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基礎代謝率的正常值范圍
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稱為基礎代謝率。不超出或不低於正常值的15%,均屬正常。
基礎代謝率的單位為KJ/m2/h(千焦/平方米/小時),即每小時每平方米體表所散發的熱量千焦數。在同一性別、體重和年齡組的正常人中基礎代謝率很接近,其中約90%以上的人其代謝率與平均值相差不超過15%。故臨床上以此百分值作為正常值的界限。
超過這一界限就被認為基礎代謝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其基礎代謝率可比正常值高20~80%;而甲狀腺機能低下者則比正常值低20~40%。
基礎代謝率的測定是臨床上診斷甲狀腺疾病的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其他如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不足時,也可表現為基礎代謝率降低。體溫升高時,基礎代謝率也升高。
通常體溫每升高1℃,基礎代謝率就升高13%。人在長期飢餓或營養不足時,會出現基礎代謝降低。此外,測定基礎代謝率和在不同活動強度下的能量代謝率也是合理制定營養標准,安排人們膳食的依據。
(1)小兒基礎代謝率多少正常擴展閱讀:
一、影響因素
(1)體表面積
身材大小不同,人體的基礎代謝總量的顯然不同,基礎代謝與人體的體表面積呈比例關系。Rubner早在1894年發現,基礎代謝率如果以單位體表面積表示,則比較恆定。
人體的體表面積與體重及身高顯著相關。三十年代,Stevensen曾經得出我國人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國人身材有很大變化,身高、體重都明顯增加。
(2)年齡性別
女性的基礎代謝率略低於男性。嬰兒時期,因為身體組織生長旺盛,基礎代謝率最高,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3)環境溫度與氣候
環境溫度對基礎代謝有明顯影響,在舒適環境(20~25℃)中,代謝最低;在低溫和高溫環境中,代謝都會升高。
環境溫度過低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顫抖而影響代謝升高;當環境溫度較高,因為散熱而需要出汗,呼吸及心跳加快。因而影響代謝升高。
(4)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素可以增強所有細胞全部生化反應的速率。因此,甲狀腺素的增多即可引起基礎代謝率的升高。基礎代謝率的測定是臨床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重要診斷指征之一。
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基礎代謝率可比正常平均值增加40~80%,甲狀腺機能低下者,可比正常值低40~50%。
(5)其它因素
影響人體基礎代謝率的還有葯物及交感神經活動等一些因素。
二、計算公式
(1)基礎代謝率%=(脈率+脈壓)-111(Gale)
(2)基礎代謝率%=0.75×(脈率+脈壓差×0.74)-72(Read)
(3)基礎代謝率%=1.28×(脈率+脈壓差)-116(Kosa)
❷ 基礎代謝率BMR多少正常
一般來說,基礎代謝率的實際數值與正常的平均值相差10-15%之內都屬於正常。
超過正常值20%時,才能算病理狀態。甲狀腺機能減退時,基礎代謝率比正常標准低20-40%;甲狀腺功能亢進時,基礎代謝率比正常標准高出25-80%。其他如腎上腺皮質和腦下垂體機能低下時,基礎代謝率也要降低。
人體在20~30℃環境中能量代謝最為穩定。氣溫高於或低於這個范圍,產熱量均有所增加。當人體受寒冷刺激時,反射性地首先引起肌緊張增加,繼而出現寒戰反應。
寒戰是指骨骼肌發生不隨意的,小的節律性收縮。其特點是伸、屈肌同時活動,幾乎不能做外功,此時所消耗的能量全部變為熱量,其最大產熱率可達每分鍾39.2kJ/kg,使機體產熱較平時提高4~5倍。
(2)小兒基礎代謝率多少正常擴展閱讀
基礎代謝率的影響因素:
(1)體表面積
身材大小不同,人體的基礎代謝總量的顯然不同,基礎代謝與人體的體表面積呈比例關系。Rubner早在1894年發現,基礎代謝率如果以單位體表面積表示,則比較恆定。人體的體表面積與體重及身高顯著相關。
