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系梁、承台、基礎、墩台是什麼關系
承台 是柱(牆)與樁基礎間的過渡構件。一柱一樁時承台不顯得那麼重要,多樁抬一柱或多樁
抬幾柱時,承台的重要性就充分顯示出來了。
系梁 這個詞不是專用名稱,在題問的基礎分部范圍內,多指縱、橫聯系著樁頂的拉梁之類構
件;在單層廠房柱頂也有系梁、或系桿構件。
基礎 是將其上荷載直接傳遞給地基土持力層並分散傳給地殼的構件,它包括多種型式 ,如獨立
基礎、條形基礎、筏式基礎、箱形基礎、樁基礎等等。
墩 一般定義為樁長小於5米的大、中直徑的樁。墩頂可稱為墩台,墩頂也可設承台,統稱墩
台。
以上是在建築工程里,在橋梁工程里的墩指橋墩,是橋梁的支座。
② 橋梁基礎與建築基礎的區別
橋梁基礎根據其埋置深度分為淺基礎(shallow foundation)和深基礎(deep foumdation)。將埋置深度較淺(一般在數米以內),且施工簡單的基礎稱為淺基礎;由於淺層土質不良,需將基礎置於較深的良好土層上,且施工較復雜的基礎稱為深基礎。基礎埋置在土層內深度雖較淺,但在水下部分較深,如深水中橋墩基礎,稱為深水基礎,在設計和施工中有些問題需要作為深基礎來考慮。一、房屋建築分類
房屋建築從不同的角度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
1、按建築物使用性質分類:⑴居住建築、⑵公共建築、⑶工業建築、⑷農業建築
民用建築: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通常又被稱為民用建築。
2、按建築物(住宅)的層數分類
⑴、平房建築:1層⑵、多層建築:2~6層
⑶、小高層建築:7~9層 ⑷、高層建築:10層以上
3、按建築結構分類
建築結構:指建築物中由承重構件(基礎、牆體、柱、梁、樓板、屋架等)組成的體系。
⑴、磚木結構
描述:這類建築物的主要承重構件是用磚、木做成。其中,豎向承重構件的牆體和柱採用磚砌,水平承重構件的樓板、屋架採用木材。
特點:層數較低,一般在3層以下。1949年以前建造的城鎮居民住宅,20世紀50~60年代代建造的民用房屋和簡易房屋,大多為這種結構。
⑵、磚混結構
描述:這類建築物的豎向承重構件採用磚牆或磚柱,水平承重構件採用鋼筋混凝土樓板、屋頂板,其中也包括少量的屋頂採用木屋架。
特點:建造層數一般在6層以下,造價較低,但抗震性能較差,開間和進深的尺寸及層高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這類建築物正逐步被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物所替代。
⑶、鋼筋混凝土結構
描述:承重構件如梁、板、柱、牆(剪力牆)、屋架等,是由鋼筋和混凝土兩大材料構成。其圍護構件如外牆、隔牆等,是由輕質磚或其他砌體做成。
特點:結構適應性強抗震性能好,耐用年限較長。
⑷、鋼結構
描述:主要承重構件均是用鋼材製成。
特點:建造成本較高,多用於高層公共建築和跨度大的工業建築,如體育館、影劇院、跨度大的工業廠房
4、按建築施工方法分類:
⑴ 現澆、現砌式建築:建築物的主要承重構件均是在施工現場澆築和砌築而成。
⑵ 預制、裝配式建築:建築物主要承重構件在加工廠製成預制構件,在施工現場進行裝配而成。
⑶ 部分現澆現砌、部分裝配式建築:這種建築物的一部分構件(如牆體)是在施工現場澆築或砌築而成,一部分構件(如樓板、樓梯)是採用在加工廠製成的預制構件。
