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城市基礎設施的分類: 城市基礎設施目前一般被分成5類:
1:能源設施類;城市能源主要是電、氣、熱。
2:水設施類;包括供排水和廢污水處理設施。
3:交通設施類;包括路和運載工具。
4:通訊設施類;包括光纜、數字通訊、衛星通訊等。
5:環境設施類;對城市環境起凈化和保護作用的設並源神施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所產生的人流、物質流、交通流、資訊流的龐大載體.在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城市基礎設施已成為城市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
城市建設涉及哪些方面? 5分
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並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城市規劃應遵循和堅持以下原則:
1.整合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和協調各種關系的整合原則。
(1)應當使城市的發展規模、各項建設標准、定額指標。計發程式問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
(2)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區域性建設和整體發展的辯證關系。要從全域性出發,使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布局上做到職能明確,主次分明,互相銜接,科學考慮城市各類建設用地之間的內在聯絡,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區、工業區、商業區、文教區等,形成統一協調的有機整體。
(3)要正確處理好城市規劃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辯證關系。任何城市都有一個形成發展、改造更新的過程,城市的近期建設是遠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設的相對完整,又要科學預測城市遠景發展的需要,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要為遠期發展留有餘地。
(4)要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辯證關系。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城市發展為代價,避免重復「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同步進行。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保持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既是當代人類的共同責任,也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原則。
2.經濟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適用、經濟的原則,貫徹勤儉建國的方針,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重要。
(1)要本著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做到精打細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盡量少佔農田。不佔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國耕地人均數量少,總體質量水平低,後備資源不富裕,必須長期堅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方針。
(2)要量力而行,科學合理地確定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和定額指標,對一些重大問題和決策進行經濟綜合論證,切忌倉促拍板,造成不良後果。我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資源佔用與能源消耗過大,建設行為過於分散,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因此,在城市發展中要把集約建設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與布局結構,加大投資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實行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處理好土地批租單元的改進、產權分割下成片開發的組織形式裂冊,提高對城幣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矛盾的預見性,為城市更新預留 *** 控制用地,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安全原則
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規劃要將城市防災對策納入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1)編制城市規劃應當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發生強烈地震和嚴重洪水災害絕虧的地區,必須在規劃中採取相應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別注意高層建設的防火防風問題等。
(2)還要注意城市規劃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設等問題。如城市規劃中要有意識地消除那些有利於犯罪的區域性環境和防範上的「盲點」。
規劃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安排城市的各種物質要素,以構成城市的整體美,給人以美的感受,避免「......
城鎮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1.提出市域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其中位於人口、經濟、建設高度聚集的城鎮密集地區的中心城市,應當根據需要,提出與相鄰行政區域在空間發展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面進行協調的建議。
