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院牆地質是軟黃土用什麼基礎好
擴展閱讀
買鞋注意事項小知識 2025-02-04 22:38:05

院牆地質是軟黃土用什麼基礎好

發布時間: 2023-08-14 02:46:12

⑴ 地基加固的幾種常用方法

1、注漿加固法

注漿加固法適用於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一般用於防滲堵漏、提高地基土的強度和變形模量以及控制地層沉降等。

2、樹根樁法

樹根樁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銀團好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既有建築的修復和增層、古建築的整修、地下鐵道的穿越或虧等加固工程。

3、錨桿靜壓樁法

錨桿靜壓樁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土。

4、加大基礎底面積法

對於經復核承載力相差不大的地基基礎,可採用增大基礎底面面積方法提高基礎與地基鋒鉛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少土體應力,達到加固基礎的目的。

5、高壓噴射注漿法

高壓噴射注漿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黃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當現場含有較多大粒徑塊石、大量植物根莖或其它有機質時,應根據現場的具體條件來判斷其適用程度,對地下水流過大及已經涌水的工程,應謹慎使用。

(1)院牆地質是軟黃土用什麼基礎好擴展閱讀:

對於地基的改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改善剪切特性

地基的剪切破壞表現在建築物的地基承載力不夠;使結構失穩或土方開挖時邊坡失穩;使臨近地基產生隆起或基坑開挖時坑底隆起。因此,為了防止剪切破壞,就需要採取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強度的措施。

2、改善壓縮特性

地基的高壓縮性表現在建築物的沉降和差異沉降大,因此需要採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壓縮模量。

3、改善透水特性

地基的透水性表現在堤壩、房屋等基礎產生的地基滲漏;基坑開挖過程中產生流沙和管涌。因此需要研究和採取使地基土變成不透水或減少其水壓力的措施。

4、改善動力特性

地基的動力特性表現在地震時粉、砂土將會產生液化;由於交通荷載或打樁等原因,使鄰近地基產生振動下沉。因此需要研究和採取使地基土防止液化,並改善振動特性以提高地基抗震性能的措施。

5、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

主要是指消除或減少黃土的濕陷性和膨脹土的脹縮性等地基處理的措施。

⑵ 我家蓋三層房下地基 用磚下地基好還是用用混凝土下地基那個防震點啊

要根據地質情況以及上部結構來定。如果地質條件好,地下水位底,上部結構為磚混結構,用磚砌條形基礎或用毛石條形基礎都可以。如果地質條件較差(地基土較軟),上部結構為磚混結構,採用牆下混凝土條形基礎或採用牆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較好。如果上部結構為框架結構,就一定要採用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或柱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無論哪種基礎抗震性能都能滿足要求

⑶ 地基基礎有哪些類型各適用於什麼條件

1、地基基礎有剛性基礎、柔性基礎;

2、剛性基礎構造上通過限制剛性基礎的寬高比來滿足剛性角要求,柔性基礎在混凝土基礎底部配置受力鋼筋,利用鋼筋受拉,基礎可以承受彎矩,不受剛性角限制。

3、地基是建築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岩體。

兩類地基:

天然地基:不需要對地基進行處理就可以直接放置基礎的天然土層。當土層的地質狀況較好,承載力較強時可以採用天然地基。

人工地基:天然土層的土質過於軟弱或不良的地質條件,需要人工加固或處理後才能修建的地基。而在地質狀況不佳的條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質,或雖然土層質地較好,但上部荷載過大時,為 使地基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則要採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

⑷ 農村自建房地基地質軟且打得不夠深,主體6-7層,目測有6cm左右傾斜,補救方法

1、如果是確定是地基問題,建議可用以下幾種方法,對地基處理;
2、注漿法:既在房屋基礎兩側對地基打孔,再用灌漿設備向裡面高壓注入水泥漿,起到對地基加固的辦法;
3、打生石灰樁:就是在房屋基礎兩側地基打孔,再向孔內灌入生石灰,生石灰遇潮膨脹起到對地基加固的作用;
4、打木樁:就是把牆體兩側的土挖開至基礎底部,在基礎地基上打入防腐木樁,作用是將地基土擠密,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
5、以上幾種方法應有專業人員通過計算確定間距及排距,施工時應有專業人員在場指導

