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基礎聯系梁
一般是指連接獨立基礎與獨立基礎之間的梁,真正結構意義上的基礎連系梁是指樑柱節點是鉸接的而不是固定支座的。模板一般需要3塊,底模板有時也用土模。
B. 獨立基礎中有基礎梁嗎,與基礎聯系梁的關系
基礎梁簡單說就是在地基土層上的梁。基礎梁一般用於框架結構、框架剪力牆結構,框架柱落於基礎樑上或基礎梁交叉點上,其主要作用是作為上部建築的基礎,將上部荷載傳遞到地基上。基礎梁是指直接以墊層頂為底模板的梁。
基礎連系梁:指連接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或樁基承台的梁,不承擔由柱傳來的荷載。與基礎梁相反,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僅僅是地下樑及其覆土的自重產生,不是由上部荷載的作用說產生,這樣的地下樑,就不是結構分析意義上的「基礎梁」,是「基礎拉梁」、「基礎連梁」,或者是地下框架梁。
若這梁的上表面與基礎(承台)頂面持平或者低於基礎(承台)頂面,這梁是基礎連梁;若梁的下表面與基礎(承台)頂面持平或者高於基礎(承台)頂面,這梁是地下框架梁。
基礎連系梁的作用是調節基礎的不均勻沉降,增加結構的整體性,可在上面布置磚牆,不做抗震要求。
C. 如何區分:基礎梁、基礎拉梁、基礎連梁、地下框架梁、地梁
如何區分基礎梁、基礎拉梁、基礎連梁、地下框架梁、地梁等概念
一、 基礎梁的定義
1、 定義:從結構分析角度來說,凡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我們
稱其為基礎梁。
2、 稱呼的由來:作用於建築結構上的荷載和結構物自重,通過柱和
牆傳遞到基礎,基礎又將其傳遞到地基土。基礎對地基土產生了作用力,同時地基土對基礎產生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工程界稱其為地基反力。基礎梁受地基反力的作用,在跨中無牆區域,產生向上隆起的變形趨勢。與上部結構的騰空梁在受到豎向荷載向下作用後向下彎曲變形恰恰相反,所以在過去沒有電腦、沒有AutoCAD的年代,習慣上把基礎梁視作「倒梁樓蓋」體系,就是這么一個原因。
3、官方出處:《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116G101-3)(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及樁基承台)P36
二、 地下框架梁的定義
1、 定義: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僅僅是地下樑及其覆土的自重產生,而不是由上部荷載的作用所產生,且梁的下表面與基礎(承台)頂面持平或者高於基礎(承台)頂面,這梁是地下框架梁,簡稱DKL。
2、 歷史錯誤:
順便提一句,單層工業廠房,杯形基礎的杯口上方,緊靠柱放置在杯口上的預制「基礎梁」,它是用來托牆的,是將其上牆體的重力荷載傳遞到杯形基礎,這梁本身不受地基反力的作用,不是結構分析意義上的「基礎梁」,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俄語翻譯不懂專業而翻錯的一個前蘇聯的專業名詞,將錯就錯,錯到現在(註:這種梁原來錯誤翻譯為基礎梁,而實際上應為地下框架梁DKL)。
3、 官方出處:
(1) 明確的定義
在《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06G101-6)(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樁基承台)第38頁第2節第5.2.1條中闡述得明白:地下框架梁系指設置在基礎頂面以上且低於建築標高±0.000(室內地面)並以框架柱為支座的梁。
(2) 體現於有關鋼筋構造方面的規定
看看(06G101-6)(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樁基承台)69頁關於DKL和JLL的構造要求,在右上圖圖名線下方的括弧中,有「樑上部縱筋也可以在跨中1/3范圍內連接」的告知,這就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這個DKL、JLL是隨上部梁的要求進行連接和錨固,不是像「基礎梁」那樣上部縱筋在支座左右l0/4的范圍實施連接(詳見(06G101-6)(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樁基承台)51頁「基礎梁JL縱向鋼筋與箍筋構造」)。
此外從(06G101-6)(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樁基承台)68頁、69頁的DKL和JLL「圖形語言」我們可以看到,基礎地基持力層的頂面與DKL、JLL的底面之間存在「空檔」,沒有「緊密接觸」,因此,這種地下樑沒有承受結構意義上的地基反力。
