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單選題什麼是經濟宏觀調控的基礎
擴展閱讀
有什麼詩送給老師或同學 2025-02-04 20:43:42
如何幫同學追別的女生 2025-02-04 20:21:37
私家動漫圈是什麼意思 2025-02-04 20:20:30

單選題什麼是經濟宏觀調控的基礎

發布時間: 2023-08-14 18:28:20

1. 政府宏觀調控主要任務的核心內容是

政府宏觀調控主要任務的核心內容是:保持經濟增長的基本平衡

宏觀調控主要任務還包括: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公平的收入分配;國際收支平衡。

【宏觀調控】亦稱國家干預,是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管理,是一個國家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經濟職能。它是國家在經濟運行中,為了促進市場發育、規范市場運行,對社會經濟總體的調節與控制。宏觀調控的過程是國家依據市場經濟的一系列規律,實現定觀(總量)平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而對貨幣收支總量、財政收支總量、外匯收支總量和主要物資供求的調節與控制。運用調節手段和調節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微觀經濟運行提供良性的宏觀環境,使市場經濟得到正常運行和均衡發展的過程。

第一,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是實現國家長遠戰略目標的首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條件。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是宏觀調控的最重要的目標。促進經濟增長是在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關系中實現的。因此,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政府必須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關系,保持經濟增長的基本平衡。

實施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中央確定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把穩增長、保就業作為區間的下限,把防止通貨膨脹作為區間的上限。只要經濟運行不滑出合理區間,就保持宏觀政策基本穩定,把政策著力點放在定向調控上,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在區間調控的思路下,我國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出台結構性減稅、普遍性減費、定向再貸款、定向降息和降准等措施,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和中西部地區支持力度,促進了經濟的協調較快發展。較好地實現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

第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國民經濟能否健康發展與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有直接關系。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產業結構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經濟的特點,初步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第二階段是從1979年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方針,使中國進入了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第三階段是從90年代初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至2020年左右,中國將在實現工業化的同時,完成初步信息化。從一系列實證研究的結果來看,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構成了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要想繼續發揮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使我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就要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與優化。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理論依據就是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該理論雖然產生於資本主義主導的生產關系中,但它所揭示的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社會再生產的一般規律,其基本原理對於社會主義的再生產仍是適用的,它給我們詮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量平衡觀和結構平衡觀。

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趨勢告訴我們,中國無論如何不應該去工業化。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重新認識到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的戰略意義,並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佔領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已經來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使得產業價值鏈上製造的戰略地位將變得與研發和營銷同等重要,發達工業國家正在重塑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優勢。如果我們產業升級走上了去工業化的道路,就等於主動放棄了自己的競爭優勢,反倒有產業「空心化」的危險。

新型工業化需要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產業制高點。我國經過反復論證,確定了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葯、電動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端製造業等七大領域24個重點方向。這在相當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空間。中國必須在這些領域擁有屬於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立的生產體系,才能以大國的姿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第三,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價格是市場的核心,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價格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中央《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2015年10月以中央28號文印發,這是第一次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就價格工作出台的專門文件。文件明確了到2020年價格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及重點任務,是下一步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義。制定出台《推進價格機制改革專項行動計劃(2015—2017年)》。

1,簡政放權,政府定價范圍大幅縮減;2,銳意攻堅,重點領域價格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3,用好杠桿,為調結構、降成本服務;4,強化監管,政府定價行為和市場價格行為進一步規范;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的波動是價格發揮調節作用的形式。但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對經濟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價大幅上升和通貨膨脹,會刺激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片面追求數量擴張,經濟效益下降;如果物價下降和通貨緊縮,則會抑制投資,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由市場決定,但政府可以運用貨幣等經濟手段對價格進行調節,必要時也可以採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亂漲價、打擊價格欺詐),以保持價格的基本穩定,避免價格的大起大落。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以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為主線,充分發揮價格機制改革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積極作用,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加快推進電力、天然氣、醫療服務等重點領域價格改革,清理規范不合理收費,健全成本價格監管制度,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出更大貢獻。

深化價格體制改革,形成反映產業和企業真實效率的價格機制。價格是市場運行的指針,合理的相對價格體系能夠反映各個產業的效率高低,有效引導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從價格體制改革開始的,但目前還有一些重要產品價格沒有市場化,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利率等的價格改革還有待深化,相對價格體系還不盡合理,因而難以顯示產業和企業真實效率的高低。所以,走效率提高引導結構調整之路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形成市場化的價格機制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

第四,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增加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的情況如何,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繫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繫到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促進充分就業是我國政府的責任。我國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一方面勞動供給數量龐大,另一方面勞動力需求顯得有限。因此必須堅持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長期將增加就業的宏觀調控目標落到實處,並嚴格控制人口和勞動力增長。就業的增加取決於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要增加就業,首先要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這是增加就業的基礎。同時還必須提高就業彈性。為了提高就業彈性,要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要大力推進城鎮化,加快小城鎮建設。

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首要的戰略選擇就是加快經濟發展,廣開就業門路,努力實現社會就業總量有效需求的最大化。為此,應繼續實行適宜的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完善經濟發展戰略,注重提高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帶動能力,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與製造業、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三應實施創業促進就業的積極就業政策,形成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發揮創業促進就業的倍增效應。可通過設立專項基金、開辟創業園區等措施,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積極開拓國際勞務市場,有組織地促進勞務出口,鼓勵國內廠商參與國際競爭,對外承包勞務工程項目。