我國營養學會根據近期的調查,1981年提出我國18~40歲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為170cm,體重為69kg,女性平均身高為160cm,體重為53kg。在此平均值±10%的范圍內,應視為正常體重。
Kleiber從實際應用出發,曾提出基礎代謝率的正常值若以每小時表示。這一標准可以應用於任何身材大小的動物。還有人認為代謝率與代謝活躍的組織關系密切,提出基礎代謝率應以「去脂體重」(Lean bodymass)表示。
(2)年齡性別
女性的基礎代謝率略低於男性。嬰兒時期,因為身體組織生長旺盛,基礎代謝率最高,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3)環境溫度與氣候
環境溫度對基礎代謝有明顯影響,在舒適環境(20~25℃)中,代謝最低;在低溫和高溫環境中,代謝都會升高。環境溫度過低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顫抖而影響代謝升高;當環境溫度較高,因為散熱而需要出汗,呼吸及心跳加快。因而影響代謝升高。
(4)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素可以增強所有細胞全部生化反應的速率。因此,甲狀腺素的增多即可引起基礎代謝率的升高。基礎代謝率的測定是臨床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重要診斷指征之一。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基礎代謝率可比正常平均值增加40~80%,甲狀腺機能低下者,可比正常值低40~50%。
(5)其它因素
影響人體基礎代謝率的還有葯物及交感神經活動等一些因素。
❸ 基礎代謝率多少屬於正常范圍
基礎代謝率正常值為±10%;+20%~30%為輕度甲亢,+30%~60%為中度甲亢,+60%以上為重度甲亢。
基礎代謝率是指人體在基礎狀態下的能量代謝。基礎狀態是指人處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及精神緊張等因素影響時的狀態。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稱為基礎代謝率。不超出或不低於正常值的15%,均屬正常。
(3)小兒基礎代謝率多少正常擴展閱讀:
基礎代謝率的影響因素:
一、體表面積身材大小不同,人體的基礎代謝總量的顯然不同,基礎代謝與人體的體信拿表面積呈比例關系。人體的體表面積與體重及身高顯著相關。趙松山等人於1983年對我國人體表面與身高、體重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我國成年人的體表面積可以按下式計算:
性別與基礎代謝率
A=0.00659H+0.0126W-0.1603
A:體表面積(m的平方)
H:身高(cm)
W:體重(kg)
我國營養學會根據近期的調查,1981年提出我國18~40歲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為170cm,體重為69kg,女性平均身高為160cm,體重為53kg。在此平均值±10%的范圍內,應視為正常體重。
二、年齡性別 女性的基礎代謝率略低於男性。嬰兒時期,因為身體組織生長旺盛,基礎代謝率最高,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三、環境溫度與氣候 環境滑亂搭溫度對基礎代謝有明顯影響,在舒適環境(20~25℃)中,代謝最低;在低溫和高溫環境中,代謝都會升高。環境溫度過低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顫抖而影響代謝升高;當環境溫度較高,因為散熱而需要出汗,呼吸及心跳加快。因而影響代謝升高。
四、甲狀腺功能甲狀腺素可以增強所有細胞全部生化反應的速率。因此,甲狀腺素的增多即可引起基礎代謝率的升高。基礎代謝率的測定是臨床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重要診斷指征之一。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基礎代謝率可比正常平均值增加40~80%,甲狀腺機能低下者,可比正常值低40~50%。
五、其它因素 影響人體基礎代謝率的還有陪梁葯物及交感神經活動等一些因素。
