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基礎施工處理方法
基礎工程施工方法
1、混凝土基礎施工
1.施工准備。基礎施工前應進行驗槽。應挖去局部軟弱土層,並用灰堵截中砂礫分層回填夯實。如有地下水或地面滯水,應排除基槽(坑)內浮土、積水、淤泥、垃圾、雜物等。
2.施工方法。
1)、基土良好,且無地下水時基槽(坑)第一階可利用原槽(坑)澆築,上部台階支模澆築,模板要支撐牢固,縫隙孔洞應堵嚴,木模應澆水濕潤。
2)、基礎混凝土澆築高度在2米以內時,混凝土可直接卸入基槽(坑)內;澆築高度在2米以上時,應通過漏斗、串筒或溜槽下灰。
3)、澆築台階式基礎應按台階分層一次澆築完成,每層先澆邊角,後澆中間,錐形基礎如斜坡較陡,斜面部分應支模澆築,或隨澆隨安裝模板。
4)、當基槽(坑)因土質不一挖成階梯形式時,應當從最低處開始澆築,且應符合圖4-7所示要求。
5)、混凝土澆築完後,外露部分應適當覆蓋,灑水養護;拆模後,及時分層回填土方並夯實。
2、毛石混凝土基礎施工
1.施工准備。毛石應選用堅實、未風化、無裂縫、潔凈的石料,強度等級不低於MU20;毛石尺寸不應大於所澆部位最小寬度的1/3,且不得大於30厘米;表面如有污泥、水銹,應用水沖洗干凈。
2.施工方法。
1)、毛石混凝土的厚度不宜小於400毫米。澆築時,應先鋪一層八~15厘米厚混凝土打底,再鋪上毛石,毛石插入混凝土約一半後,再灌混凝土,填滿所有空隙,再逐層鋪砌毛石和澆築混凝土,直至基礎頂面,保持毛石頂部有不少於10厘米厚的混凝土覆蓋層。所摻加毛石數量應控制不超過基礎體積的25%。
2)、毛石鋪放應均勻排列,使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毛石間距一般不小於10厘米,離開模板或槽壁距離不小於15厘米。
3)、對於階梯形基礎,每一階高內應整分澆築層,並有二排毛石,每階表面要基本抹平;對於錐形基礎,應注意保持斜面坡度的正確與平整,毛石不露於混凝土表面。
3、擴展基礎施工
擴展基礎是指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和牆下混凝土條形基礎,如圖4-8、圖4-9所示。
1.施工准備。
1)、基槽(坑)准備。基礎施工前應進行驗槽,如局部有軟弱土層應挖除,並用灰土或砂礫分層回填夯實,如有地下水應排除,基槽(坑)內的浮土、積水、淤泥、雜物等應清除。
2)、墊層施工。墊層厚度一般為100毫米,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小於C15,在驗槽後應立即澆築,以免地基上擾動。
2.施工方法。
1)、墊層達到一定強度後,在其上劃線、支模、鋪放鋼筋網片。次下部垂直鋼筋應綁扎牢,並注意將鋼筋彎鉤朝上,連接柱的插筋,下端要用90°彎鉤與基礎鋼筋綁扎牢固,按軸線位置校核後用方木架成井字形,將插筋固定在基礎外模板上;底部鋼筋網片應用與混凝土保護層同厚度的水泥砂漿墊塞,以保證位置正確。
2)、在澆築混凝土前,模板和鋼筋上的垃圾、泥土和鋼筋上的油污等雜物,應清除干凈。模板應澆水加以潤濕。
3)、澆築現澆柱下基礎時,應特別注意柱子插筋位置的正確,防止造成位移和傾斜。在澆築開始時,先滿鋪一層5~10厘米厚的混凝土,並搗實,使柱子插筋下段和鋼筋圖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後再對稱澆築。
4)、基礎混凝土宜分支連續澆築完成。對於階梯形基礎,每一台階高度內應整分澆搗層,每澆築完一台階應稍停0.5~1,0h,待其初步沉實後,再澆築上層,以防止下台階混凝土溢出,在上台階根部出現爛脖子。每一台階澆完,表面應隨即原漿抹平。
5)、對於錐形基礎,應注意保持錐體斜面坡度的正確,斜面部分的模板應隨混凝土澆搗分段支設並頂壓緊,以防模板上浮變形;邊角處的混凝土必須注意搗實。嚴禁斜面部分不支模,用鐵鍬拍實。基礎上部柱子後施工時,可在上部水平面留設施工縫。施工縫的處理應按有關規定執行。
6)、條形基礎應根據高度分段分層連續澆築,一般不留設施工縫。各段各層應相互銜接,每段長2~3米左右,做到逐段逐層呈梯形推進。澆築時,應先使混凝土充滿模板內邊角,然後澆築中間部分,以保證混凝土密實。
7)、基礎上有插筋時,要加以固定,保證插筋位置的正確,防止澆築混凝土時發生移位。
8)、混凝土澆築完畢,外露表面應覆蓋澆水養護
Ⅱ 基坑開挖時與相鄰建築基礎相鄰如何開挖及防護措施措施
1、基坑開挖時與相鄰建築基礎相鄰的開挖方法:
(1)、兩基礎均為J-7獨立基礎,採用間隔分段施工法,並加圍護樁支護。
(2)、為了減少對鄰近建築的影響,採取(4000×2400)基坑土方分成4次開挖,3次澆築,分段施工、圍護樁支護。
(3)、尺寸為4000×2400,為了減少施工時對建築物基礎影響,先用木樁或椎108鋼管樁(4米長,一頭作尖)齊排壓入土中,入土深度約3.5m,壓入土中的豎向排樁中心間距為300mm,長6000mm,將一排豎向工字鋼用20槽鋼橫向水平連接保持整體性,連接方式採用焊接或螺栓連接。
