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鋼筋混凝土板式基礎
是混凝土基礎的型式之一種。
鋼筋混凝土板式基礎用於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徵值不是很大的(相對於上部荷載)持力層,又叫筏式基礎,比喻船筏座在水上。單個單個的柱用砼板擴散應力給地基的叫獨立擴展基礎,單片單片的牆用砼板擴散應力給地基的叫條形擴展基礎。多條牆聯合用寬的砼板擴散應力給地基的叫板筏基礎,多個柱聯合介入地梁用寬的砼板擴散應力給地基的叫梁筏基礎。
2. 什麼叫預制空心板梁
預制空心板梁是用混凝土以及鋼筋澆注而成的梁板。
分為砼構件分為現澆和預制兩種。在稿件廠製作好運到工地在安裝叫預制板。板分位實心和空心兩種。現在已經淘汰,由於地震發生人得逃生空間過小。
橋樑上部結構主要有板梁和箱梁和T型梁,指的是橋梁主梁斷面形式,梁式橋梁橫斷面形式一般有:
板(分空心板和實心板)、T梁,箱梁(分預制和現澆、小箱梁和箱梁)等,其中根據形態包括工字形板梁,空心板梁等。
(2)空心板式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板梁的預防措施:
單片梁受力情況較為突出;形成單片梁受力的主要原因有鉸縫、橋面鋪裝、支座、基礎等病變,所以預防空心板梁橋單片梁受力必須從以下方面著手處理。
1、鉸縫;
在分析了鉸縫破壞機理後,認為鉸縫破壞不僅是強度問題,也由於其本身結構尺寸所限而導致剛度太小才是鉸縫無法耐久的根源。
在改良了鉸縫尺寸後,推出了大鉸縫形式和現澆濕接縫形式。對於鉸縫連接配筋也各有不同的加強方案。
2、橋面鋪裝;
為了增強橋面鋪裝的防裂性,使橋面鋪裝層具有足夠的強度和良好的整體性,設計時必須合理布設橋面鋪裝鋼筋網,對於裝配式空心板梁橋,在梁板的鉸縫處,橋面鋪裝層里也應鋪設鋼筋網,用於加強鉸縫處的強度,避免產生縱向開裂。
在施工過程中切實作好橋面鋪裝現澆混凝土與預制梁板混凝土頂面的粘結。必須做好防水層並且使橋面排水通暢。
3、支座;
設計時必須選用合理的支座型號;選購性能優良的支座;施工時盡可能保持4支點同時受力,並受力均勻,以避免在運營前就發生支座脫空的情況。
對於現有橋梁出現支座變形、脫空的情況,必須及時更換,以保證其具有正常的承上啟下傳荷功能。
4、基礎;
為盡可能保證基礎不出現不均勻沉降,建議特別在軟土地基范圍做好有效的橋頭軟基處理,在橋下空間處不出現堆載情況,並在旱橋范圍不出現積水現象。
3. 這個基礎類型是什麼
1.獨立基礎:也叫「單獨基礎」,最常用的是柱下基礎。
2.條形基礎:條形基礎是牆下最常用的一種基礎形式,當柱下獨立基礎不能滿足要求時,也可以使用條形基礎。故按上部結構的的形式,可以將條形基礎分為: a、「牆下條形基礎」;b、「柱下條形基礎」;c、「十字交差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若是相鄰兩柱相連,又稱「聯合基礎」或「雙柱聯合基礎」。
3. 筏板基礎:按其構造形式可以分為「梁板式」和「平板式」。
4. 箱型基礎:由鋼筋混凝土底板、頂板和縱橫交錯的內外隔牆組成。具有很大的空間剛度和抵抗不
均勻沉降的能力,抗震性能好,且頂板與底板之間的空間可以做地下室。
5. 殼體基礎:其現階段主要用於筒形構築物的基礎。
4. 建築工程中基礎的分類有哪些
從基礎的材料及受力來劃分,可分為剛性基礎、柔性基礎。從基礎的構造型式,可分為條形基礎、獨立基礎、筏形基礎、箱形基礎、樁基礎等。下面介紹幾種常用基礎的構造特點。
1、條形基礎:
當建築物上部結構採用牆承時,基礎沿牆身設置,多做成長條形,這類基礎稱為條形基礎或帶形基礎。
2、獨立基礎:
當建築物上部結構採用框架結構或單層排架結構承重時,基礎常採用方形或矩形的獨立式基礎,這類基礎稱為獨立式基礎或柱式基礎。
3、筏板基礎:當建築物上部荷載大,而地基又較弱,這時採用簡單的條形基礎已不能適應地基變形的需要,通常將牆或柱下基礎連成一片,使建築物的荷載承受在一塊整板上成為筏板基礎。
4、箱形基礎:當板式基礎做得很深時,常將基礎改做成箱形基礎。箱形基礎是由鋼筋混凝土板、頂板和若干縱、橫隔牆組成的整體結構。
5、樁基礎:
樁基礎由基樁和連接於樁頂的承台共同組成。若樁身全部埋於土中,承台底面與土體接觸,則稱為低承台樁基。
高層建築中基礎工程的地位:
基礎是高樓正常使用和穩定與安全的根本。高層建築基礎工程需要保證建築物具足夠的穩定性,同時要求基礎和地基具有足夠的剛度使沉降和傾斜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因此高層建築基礎工程設計與施工的情況更復雜,難度更大,技術要求更高更嚴、責任更重。
由於它的高、重、大、深的特徵,一旦考慮不周或處理不當,將導致遠比一般多層房屋更為嚴重的不良後果。輕則產生難以糾正的過大沉降、傾斜和不均勻沉降,造成結構局部損壞或幾乎永久地影響使用功能和美觀;重則導致整個建築的傾覆或破壞,造成比一般多層房屋大許多倍的經濟損失。
例如,上海某賓館,地基為深厚軟土,採用振沖碎石樁加固地基,箱型基礎。由於這種加固方法在軟土中的設計理論尚不夠成熟,對施工質量與加固效果還缺乏完善的檢測手段,加之承包商施工管理不嚴,偷工減料,致使該建築物建成後產生不能允許的沉降與傾斜。
裙房局部擠壓損壞,不得不採取昂貴的地基加固措施。又如南美洲某大廈,設計時未查明地質情況,樁長不足,未達到堅硬土層,樁基承載力也不足,結果當結構施工到頂尚未裝修時便開始傾斜,幾天後,一夜之間整個大樓傾覆於地面。
5. 什麼是地基基礎要詳細的解說
淺基礎
獨立基礎:建築物上部結構採用框架結構或單層排架結構承重時,基礎常採用圓柱形和多邊形等形式的獨立式基礎,這類基礎稱為獨立式基礎,也稱單獨基礎。獨立基礎分三種:階形基礎、坡形基礎、杯形基礎。
條形基礎:牆下條形基礎和柱下獨立基礎(單獨基礎)統稱為擴展基礎。擴展基礎的作用是把牆或柱的荷載側向擴展到土中,使之滿足地基承載力和變形的要求。擴展基礎包括無筋擴展基礎和鋼筋混凝土擴展基礎。
板式基礎:板式基礎是指以鋼筋混凝土築成的平板形基礎
筏式基礎:支承整個建築物的大面積整塊鋼筋混凝土板式基礎。也稱片筏基礎。可以直接設置在地基上,當地基承載力小時也可設置在樁上。筏式基礎下加設基樁對高層建築物抗震十分有利。筏式基礎適用於上部結構荷載大、地基承載力小、上部結構對地基不均勻沉降敏感的建築物
箱型基礎:箱型基礎是由鋼筋混凝土的底板、頂板、側牆及一定數量的內隔牆構成封閉的箱體,基礎中部可在內隔牆開門洞作地下室。這種基礎整體性和剛度都好,調整不均勻沉降的能力較強,可消除因地基變形使建築物開裂的可能性,減少基底處原有地基自重應力,降低總沉降量
殼體基礎:煙囪、水塔、貯倉、中小型高爐等各類筒形構築物基礎的平面尺寸較一般獨立基礎大,為節約材料,同時使基礎結構有較好的受力特性,常將基礎做成殼體形式,稱為殼體基礎。
深基礎
樁基礎:由基樁和連接於樁頂的承台共同組成。若樁身全部埋於土中,承台底面與土體接觸,則稱為低承台樁基;若樁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於地面以上,則稱為高承台樁基。建築樁基通常為低承台樁基礎。廣泛應用於高層建築、橋梁、高鐵等工程。
墩基礎:墩基施工應採用挖(鑽)孔樁的方式,擴壁或不擴壁成孔。考慮到埋深過大時,如採用墩基方法設計則不符合實際,因此規定了長徑比界限及有效長度不超過5m的限制,以區別於人工挖孔樁。當超過限制時,應按挖孔樁設計和檢驗。 單從承載力方面分析,採用墩基的設計方法偏於安全
沉井基礎:以沉井作為基礎結構,將上部荷載傳至地基的一種深基礎。沉井是一個無底無蓋的井筒,一般由刃腳、井壁、隔牆、井孔、凹槽、射水管組和探測管、封底混凝土、頂蓋諸部分組成。在沉井內挖土使其下沉,達到設計標高後,進行混凝土封底、填心、修建頂蓋,構成沉井基礎。
地下連續牆:在地面上採用一種挖槽機械,沿著深開挖工程的周邊軸線,在泥漿護壁條件下,開挖出一條狹長的深槽,清槽後,在槽內吊放鋼筋籠,然後用導管法灌築水下混凝土築成一個單元槽段,如此逐段進行,在地下築成一道連續的鋼筋混凝土牆壁,作為截水、防滲、承重、擋水結構。本法特點是:施工振動小,牆體剛度大,整體性好,施工速度快,可省土石方,可用於密集建築群中建造深基坑支護及進行逆作法施工,可用於各種地質條件下,包括砂性土層、粒徑50mm以下的砂礫層中施工等。
6. 基礎按構造形式分為哪幾類,一般適用於什麼情況
⑴條形基礎:是牆承式的基礎的基本形式;
