憶力的游戲。
1、依次說出名稱
把6樣東西按先後次序排列在桌上,讓孩子看上幾十秒鍾,然後遮起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6樣東西的名稱。
2、辨顏色
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襪是什麼顏色的。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襪的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種游戲的更大興趣。
3、找物品
當著孩子的面把8種不同的小物品分別藏好後,再讓孩子將這些物品一一找出來。
4、看圖說話
把4——8張不同內容的圖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會兒,然後蓋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盡可能准確地敘述一遍。
5、飛機降落」
將一張大紙作為地圖貼在牆上,紙上畫出一大塊地方作為「飛機場」。再用紙做一架「飛機」,寫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圖釘。讓孩子站在離地圖幾步或十幾步遠的地方,先叫他觀察一下地形,然後,蒙上眼睛,讓他走近地圖,並將「飛機」恰好降落在「飛機場」上。
6、看櫥窗
這個游戲適合在帶孩子外出時進行。路過商店櫥窗時,先讓孩子仔細觀察一下櫥窗里陳列的東西。離開以後,要求孩子說出剛才所看到的東西。
以上講了這么多都是組成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一些因素以及具體的一些方法,家長在訓練或者培養時,要注意的是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是學習時摸摸這兒、看看那兒或遲遲進不到學習狀態中,有的在學習時總有許多毫無意義的停頓,畫著畫著就站了起來,或者說幾句閑話等等。這些孩子貌似學習,但實際上學習效果極低,既白白浪費了時光,又會養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壞習慣。久而久之,會造成思維遲鈍,注意緊張度降低,影響智力發展,使學業落後,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風,學習、工作都沒有效率。所以在對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滿足於孩子「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而要教育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精神專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哪怕是只有5分鍾的時間也是好的。
一般學習行為習慣的內容及培養要求
年段 習 慣 內 容 培 養 要 求
幼兒階段
1.聽故事 聚精會神,每天定時。
2.用筆畫畫 每天畫一頁畫。
3.觀察說話 每天觀察一兩件東西或一兩個事情,能簡要說出。
4.正確握筆 訓練正確的握筆書寫姿勢。(中大班)
5.喜愛圖書 不撕毀,不折疊,不亂扔,很珍惜。
6.整理學慣用品 擺放整齊,有序,會分類。
小學階段
1.愛書 學會包書皮,在合適地方寫名字,不磨損、折皺書角,不在書皮、書中亂塗亂畫,常到書店購買新書。
2.寫字 握筆姿勢正確,坐的姿勢正確,不折皺本角,書寫整齊,力求美觀。
3.聽課 集中精力,坐端正,不做與聽講無關的事,積極回答問題,有問題向老師請教。
4.作業 獨立思考,書寫整齊、規范,按時完成。
5.思考 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力求知道原因。
6.用工具書 會用老師推薦的工具書解決一些學習上的困難。
7.記筆記 凡讀書讀報、聽課、聽講話,都動筆記錄,能抓要點,力求記原話。
8.寫日記 堅持天天做,學會揀重要的記,力求有新意。
9.提問 每天向老師或同學提一個問題。
10.爭論(討論) 和同學爭論問題,既能正確理解對方觀點,又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11.讀報刊 每天讀,成為必做的事。
12.積累 摘錄、剪集好句子、好語段、好文章、好例題、裝釘自己的報刊。
