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如何進入基礎教育管理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如何進入基礎教育管理

發布時間: 2023-08-28 23:53:50

A. 如何登錄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教育平台

如何登錄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教育平台:
1、使用瀏覽器打開網址:http://www.ahe.cn

2、單擊頁面頂部的「登錄」按鈕,進入注冊。

3、系統提供教研員注冊、教師注冊、學生注冊,選擇對應角色進行注冊,用戶填寫正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學籍號碼),單擊「下一步」按鈕,系統將驗證該用戶是否已經存在於系統中,
4、若驗證成功,填寫完善賬號、密碼,選擇學校、班級、學科信息,填寫電話、郵箱等
個人信息,單擊「下一步」按鈕;
5、按頁面提示的要求設置,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郵箱驗證環節,進入剛才填寫的郵
箱查收系統所發郵件,點擊郵件中鏈接即可完成郵箱驗證步驟;

B. 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基礎教育的管理體系

(1)改變一元化的管理體制,恰當定位教育行政職能。
治理理論推崇多元化的社會管理,重視社會組織群體勢力的參與,認為像教育這樣的公共事業不能僅僅由政府來一元管理,除政府外,接受教育的個體以及屬於第三部門的機構也需要參與管理與調節。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不是無限的,其作用是相對於學校、社會及個人的作用而言的,這種相對性也就決定了政府教育行政職能的有限性。我國現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一元化格局既不利於政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也不利於調動政府以外的力量參與教育管理。因此,必須改變國家全包辦教育和統管學校的主體單元現狀,實現教育管理主體的多元化。
要改變政府的教育行政職能的無限性,將其限定在法定的許可權內。發揮政府教育行政機關對教育的宏觀管理職能:確定教育方向、提供教育機會、平衡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效能。改變對教育的高度管制,由教育提供者轉變為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的保證者,給教育機構和學校以更大的自主權。建立一定的機制,使社會和個人參與到教育管理之中。摒棄單元價值取向,轉向多元價值取向。在確保政府應有的「單元治理」權力的前提下,將那些本不屬於政府的權力歸還給公民、學校和社會。
(2)改變職能履行方式。
我國現行的基礎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決定了政府在履行管理職能時,主要是通過政策制定、文件下達等方式進行強制性管理。在治理視野下,強調過程的交互性,主張通過合作、協商、夥伴關系以及確立共同的目標等方式來實現對公共事務的管理。
在基礎教育行政管理中,政府仍然是主角,發揮著主要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獨立特行,必須重視與其他機構及個人的合作,各機構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而不再是上下級的隸屬關系,運作方式也不再是指揮與被指揮的方式,而是平等協商的合作方式。政府不再依靠強制性的政策來進行運作,而是通過法律和規則的制定來規范各行為體的行為。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正式的強制管理,與行為體之間的民主協商、談判、妥協相結合;正規的法規制度與所有行為體都自願接受的非正式措施相結合,各行為體在互信、互利、互存、參與、合作中求同存異。
政府在對基礎教育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將教育方向的把握、教育質量的督導評估作為主要管理內容,而不是干預學校的具體辦學行為。即政府要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研究黨的教育方針,規范學校的辦學行為。
第二,委託專門機構,制定基礎教育階段學業水平標准。
第三,定期組織水平測試,組織專門機構對學生學業水平進行分析、反饋、指導,以確保教育教學質量。
基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做好以上幾件事,既有利於解放管理部門的壓力,也有利於解放學校的辦學壓力,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活學校的辦學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完善治理網路體系。
治理理論認為,在社會公共管理領域內,政府不應與其他社會組織群體勢力相對立,而應共同構成相互依存的治理體系。雖然教育具有外部性和非盈利性特徵而使政府教育行政在整個教育管理體系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但這並不排斥其他社會組織群體參與教育管理。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單一的權力中心,非政府組織、受教育者也是權力主體。
但是,就現實情況看,我國的多元管理主體尚不成熟,現有的所謂非盈利性組織要麼運用國家所賦予的獨占性資源,對其所在的領域進行准強制性的管理而使其行為接近於政府組織,要麼是作為某些個體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工具,而在人為的製造著公共需求。沒有程序性的軌道可以自主地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協商與合作,更不要說與政府形成雙向對等的關系。

