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包括哪些內容
(1)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是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對教學設計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任何系統都包括五個要素:人、物、過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資源,這五個要素間有三種聯系形式:①過程的時間順序;②各因素間數據或信息流程;③從一個系統中輸入或輸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傳播理論
信息傳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內容、信息渠道與信息接受者為主要成分的系統。進行信息傳播,必須對信息進行編碼,考慮信息的結構與順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維與心理順序。信息不能「超載」,過於密集的信息直接影響傳遞效果,增加負擔。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獲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於以視覺方式呈現,有些則宜於用聽覺方式呈現。還可以運用多種暗示技巧來增強這種注意獲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慮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齡、性別、偏好等),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等。
(3)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與教學設計。概括地說,行為主義觀點在教學設計中最基本應用是把可觀察行為作為教學基礎,提出用可觀察行為動詞界定各類教學目標(包括價值觀與態度教學)並依此進行教學傳遞與評價。
認知理論與教學設計。認知理論探討學習者內部的認知活動,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和認知建構學習理論。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把人類的學習過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轉換過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學習與記憶的8個階段的學習模型。認知建構學習理論是在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認知建構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指導意義是:建構過程要引導學生發現原有知識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不協調性,然後主動去改變它。學習的認知建構發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在具體的情景中,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意義。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意義大都是在觀念上,如何發揮人的潛能問題等。
(4)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
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是教學設計的基礎理論,教學的概念模式分為三類:時間中心模式、學習者中心模式與任務中心模式。
時間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羅爾模式,用理解教學的能力、能力傾向、教學的質量決定所需時間,用毅力與學習機會決定學生實用時間,與學習程度一起組成一個公式:任務中心模式關注於如何促進學習的過程,例如,布魯納模式與加涅模式。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與儲存取決於知識的結構方式,提倡編制學科中心的結構化教材,通過學生自我的探究來把握、理解學科結構。加涅模式源於他對認知學習的信息加工觀點。他把學習結果(學習領域)分為動作技能、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與態度五類,形成系統的教學任務分析觀和九個事件的教學過程等。
學習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學建立在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於要求每個學生接受所有學科規定的內容,而在於強調每個學習者都能得到個體的充分自由發展。依據一般都是採用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理論。
Ⅱ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包括了哪些方面
教學設計理念指教師依據教育教學原理,教學藝術原理,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進行的策略。
教學設計需要以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依據,轉變傳統的備課觀,體現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的相互作用。
現代教學理論
理論的指導是教學設計由經驗層次上升到理性、科學層次的基本前提。科學的教學理論是對教學規律的客觀總結和表現。
依據科學的教學理論和學習原理設計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學設計的教學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學規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覺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設計,才有可能是教學擺脫險隘的經驗主義,進而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1Hy77wVmf6MWJf8B09uE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