13.建立作業規范 各科作業的書寫格式規范
14.參加課外活動 參加文體活動、聽報告、看演出、看比賽、投稿、參加競賽等。
15.預習 建立預習常規,根據各科特點決定。
16.復習 遵循記憶規律,掌握各科復習方法。
一般說來,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在有意識的訓練中來形成,不允許也不可能在無意識中自發地形成,這是學習習慣與一般習慣的根本區別。因為,相對於其它習慣而言,不良學習習慣形成以後,要改變它將是十分困難的,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最後我借用拿破崙的一句名言來結束我們今天的交流活動: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事實表明,習慣左右了成敗,習慣改變人的一生。--網路
Ⅱ 要練武需要先練哪些基本功
1、馬步
馬步是練習武術最基本的樁步,因此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
2、站樁
站樁即身體如木樁站立不動,目的在於如木樁有根穩定,而非不動傻站。是中國武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武術流派中受到武者的重視,在少林武術和一些南派拳種,就將其作為一種基礎性訓練。
3、正壓腿
在習武的過程當中,正壓腿是基礎,也是習練者感到吃力的方法。初練者常存在以下問題:低頭、彎腰,急於用頭碰腳,胸部和腿之間出現一個大空兒,還有的站不穩,甚至出現腿部韌帶受傷。
4、壓肩
壓肩是一種以增加肩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鍛煉和放鬆肩部的方法,也是習武基本功之一。
5、旋子
旋子是武術中的一種基本功。由右向左旋轉,當左腳向左後方落步時,上身隨之向前平俯,向左向後甩腰,兩臂則自右向左隨之平甩;左腳蹬地時,右腿先向後上擺事實起,繼而左腿也依次向後向上挑腿,借甩動的慣性使身體在空間平旋一周後依次落地。
Ⅲ 初學武術怎麼練基本功
初學武術怎麼練基本功
初學武術怎麼練基本功?俗話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可見基本功是武術練習者一直都不可忽略的學習步驟。那麼初學武術怎麼練基本功呢?
1、初學武術怎麼練基本功呢
1.1、正壓腿
面對一定高度的物體,左腳跟放在物體上,腳尖勾起,兩腿伸直,兩手扶按在左膝上,或用兩手抓握左腳,然後上體立腰向前下方振壓,用頭頂盡量觸及腳尖。兩腿交替進行。學練要點:兩腿伸直,立腰挺胸前壓。
1.2、仆步壓腿
右腿屈膝全蹲,全腳著地;左腿向左側伸直,腳尖內扣;兩手分別抓住兩腳腳背,成左仆步;腰部挺直,左轉前壓。左右仆步交替進行。學練要點:直腰抬頭,一腿全蹲,另一腿伸直,兩腳壓緊地面。
1.3、豎叉
兩腿伸直前後叉開成直線。左腿後側著地,腳尖上翹;右腿前側著地,腳背扣在地上,兩臂立掌側平舉。兩腿交替進行。學練要點:立腰挺胸,沉髖挺膝。
1.4、前俯腰
並步站立,兩手十指交叉,直臂上舉,手心向上;上體前俯,挺胸,塌腰,兩手盡力觸地。再兩手鬆開,用兩手繞過雙腿,抱住兩腳跟部,盡量使自己的上體、臉部貼緊雙腿。學練要點:兩腿挺膝伸直,上體前俯時,挺胸、塌腰、收髖。
1.5、壓肩
面對一定高度的物體,兩腳開立同肩寬,上體前俯,兩手抓住橫桿,抬頭挺胸,塌腰,用力向下振壓。學練要點:兩腿伸直,肩部松沉,用力震壓,力點集中於肩部。
2、初學武術要練習哪些基本功
壓腿下腰:正壓腿、側壓腿、仆步壓腿、劈叉、後下腰等。
步型:弓步、馬步、虛步、偷步、歇步、仆步等。
直擺性腿法:正踢、里合、外擺、側踢、後撩等。
曲伸性腿法:彈、蹬、踹等。
掃轉性腿法:前掃、後掃、盤掃等。
跳躍:騰空飛腳(二起腳)、旋風腳、騰空擺蓮(外擺蓮)、旋子、側手翻等。
技巧性動作:前滾翻、後滾翻、搶背、鯉魚打挺、撲虎跳等。
3、為什麼初學武術要練基本功
3.1、武術基本功
基本功和基本動作是武術運動的基礎,一般包括肩、臂、腰、腿、手、步和跳躍,平衡以及組合動作等練習內容。這是練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3.2、拳腳要踢打
