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脊髓腫瘤有哪些類型
脊髓腫瘤是在脊髓或脊髓周圍形成的腫瘤,並不是單一的某一種腫瘤,脊髓腫瘤影響許多不同的區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常見的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髓母細胞瘤,起源於大腦並轉移至脊柱,在兒童中十分常見。
膠質瘤(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或神經節細胞瘤),是在稱為膠質細胞的細胞中形成的癌症。
脊索瘤,起源於胚胎殘留的脊索組織。
神經鞘瘤,起源於周圍神經
腦膜瘤,起源於脊髓周圍的組織(腦膜)
根據脊髓腫瘤的位置,一般又分為髓內腫瘤和髓外腫瘤:
髓內-髓外-腫瘤位於脊髓的薄層(硬腦膜)內,但在實際的脊髓外。在這個地方發生的頻率是40%。較常見的這些類型的腫瘤發生在脊髓的蛛網膜(腦膜瘤)、從脊髓延伸出的神經根(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或脊髓基底(終絲室管膜瘤)。雖然腦膜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它們很難切除並可能復發。神經根腫瘤通常也是良性的,盡管神經纖維瘤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變成惡性的。脊髓末端的室管膜瘤可能很大,該區域精細的神經結構的微妙特性可能使切除變得困難。
髓內-這些腫瘤生長在脊髓內。它們通常來源於神經膠質細胞或室管膜細胞(一種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遍布於脊髓的間質。在這個地方發生的頻率大約是5%。星形細胞瘤和室管膜瘤是較常見的兩種類型。星形細胞瘤多見於胸段,其次為頸段。室管膜瘤較常見於絲(脊髓底部),其次是頸段。它們通常是良性的(與顱內相比),但是很難切除。
硬膜外-腫瘤位於硬腦膜外,硬腦膜是圍繞脊髓的一層薄薄的覆蓋物。該地區與上述地區的發生率約為55%。這些病變通常是由於轉移性癌症或較少見的神經鞘瘤來自覆蓋神經根的細胞。有時,硬膜外腫瘤通過椎間孔,部分位於椎管內,部分位於椎管外。
目前針對脊髓腫瘤的治療,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主要是手術切除和放射治療。脊髓腫瘤首選手術治療,能手術切除的應盡早手術,手術效果與神經組織受壓的時間、范圍、程度和腫瘤的性質有關。另外,一些腫瘤浸潤到髓內,術後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或患者全身狀況不允許手術,且腫瘤對放射線敏感者,有明確臨床證據而無病理診斷者,均可行放射治療,但應很好地掌握適度劑量和療程,防止放射性脊髓病的發生。
在臨床上不少患者有著這樣的顧慮:「手術萬一不成功,我會不會就此癱瘓?」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雖然現代顯微技術在不斷的發展,神經外科高清顯微鏡可以將手術視野放大數倍,脊髓及其表面的血管結構很清晰可見,同時在術中實時電生理監測,但脊髓腫瘤手術的關鍵還在切開脊髓這一過程,必須以顯微鏡小心分離並切除腫瘤,高精尖是此類手術的特點,稍有不當,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需要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師耐心、仔細的操作。淺顯來說,畢竟在腫瘤周圍組織如此復雜的情況下,醫生的能力差異影響著手術的成敗,如何選擇靠譜的醫生?這些都是患者們關切並熱議的話題。一台的成功的神經外科手術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 脊髓腫瘤除率越高,復發的周期就越長,甚至出現長期不復發的狀況。切除95%~100%顯然比切除60%~70%整體預後和復發周期、總生存期等等指標更好。
2. 除了切除率要保證之外,正常神經功能的保護也非常重要。如果剝離正常的血管和神經,穿過重重障礙,到達腫瘤組織並安全切除。這其中不僅需要神經外科醫生高超的技術,還有麻醉團隊的精密配合,以及先進的術中導航、神經電生理監測設備等。