(4)、兩側施工完後,再用20工字鋼做水平橫(對)撐,連接方式採用焊接,橫(對)撐水平間距1200mm,圍護支撐施工完後,開始挖土。
2、基坑開挖時與相鄰建築基礎相鄰的防治措施:
(1)、壓密灌漿加固方法:
壓密灌漿的加固方法主要就是利用濃漿置換和壓密土這一方法。
先採用注漿法加固土體,待到土體容重增大後,孔隙比減小後,就會發現土體抗剪強度、壓縮模量和無側限抗壓強度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比原先增加幾倍到十幾倍。
採取此種措施後,建築物在很短時間內即有所回升,不均勻沉降相對減小,而且房屋原有的斜拉張裂縫和承重牆頂部的橫張裂縫均有不同程度的彌合,滿足了用戶的要求。
一般而言採取的措施順序如下:
a、加固部位:根據經驗,降水影響范圍為60m,開挖影響范圍約為48m,並且當建築物的基礎在垂直於基坑開挖邊緣這一方向上的剛度較弱時,建築物的水平拉伸將成為建築物損壞的主要原因,故靠基坑一側出現多處裂縫,加固土層為雜填土層。
b、加固順序:從外圍開始給雜填土層注漿,深度接近基坑開挖深度。
c、注漿材料: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注漿壓力:淺部注漿終壓為500一l000kPa,深部終壓為1600-2000kPa。
d、擴散半徑尺值可根據理論公式計算,有效影響半徑工程依據現場灌漿試驗結合工程經驗確定。
e、注漿孔的布置:注漿孔分兩排,第一排垂直孔,第二排傾斜孔,斜孔緊貼建築物基礎施工。
首先施工垂直孔,注入漿液在地層中形成一道垂直幕牆,以阻止地基土土體的側向變形及斜孔漿液外側滲流,再通過傾斜注漿孔向地基下層注入漿液,以改善地基土力學性能指標。
f、注漿量及水灰比:根據現場試驗,水灰比定為l:l,滲入適量水玻璃(3%);注漿量可由公式推算:Q=1000 。
其中Q是注漿量(L),V是土體積(m3)是土的孔隙率,K是經驗系數(0.3-0.5)取0.5,施工中確保每米注入水泥量不小於80kg。
(2)、採取防護措施。
加固固然重要,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的採取一些減少地表沉降的措施更有現實性。
根據實踐經驗,採取分層分段開挖,地下連續結構等效果比較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基坑施工時間不宜過長,整體施工粗精得力,工程才能夠順利完工。
(3)、確定降水井數量。
降水量的多少勢必會對深坑基坑產生分裂等影響,要及時根據各個地層的情況,實施有效的降水方法,以及建立可行的降水井,保證深基坑的穩定性。
(4)、其他預防措施:
正因為影響深基坑的因素各種各樣,造成基坑的變形以至於建築物塌陷,以及周邊建築物開裂等情況,在採取以上三種措施的時候,還要注意採取一些應急措施。
當發現基坑變形的時候,或者出現一些危險情形比如說當時的環境局限性時,就要果斷處理,以底板分塊施工或者是增加斜支撐等方式來解決這樣的矛盾。
即使周邊環境不出現過多問題,在深基坑開挖時也要注意及時將主動的土壓力降低,可以採取牆後卸土的方式。
一旦周邊環境有局限性時,就要用草袋等壓在坑內底角的被動區。如果在深基坑開挖的時候。,遇上流砂嚴重的情況,就要不斷地往坑裡面填水,以保證安全性。
a、基坑的開挖與土地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若要保證土體的形狀以及保證土體的穩定性,就必需要進行適宜的基坑支護設計。
b、基坑周邊建築物沉降實測數據收集是很重要的工作,它為合理的基坑支護設計及准確的預測分析周邊建築沉降提供了數值依據。
c、影響基坑周邊建築沉降的原因多種多樣,如支護樁布置情況、距基坑距離、時間效應、壓密注漿等,基坑支護設計中一定要合理把握,以期達到更好的支護效果。
(2)門口台階基礎怎麼挖擴展閱讀:
基坑開挖是設置管井井點降水,以利開挖人員和機械作業及土體裝卸運輸。
頂層6.0m以內用長臂挖掘機開挖,開挖過程中坑內用小型裝載機配合,將遠離挖機的土方推至挖機的工作范圍內。
基坑開挖包括接觸網支柱坑、鋼柱基礎坑、拉線坑開挖等,根據開挖方式可以分為人工開挖和機械開挖。
開挖方法
基坑開挖方法因基坑土質不同而不同,根據經驗,按路基土質類型,基坑開挖方法有以下幾種:
1、硬土類包括土夾石、硬土、砂岩、風化石等,這類土質密實,自結合力強,可採用坑的辦法開挖基坑,非雨季人工開挖不會塌方,不需坑壁支撐防護。
2、碎石類包括石夾土、碎石、填方土等,這類土質自結合力不均勻,穩同性較差,適應於挖小坑、局部支撐的方法。
3、流沙、高水位土質類宜採用鋼筋混凝土防護圈進行施丁,類似沉井法,採用此法可節省木材,經濟、可靠,便於施工。
4、堅石、次堅石類採用控制爆破法。當採用法蘭盤支柱時,只需按要求鑽孔灌注錨栓。
5、機械開挖基坑是使用機械化操作、利用旋轉鑽頭來開挖基坑,相對於上述傳統的人工開挖基坑,機械開挖速度快,規格統一,對路基密實度影響小。機械開挖在土壤中有較大石塊或施工機械不便到達時,使用受限。
參考資料
網路-基坑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