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西方人的基礎都是什麼
擴展閱讀
關羽的歌詞是什麼 2025-02-03 21:34:54

西方人的基礎都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8-23 15:04:54

❶ 西方文化形成的基礎

西方文化是以希臘羅馬文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這是歐洲的傳統文化,所以又叫歐洲文化。歐洲文化是由希臘人、羅馬人、日爾曼人、斯拉夫人等多民族共同創造的。受這一文化熏陶的地區主要是歐洲,然後是美洲。因為包括各美洲在內,所以概稱為西方文化,現代國際所稱的「西方」不只是個地理概念,是包含著政治、經濟在內的新概念,地處東亞的日本因是發達工業國家,也被包括在西方之內。西方文化與歐洲文化是相通的,是一回事。這一文化的覆蓋面非常廣泛。它包括現代的英、法、德、意、美等西方國家,也包括現代東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前蘇聯等國家。隨著近現代工業文明的興起和傳播,西方文化的存在已遠不局限於歐美,事實上已成為被世界許多地區所接受的文化。這種文化幾乎與工業現代化並存。西方文化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鮮明的理性是它突出的特徵,所以被視為理性文化。

❷ 西方文明是以什麼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西方文明是強調個人實現的物質文明,中國文明是和西方文明相異的,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覺。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如埃及、印度、波斯,和中國都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是從上古時代,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例如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但埃及並不是到近代才和西方發生關系。埃及歷史上有非常有名的女王克麗奧佩特拉,她和其整個家族統治埃及兩三百年,但卻都是希臘人,根本不會說埃及話。因此,埃及和西方從上古就已經糾纏在一起,這是因為西方文明發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帶,埃及、非洲原來都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中文名: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是強調個人實現的物質文明

中國文明:是和西方文明相異

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覺

分享

簡介

指的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准、價值觀、風俗等。與西方這個詞相對應的是東正教、亞洲或者伊斯蘭國家,或者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也曾被對應於前蘇聯共產主義國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與西方世界傳統定義相關聯。根據此定義,西方文化是文學、科學、音樂以及哲學原理的合集,並且有別於其它主要文明。適用於受西歐移民或殖民影響強烈的國家,並不僅限於西歐。這些傳統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經典。

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乃至解說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認為起源於古希臘、羅馬帝國、天主教、基督新教,這些被統稱為猶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於日爾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的流行文化,這些文化是形成歐洲中世紀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類別

西方文化在文學、音樂、哲學、宗教方面,已經有了極為豐富的發展。重要的傳統包括:

經院哲學

天主教

新教

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

啟蒙時代

世俗化

科學方法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攻陷希臘後,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哲學、民主、建築、文學以及藝術,並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

在接下來的500年中,盡管羅馬帝國拒絕古代雅典很前衛的民主理念,但卻將希臘語、拉丁語隨著羅馬法傳遍了歐洲。羅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凱爾特文化,但隨著羅馬的衰落,希臘與羅馬(Greco-Roman)的許多藝術、文學以及科學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隨著羅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聖經成為西方文藝中的核心部分,幾乎影響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領域,包括藝術、法律、哲學、教育以及政治。羅馬基督教成立了許多神學院,現在的許多大學、學院即起源於此,總體而言這些學院促進了早期西方文化的傳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知識,隨著十字軍東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爾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對西歐產生影響,終於在14世紀,希臘的文化遺產重又被西歐發現,於是文藝復興誕生了。

16世紀之後,文藝復興的西方文化被探險者、殖民者、商人以及傳教士傳播到新大陸。隨後的啟蒙時代,在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時達到頂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這些社會構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諸實踐。如今這些准則已經成為現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19世紀,美國開始發展自成一體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後,占據了主導地位,連同美國時尚、娛樂、技術以及政治,流行於其他西方世界,對其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在世界范圍內,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對其他文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許多文化背景的人,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的,都將"現代化"與"西化"等量齊觀,當然也有許多非西方人士,反對將採納西方理念與價值,作為所有社會的必然。一些非西方世界的成員,他們將科技進步跟西方的不同價值觀相聯系,由於西方價值觀與他們當地社會的價值理念大相徑庭,以此作為理由,來反對大部分的"現代化"。

無可爭議的是,組成所謂"現代化"概念的技術、社會模式中的大部分,都發展自西方世界。但這些技術和社會模式,是否就是西方文化的本質部分,這個問題則較難回答。許多人根據實證科學,認為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價值"問題,必須在其價值系統中 (如哲學、宗教、政治理論)才能找到答案。當然,現在人類學中的許多部分,都顯示在物理環境與日常活動,跟文化形成(發現自文化生態)之間的關系。因此,"現代化"與"現代"技術,就不僅僅指"科學"方面 (即物理上),也可能與某種文化緊密相聯,比如西方文化,如果沒有這些科技,現在的西方文化就跟古往今來為人熟知的狀況有天壤之別。

由於在文化、藝術、文學、歷史方面的基石作用,西方文化在歐美學校課程中占據了支配地位。1970年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覺醒,開始鼓勵在西方學習非洲、亞洲的文化、歷史與藝術,這項政策在進入1990年代後進展加快。