總的來說,脊髓腫瘤如果符合手術指證,那麼手術對於整個治療以及生存期、生存質量是最為重要的。第一次的手術至關重要,如果做到上述2點,生存期和生活質量也會大大提高。而且從治療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完美的手術省去了大量的ICU護理費用,節省了治療副作用、並發症的費用,甚至省去了大量的康復費用,總體而言,對整個治療周期和生存周期而言,既獲得了良好的生活質量,也節約了總的治療費用。
所以,建議廣大患者第一步的手術一定要全力尋找好的醫院、最擅長該部位的的神經外科醫生,特別是對於高風險、復雜位置的,例如腦干、延髓、丘腦、基底節區、視神經膠質瘤、聽神經瘤、垂體瘤、鞍區腫瘤、枕骨大孔區腫瘤、海綿竇區腫瘤。國內神經外科醫院排名方面,北京天壇醫院、上海華山醫院都是比較厲害的。
國內的現代神經外科學課建設、發展起步於80-90年代,相對於國外發達國家超過100年的現代神經外科發展史,還有些相對不成熟,雖然中國人口基數大,總手術量居多,但是精品手術、高難度手術的質量和數量距離國際先進水平還一定差距。國內使用的經典型手術入路均為歐美日神經外科大師發明,而一些改進型的新型手術入路還沒有掌握熟練,導致一些復雜位置的腫瘤切除率偏低,對手術入路、周邊組織神經的傷害較大。而神經外科手術的其它環節,例如麻醉水平、手術體位、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水平、術中神經導航、術中核磁等先進設備的使用經驗,甚至術後ICU護理的水平,對於緊急突發情況的處理水平、規范,還是國外某些個別行業內頂尖神經外科醫院、科室、團隊的水平更高。認識的一個脊髓腫瘤病友,就是找的inc國際巴特朗菲教授做的手術。手術結果很好。這是他的應影像資料。有條件的病友真的可以找他們
術前影像:髓內腫瘤佔位,脊髓腫脹明顯。
B. 基地細胞癌是什麼怎麼治療
一、病因學
基底細胞癌又稱基底細胞上皮瘤,是一種基底樣細胞的低度惡性的皮膚腫瘤。在我國是最常見的惡性皮膚腫瘤。本病起源於基底細胞或毛囊外根鞘細胞,生長緩慢,邊緣呈珍珠狀色澤,主要為局部的慢性浸潤性生長。雖可破壞鄰近的組織器官,但極少發生轉移。經常暴露於日光下的農民、漁民、海員或喜日光浴者易發本病;X線引起的射線皮炎、燙傷、燒傷等引起的疤痕以及長期接觸砷污染,可於日久後發生本病。
臨床流行病學和實驗均證實,基底細胞癌的發病與日光中紫外線長期照射有密切關系。紫外線可損害DNA,長期反復損傷,最終可引起角質形成細胞DNA的突變,從而誘發基底細胞癌的發生。另外,X線、HPV感染等其他因素也與基底細胞癌發生有關。
二、臨床表現
好發於老年人暴露部位,特別是鼻部,其次是面頰部。皮損多為單發。臨床損害有多種類型,但以結節潰瘍型和色素型較常見。共同特點是損害多有小珍珠狀結節融合
隆起性邊緣。
1. 結節潰瘍型 皮損多發生在鼻部、鼻唇溝、面頰部、前額等處。初為小丘疹,逐漸發展成結節,邊緣為小珍珠狀結節融合成的隆起性損害,有蠟樣光澤,中央常有潰瘍、壞死。皮損持續緩慢發展,可破壞鄰近組織器官。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
2. 色素型 基本特點與結節潰瘍型類似,但整個皮損、特別是周邊區域常為黑色。
面部的基底細胞癌3. 淺表型 多發生於軀干、外陰等非暴露部位。為一紅色或紅褐色斑片,可有浸潤性,境界清楚,邊界不規則,可呈花邊狀,中央可有少量結痂,或稍淺表潰瘍、萎縮而高低不平。邊緣有一連續的或斷續性細線狀隆起性邊緣。
4. 硬斑病樣型 本型少見。典型損害為皮色或黃褐色結節或斑塊。表面不破潰。常伴毛細血管擴張,皮損邊界不清, 慢性病程,皮損生長緩慢, 極少發生轉移。
5. 纖維上皮瘤型 好發在背部。為淡紅色結節,表面光滑,質地韌硬。基底可較寬或有蒂。
三、組織病理
基本組織學共同特點為真皮內有基底樣細胞團塊,瘤塊邊緣為柵狀基底樣細胞增生。瘤組織團塊與正常組織之間有裂隙。根據瘤細胞是否分化,可大體分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兩大類。未分化型主要由基底樣細胞組成。而分化型指相當一部分腫瘤細胞向某一或某些皮膚附屬器分化,如向毛囊分化、向皮質腺分化或向汗腺分化等。根據組織病理表現常見的有下列類型:
1.實體型基底細胞癌 最常見,主要為真皮淺中層大小不等的實性腫瘤細胞團塊。細胞一致,胞漿少,嗜鹼性染色,瘤組織內常含有多少不等的黑素顆粒。瘤塊邊緣為柵狀基底樣細胞增生。瘤組織團塊與正常組織之間有裂隙。
2.腺樣型基底細胞癌 基本模式與實體型相似。但部分瘤體腫瘤細胞排列呈管狀或腺狀結構,似汗腺,但沒有分泌現象。