❹ 基礎代謝率計算,正常值范圍是多少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每時每刻都會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於自己身體的一個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了,並且隨著社會技術的不斷進步,相映的醫療手段也漸漸地出現了,那麼在相應醫療活動當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指標,那麼對於治療相應的疾病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其中就包括了基礎代謝率這個指標。那麼基礎代謝率,它的正常范圍是多少呢。正常人基礎代謝率的能量范圍是負10%到正15%之間,在這個范圍之內,都是屬於正常范圍。
❺ 基礎代謝率的正常值是多少
人的基礎代謝率會因性別、年齡和體重的影響而有不同的標准,其計算公式如下:
(1)基礎代謝率%=(脈率+脈壓)-111(Gale)
(2)基礎代謝率%=0.75×(脈率+脈壓差×0.74)-72(Read)
(3)基礎代謝率%=1.28×(脈率+脈壓差)-116(Kosa)
測定基礎代謝率,要在清晨未進早餐以前,靜卧休息半小時(但要保持清醒),室溫維持20℃上下,按間接測熱法利用儀器進行測定。
在同一性別、體重和年齡組的正常人中基礎代謝率很接近,其中約90%以上的人其代謝率與平均值相差不超過15%。
(5)小兒基礎代謝率多少正常擴展閱讀:
提高基礎代謝率的方法
1、快步走
運動、運動、運動!運動是提高基礎代謝率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
想要燃燒體內的脂肪,必須做有氧運動。最有效的有氧運動必須符合「333」的原則,就是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鍾、運動強度必須達到心跳每分鍾130下。
2、多吃新鮮食物
多吃沒有經過加工的食品,這樣的食材含有更多營養,其中就包括提高基礎代謝率的成分。沒有深加工及保存過的食物不會給身體帶來負擔,從而讓脂肪燃燒得更快。
3、日常能量攝入不要太低
每天攝入的熱量降低後,人的身體也會逐步適應這種變化,從而降低你的甲狀腺激素分泌,使你每日能消耗的熱量也隨之降低。在減肥期間,應當逐步降低每日進食分量,並每周犒勞自己1次,滿足自己的食慾,補充營養,並提高身體代謝速度。但是注意,不要太頻繁。
4、攝取大量蛋白質
因為脂肪很難燃燒,所以就減少自己的食量,這樣反而南轅北轍,會成為肌膚和身體老化的原因,如果在飲食上做限制,短時間可能一時會有效果,長期來說也會反彈,讓基礎代謝能力下降。
所以要注意控制能量源的碳水化合物,然後要多攝取打造身體肌肉所需的蛋白質,然後因為脂肪燃燒能力的下降,和水份的攝取不足也有關聯,所以感覺到渴之前就要多進行水份的補給。
5、肌力運動
在燃燒脂肪的同時,也需要肌力訓練,以增加體內的瘦肉,雙管齊下,才能提高基礎代謝率。
肥肉瘦肉都是肉,但消耗熱量的能力大大不同。一公斤的脂肪只能消耗4—10卡的熱量,但一公斤的肌肉卻能消耗75—125卡,足足差了幾十倍。
❻ 小兒基礎代謝率怎麼算
問題一:1歲小兒基礎代謝率所需要的能量 1. 能量的需要 包括5個方面:①基礎代謝所需,占總能量50%~60%,隨年齡遞減;②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指用於攝入、消化和吸收食物時消耗的能量,占總能量7%~8%,年長兒約5%;③生長發育所需:為小兒特有,所需量與生長速度成正比。1歲以內占總能量25%~30%,以後逐年減少,至青春期又增多;④活動所需:不同小兒用於肌肉活動的能量相差很大,占總能量15%~20%,嬰兒約需15~20kcal/kg;⑤排泄損失能量:一般不超過總能量的10%。
小兒年齡越小、生長發育越快,所需能量相對越多。常用的簡單計演算法為:l歲以內嬰兒所需總能量為460kJ(110kcal)/(kg?d),以後每增長3歲,減少42kJ(10kcal)/(kg?d),至15歲時為200~250kJ/(kg?d)。
2. 營養素的需要
(1)產能營養素
1)蛋白質:小兒由於不斷生長發育,對蛋白質的需要量相對比成人高,母乳喂養嬰兒約需2g/(kg?d),牛乳喂養嬰兒約需3.5g/(kg?d),混合喂養嬰兒約需4g/(kg?d),1歲以後相對減少。蛋白質供給的能量約占總熱能的15%。
2)碳水化合物:嬰兒約需10~20g/(kg?d),兒童8 ~12g/(kg?d),碳水化合物供給的能量約占總熱能的50%。
3)脂肪:嬰兒約需4~6g/(kg?d),兒童3g/(kg?d),脂肪供給的能量約占總熱能的35%。
3. 非產能營養素
