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基礎生命支持的定義
基礎生命支持:又稱現場急救或初期復甦處理,是指專業或非專業人員進行徒手搶救。包括三個主要步驟:即開放氣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主要目標是向心、腦及全身重要臟器供氧,延長機體耐受臨床死亡的時間。
基本救命術(BLS)技巧對患有內科急症患者言,至少需包括心肺復甦術及哈姆立克法;對遭受創傷之病患而言,至少需要有止血、固定、包紮、搬運的基本救治才能得到合宜的幫忙。 所以基本救命術包含有心肺復甦術(CPR)、基本創傷救命術(BTLS)和哈姆立克法等技術。
(1)cpr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基礎生命支持步驟:
1、評估和現場安全:
急救者在確認現場安全的情況下輕拍患者的肩膀,並大聲呼喊「你還好嗎?」檢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沒有呼吸或者沒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立刻啟動應急反應系統。
BLS程序已被簡化,已把「看、聽和感覺」從程序中刪除,實施這些步驟既不合理又很耗時間,基於這個原因,2010心肺復甦指南強調對無反應且無呼吸或無正常呼吸的成人,立即啟動急救反應系統並開始胸外心臟按壓。
2、啟動緊急醫療服務:
(1)、如發現患者無反應無呼吸,急救者應啟動EMS體系(撥打120),取來AED(如果有條件),對患者實施CPR,如需要時立即進行除顫。
(2)、如有多名急救者在現場,其中一名急救者按步驟進行CPR,另一名啟動EMS體系(撥打120),取來AED(如果有條件)。
(3)、在救助淹溺或窒息性心臟驟停患者時,急救者應先進行5個周期(2min)的CPR,然後撥打120啟動EMS系統。
3、脈搏檢查:
對於非專業急救人員,不再強調訓練其檢查脈搏,只要發現無反應的患者沒有自主呼吸就應按心搏驟停處理。
對於醫務人員,一般以一手食指和中指觸摸患者頸動脈以感覺有無搏動(搏動觸點在甲狀軟骨旁胸鎖乳突肌溝內)。檢查脈搏的時間一般不能超過10秒,如10秒內仍不能確定有無脈搏,應立即實施胸外按壓。
4、胸外按壓(circulation, C):
確保患者仰卧於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壓板墊於其肩背下,急救者可採用跪式或踏腳凳等不同體位,將一隻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將另一隻手的掌根置於第一隻手上。手指不接觸胸壁。
按壓時雙肘須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壓,成人按壓頻率為至少100次/min,下壓深度至少為125px,每次按壓之後應讓胸廓完全回復。按壓時間與放鬆時間各佔50%左右,放鬆時掌根部不能離開胸壁,以免按壓點移位。
對於兒童患者,用單手或雙手於乳頭連線水平按壓胸骨,對於嬰兒,用兩手指於緊貼乳頭連線下放水平按壓胸骨。為了盡量減少因通氣而中斷胸外按壓,對於未建立人工氣道的成人,2010年國際心肺復甦指南推薦的按壓-通氣比率為30:2。對於嬰兒和兒童,雙人CPR時可採用15:2的比率。
如雙人或多人施救,應每2分鍾或5個周期CPR(每個周期包括30次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更換按壓者,並在5秒鍾內完成轉換,因為研究表明,在按壓開始1~2分鍾後,操作者按壓的質量就開始下降(表現為頻率和幅度以及胸壁復位情況均不理想)。
5、開放氣道(airway,A):
有兩種方法可以開放氣道提供人工呼吸:仰頭抬頦法和推舉下頜法。後者僅在懷疑頭部或頸部損傷時使用,因為此法可以減少頸部和脊椎的移動。
遵循以下步驟實施仰頭抬頦:將一隻手置於患者的前額,然後用手掌推動,使其頭部後仰;將另一隻手的手指置於頦骨附近的下頜下方;提起下頜,使頦骨上抬。注意在開放氣道同時應該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異物或嘔吐物,有假牙者應取出假牙。
6、人工呼吸(breathing,B):
給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氣即可,無需深吸氣;所有人工呼吸(無論是口對口、口對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對高級氣道)均應該持續吹氣1秒以上,保證有足夠量的氣體進入並使胸廓起伏。
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頭抬頦法開放氣道,給予第二次通氣;過度通氣(多次吹氣或吹入氣量過大)可能有害,應避免。
7、AED除顫:
室顫是成人心臟驟停的最初發生的較為常見而且是較容易治療的心律。對於VF患者,如果能在意識喪失的3-5min內立即實施CPR及除顫,存活率是最高的。對於院外心臟驟停患者或在監護心律的住院患者,迅速除顫是治療短時間VF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