二、建築物的組成:
幢建築物一般是由基礎、牆體(或柱)、樓地層(或梁)、樓梯、屋頂、門窗等六大部分組成。
基礎:是建築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構件,它支撐著其上部建築物的全部荷載,並將這些荷載及自重傳給下面的地基。地基不是建築物的組成部分,是基礎下面的土層,它承受著由基礎傳下來的荷載。
2、地基:分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基礎按構造形式不同,可分為:
條形基礎:是指呈連續的帶形基礎,包括牆下條形基礎和柱下條形基礎。
獨立基礎:是指基礎呈獨立的塊狀,形成有台階形、錐形、杯形的等。
筏板基礎:是一塊支承著許多柱子或牆的鋼筋混凝土板,板直接作用於地基上,一塊整板把所有的單獨基礎連在一起,不僅使地基上的單位面積壓力減小,也使整個地基的承載力增大。
箱形基礎:主要是指由底板、頂板、側板和一定數量內隔牆構成的整體剛度較好的鋼筋混凝土箱形結構。對於抵抗地震荷載的作用極為有利。
樁基礎:由設置於土中的樁和承接上部結構的承台組成。
③ 橋梁墩台是什麼
橋墩和橋台的合稱,是支承橋樑上部結構的建築物。橋台位於橋梁兩端,並與路堤相接,兼有擋土作用;橋墩位於兩橋台之間。橋梁墩台和橋梁基礎統稱為橋梁下部結構。
中國周代以前,在河中堆集石塊供涉水。秦代在咸陽渭水上架了一座用石柱作橋墩的橫橋,「廣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三輔黃圖》)。唐代長安中橋「歲為洛水沖注,……李德昭創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更無漂損」(《中國石橋》),這種類端橋墩形式沿用至今。近代,墩台由石砌向混凝土澆築發展。同時,隨著橋梁技術的發展,有些橋梁的橋墩橋台成為橋樑上部結構的組成部分。例如 T型剛構橋、斜腿剛構橋的上部結構同橋梁墩台的上部是連為一體的;懸索橋錨索的錨固部分一般是同橋台結合在一起的;開啟橋的衡重部分常設置在橋墩台體之內;斜拉橋的索塔架往往包括基礎以上的墩身部分等。
在墩台工程方面,中國古代有創造性的成就,如漢代長安灞河橋採用了卯榫相聯結構,並應用若干節疊置的石鼓作成具有柔性墩性質的石柱墩。宋代泉州洛陽橋用船上起吊工具懸吊大石塊砌築石墩,石塊有重達10噸者,實為用水上浮吊進行墩台施工的最早實例。近代,各種類型混凝土墩台和預制裝配式墩台逐步向機械化拼裝施工方向發展。隨著施工裝備的改進和施工技術的提高,橋梁墩台深水施工,峽谷中高墩台建造,以及受復雜應力的空間結構的墩台建造,不斷獲得發展。國內外對中等跨徑橋梁多採用施工便捷、圬工量省的排架樁柱式橋墩。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跨越龐恰特雷恩湖的大橋全長約39公里,有跨徑為25.6米的基本橋孔1526個,其中1500餘座雙樁柱(直徑為1.64米的樁節段用12根預應力鋼絲束串聯)橋墩在15個月內完成,全橋在26個月內完成,創世界最長橋快速施工的記錄。
橋墩 由帽蓋(頂帽、墩帽)和墩身組成。帽蓋是橋墩支承橋梁支座或拱腳的部分,其作用是把橋樑上部結構荷載傳給墩身,並加強和保護墩身頂部。樁柱式墩的樁柱靠帽蓋聯結為整體。墩身是橋墩承重的主體結構,其作用是把橋樑上部結構荷載傳給橋梁基礎和地基。