其他文化

除了食品、文學、藝術、音樂、宗教以及政治,西方文化中還有許多方面有別於世界上的其他文化。

自由作為最重要的價值,引發了其他許多種亞文化,但是世界還是多元性;

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堅信進步;

對隱私和民權有很強的意識;

對性、一夫一妻制的態度多少有些隨意;

與其它內斂的文化不同,個人的榮辱很少會導致職責自殺、為名自殺;

一致認為政治腐敗將導致經濟上的效率低下;

專注於核心家庭,而不是大家庭。但是其建國理念有別於其它西方國家的美國又有所不同。

特色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機得到了發展,並被應用於工廠,以產生電力。四沖程循環和內燃機的發明和前期發展也都發生在西方。核電站則發明於芝加哥。 發電機、變壓器、馬達以及電燈,可以說幾乎所有熟悉的電器,都源自西方。新的通訊設備與系統,比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以及電視、通訊與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這些都可以歸功於西方。一些司空見慣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鋁、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這些都是西方的發明。鋼鐵造的輪船、橋梁以及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西方。疫苗接種、麻醉、MRI、口服避孕葯,以及所有純的抗生素都來自西方。晶體管、集成電路、存儲晶元、計算機、滑鼠以及硬碟都在西方問世,還有鉛筆、圓珠筆、CRT、LCD、LED、攝影、靜電復印、激光列印機、等離子顯示器等。輪船的經度儀、引擎帶動的螺旋槳、火車頭、自行車、汽車以及飛機,都發明自西方。眼鏡、望遠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各種色譜法、蛋白質、DNA排序、CT、核磁共振、X射線,還有白光、紫外線、紅外線的光譜研究,都首先在西方的實驗室、醫院、工廠里開發並應用。生化疾病、糖尿病、細菌病源論也是由西方人發現。根除古代被稱為天譴的天花,則是在西方人唐納德·漢德森領導下展開。

在數學中,微積分、統計、邏輯學、矢量、張量、復分析、群論以及拓撲學都發展自西方。生物學中,進化論、染色體、DNA、遺傳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用到的方法,都在西方首創。物理學中的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熱力學、統計力學都由西方人創造。原子、原子核、電子、中子和質子都由西方人揭示。大部分的化學元素,包括其組成等,都在西方被發現。固氮和石化產品也是西方人的功勞。化學正是在西方發展成為科學的一員。

❸ 西方政治所謂的民-主、人-權、自由、是以什麼為基礎

民主概念的理論基礎:

在政治理論家之間一直有許多不同的可實施民主概念,這些概念差異也經常是爭論的話題。

其中一種理論是由約瑟夫·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一書里所提出,他認為民主制度只不過是一種由人們定期選出政治領導進行統治的制度。依據這種概念,一般的公民沒有能力、也不應該進行「統治」,因為在大多數議題上這些平民都沒有明確的概念、而且也不夠聰明。

第二種理論是稱為民主的集合概念。宣稱政府所頒布的法案和政策應該接近於中間派選民的觀點—使其左派和右派都能得到一半的權利。這種理論是由安東尼·唐斯(Anthony Downs)在1957年所提出的。

第三種理論是以上提及的代議政制。而第四種理論則是被稱為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制度,主張公民應該直接的參與立法和決策過程,而不是透過他們的代表,直接民主制的支持者提出許多不同的理由來支持這種制度,政治活動本身便是具有價值的,它將能教育和社會化參與其中的公民,而群眾的參與能夠對掌權的精英進行監督。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除非由公民直接參與立法和決策,否則這便算不上是公民自治的制度。

另一種理論則強調所有公民之間的政治平等。典型的現代民主制度是依賴於多數派的投票者能代表大多數民意的假設上,而非多數派能統治全部人口。這個理論也被用於主張參與政治的義務,例如將投票規定為公民的義務之一,或是限制富有階層的影響力—例如在選戰中的金融限制。

這些民主的理論都是圍繞於一個民主制度應該變成怎樣的問題上。另一種相當不同的理論則被稱為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主張民主所發揮的功能是讓創造它的團體和個人能在制度里扮演其「角色」,這種理論認為占據這些職位並運行這些功能的人都是出於其私利的。這種理論是由經濟學家所創造,有時候也被稱為經濟學的民主理論。公共選擇學派的阿羅不可能定理便指出由於排序制投票制度的先天缺陷,透過民主制度產生的集體決策不可能反應出完整的「集體偏好」。一些公共選擇學派的學者也因此認為應該以共和立憲製取代民主立憲制,才能更有效保障少數派的權利。

還有一種民主理論則是根基於多數決的基礎上,認為多數決最能符合功利的目的。這種理論認為如此一來大多數的人口都能滿足現行的政府統治。而缺點則是少數派將生活在多數派的統治下,這有時也被稱為多數暴政或暴民政治。如果多數派沒有受到憲法和法律制度的限制,也可能會造成很大一部分的人口遭到邊緣化。

❹ 奠定西方文化基礎是什麼文明

古希臘文明奠定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在西方傳統中,人們習慣稱西方文化(文明)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這是因為西方文化有著三大源頭:以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發展為後來的民主、科學傳統;古希伯來文明和猶太教從對上帝的敬畏,引發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羅馬法制文明,發展為近代法制觀念。而這三大文明都匯總於基督教,並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構築起龐大的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