⑸ 軟土地基處理方法中哪個最好為什麼

軟土地基是指壓縮層主要由淤泥、淤泥質土或其他高壓縮性土構成的地基。其承載能力很低,一般不超過50KN/m2。在軟土地基修築堤防工程,必須解決好四個方面的問題:①地基的強度和穩定性問題。②地基的變形問題。③地基的滲漏和溶蝕問題。④地基的振動液化與振沉問題。因此,研究堤防工程軟土地基的特徵,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就十分重要了。

一、軟土地基的特徵

軟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質土、雜填土及飽和鬆散粉細砂與粉土。堤防工程中主要是指天然孔隙比大於或等於1.5的亞粘土、粘土組成的淤泥和天然孔隙比大於1.0小於1.5的粘土組成的淤泥質粘土。其主要特徵如下:

1.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大

我國軟土的天然孔隙比e一般在1~2之間,淤泥和淤泥質土的天然含水量W=50~70%,高的可達200%,普遍大於液限。

2.壓縮性高

我國淤泥和淤泥質土的壓縮系數一般a1~2都大於0.5MPa-1,建造在這種軟土上的建築物將發生較大的沉降,尤其是沉降的不均勻性,會造成建築物的開裂和損壞。

3.透水性弱

軟弱土盡管其含水量大,透水性卻很小,滲透系數K≤1(mm/d)。因此,土體受到荷載作用後,呈現很高的孔隙水壓,影響地基的壓密固結。

4.抗剪強度低

軟土通常呈軟塑~流塑狀態,在外部荷載作用下,抗剪性能極差,我國軟土無側限抗剪強度一般小於30KN/m2(相當於0.3KN/m2)。不排水剪時,其內摩擦角幾乎為零,抗剪強度僅取決於凝聚力C,一般C<30KN/m2;固結快剪時,內摩擦角=5°~15°。

5.靈敏度高

軟粘土上尤其是海相沉積的軟粘土,在結構未被破壞時具有一定的抗剪強度,但一經擾動,抗剪強度將顯著降低。其靈敏度(含水量不變時原狀土與重塑土無側限抗壓強度之比)一般在3~4之間,有的甚至更高。

二、軟土地基失穩的機理

引起軟土地基上堤防滑動破壞的原因,在於軟弱地基中某一面上的剪應力大於等於它的極限抗剪強度。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剪應力的增加。例如:堤防加高加寬引起堤身重量加大、降雨使土體容重增加、水位降落產生滲透壓力,地震和打樁引發動荷載等。二是由於軟土地基本身抗剪強度的減小。例如:孔隙水壓力的升高、氣候變化旌乾裂和凍融、粘土夾層因浸水而軟化以及粘性土的蠕變等。

根據《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98規定,假定滑動面以上土體為剛體,並以它為脫離體,分析在極限平衡條件下其上的全部作用力,並以整個滑動面上的平均滑動力與平均阻滑力之比來定義它的安全系數,即:

K=Fz/Fh

式中:K—堤防穩定安全系數;K>1時土體處於穩定狀態,K<1時土體處於滑動狀態或有滑動的趨勢,K=1時土體處於臨界狀態。K值一般取1﹒05~1﹒30;

Fz—作用於滑動面處的平均阻滑力,KN;

Fh—滑動面處土體的平均滑動力,KN。

三、軟土地基處理的措施

1.堤身自重擠淤法

該方法就是通過逐步加高的堤身自重將處於流塑態的淤泥或淤泥質土外擠,並在堤身自重作用下使淤泥或淤泥質土中的孔隙水壓力充分消散而增加有效應力,從而提高地基的抗剪強度能力。在擠淤過程中為了不致產生不均勻沉陷,施工時應放緩堤坡、減慢堤身填築速度,分期加高。該方法具有節約投資的優點和施工期長的缺點。適用於地基呈流塑態的淤泥或淤泥質土,且工期不太緊的情況。

