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和基礎,有何影響
1、背景:
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中共的發展陷入低潮。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
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罷工達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
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我黨從「二七」血案中進一步認識到,沒有強有力的同盟者,要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不可能的。
2、基礎:
新三民主義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3、影響: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宣傳共產黨的綱領,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1)在什麼基礎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擴展閱讀:
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初次合作發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初期,為期三年半,後被稱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當時的中國內外交困,北洋軍閥對中國展開了蠻橫的獨裁統治。
而列強又對中國虎視眈眈,因此國共合作勢在必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意義重大,直接影響了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方面,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對中國革命發展的影響上。在合作達成之後兩大黨派統一了思想,之後革命之火迅速點燃,並蔓延到中國的每個角落。
國共勢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規模。此次合作成功推翻了反動勢力的野蠻統治,基本消滅其反動勢力,列強也在這個過程中遭受到巨大的損失,中國的革命事如日中天。
另一方面,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意義在於發展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的規模。合作之前,中國共產黨的理論知識不足,實戰經驗嚴重缺乏。
也因此導致國民黨右派掌握了主動權後破壞了合作。而在此之後,中國共產黨汲取了大量經驗教訓,從而逐步壯大共產黨的力量。
②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什麼
新三民主義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國民黨一大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組後的國民黨由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變成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後,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924年在共產國際(還有美國)的幫助和撮合下國共兩黨以「黨內合作」的形式實現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但是,革命統一戰線僅維持了三年半時間,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將取得國民革命勝利之時,國民黨右派卻突然叛變革命,1927年,蔣介石製造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製造七一五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和國民黨左派,國共合作宣告破裂,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 ,但他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③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什麼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1924年——1927年國民革命運動,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發展了三民主義,加入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的新發展,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一致,所以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但是,革命統一戰線僅維持了三年半時間,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即將取得國民革命勝利之時,國民黨右派卻突然叛變革命。
1927年,蔣介石製造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製造七一五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和國民黨左派,國共合作宣告破裂。雖然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 ,但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3)在什麼基礎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擴展閱讀
1、在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強,鏟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這樣的革命形勢和歷史任務要求國共兩黨齊心掀起大革命。[2]
2、共產黨認為在中國當時的政黨中,只有國民黨還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在多次革命後也認識到依靠軍閥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國共合作也是兩黨共同的願望。
3、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
4、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起了五四運動影響。
④ 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礎是什麼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東召開。大會通過了新的黨章,改組了國民黨組織,選舉了有共產黨員參加的新一屆中國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形成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等重大政策,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也是國共合作的首發地。
⑤ 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標志和政治基礎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標志和政治基礎
1、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標志是中國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1月20~30日,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旨在改組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在會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並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就使得國共兩黨實現了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合作。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也標志著以第一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2、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
國民黨一大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改組後的國民黨由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變成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後,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這次國共合作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廣泛地動員了工農群眾,開創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進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
二、新三民主義
1、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生前對其「三民主義」思想作出的最後一個版本的修正,是孫中山晚年聯俄聯共、扶助和依靠農工的思想體現。
2、核心思想:
(1)民族主義:提出具體反帝斗爭要求,認清了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本質及關系,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危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的內容演變成排滿興漢→反滿貴族→明確反帝斗爭。
(2)民權主義:強調國家政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強調它的人民性、群眾性。「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這樣將資產階級民權政治與反帝民族主義斗爭相結合,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和飛躍。
(3)民生主義:「中國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權,二曰節制資本。」更新解釋了「平均地權」,提出了新的方針。
總之,新三民主義有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內容,並且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結合起來,民權為「平民所共有」和「節制資本」的口號。這表明對三民主義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思想,採取了批判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