實現勞動者充分就業,最終要落腳到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加人力資本積累上。為勞動者提供與現代技術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培訓,進而減少結構性與技術性失業,應成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升國民素質的方向。為此,應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在發展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改革中高等教育體制。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知識技能型人力資本水平;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健康型人力資本水平;暢通就業流動渠道,提高遷移型人力資本水平。實踐證明,勞動力人力資本積累與人口素質提高,有利於減少因勞動力質量供求失衡而引起的結構性失業現象,從而從根本上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實現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的目標。

第五,公平的收入分配;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是國家宏觀調控四大目標之一。宏觀調控第一是GDP增長目標,第二是通貨膨脹目標,第三是就業目標,第四就是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各國幾百年以來都非常重視,亞當斯密最有名的《國富論》,李嘉圖最有名的《稅負論》,都是兩百多年以前發表的著作,有人認為《國富論》奠定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基礎,國富論的發表代表經濟學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存在了。在此之前經濟學可能是歸在哲學裡面,亞當斯密本身就是一個哲學教授。在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著作里,都特別仔細的分析了在他們以前的所謂重商主義學派,他們認為順差是一個國家積累財富的主要渠道。亞當斯密和李嘉圖分析了重商主義,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優勢,強調某一個國家在某一個方面可能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另一個國家在另外方面也擁有自己的優勢,李嘉圖是從收支平衡的角度來論證這個道理。李嘉圖、亞當斯密在很長一段時間通用的是金本位,國際收支在金本位上實際上是自動平衡的,因為有一個黃金的輸入點和黃金的輸出點。一個國家如果是貿易順差,它出口的東西就比進口的多;如果出口和進口相等,相當於拿出口東西的換了進口的東西,價值上相等,也就沒有順差也沒有逆差。順差國出口多進口的少,在金本位下就要拿黃金付給我,黃金就流入了,黃金流入後,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增加,國內的價格提高,意味著順差國的競爭力就下降了。而逆差國要付給人家黃金去彌補自己的逆差,它的黃金存量減少,貨幣減少,價格就會下降,競爭力自動就提高了。金本位下有自動平衡國際收支的機制,它是通過順差國和逆差國的價格水平調整來平衡的。逆差國的競爭力提高,明年就會多出口,順差國競爭力下降,明年出口就會減少,這就是自動調整順差和逆差的問題,所以整個國際金融體系、貿易體系是穩定的、可持續的。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做出結論,他說帝國主義是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的重要依據是什麼呢?其實是一個經濟的依據(當然還有壟斷、政治寡頭等因素,我今天只講一個依據),他認為帝國主義的經濟是「兩頭在外」,一方面帝國主義有殖民地,能源的供應要依靠它的殖民地,另外一方面是它的生產線生產了很多很多東西,但是其國內的市場非常有限,所以它的產成品主要依靠向國外出口。這種「兩頭在外」的大循環,一旦某一天它的原材料和能源供應中斷的話,它的整個生產都會受影響,如果出口出不去了,市場出現問題,它就要遇到大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列寧管帝國主義叫寄生的資本主義,離了別人你活不了,因為你是寄生的,所以你是腐朽的,所以你很脆弱,如果殖民地獨立了你就沒戲了,所以又稱它是垂死的。

中國現在是出口第一大國,我們有巨大的順差,全世界貿易摩擦的反傾銷、反補貼有很大一塊兒是針對中國的,所以國際收支平衡對我國意義很重大。要平衡才能夠可持續,如何維持我們的戰略機遇期有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如何處理好貿易摩擦,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

怎麼才能平衡呢?在金本位下,有黃金的輸入點和輸出點可以平衡。在浮動匯率下,則有很多平衡的方法,比如擴大內需、擴大消費等等。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匯率的變化,匯率的變化反映了國與國進口與出口之間資源、能源、價格之間的比價關系。中國的匯率改革從2005年7月21日開始,在此之前人民幣匯率是8.28元人民幣等於一美元,維持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從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到現在為止,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升值34%,現在是6.09的水平。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了29%,實際有效匯率升值38%,這就是說人民幣從2005年以來對美元還是升值了。

我們是出口第一大國,是進口第二大國,我們每年進口很多的產品,包括幾千萬噸大豆和幾百萬噸豆油,還進口了很多的原油和天然氣,這些產品都直接關繫到民生。人民幣升值使我們進口這些商品變得便宜了,比如汽油現在是將近8塊錢一升,如果不升值的話可能要比這個還得高30%多。很多老百姓現在可以出國旅遊或送子女出國留學,連中國遊客出境購物也變成世界各國很搶手的了,從這一點看是老百姓也受益很多。但是為什麼這些受益很少被提起呢?因為這些受益方是沉默的多數,比如說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受益方,它肯定是受益的,而出口企業就受損了,原來出口一美元能換8塊多,現在只能換6塊多。由於我們的出口體系又有很大的就業壓力,所以你會聽到很多聲音在說人民幣升值不好,人群雖小但是聲音很大。

國際市場形勢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要繼續堅持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方針來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總之,國際收支接近平衡,匯率接近平衡,是中國人福祉最大化的區域,順差太大了不可持續,長期的離開均衡點不可持續而且也是在積累風險。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n/2012/0730/c83688-18624876.html

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205/c1003-20433671.html

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4/0224/c71890-24450294.html

求是:

http://www.qstheory.cn/kan/qs/2015-03/15/c_1114628953.htm

搜狐財經: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bwdt/2016-03-01/doc-ifxpvutf3767771.shtml

MBA智庫:

http://wiki.mbalib.com/wiki/%E4%BA%A7%E4%B8%9A%E7%BB%93%E6%9E%84%E8%B0%83%E6%95%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