2.拋石擠淤法

該方法就是把一定量和粒徑的塊石拋在需要進行處理的淤泥或淤泥質土地基中,將原基礎處的淤泥或淤泥質土擠走,從而達到加固地基的目的。通常將不易風化的石料(尺寸一般不宜小於30cm)拋填於被處理堤基中,拋填方向根據軟土下卧地層橫坡而定。最後在上面鋪設反濾層。這種方法施工技術簡單、投資較省,常用於處理流塑態的淤泥或淤泥質土地基。

3.墊層法

墊層法就是把靠近堤防基底的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的軟土挖除,代以人工回填的砂、碎石、石渣等強度高、壓縮性低、透水性好、易壓實的材料作為持力層。其優點是可以就地取材、價格便宜、施工工藝比較簡單。適用於軟土埋深較淺、開挖方量不太大的場地。

4.預壓砂井法

預壓法是在排水系統和加壓系統的相互配合作用下,使地基土中的孔隙水排出,有效應力增加達到硬化固結的目的。其基本做法如下:先將加固范圍內的植被和表土清除,上鋪砂墊層;然後垂直下插塑料排水板,砂墊層中橫向布置排水管,用以改善加固地基的排水條件;再在砂墊層上鋪設密封膜,用真空泵將密封膜以內的地基氣壓抽至80KPa以上。該方法加固時間長,抽真空處理范圍有限,適用於工期要求較寬的淤泥或淤泥質土地基處理。流變特性很強的軟粘土、泥炭土不宜採用此法。

5.振動水沖法

振沖法是利用一根類似插入式混凝土振搗器的機具——振沖器(有上、下兩個噴水口),在振動和沖擊荷載作用下,先在地基中成孔,再在孔內分別填入砂、碎石等材料,並分層振實或夯實,使地基得以加固。用砂樁、碎石加固初始強度不能太低(初始不排水抗剪強度一般要求大於20KPa),對太軟的淤泥或淤泥質土不宜採用。

石灰樁、二灰樁是在樁孔中灌入新鮮生石灰或在生石灰中摻入適量粉煤灰、火山灰(常稱二灰),並分層擊實而成樁。它通過生石灰的高吸水性,膨脹後對樁周土的擠密作用,用離子交換作用和空氣中的CO2與水發生酸化反應使被加固地基強度提高。

6.旋噴法

旋噴法是利用旋噴機具造成旋噴樁以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也可以作聯鎖樁施工或定向噴射成連續牆用於地基防滲。旋噴樁是將帶有特殊噴嘴的注漿管置於土層預定深度後提升,噴嘴同時以一定速度旋轉,高壓噴射水泥固化漿液與土體混合並凝固硬化而成樁。所成樁與被加固土體相比,強度大、壓縮性小。適用於沖填土、軟黏土和粉細砂地基的加固。對有機質成分較高的地基土加固效果較差,宜慎重對待。而對於塘泥土、泥炭土等有機成分極高的土層應禁用。

7.強夯法

強夯法是將80KN的夯錘起吊到6~30m的高度,讓錘自由落下,對土進行夯實。經夯實後的土體孔隙壓縮,同時,夯點周圍產生的裂隙為孔隙水的出逸提供了方便的通道,有利於土的固結,從而提高了土的承載能力,而且夯後地基由建築物荷載所引起的壓縮變形也將大為減小。強夯法適用於河流沖積層、濱海沉積層黃土、粉土、泥炭、雜填土等各種地基。

8.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加固法

該法將土工合成材料平鋪於堤防地基表面進行地基加大,能使堤防荷載均勻分散到地基中。當地基可能出現塑性剪切破壞時,土工合成材料將起到阻止破壞面形成或減小破壞發展范圍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地基承載力的目的。此土,工合成材料外與地基土之間的相互磨擦將限制地基土的側向變形,從而增加地基的穩定性。

四、軟土地基的工程實例

軟土地基處理是一項技術復雜、難度大的非常規工程,必須精心組織施工,並注意以下環節:①進行技術交底和質量監理。在軟土地基處理開始之前,應對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講明地基處理方法的原理、技術標准和質量要求。技術交底最好為示範處理,邊干邊講,效果良好。施工處理中有專人跟班,負責質量監理。②做好監測工作。在軟土地基處理施工過程中,應有計劃地進行監測工作,根據監測數據來指導下一階段地基處理工作,提高軟土地基處理技術水平。③處理效果檢驗。在軟土地基處理施工完成後,經必要的間隔時間,採用多種手段檢驗地基處理的效果,同一地點地基處理前後定量指標發生的變化加以說明,以便指導工程實施。