1)維生素:是人體調節體內各種代謝和胃腸正常生理活動和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素,大多數在體內不能合成,必需從食物中供給。維生素按其溶解性不同,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A、D、E和K)與水溶性(維生素B和C等)兩類。脂溶性維生素可儲存於體內,過量會引起中毒。水溶性維生素不儲存於體內,過量一般不引起中毒,必須每日供給。
2) 元素:人體內的礦物質按其含量多少而分為常(宏)量元素,如鉀、鈉、氯、鈣、磷等和微量元素,如鐵、銅、鋅等。它不能自身合成,因此,除在膳食中攝取外,在某些年齡階段還須採取膳食外補充的辦法,以保證小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3) 食物纖維素:食物纖維素無營養功能。但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排泄。人體每日必須攝入定量的纖維素。
4)水:小兒代謝旺盛,需水量相對較多,且年齡愈小,相對需水量愈多。嬰兒需水量約150ml/(kg?d),以後每增長3歲,減少25ml/(kg?d)。
問題二:兒童能量消耗主要包括哪四個方面 1、基礎代謝
以小兒的單位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基礎代謝的需要量較成人為高。嬰幼兒時期,基礎代謝的能量需要佔總能量的50%~60%。l歲以內小兒每日每公斤體重平均約需230kj(55kcal),以後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7歲小兒每日每公斤體重需184kj(44kcal);到12歲時每日每公斤體重需126kj(30kcal),接近成人。(註:lkcal=4.184kj)
2、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
人體進食後,產熱比進食前有所增加,食物這種 *** 能量代謝的作用,稱為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嬰兒總攝入的7%-8%用於特殊動力作用,年長兒約占總攝入的5%。
3、活動
用於活動的能量需要,在不同的小兒之間有很大差異。它與活動量的大小,活動的時間長短有關。愛哭鬧愛活動的小兒與同年齡安靜小兒相比,活動所需的能量可多3―4倍。初生嬰兒睡眼時間較多,活動量較小,能量消耗較少,嬰兒每日每公斤體重約需63-84kj(15-20kcal)。隨年齡增長,活動量逐漸加大,需要量也增加,12-13歲時,約需每日126kj/kg(30kcal/kg)。
4、生長
生長所需的能量與小兒的生長速度成正比。l歲以內的嬰兒,體格發育速度最快,這項能量的需要約占總熱量的25%-30%:6個月以內的嬰兒,每日約需167-209kj/kg(40-50kcal/kg);6月~1歲每日約需63-84kj/kg(15-20kcal/kg);以後逐漸減少,至青春期又增加。此項熱量的需要是處在不斷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小兒所特需的。
5、排泄
每天吃的食物中有小部分不能被吸收而排出體外,這部分損失通常不超過總能量的10%。
上述5方面的總和為能量的總需要量。年齡越小所需總熱量相對越多。常用的估算方法為1歲以內嬰兒每日約需460kj/kg(110kcal/kg),以後每增加3歲能量需要減去約40kj/kg(10kcal/kg),至15歲時為250kj/kg(60kcal/kg)。
問題三:護士執業證考試所有要背的公式 護士執業證考試所有要背的公式大約有:
小兒體重的計算1~6個月:出生體重+月齡X0.77~12個月:體重=6+月齡X0.252~12歲:年齡X2+8註:出生體重平均為3kg,生後3~4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一歲時約為3倍,2歲時約為4倍。
小兒身高的計算:出生時約為50cm,半歲時約為65cm,一歲時75cm,2歲時87cm。2~12歲身高=年齡X7+70(或75)。註:身高低於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為異常。
頭圍:出生時約為33~34,一歲以內增長最快。1歲時46cm,2歲時48cm,5歲時50cm。15歲接近成人54~58cm註:頭圍測量在2歲前最有價值。
胸圍:出生時平均32cm。一歲時頭圍與胸圍大致相等。約46cm。
