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可以介紹一下漢服有關的知識嗎
✍漢服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漢民族傳統服飾。隨著朝代的更迭,經濟的發展,人們審美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漢服的形制會相應地發生改變。時至今日,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漢服在款式,材質,設計,上也做出了許多改良。接下來就跟大家說說有關漢服的知識吧。
② 漢服基本知識
漢服的基本知識
漢服,即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衣冠」「漢裝」「華服」。它始於「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軒轅黃帝,至清代漢服開始衰落,但並未消失。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凝聚著華夏民族的文化風貌,是華夏五千年文化的縮影。
一、漢服的基本結構
漢服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它也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漢服的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漢服分為領、襟、衽、衿、裾、祛、緣、袂、帶、韍等部分。
領:衣領。
襟:與衽是同義詞,但使用時特指衣服的交疊重合處,以內、外(或前後)襟區分。
衽:指的是衣襟,根據掩襟的方向可分為左衽(從左向右掩)和右衽(從右向左掩)。
衿:漢服下連到前襟的衣領。
裾:指的是衣服的下擺,又特指衣前襟。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三種。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
祛:指袖口。
緣:指的是衣物上的鑲邊,如領緣、袖緣、衣緣等。
袂:指的是衣袖,漢服分為窄袖和大袖兩種。
帶:是指大帶、束衣的腰帶。
韍:形似圍裙,系在腰間,其長蔽膝, 為跪拜時所用。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①交領右衽。漢服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條直線相交於衣中線,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對稱美學,顯示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那麼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②褒衣廣袖。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其實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並非所有的漢服都是這樣。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一直以來,漢服袖子的標准樣式就是圓袂收祛,從先秦到漢朝所反映的實物無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來,除了唐代以後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漢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圓袂收祛。
③系帶隱扣。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系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通常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所有的帶子都是用製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④漢服布料。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為布帛,分別由典枲、典絲執掌,另設掌葛徵收做葛布的薴麻。葛布又稱為夏布,是製作喪服、祭服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細密者稱為紵絲。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綿充絮,故稱為冬綿夏葛、夏紗冬縐。至東漢時,海南、雲南開始興起用棉花紡紗織布。布帛根據紡織工藝、經緯組織可細分為錦、綾、羅、絹、紗、綈、綃、縐、綢、緞等。秦漢時期,除齊紈、魯縞享有盛名外,尚有吳綾、越羅、楚絹、蜀錦等名品。後來北宋朝廷在東京設「綾錦院」,網羅了很多蜀錦織工為貴族製作禮服,從而形成宋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雲錦。金、錦、羅、綾是最昂貴的織物,冕服用青羅衣、赤羅裳、赤羅蔽膝製成。圓領袍官服則皆用綾。官服胸背就是用雲錦中最精美的妝花緞製作。
二、漢服的常見形制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
①「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最大的特點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指非正式場合)時的服裝,屬於休閑類服飾。從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其服飾形制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②「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上衣下裳」,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衣物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顏色端正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③「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襦裙」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劃分方式沒有嚴格的禮儀規定,且在漢服的類別上地位特殊,因此單獨分類進行介紹。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對著裝都有不同的要求。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漢服不僅是中華民族中主體民族漢族的寶貴財富,亦是中華民族各民族的寶貴財富。漢民族服裝盡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則並未改變,漢服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根據各個職業、社會階層、年齡、場合等因素都有其對應的不同的衣冠制度。庶民怎麼穿、學者文人怎麼穿、官員怎麼穿、在家怎麼穿、會客怎麼穿和儀式怎麼穿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漢服是漢族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