1.豐成市豐城大聯圩北湖倒虹吸管的軟土加固

2000年豐城大聯圩北湖倒虹吸管施工時,開挖基礎到設計深度時,發現有30m長的基礎夾有含水量高、強度低、壓縮性大的淤泥質土層,最大厚度約3m,為防止堤基不均勻沉陷,增強堤防的穩定性,對該30m長堤段清除上層1.0厚的淤泥質土,然後布設孔徑0.5m、孔深1.0~2.0m、孔間距1.0m的石灰碎石樁,振沖後上部分層填築級配良好的砂卵石土料至基礎設計高程,並碾壓密實,在此基礎上修建北湖倒虹吸管。堤防經一定時間的運行考驗,經沉陷觀測其沉降量很小,地層穩定,運行正常。

2.新津縣城區南河右岸條石護岸基石的軟土加固

2001年南河城區護岸施工時,開挖基礎到設計深度時,發現有80m長的基礎夾有含水量高、強度低、壓縮性大的軟粘土層,最大厚度5m,為防止堤基不均勻沉陷,增強堤防的穩定性,對該80m作了振沖加固。布孔為三角形,間距1.5m。根據軟土分層情況,孔深定為2~5m,共280孔。使用30kW振沖器,加密電流50A,每孔平均施工時間20~40min,填料量720m3。振沖後,堤防經一定時間的運行考驗,經沉陷觀測其沉降量很小,地層穩定,運行正常。