八法是武術的八種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氣息、勁力、功夫。這八法可說是各門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練何拳何派,離開這八法就練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須在實踐中體現,在實踐中練成,所以,「拳腳要踢打」就是指練武要持之以恆,才能將八法掌握。
3.3、把勢、把勢,全憑架式
沒有架式,不算把勢:歷來人們都愛把練武術叫做練把勢,重點不在強調練好把勢上,而是強調練武術必須姿勢正確這一原則,姿勢就是架式,是要反復習練以求習慣的一種動作。
3.4、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武術運動在於內外兼修,不論內家外家,不論武當少林還是南拳北腿,拳理雖眾說紛紜,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即「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初學武術練基本功有什麼好處
練武術對少年兒童能提高身體素質,武術運動其動作包含著屈伸、回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系統的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
實踐證明,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不僅可以舒筋活絡,通和血脈,解乏去困,更可以從精神上降壓解慮。在當今紅塵世界裡,物慾橫流,名利熏心,這些誘惑與刺激,壓力和焦慮,使人們不自然地忘了自我。
初學武術練基本功要注意什麼
剛開始接觸武術的`話,少兒主要以培養興趣為主,以壓腿為主,提高腿部、腰部的韌性度。6-10歲以基本功練習為主:即基本步型步法,可以通過五步拳來練習,深入鞏固練習,可以訓練「功力拳」、「潭腿」,可以強化訓練,使弓、馬、仆、虛、歇五種基本步型扎實,穩健。
在步型進一步鞏固的基礎上,要進行腿法的訓練,進行直擺性腿法、曲伸性腿法、掃轉性腿法、穿蹦跳躍和技巧性動作的訓練。
基本功的訓練是很辛苦的,萬事開頭難,壓腿這一項,就會使許多人嚇跑,因為壓腿開始新鮮但腿很痛,枯燥的壓腿使得韌帶疼痛,有人吃苦不得只得逃離。只有經得起壓腿這一關,才能繼續訓練下去,這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壓腿很關鍵,只有壓好腿,才能使得韌帶鬆弛,才能使得各種腿法運用自如。壓腿是一項長期的訓練項目,不僅初學者要壓,就是獲得武術桂冠的人也得天天練。
我們要注意訓練的方法,安排的時間合理,每周至少可以安排三次(無論早晚),每次訓練2小時左右,必須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基本功的訓練。
Ⅳ 想要讓孩子練習書法,該如何打好基本功呢
學習書法,一定要打好基本功,但是這個基本功是什麼?很多人可能並不了解。
一,書法的基本功不是楷書。現在很多人在網上說,書法的基礎是楷書,這完全胡說八道,因為這些人根本是不看中國書法史的。那我來給你們普及一下,
從用筆上來看,篆書的用筆非常簡單,就知道中鋒用筆,極易掌握。中鋒用筆能夠更好地提高書寫者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毛筆控制好了,你還不是想寫出什麼樣的筆畫就能寫出什麼樣的筆畫么?
從結構上來看,篆書的結構更具有象形的意味,篆書的結構也符合構建美的形式的最基本的兩個條件,就是勻和稱。勻就是均勻,稱就是對稱。當然不是要絕對的均勻和對稱。只要是一種比例和諧的感覺即可。
三,如何練好基本功就是如何練好篆書。以嶧山碑為例,
嶧山碑篆書的中鋒用筆,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握好毛筆運行過程中筆尖的方向應該指著毛筆運行的反方向,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毛筆書寫的速度不可以太快,毛筆的力度要勻,保證不出現太強烈的粗細對比,這樣更容易提高對毛筆的控制能力。
嶧山碑篆書的結構,以均勻對稱,比例和諧為特點。整個字體的重心可以向上移。只要毛筆慢慢地控制好了,結構的感覺也會慢慢寫出來的。
Ⅳ 體育生想要打好身體基礎,每天應該怎麼訓練呢
體育生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對體育生來說,每天訓練就像學習功課一樣,需要每天持續進行。那麼,體育生的日常訓練項目有哪些呢?