2.確定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能源、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保護與利用的綜合目標和要求,提出空間管制原則和措施。
3.預測市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確定各城鎮人口規模、職能分工、空間布局和建設標准。
4.穿出重點城鎮的發展定位、用地規模和建設用地控制范圍。
5.確定市域交通發展策略;原則確定市域交通、通訊、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社會服務設施,危險品生產儲存設施的布局。
6.根據城市建設、發展和資源管理的需要劃定城市規劃區。城市規劃區的范圍應當位於城市的行政管轄范圍內。
7.提出實施規劃的措施和有關建議。
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哪些
城市基礎設施的范疇
能源設施: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暖氣和新興太陽能設施等;
供、排水設施:包括水資源保護、自來水廠、供水管網、排水和污水處理;
交通設施:分為對外交通設施和對內交通設施。前者包括航空、鐵路、航運、長途汽車和高速公路;後者包括道路、橋梁、隧道、地鐵、輕軌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車、停車場、輪渡等;
郵電通訊設施:如郵政、電報、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網際網路、廣播電視等。
環保設施:如園林綠化、垃圾收集與處理、污染治理等。
防災設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颱風、防風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❷ 三基建設在什麼情況下提出的
1、三基建設的出台背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總體目標和具體任務,公安機關要牢牢把握維護重要戰略機遇期社會穩定的總要求,必須以執法為民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技強警為支撐,以基層基礎工作為重點,以隊伍正規化建設為保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安部黨委確定了2006年大力開展「基層基礎建設年」的工作重點,並提出要堅持不懈、一抓三年。
三基建設,即「基層基礎建設年」,就是組織全國公安機關抓基層,打基礎,苦練基本功,真正增強基層實力,增強基層活力,提高隊伍素質,提高工作水平,為公安工作的長遠發展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2、三基建設的意義
1)加強「三基」工作,就是指加強以黨支部建設為核心的基層建設,加強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基礎工作,加強以崗位練兵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功訓練。它是會戰工委通過總結會戰初期加強基層建設的基本經驗,於1964年提出的基層工作全面發展、全面提高的方針。
2)加強「三基」工作,是大慶會戰時期形成的抓好基層工作的基本經驗之一。它有一個在實踐中形成和完善的過程。最初,指的是抓好基層建設,做好基礎工作,即抓基層、打基礎。會戰工委認為,要辦好石油企業,必須把根基打得扎實、牢靠。「根基」就是鑽井隊、採油隊、施工隊、車間等基層單位。
會戰一開始,油田黨工委強調一切工作都要立足基層,面向基層,服務基層,努力做到政治上幫助基層,組織上充實基層,技術上裝備基層,生活上關心基層,把抓基層、打基礎、建設隊伍作為自己的著眼點。
1960開展了學習「王、馬、段、薛、朱」和紅旗單位活動;1961年開展了以「政治工作好、計劃完成好、革命作風好、企業管理好、生活管理好」為目標的五好單位和紅旗手活動;1962年提出了「加強基層工作,開展五好紅旗隊活動,大力改進作風,全面管好生產」的工作方針;1963年全面檢查了會戰以來基層建設工作情況,總結了加強基層建設、健全經常性政治工作的基本經驗;1964年強調了以基層建設、基礎工作和基本功訓練為內容的「三基」工作。
3)加強基層建設,核心是加強黨支部建設。大慶石油會戰以來宏老,始終堅持「支部建在連上」,在鑽井隊、採油隊、基建隊以及家屬管理站設立黨支部。
4)加強基礎工作,中心是建立健全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度。會戰初期總結生產實踐而建立的崗位責任制,就是企業生產管理中的一項根本制度。
5)加強基本功訓練,主要是堅持崗位練兵,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經常組織技術「賽巧」和開展技術能手競賽活動,促進職工技術素質的不斷提高。同時,多層肆運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對職工進行以崗位培訓為主的全員培訓,有效地提高了企業職工的群體素質和崗位工作能力,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提高了經濟效益。
(2)基礎組織建設三年規劃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重視「三基建設」夯實黨建根基
1、「基層組織」是要抓實支部建設、建強基層黨組織、提升基層黨建整體水平,根據農村、城市社區、機關等領域實際情況,按照組織設置、班子建設、黨員管理、黨內組織生活、活動場所、基本保障、黨建檔案
2、「基礎工作」是要著力解決部分黨員中存在的黨性意識不強裂絕梁、組織觀念差、作用發揮不好等問題。探索基層黨建品牌化建設模式,開展「新時代五好基層黨組織」創建活動、「黨建示範區」創建活動,探索組建黨建聯盟,達到整體提升;
3、「基本能力」是要具備通用能力外,還要具有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能力,具備把握政策、化解矛盾、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履行職責,想幹事、會幹事、能幹事,干成事。
「基層組織」是連接黨心民意的紐帶,是落實決策部署的「最後一公里」,是聯系群眾的最前沿。只有持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才能固本培元、根基扎實;「基礎工作」是一個單位履行職能的基本支撐。基礎工作質量不高,整個工作的效率就不高。推動基礎工作程序規范化、責任法規化、管理科學化,對於提高辦事效率,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基本能力」反映著幹部的政治素質、履職能力、創新精神、道德品質。越是在經濟困難、矛盾突出的地方越是需要提升幹部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