⑹ 非濕陷性黃土場地採用什麼樣的地基基礎

一、墊層法 墊層法是先將基礎下的濕陷性黃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後用素土或灰土分層夯實做成墊層,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濕陷量,並可減小地基的壓縮變形,提高地基承載力,可將其分為局部墊層和整片墊層。當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濕陷性黃土的濕陷量時,宜採用局部或整片土墊層進行處理;當同時要求提高墊層土的承載力或增強水穩性時,宜採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墊層進行處理。 墊層的設計主要包括墊層的厚度、寬度、夯實後的壓實系數和承載力設計值的確定等方面。墊層設計的原則是既要滿足建築物對地基變形及穩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經濟合理的要求。同時,還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局部土墊層的處理寬度超出基礎底邊的寬度較小,地基處理後,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從墊層側向滲入下部未處理的濕陷性土層而引起濕陷,因此,設置局部墊層不考慮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大及有防滲要求的建築物,不得採用局部土墊層處理地基。 2.整片墊層的平面處理范圍,每邊超出建築物外牆基礎外緣的寬度,不應小於墊層的厚度,即並不應小於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當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濕陷量時,對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大或有嚴格防水要求的建築物,採用整片土墊層處理地基較為適宜。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應考慮水位上升後,對下部未處理的濕陷性土層引起濕陷的可能性。 二、重錘表層夯實及強夯 重錘表層夯實適用於處理飽和度不大於60%的濕陷性黃土地基。一般採用2.5~3.0t的重錘,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黃土層的濕陷性。在夯實層的范圍內,土的物理、力學性質獲得顯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顯增大,壓縮性降低,濕陷性消除,透水性減弱,承載力提高。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其濕陷起始壓力較大,當用重錘處理部分濕陷性黃土層後,可減少甚至消除黃土地基的濕陷變形。因此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採用重錘夯實的優越性較明顯。 強夯法加固地基機理一般認為,是將一定重量的重錘以一定落距給予地基以沖擊和振動,從而達到增大壓實度,改善土的振動液化條件,消除濕陷性黃土的濕陷性等目的。強夯加固過程是瞬時對地基土體施加一個巨大的沖擊能量,使土體發生一系列的物理變化,如土體結構的破壞或排水固結、壓密以及觸變恢復等過程。其作用結果是使一定范圍內的地基強度提高、孔隙擠密。 單點強夯是通過反復巨大的沖擊能及伴隨產生的壓縮波、剪切波和瑞利波等對地基發揮綜合作用,使土體受到瞬間加荷,加荷的拉壓交替使用,使土顆粒間的原有接觸形式迅速改變,產生位移,完成土體壓縮-加密的過程。加固後土體的內聚力雖受到破壞或擾動有所降低,但原始內聚力隨土體密度增大而得以大幅提高;單點強夯如圖1所示,夯錘底下形成夯實核,呈近似的拋物線型,夯實核的最大厚度與夯錘半徑相近,土體成千層餅狀,其干密度大於1.85g/cm3; 三、擠密樁法 擠密樁法適用於處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濕陷性黃土地基,施工時,先按設計方案在基礎平面位置布置樁孔並成孔,然後將備好的素土(粉質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優含水量下分層填入樁孔內,並分層夯(搗)實至設計標高止。通過成孔或樁體夯實過程中的橫向擠壓作用,使樁間土得以擠密,從而形成復合地基。值得注意的是,不得用粗顆粒的砂、石或其它透水性材料填入樁孔內。 灰土擠密樁和土樁地基一般適用於地下水位以上含水量14%~22%的濕陷性黃土和人工黃土和人工填土,處理深度可達5~10米。灰土擠密樁是利用錘擊打入或振動沉管的方法在土中形成樁孔,然後在樁孔中分層填入素土或灰土等填充料,在成孔和夯實填料的過程中,原來處於樁孔部位的土全部被擠入周圍土體,通過這一擠密過程,從而徹底改變土層的濕陷性質並提高其承載力。其主要作用機理分兩部分: (一)機械打樁成孔橫向加密土層,改善土體物理力學性能 在土中擠壓成孔時,樁孔內原有土被強制側向擠出,使樁周一定范圍內土層受到擠壓,擾動和重塑,使樁周土孔隙比減小,土中氣體溢出,從而增加土體密實程度,降低土壓縮性,提高土體承載能力。土體擠密范圍,是從樁孔邊向四周減弱,孔壁邊土干密度可接近或超過最大幹密度,也就是說壓實系數可以接近或超過1.0,其擠密影響半徑通常為1.5~2d(d為擠密樁直徑),漸次向外,干密度逐漸減小,直至土的天然干密度,試驗證明沉管對土體擠密效果可以相互疊加,樁距愈小,擠密效果愈顯著。 (二)灰土樁與樁間擠密土合成復合地基 上部荷載通過它傳遞時,由於它們能互相適應變形,因此能有效而均勻地擴散應力,地基應力擴散得很快,在加固深度以下附加應力已大為衰減,無需堅實的下卧層。 樁徑宜為300~450mm,並可根據所選用的成孔設備或成孔方法確定; 樁距可為樁徑的2.0~2.5倍; 樁頂標高以上應設置300~500mm厚的2:8灰土,其壓實系數不小於0.95; 灰土擠密樁和土擠密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規定應通過現場單樁或多樁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定。