新版116G101-3圖集中是否還有相關概念,還需考證。
三、 基礎連梁的定義(又稱為基礎聯系梁、基礎拉梁)
1、 定義:
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僅僅是地下樑及其覆土的自重產生,而不是由上部荷載的作用所產生,且梁的上表面與基礎(承台)頂面持平或者低於基礎(承台)頂面,起連接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或樁基承台、但不承擔由柱傳來的荷載的作用,這梁是基礎連梁,簡稱為JLL。
2、官方出處:
(06G101-6)(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樁基承台)69頁有關於JLL的構造要求。
新版圖集116G101-3 P92也有論述。
3、DKL與JLL鋼筋構造做法的區別
(1)DKL 其縱向鋼筋必須按照上部框架梁的相關要求錨入柱子。因為DKL梁與基礎頂面存在一個≥0的廣義空間,梁必須錨入柱子。
(2) JLL其縱向鋼筋必須錨入基礎,不是錨入柱子,因為在施工JLL時,KZ還僅僅只有插筋,沒有形成柱子,所以不存在錨入柱子的說法。
四、地梁的定義
1、定義:
有人認為地梁是籠統的叫法,以前磚混結構基礎下面的梁叫地梁,現在基礎連梁(拉梁)、基礎梁、地下框架梁也有叫地梁。
2、出處:
JCCAD模塊中有地梁的說法,而且是按照承受地基反力的地基梁設計。
五、兩種地下樑的混合
一根地下樑,兩端錨入基礎或樁基承台,其上僅僅只承受底層牆體的荷載,如果這根地下樑的下面有寬度≥700mm的「條形基礎」,那麼,它就是基礎梁和基礎拉梁兩梁合一;如果這根梁地下未設置寬度≥700mm的「條形基礎」,僅僅只有寬出梁兩側各25~50mm的純混凝土墊層,那麼,牆體的荷載還是通過這個地下樑傳遞到地下樑兩端的基礎或承台。
六、 各種地下樑的配筋計算方法
1、地下框架梁適用情況(與上面定義不矛盾)及計算方法
適用情況;多層框架房屋基礎埋深很大時,為了減小底層柱的計算
長度和底層的位移,可在±0.00以下適當位置設置地下樑,但不宜按構造要求設置,宜按地下框架梁進行設計,並按規范規定設置箍筋加密區。但就抗震而言,應採用短柱基礎方案。
計算方法:按框架梁進行設計
2、基礎連梁適用情況及計算方法
適用情況;
1)有抗震設防,基礎埋深不一致
2)地基土質分布不均勻
3)相鄰柱荷載相差懸殊
4)基礎埋深較大
拉梁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柱下端彎矩,調節不均勻沉降等.
計算方法:拉梁的計算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為,取拉梁所拉結的柱子中軸力較大者的1/10,作為拉梁軸心受拉的拉力或軸心受壓的壓力,進行承載力計算。按此法計算時,柱基礎按偏心受壓考慮。基礎土質較好,用此法較節約。
第二種為,以拉梁平衡柱底彎矩,此時拉梁宜設置在基礎頂部,不宜設置在基礎頂面之上,柱基礎按中心受壓考慮。拉梁正彎矩鋼筋全部拉通,負彎矩筋有1/2拉通。此時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較高者。如拉梁承托隔牆或其他豎向荷載,應將豎向荷載所產生的拉梁內力與上述兩種計算方法至一所得之內力組合計算。拉梁截面寬度大於等於1/25L~1/35L,高度大於等於1/15L~1/20L。如按0.1N法計算,配筋應上下相同,且不少於615平方毫米。(權威出處?????)
然而,拉梁在實際施工及使用中,由於其基底下層土為老土或者施工中形成的壓實土層,而且在協調變形的過程中會承受一定的兩邊基礎的變形差異帶來的影響,所以完全沒有土反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保守地說,拉梁計算應考慮上下部均配置受力鋼筋以應付兩種可能性的發生。一般可以使上下部鋼筋配置一致。至於實際計算,1/15的長跨比在底層層高以及拉梁埋深總和較大的情況下,可能會小點。
3、基礎梁的適用條件及計算方法
適用條件:一般在有基礎梁的基礎結構中,無承台,上部有框架柱,箍筋在基礎樑上(即使是柱位置)都是滿布。
計算方法:主要採用彈性地基梁理論進行計算,涉及地基模型與基本假設,梁有限元單元剛度矩陣,內力分析,以及一些修正等內容,可採用兩種地基模型,即溫克爾地基模型和廣義溫克爾地基模型。詳細內容可參看JCCAD用戶手冊。
七、 關於基礎梁的補充內容
(1) 一般工程無特殊要求時,基礎梁頂標高取-0.050(與基礎短柱頂平);
(2)基礎梁的構造在圖紙中註明:先素土夯實,再鋪爐渣300厚,梁底留100高空隙;
( 3 )在基礎埋置很深時,可以在-0.05標高處設基礎梁,這樣可以降低底層柱的計算高度;如果基礎埋置不深,明知基礎梁拉在靠近0.000處會造成短柱,那就設在基礎頂面;如果非得拉在靠近柱根處,那可以設基礎短柱,加大柱截面,箍筋加密;
(4)不同意見:
「 若基礎埋深較淺時,基礎梁設在某個靠近正負零的標高處,基礎梁到基礎頂之間的柱就非常有可能是短柱甚至超短柱了」。這種說法在下有不同看法。所謂要避免短柱的出現,是為了防止地震時短柱吸收過大的地震力,並發生脆性破壞。而基礎梁到基礎頂之間的短柱由於在地面下所以並不受地震力的直接影響,這樣做也沒什麼。但我會優先選擇把基礎梁設在基礎頂面處。
以上說法存在問題:其實基礎梁到基礎頂之間的短柱並不是因為其在地面下就不受地震力作用了,因為當嵌固端位於基礎頂處時,基礎頂以上部位都會發生水平位移,會產生水平剪力作用;同時由於地基土與基礎間的動力相互作用也會產生水平剪力。
D. 基礎主梁、基礎次梁和基礎連梁的區別
基礎連梁,是設置在框架柱之間,承受地震時水平剪力的地梁(有的也承受外牆荷載),它跟框架柱直接連接。 基礎次梁,是設置在基礎連梁之間的梁,主要承受上部的牆體荷載和傳遞地震水平剪力至連樑上。
基礎地梁和基礎連梁區別在於:基礎梁是承受上部荷載的梁。基礎連梁是連結獨立基礎或樁承台的梁。基礎梁:是作為上部結構建築的基礎,將上部荷載傳至地基,起到承重和抗剪功能,一般是基礎梁在基礎結構中,無承台、上部有框架柱,箍筋在基礎樑上(即使是柱位置)都是滿布。
E. 什麼叫基礎主梁,什麼是基礎次梁,她們的具體定義是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次梁以主梁為支座,主梁以柱子為支座,次梁的力傳給主梁。在框架梁結構里,主梁是擱置在框架柱子上,次梁是擱置在主樑上。次梁在主梁的上部,主要起傳遞荷載的作用,而主梁是承重且傳遞荷載。
1、從梁的位置和直觀來說,凡是與同框架柱相連,並作為其它梁的支點的梁為主梁;凡兩端均與主梁連接的其它梁為次梁;
2、從受力角度來說,傳力路徑總是次梁傳至主梁;承擔豎向力又承擔水平力的梁為主梁,只承擔豎向力的梁為次梁;
3、從剛度來說,剛度相對較大的梁為主梁,剛度相對較小的梁為次梁。
4、主梁需考慮抗震,次梁不需考慮抗震。反映在梁的剛度、延性、強度上的要求不同。
(5)連接獨立基礎的梁如何定義擴展閱讀:
基礎梁一般技術要求:
1、一般工程無特殊要求時,基礎梁頂標高取-0.050(與基礎短柱頂平);
2、基礎梁地構造在圖紙中註明:先素土夯實,再鋪爐渣300厚,梁底留100高空隙;
3、基礎梁平面定位尺寸必須明確,基礎梁支座若沒有完全落在基礎短柱上,即基礎梁端部懸空或局部懸空時,應註明梁下以同標號同澆素砼填充,基礎短柱嚴禁出現外凸現象;
4、基礎梁一般採用C20或C25等級的混凝土澆築;
5、注意基礎梁高度一般取1/12跨距。
跨距為6m時,梁高一般取500;
跨距為7.5m時,梁高一般取600或650; 梁配筋大小應根據其荷載計算確定,一般可取6Ф16,Ф8@100/200。當基礎按軸心受力計算,上部結構傳來底彎距由基礎梁平衡時,基礎梁應設置在基礎頂面,當基礎梁僅起連接作用或作為首層牆體基礎時,可設置在-0.05標高處。
F. 基礎地梁和基礎連梁有什麼區別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一、位置不同
1、基礎地梁:地圈樑,圈起來有閉合的特徵,與構造柱共成抗震限裂體系,減緩不均勻沉降的負作用。
2、基礎連梁:在剪力牆結構和框架—剪力牆結構中,連接牆肢與牆肢,在牆肢平面內相連的梁。
二 、搭建目的不同
1、基礎地梁:主要起聯系作用,增強水平面剛度,有時兼作底層填充牆的承托梁。
2、基礎連梁:當連梁有足夠的延性時,在地震作用下會出現交叉裂縫並形成塑性鉸,剛度降低,變形加大,從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時通過塑性鉸仍能繼續傳遞彎矩和剪力,對牆肢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使剪力牆保持足夠的剛度和強度。
三、計算方法不同
1、基礎地梁:地梁縱筋的接頭位置、接頭百分率的控制,縱向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按抗震構件的構造要求執行。
2、基礎連梁:在結構計算時,將受力筋均勻布置,同時考慮到連梁以承載水平荷載為主,支座彎矩主要由水平荷載引起,在反復的水平荷載作用下支座截面上、下受拉筋面積相近,可以採用截面對稱配筋。
(6)連接獨立基礎的梁如何定義擴展閱讀
連梁的作用:
(1)當連梁有足夠的延性時,在地震作用下會出現交叉裂縫並形成塑性鉸,剛度降低,變形加大,從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時通過塑性鉸仍能繼續傳遞彎矩和剪力,對牆肢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使剪力牆保持足夠的剛度和強度。在這一過程中連梁起到了耗能作用,對減少牆肢內力,延緩牆肢屈服有著重要的作用。
(2)連梁不應設計太強,其剛度可以折減,即允許大震下連梁開裂或損壞,以此可以保護剪力牆,有利於提高整體結構的延性和實現多道抗震設防的目標。
(3)連梁剛度折減是針對抗震設計的,通常抗震設防烈度低時連梁剛度少折減,抗震設防烈度高時多折減,非抗震設計地區,連梁鋼度不宜折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