3.角化型基底細胞癌 在實體型的基礎上,瘤體中出現一些角化現象,如胞漿紅染的細胞和角質囊腫。
4.淺表型基底細胞癌 瘤體與表皮相連,呈芽蕾狀向真皮乳頭內增生,位置淺表,一般不突破真皮中層。真皮內可伴有帶狀淋巴細胞浸潤。
5.囊性基底細胞癌 常與腺樣型伴發。多由瘤組織壞死有關。主要為瘤體腫內有大小不等的囊腔或網狀囊腔。腔內有壞死物或黏液樣物質。
6.硬斑病樣型基底細胞癌 基底樣細胞呈小島嶼狀或細索條狀散布於真皮中,瘤體間膠原纖維增生。腫瘤可侵犯真皮深層組織。
7.纖維上皮瘤型基底細胞癌 腫瘤細胞呈索條狀自表皮向真皮內延伸,瘤細胞索條可相互交織呈網狀,侵犯真皮的淺中層或更深層組織。
四、診斷
根據老年人,面部結節,中央潰瘍,周邊有隆起性損害並結合病理可診斷。診斷要點:
1.男女發病數相似,多見於老年人。
2.好發於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側、頰部和前額部等。
3.損害初為發亮的蠟樣結節,針頭至黃豆大帶白色或紅色,常為單個,中心容易破潰。潰瘍面扁平邊緣捲起如珍珠母樣,伴以毛細血管擴張,中心有棕色結痂。將痂除去後,有易出血的堅硬基底。
4.組織病理:癌細胞由類似表皮基底細胞的細胞組成,邊緣部分呈柵狀排列。
5.需與脂溢性角化病和惡性黑色素瘤等相鑒別。組織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五、鑒別診斷
本病臨床常與色素痣、老年疣、惡性黑素瘤、Bowen病、鱗狀細胞癌等相混,應當注意鑒別。
1.色素痣 應與色素型基底細胞癌鑒別,前者幼年發病,老年後一般不再生長,表面不破潰。
2.老年疣 應與色素型基底細胞癌鑒別,前者同樣發生於中老年人,皮損表面粗糙,角化明顯,質地較硬,中央無破潰,邊緣可不規則。
3.惡性黑素瘤 應與色素型基底細胞癌鑒別,前者在我國少見,主要發生掌跖等肢端部位。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的肢端部位,直徑較大,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持續生長,可發生破潰。
4.Bowen病 與淺表型基底細胞癌相似,但前者主要為暗紅色斑塊,表面角化、脫屑明顯,一般無破潰。無隆起性黑素邊緣。
5.鱗狀細胞癌 可表現為菜花狀腫物或潰瘍性損害。一般無珍珠狀小結節融合性邊緣。應當結合組織學鑒別。
6.角化棘皮瘤 應與結節潰瘍型基底細胞癌鑒別。前者中央是一堅硬的角栓,不是潰瘍或結痂。組織學鑒別很有必要。
六、治療
本病一般以局部治療為主,很少見有必要進行全身化療的病人。
1.手術切除 因為本病腫瘤細胞生長速度緩慢,治癒率很高, 幾乎所有病例均可治癒。臨床首選手術治療,手術治療適合於各種類型的基底細胞癌,特別是硬斑病樣型基底細胞癌,只能採用手術切除治療的方法。
2.冷凍治療 適合於不能耐受手術切除的老年人,特別是淺表型和小實體型的基底細胞癌。但復發率相對較高。
3.CO2激光(或電乾燥)治療 使用情況與冷凍治療類似。但可能會留有瘢痕。
4.X線放射治療 本病對X線放射治療敏感,所以老年人不能耐受手術切除者,可採用放射治療。但硬斑病樣型基底細胞癌和復發型基底細胞癌不適合放射治療。
5.光動力學治療 適合於淺表型和小實體型的基底細胞癌。將ALA等光敏劑外敷於患處,而後照射630nm的激光。利用此過程中產生的原子氧治療腫瘤。但需要治療的次數多,費用較高。
6.局部葯物治療 外用5-FU軟膏,可治療淺表型和小實體型的基底細胞癌。並有預防復發的作用。近來發現使用米奎莫特軟膏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值得近一步探討。
7.口服維A酸制劑 適用於泛發性基底細胞癌。可控制皮疹發展,但治癒率不高。可於其他局部治療聯合使用。
七、預防和預後
因為基底細胞癌極少發生轉移,所以一般不危及生命。預防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在或盡量少在烈日下活動,必須在烈日下工作者應搞好皮膚保護。從事接觸X線或熱輻射工作的人,應搞好勞動保護。
2.避免皮膚直接接觸石油、瀝青、焦油及砷等化學物質。
3.積極治療皮膚慢性病症,如潰瘍、炎症、燒傷疤痕、日光性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症、皮膚白斑等。
4.經常食用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