初步設計當無試驗資料時,可按當地經驗確定,但對灰土擠密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徵值,不宜大於處理前的2倍,並不大於250kpa;對於土擠密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不宜大於處理前的1.4倍,並不宜大於180kpa. 用靜載荷試驗可測定單樁和樁間土的承載力,也可測定單樁復合地基或多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當不用載荷試驗時,樁間土的承載力可採用靜力初探測定。 樁體特別是灰土填孔的樁體,採用靜力初探測定其承載力不一定可行,但可採用動力觸探測定。 處理後復合地基的載荷試驗,應按《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202中附錄A的要求進行。 對高層建築或更重要的建築工程,應盡量通過載荷試驗確定處理後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和變形模量,這樣不僅安全可靠,而且還不受規范中承載力特徵值的限制,拓寬土擠密樁、灰土擠密樁地基的使用范圍。 當基礎的埋深大於0.5米時,處理地基的承載力特徵值可按有關規范進行計算,深度修正系數取1.0,寬度不作修正,即:Fa=Fak+0+1.0*γm *(d-0.5) 工程資料表明:灰土擠密樁地基的承載力特徵值已超過了400kpa,拓寬了灰土樁應用范圍。 隨著灰土樁應用范圍的擴展,有的方法對樁間土並不產生擠密效應,應用的土質也不限於黃土和填土,在此情況下,需要有一個理論計算方法,根據其作用機理,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復合地基承載力的計算公式: (1)、 Fspk=(K1*Fpk*Ap+K2*Fsk*As)/A 式中:Fspk—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kpa) Fpk—土樁或灰土樁承載力特徵值(kpa) Fsk—天然土地基承載力特徵值(kpa) A— 有效加固面積(平方米),A=Ap+As Ap—土樁或灰土樁截面積(平方米) As—樁間土受壓面積(平方米) K1—與土樁或灰土樁不同樁徑、不同土質材料有關的系數,對於孔隙比不大於1.3、液性指數不大於1的一般粘性土和雜填土,K1可查表(表略) K2—擠密後沉降量在10mm時的承載力特徵值與擠密前地基受壓沉降量在10mmm時承載力的比值,亦可取K2=1.0 (2)、若已知樁體的承載力特徵值Fpk和變形模量Eop、樁間土的承載力特徵值Fsk和變形模量Eos(一般按原地基取值)、處理地基中樁的置換率m,則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 Fspk=m*Fpk+(1-m)Fsk E0sp=m*Eop+(1-m)Eos 一般情況下,上式計算結果偏於安全。但少量工程除外,即設計值高於實測值。 (3)、若已知樁土應力比,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也可按下式計算: Fspk=m*n*Fsk+(1-m)Fsk=[1+m(n-1)]Fsk=Fsk/Us 式中:n—樁土應力比 Us—應力擴散系數,Us=1/[1+m(n-1)] (4)、復合地基承載力也可按剛度進行計算: Fspk*A=Fpk*Ap+Fsk*As 式中符號意義同上式。 施工:成孔應按設計要求、成孔設備、現場土質和周圍環境等情況,選用沉管(震動、錘擊)或沖擊等方法。 質量檢驗:灰土擠密樁和土擠密樁地基竣工驗收時,承載力應採用復合地基載荷試驗。 一般來說,擠密樁可以按等邊三角形布置,這樣可以達到均勻的擠密效果。每根樁都對其周圍一定范圍內的土體有一定的擠密作用,即使樁與樁之間有一小部分尚未被擠密的土體,因為其周圍有著穩定的、不會發生濕陷的邊界這一部分也不會發生濕陷變形。樁與其周圍被擠密後的土體共同形成了復合地基,一起承受上部荷載。可以說,在擠密樁長度范圍內土體的濕陷性已完全被消除處理後的地基與上部結構渾然一體,即使樁底以下土後的土體即使有沉降變形,也是微小的和均勻的,不致對上部結構形成威脅。樁的間距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擠密效果的好壞,也與工程建設的經濟性密切相關。 四、樁基礎 樁基礎既不是天然地基,也不是人工地基,屬於基礎范疇,是將上部荷載傳遞給樁側和樁底端以下的土(或岩)層,採用挖、鑽孔等非擠土方法而成的樁,在成孔過程中將土排出孔外,樁孔周圍土的性質並無改善。但設置在濕陷性黃土場地上的樁基礎,樁周土受水浸濕後,樁側阻力大幅度減小,甚至消失,當樁周土產生自重濕陷時,樁側的正摩阻力迅速轉化為負摩阻力。因此,在濕陷性黃土場地上,不允許採用摩擦型樁,設計樁基礎除樁身強度必須滿足要求外,還應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採用穿透濕陷性黃土層的端承型樁(包括端承樁和摩擦端承樁),其樁底端以下的受力層: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必須是壓縮性較低的非濕陷性土(岩)層;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必須是可靠的持力層。這樣,當樁周的土受水浸濕,樁側的正摩阻力一旦轉化為負摩阻力時,便可由端承型樁的下部非濕陷性土(岩)層所承受,並可滿足設計要求,以保證建築物的安全與正常使用。 五、化學加固法 在我國濕陷性黃土地區地基處理應用很多,並取得實踐經驗的化學加固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鹼液加固法,其加固機理如下: 硅化加固濕陷性黃土的物理化學過程,一方面基於濃度不大的、粘滯度很小的硅酸鈉溶液順利地滲入黃土孔隙中,另一方面溶液與土的相互凝結,土起著凝結劑的作用。 鹼液加固:利用氫氧化鈉溶液加固濕陷性黃土地基在我國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加固原則為:氫氧化鈉溶液注入黃土後,首先與土中可溶性和交換性鹼土金屬陽離子發生置換反映,反映結果使土顆粒表面生成鹼土金屬氫氧化物。 六、預浸水法 預浸水法是在修建建築物前預先對濕陷性黃土場地大面積浸水,使土體在飽和自重應力作用下,發生濕陷產生壓密,以消除全部黃土層的自重濕陷性和深部土層的外荷濕陷性。預浸水法一般適用於濕陷性黃土厚度大、濕陷性強烈的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由於浸水時場地周圍地表下沉開裂,並容易造成「跑水」穿洞,影響建築物的安全,所以空曠的新建地區較為適用。