實體墩 也稱重力式墩,依靠自身重量保持穩定的橋墩。它的整體性和耐久性好。實體墩的墩身常用抗壓強度高的石料砌築或混凝土澆築。當墩身較大時,可在混凝土中摻入不超過墩身體積25%的片石,以節省水泥。實體墩也可用預制的塊件在工地砌築,各塊件用高強度鋼絲束串聯施加預應力。砌築時,塊件要錯縫。用這種方法建造的實體墩又稱為裝配式橋墩。
薄壁墩 用鋼筋混凝土製作的實體薄壁橋墩或空心薄壁橋墩。實體薄壁橋墩適用於中小跨徑橋梁。空心薄壁橋墩多用於大跨徑橋和高橋墩橋。
柱式墩 在基礎上灌築混凝土單柱或雙柱、多柱所建成的墩。中國通常採用兩根直徑較大的鑽孔樁作基礎,在其上面建立柱作成雙柱墩,並在兩柱之間設橫系梁以增加剛度。此外,也常用單樁單柱墩。
排架樁墩 由單排樁或雙排樁組成的橋墩。一排樁的樁數一般同上部結構的主梁數目相等。將各樁頂聯系一起的蓋梁可用混凝土製作。這種橋墩所用的樁尺寸較小,因此通常稱這種橋墩為柔性樁墩。它按柔性結構設計可考慮水平力沿橋的縱軸線在各墩上的分配。
構架式橋墩 以兩欞或多欞構架作成的橋墩,多用鋼筋混凝土製作。構架式橋墩輕型美觀,但不宜在有漂流物或流冰的河流中建造。
橋台 由帽蓋(頂帽、台帽)和台身組成。台身有前牆和側牆(冀牆)兩部分。前牆是橋台的主體,它將上部結構荷載和土壓力傳達於基礎。側牆位於前牆的側後方,主要支擋路堤土方並可增加前牆的穩定性。前牆和側牆均可用石料或混凝土砌築。當上部結構為拱式體系時,除在橋面系同前牆相會處需設置台帽之外,在台身支承拱腳之處需另設拱座。和台帽相連的胸牆同橋面系端部之間應留伸縮縫。
重力式橋台 依靠自重來保持橋台穩定的剛性實體,它適於用石料砌築,要求地基土質良好。重力式橋台的平面形狀有U形、T形以及山形等。U形的整體性好,施工方便,但是台背易積水,故在台後填土中應設盲溝排水,以免發生土的凍脹。在土質地基上,翼牆同前牆相會合處應設置隔縫,將兩者分開砌築,以避免兩者沉降不均,產生破壞。
埋置式橋台 埋置於路堤錐體護坡中的橋台,它僅露出台帽以上的部分以支承橋樑上部結構。由於是埋置土中,所以這種橋台所受的土壓力很小,穩定性好。但是錐體護坡往往伸入河道,侵佔了泄水面積,並易受到水流沖刷,因此必須十分重視護坡的保護;在設計中應驗算護坡萬一被沖刷毀壞時的橋台穩定性和強度。
薄壁橋台 以 L形薄壁牆作成的橋台。這種橋台有前牆和扶壁,前牆是主要承重部分,扶壁設於前牆背面,支撐於牆底板上。扶壁有若幹道,其作用是增加前牆的剛度。台帽置於前牆頂部。底板上方的填土有助於保持橋台的穩定。
木墩台 主要用於木橋。目前僅在一些易於取材的林區採用這類墩台,其他形式橋梁在維修搶險時也用木墩台或木垛作為臨時支承。
④ 墩台指的橋梁是什麼部位 墩柱、承台 橋台 分別指什麼 橋樑上部結構及下部結構分別是什麼 能簡要敘說下嗎
墩台是橋墩和橋台的合稱,是支承橋樑上部結構的建築物。橋台位於橋梁兩端;橋墩位於兩橋台之間。橋梁墩台和橋梁基礎統稱為橋梁下部結構。
橋梁基礎中樁是在墩台的下面的,樁是打入地下的。
橋台、橋墩就是墩台。澆築混凝土的規定要看設計圖紙,如果條件和混凝土等級都是一樣的,那麼對混凝土的規定就是一樣的。
樁的作用是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當地基承載能力不足時,才在橋墩的下面打樁,來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如果地基的承載能力滿足要求,就不用打樁了。樁是在墩台基礎的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