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青田十四五規劃基礎建設有哪些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青田十四五規劃基礎建設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8-25 16:46:12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一、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1、基礎建設主要是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以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的服務,與教科文衛等部門所需要的固定資產建設。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典法》第二百五十四條
國防資產屬於國家所有。
鐵路、公路、電力設施、電信設施和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依照法律規定為國家所有的,屬於國家所有。
第二百五十五條
國家機關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處分的權利。
第二百五十六條
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收益、處分的權利。
二、基礎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基礎建設的意義:
1、基礎設施建設時間長,不會提供產品,不會短時間內造成新的供大於求。
2、基礎設施對長期經濟增長有巨大作用。現在把基礎設施搞好,將來經濟好了,剛好可以使用。
3、基礎設施建設能幫助國家把過剩的生產資料及大量的過剩勞動力人口吸收掉,讓這些人有工作,這也是件好事。
4、國家投資基礎設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人們生活環境改善,交通變得便利,也會得到老百姓的擁戴。

Ⅱ 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法律分析:國家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國家骨幹網和城域網協同擴容,開展千兆光網提速改造。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路商業化規模化應用。完善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泛在協同的物聯網。穩步發展融合基礎設施。打造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台,促進融通創新。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建設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民生基礎設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第三條 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Ⅲ 十四五戰略規劃都包含什麼內容

1.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2.加快數字化發展
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
3.拓展投資空間
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
4.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
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
5.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6.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7.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Ⅳ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般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商品糧棉生產基地、用材林生產基礎和防護林建設,農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和氣象基礎設廳鉛施等。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但是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西部省份的農村,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落後。

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一個國家做閉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農業基礎設施分類

1、物質性基礎設施,或稱生產性基礎設施,是直接為農業生產和流通服務的設施。如道路、運河、橋梁、碼頭、倉庫、冷藏庫、包裝材料庫、通訊設施、純伏裂植物保護和獸醫等專業服務單位、修理和技術保養單位等。

2、社會性基礎設施,或稱非生產性基礎設施,是保證和促進勞動力再生產的設施。如農村住宅、學校、醫院、體育和文化娛樂場所、勞動保護和安全服務機構等。

物質性基礎設施是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但是不直接加入某一種產品生產的勞動過程,而只是同自然界一起構成勞動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的適宜的條件。社會性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業勞動者生活水平和勞動效率的必要條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