⑺ 基礎有哪些類型, 在高層建築或則土質不好的情況下採用什麼基礎形式

基礎的類型:條形基礎、獨立基礎、井格式基礎、筏形基礎、樁基礎、箱形基礎。

在高層建築或則土質不好的情況下一般採用筏形基礎、箱型基礎、樁基礎這幾種基礎形式。

基礎構造形式的確定隨建築物上部結構形式、荷載大小及地基土質情況而定。在一般情況下,上部結構形式直接影響基礎的形式,當上部荷載增大,且地基承載能力有變化時,基礎形式也隨之變化。

(7)院牆地質是軟黃土用什麼基礎好擴展閱讀:

條形基礎

當建築物上部結構釆用磚牆或石牆承重時,基礎沿牆身設置,多做成長條形,這種基礎稱條形基礎或帶形基礎。所以,條形基礎往往是磚石牆的基礎形式。

獨立基礎

當建築物上部結構採用框架結構或單層排架及門架結構承重時,其基礎常採用方形或矩形的單獨基礎,這種基礎稱獨立基礎或柱式基礎。獨立基礎是柱下基礎的基本形式。當柱採用預制構件時,則基礎做成杯口形,然後將柱子插入、並嵌固在杯口內,故稱杯形基礎。

井格式基礎

當框架結構處在地基條件較差的情況時,為了提高建築物的整體性,以免各柱子之間產生不均勻沉降,常將柱下基礎沿縱、橫方向連接起來,做成十字交叉的井格基礎,故又稱十字帶形基礎。

筏形基礎

當建築物上部荷較大,而所在地的地基承載能力又比較弱,這時採用簡單的條形基礎或井格式基礎已不能適應地基變形的需要時,常將牆或柱下基礎連成一片,使整個建築物的荷載承受在一塊整板上,這種滿堂式的板式基礎稱筏式基礎。

樁基礎

當建築的上部荷載較大時,需要將其傳至深層較為堅硬的地基中去,會使用樁基礎。樁基的形式很多,在此不一一贅述。由若干樁來支承一個平台,然後由這個平台托住整個建築物,這叫做樁承台。樁基礎多數用於高層建築或土質不好的情況下。

箱形基礎

箱形基礎是由鋼筋混凝土的底板、頂板和若干縱橫牆組成的,形成空心箱體的整體結構,共同來承受上部結構的荷載。箱形基礎整體空間剛度大,對抵抗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有利,一般適用於高層建築或在軟弱地基上建造的上部荷載較大的建築物。當基礎的中空部分尺度較大時,可用作地下室。

⑻ 地基處理方法一般有哪幾種各有什麼特點

分別有四種方法如下:

1、機械壓實法:通過提高其密實度,從而提高其強度,降低其壓縮性。

2、強夯法:施工時,振動大,雜訊大,對附近建築物的安全和居民的正常生活有影響。

3、換土墊層法:是將天然弱土層挖去,分層回填強度較高,壓縮性較低且無腐蝕性的砂土、素土、灰土、工業廢料等材料,壓實或夯實後作為地基墊層。

4、排水固結法:適用於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等飽和粘土的地基處理。

拓展資料

地基

地基是指建築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岩體。作為建築地基的土層分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