C. 什麼是學校治理請結合實例談一談基礎教育學治理經驗。

,最基本的是要弄清楚原則、方法、關系,把這「三大抓手」落實了,我們一定能以治理促發展。
落實原則,優化教育環境
原則是學校辦學的基本准則。堅持原則辦學是進一步治理學校政治生態、營造風清氣順的教育教學環境的重要方式。
一是堅持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國家教育相關政策法規。具體可落實到辦學過程中,細化到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和課程建設上。對於一系列關於學校管理及教師權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學校要進一步貫徹落實。
二是完善和落實學校章程。章程的制定和修改要基於「辦什麼樣的學校」和「怎樣辦好學校」的深層次思考,明確學校的辦學理念,形成學校共同的價值認同,並予以細化落實。
三是明確學校發展規劃。在學校章程的統領下明確學校發展規劃,描繪學校發展藍圖。發展規劃決定著學校到哪裡去、怎麼走,是學校發展的方向和引領。學校發展規劃可以是三年、五年或者十年,每學年的工作計劃都要圍繞規劃來確定。
四是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學校制度作為學校推行教育人文化和法治化的載體,理應改變重管控、輕權益的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權,在實體內容與制定程序方面加以體現:在內容上,應當維護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在制定程序上,應改變傳統的教育行政管理單方制定製度的做法。可嘗試學校、學生、家長三方論證,達成廣泛的認同感和執行的公允度。學校制度的最大功能在於對教學各方權利義務的設定,以形成促進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秩序環境。
講求方法,實現良性運轉
學校實現有效治理,要求學校主要領導既能按章辦事,又能注意方法。
構建合理有效的級部管理體系,彰顯管理特色。學校管理工作千頭萬緒,只有積極構建合理有效的級部管理體系,才能推動學校有效運行,彰顯管理特色。學校可構建三個平台,即校長領導下的「決策平台」,分管副校長組成的「管理平台」和級部的「執行平台」。在此前提下完善「級部管理」運行機制,校務委員會決策,學校管理中心統籌,級部主任(副主任)落實。學校將「日常管理」「課務安排」「教師培訓」「過程考核」等權力下放,鼓勵級部開展有創意、有針對性的活動。通過學校「決策層」「管理層」的統整管理和「執行層(級部主任)」的目標責任管理,共同達成治理目標。
以質量提升為目標,通過治理有效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教育教學以「孩子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導向,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和興趣點、學生成長過程和發展延續,著力解決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學生負擔重、素質教育推進難、管理課程相對單一等問題,引導教師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定位教學取向和策略,真正讓教育回歸本真。將學生「自信、自尊、自覺、自強」作為學校育人目標,並貫徹到課程改革、校園文化建設、教育管理的各方面,堅持多元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將學生個性化發展放到突出位置,強調學生動手體驗、團隊合作、身心健康,引導教師開展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研究,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內容和形式,把減負提質落到實處。

D. 怎樣才能進教育局工作

需要有本科學歷並且通過公務員考試、筆試、體檢合格後即可進入教育局工作。

根據上述職能調整,國家教育局的主要職責是:

(一)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研究制定全國教育事業的具體方針、政策並組織實施。

(二)研究制定全國教育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擬定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規模、速度和步驟,組織、指導、協調全國教育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教育體制改革和辦學體制改革的實施。

(三)負責全國基礎教育(含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含社會力量辦學),協調、指導、監督區、縣(國家)及有關部門的教育工作。

(四)主管全國教師和教育行政幹部隊伍建設工作,負責全國中小學校長資格認定;參與制定全國教育系統人事管理工作的有關政策和規章制度;指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組織實施師范院校畢業生就業分配工作。

E. 江蘇省基礎教育學籍管理系統登錄地址

江蘇省基礎教育學籍管理系統登錄地址: https://xjgl.jse.e.cn/uids/index.jsp

江蘇於2008年啟動全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公共體系建設工作,著手打造能夠提供即時、便捷、優質的教育信息和資源服務的「超大型教育服務超市」,成功實現了從微觀建設到宏觀統籌、從外延發展到內涵提升、從傳統媒體到網路媒體、從注重管理到強化服務的轉型。近些年來,江蘇省基礎教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庫和應用系統建設、信息化應用能力建設、保障體系和運維機制建設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是全省基礎教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大提升。通過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和深入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全省廣大中小學計算機擁有量大幅提升,95.9%的普通高中、88.74%的初中、67.1%的小學都建成了校園網,100%的中小學實現了高水準的「校校通」,蘇南已有相當數量的學校實現了「班班通」,蘇州有100%公辦幼兒園實現了「園園通」,全省13個省轄市全部建成了覆蓋轄區學校的教育城域網。作為全省教育的專網,江蘇省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服務性能有效提升,全省92個教育考試監控指揮中心、294個標准化考點、13個大市電教館、102個縣(市、區、開發區)教育局都已寬頻接入教科網,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已配置65536個教育網IP地址。

二是省級教育管理信息庫和教學資源庫建設成果豐碩。在全省基礎教育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方面,江蘇已完成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15年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工作。在高中階段,實現了全省普通高中180萬學生的電子注冊和學籍管理以及學歷網上查詢,並與高考報名系統的數據對接;在義務教育階段,完成了全省義務教育階段603萬名學生的學籍信息採集與學籍變動管理;在學前教育階段,完成了7234所幼兒園、48055個班級、16.2萬名教職工和165.4萬名幼兒的信息採集工作。

在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方面,江蘇省組織實施了「送優質教學資源下鄉」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農村中小學優質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狀況。與此同時,打造了一大批優質教學資源精品,初步建成了主幹學科全覆蓋、能夠體現江蘇教育特色和水平的省級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庫,江蘇省基礎教育資源中心也完成了管理平台的研發和資源整合工作。目前,通過新平台上傳、發布的教育類資源總量達到2T。

三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升。江蘇省通過骨幹培訓和分級培訓相結合、現場集中培訓和網路遠程培訓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先後組織了三輪全省性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培訓,廣大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技能有效增強。江蘇省通過建立省、市、縣三級培訓基地,分期、分批、分主題實施了校園網網路管理人員培訓工作,網路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大大提高。江蘇教師教育網的遠程培訓網路功能進一步提升,完成了2011年教師8門網路培訓課程及2012年13門網路培訓課程的整合上線工作及相關主題網站的研發工作。2011年,江蘇教師教育網網路培訓開班數達3564個,上網培訓人次超過15萬,有效地促進了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

四是全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保障機制正在形成。在組織管理機制上,江蘇省成立了由廳負責人擔任組長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並建立了例會制度,集中研究全省教育信息化重大項目,統籌推進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在經費保障機制上,省財政已經明確每年將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經費重點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2011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專項經費為2000萬。在技術保障體系和安全保障機制建設上,江蘇省進一步完善了網路服務體系,加強了網路與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工作,以確保教育信息化建設網路安全、保障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