動作4:手臂彎曲和伸展
主要針對手臂肌肉。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控制臀部的下降幅度,注意在跟腳的同時保持腿部的原始姿勢,在最高點和最高點收縮,使大腿和小腿呈90度角,感受手臂肱三頭肌的張力,同時收緊腿部的肌肉,這樣效果更好。
結論:以上動作均為自重訓練動作,更適合初學者鍛煉,主要是提高上肢基礎力量。如果你是小白,這些動作都值得收藏,會讓你很容易找到目標肌肉的發力感,很容易掌握每一個動作的要領,很容易控制每一個動作,為以後的器械訓練打下基礎。
Ⅵ 怎樣打好古箏基礎,練好基本功
基礎和基本功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有其相近的具體內容,不可能是一個或幾個概念就能包含了的事,他總在發展,總需要我們學習,並且需要綜合的學習,沒有一勞永逸的事。單獨把什麼什麼算作基本功,認為會了這些就能彈好箏顯然是不全面的。對基礎、基本功要有一個動態的認識,這比靜態的認識更為合適,更符合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發展過程。什麼叫基本功?我的看法是每天都要練好的功就叫基本功。
基本做法應是循序漸進,舍此沒有它法更好。什麼叫序?就是學習的順序,先學什麼後學什麼。什麼叫循?就是遵守的規律步驟,使之逐漸深入提高,這又叫程序。它是學習上的一種計劃、安排,總是要體現出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不按程序去學,隨心所欲的僅憑個人的意志去學往往事與願違。針對古箏的學習程序,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都制訂了相關的定級考試的參考曲目,可以說這就是業余學習的一種程序,有了這樣的一個程序,就要按照程序去學,各種基礎和基本功就散布在這些程序之中。學箏過程中任意的跳級,像下跳棋似的找竅門、找路子是不可取的,要像登山一樣,一步一個腳印那才會有真正的體會和收獲。要本著今天是在給明天打基礎,這首曲子是在給下首曲子打基礎,這一階段是在給下一階段打基礎,你就會立足今天,做好今天要做的事,那樣還會愁沒有明天么?
學箏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的人學箏,一個星期就能學一首曲子,隔著許多曲子蹭蹭往上跳,再甩掉一些不學的,幾年就把古箏學完了,這不好。學箏過程中要學好一首再去學另一首,而不要學的拌拌磕磕就換下一首學。要高標准、嚴要求,有曲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不要去過多的追求別人的誇獎表揚,而要追求不斷的批評指正。在學箏上要有長遠一點的目標,做到天長日久、時時勤奮,而不要希望幾分鍾熱血,一朝一夕就可以學好彈箏。對於學箏,不但要有興趣,更要有意志,興趣只解決一時的愛學不愛學,意志解決能不能學好的問題。不要圖虛榮,要求收獲,虛榮只解決表面問題,收獲才解決長久性問題。彈箏練曲不要聽而不聞,要知道應聽出什麼來,要多思考、多琢磨,多在樂曲情感意境表現上下功夫,精益求精。
古箏教學上,不要局限在考級給定的每級十首曲目上,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調整、補充,把整體學習上的時間放寬加長一些,多學些曲子,把基礎打好。即使是初級曲目的曲子,真要彈得非常好,說句實在話,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有的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上採取每個級別里選學一兩首後,就較大幅度的跨進式教學,導致基本功很不扎實,以至於越往中、高級曲目學,越感到吃力,同時也給學生養成了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缺少認認真真的精神,貪多求快,不講效果質量,出現學多少、忘多少,僅剩幾首也是拌拌磕磕的難堪局面。其實初級階段不只是讓學生學會幾首考試晉級曲,還應同時把相關的知識加以灌輸,讓他們多知道一些、多學一些,知道如何去學、如何去練,練到什麼程度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