牙齒:乳牙計算公式:月齡―4(或6)註:出生後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12個月未萌出者為出牙延遲。
囟門:出生時為1.5~2.0cm,1~1.5歲(12~18個月)應閉合。
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時,其比例1:8;按容積1:4小兒每日每千克體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例如:小兒,3個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為多少?即5X(100~110)=500~550。
小兒葯物的劑量計算:(1)按體重:每日(次)劑量=患兒體重kgX每日(次)每公斤體重所需葯量(2)按體表面積:體重小於等於30kg,小兒體表面積=體重X0.035+0.1體重>30,小兒體表面積=【體重―30】X0.02+1.05(3)按成人劑量折算:小兒劑量=成人劑量X小兒體重/50
血壓:2歲以後收縮公式收縮壓=年齡X2+80mmhg(年齡X0.27+10.67kpa)舒張壓=收縮壓X2/3註:新生兒收縮壓平均為60~70mmhg,1歲以內70~80mmhg,測血壓時,袖帶寬度約為上臂長度的三分之二為宜。
燒傷面積的計算:燒傷面積是以燒傷部位與全身體表面積百分比計算的。第一個24小時補液計算=體重(KG)X燒傷面積(%)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1)新九分法:頭、頸、面各佔3%,共佔9%;雙上肢(雙上臂7%、雙前臂6%、雙手5%)共佔18%;軀干(前13%、後13%、會陰1%)共佔27%;雙下肢(兩大腿21%、兩小腿13%、 *** 5%、足7%)共佔46%。(2)手掌法:傷員自己掌的面積,等於自己身體面積的1%計算。(3)兒童體表面積的計算小兒頭部面積為9十(12一年齡):小兒雙下肢面積為46一(12一年齡)
計算基礎代謝:BMR=脈率+脈壓―111。
吸氧濃度(%)=21+4X氧流量(L/min)。
心率計算:測量5個或5個以上的P―P或R―R間期,計算其平均值,60除以該周期即為每分鍾的心率,例如:某老人心電圖檢查,常規心電圖平均p―p間隔為15個小格,其心率為?即60除以(15X0.04)=100。
流速和輸液所用時間的計算:滴數(ml)=[液體總量(ml)X滴系數(/ml)]/輸液所用時間輸液所用時間(min)=[液體總量*滴系數]/滴數註:滴系數可有多種,最常見的是15滴/min。
老人遠動後最宜心率=170―年齡。
預產期計算:末次月經第一天,月份減3或加9,日期加7(陰歷日期加15天)。
問題四:小兒能量代謝中特有的能量消耗是: A基礎代謝 B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 C活動 D生長 E排泄 B,蒙的,題干中不是有「特有」這個詞嗎?其他答案不只小兒有!
問題五:怎樣判斷一歲零五個月的孩子的冷暖 自古就有「若要小兒保平安,常帶三分飢和寒」的忠告。冬季里,不少孩子的衣著過暖,這些溫室里的「花朵」反而更容易生病。實際上,孩子的基礎代謝率比成人要高10%左右,學齡前兒童穿衣數量跟成人大致相當,嬰幼兒一般比大人多穿一件即可。兒童末梢循環比較差,冬天手腳冰涼是比較正常的,如果繼續添衣,等手心暖了,孩子的實際體溫也偏高了,反而更容易著涼誘發感冒。崔倪主任醫師介紹說,判斷孩子到底冷不冷,家長可摸摸孩子的額頭及後頸,看是否乾爽溫暖,如果出汗需及時擦乾,如果溫度低則需適當增加衣物,特別是孩子的胸部、背部、雙肩部以及肚臍和雙腳要護好,不要經常露在外面以免受風寒引發疾病。
❼ 人體基礎代謝率多少正常范圍
人體基礎代謝率的正常范圍在一個正負10之內,在同一性別、體重和年齡組的正常人中基礎代謝率很接近,其中約90%以上的人其代謝率與平均值相差不超過15%。基礎代謝率測定的方法:常在清晨、清醒、靜卧、未作肌肉活動、前夜睡眠良好時測定,測定時無精神緊張,測定前至少禁食12小時、室溫保持在20~25。C的條件下,通過基礎代謝儀,測出基礎代謝率。也可以於清晨起床前測量脈搏與血壓,用以下公式來計算基礎代謝率。Gale公式:BMR=脈搏/分+脈壓差-111Kosa公式:BMR=1.25×(脈搏/分+脈壓差)-116BMR的正常范圍:-10%-+15%。
更多關於人體基礎代謝率多少正常范圍,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d16b3161609594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