⑵獨立式基礎:當建築物上部結構採用框架結構或單層排架結構承重時;
⑶井格式基礎:當地基條件較差,為了提高建築物的整體性,防止柱子之間產生不均勻沉降;
⑷片筏式基礎:當建築物上部荷載大,而地基又較弱時。
⑸箱型基礎:當板式基礎做得很深時,常用基礎改做成箱型基礎。較適用與高層建築或在軟弱地基上建造的大重型建築物。
(6)空心板式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基礎是指建築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結構,如基坑、承台、框架柱、地梁等。是建築物的牆或柱子在地下的擴大部分,其作用是承受建築物上部結構傳下來的荷載,並把它們連同自重一起傳給地基。
各類基礎釋義:
1)條形基礎:當建築物採用磚牆承重時,牆下基礎常連續設置,形成通長的條形基礎。
2) 剛性基礎:是指抗壓強度較高,而抗彎和抗拉強度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礎。所用材料有混凝土、磚、毛石、灰土、三合土等,一般可用於六層及其以下的民用建築和牆承重的輕型廠房。
3)柔性基礎:用抗拉和抗彎強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礎稱為柔性基礎。一般用鋼筋混凝土製作。這種基礎適用於上部結構荷載比較大、地基比較柔軟、用剛性基礎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
4)獨立基礎:當建築物上部為框架結構或單獨柱子時,常採用獨立基礎;若柱子為預制時,則採用杯形基礎形式。
5)滿堂基礎:當上部結構傳下的荷載很大、地基承載力很低、獨立基礎不能滿足地基要求時,常將這個建築物的下部做成整塊鋼筋混凝土基礎,成為滿堂基礎。按構造又分為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兩種。
6) 筏形基礎:筏形基礎形象於水中漂流的木筏。井格式基礎下又用鋼筋混凝土板連成一片,大大地增加了建築物基礎與地基的接觸面積,換句話說,單位面積地基土層承受的荷載減少了,適合於軟弱地基和上部荷載比較大的建築物。
7) 箱形基礎:當筏形基礎埋深較大,並設有地下室時,為了增加基礎的剛度,將地下室的底板、頂板和牆澆製成整體箱形基礎。箱形的內部空間構成地下室,具有較大的強度和剛度,多用於高層建築。
8)樁基礎:當建造比較大的工業與民用建築時,若地基的軟弱土層較厚,採用淺埋基礎不能滿足地基強度和變形要求,常採用樁基。樁基的作用是將荷載通過樁傳給埋藏較深的堅硬土層,或通過樁周圍的摩擦力傳給地基。按照施工方法可分為鋼筋混凝土預制樁和灌注樁。補充知識會詳細介紹樁基礎。
9)灰土基礎:是由石灰、土和水按比例配合,經分層夯實而成的基礎。灰土強度在一定范圍內隨含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過限度後,灰土的強度反而會降低。這是因為消石灰在鈣化過程中會析水,增加了消石灰的塑性。
10)磚基礎:以磚為砌築材料,形成的建築物基礎。是我國傳統的磚木結構砌築方法,現代常與混凝土結構配合修建住宅、校舍、辦公等低層建築。
11)毛石基礎:是用強度等級不低於MU30的毛石,不低於M5的砂漿砌築而形成。為保證砌築質量,毛石基礎每台階高度和基礎的寬度不宜小於400mm,每階兩邊各伸出寬度不宜大於200mm。石塊應錯縫搭砌,縫內砂漿應飽滿,且每步台階不應少於兩批毛石。毛石基礎的抗凍性較好,在寒冷潮濕地區可用於6層以下建築物基礎。
12)混凝土基礎:是以混凝土為主要承載體的基礎形式,分無筋的混凝土基礎和有筋的鋼筋混凝土基礎2種。
按地質構造空間范圍大小所劃分的級別。一般分為大、小、微等的尺度級別。大尺度構造是遠遠超出露頭范圍的區域性構造和板塊構造;小尺度構造是在露頭范圍或手標本上能觀察到整體形態的小型構造;微尺度構造指在光學顯微鏡下才能認識的礦物之間或礦物晶粒內部表現出的顯微構造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的超顯微構造。
小尺度的構造是觀察研究地質構造的基礎,通過小型構造的觀察、對比與綜合分析才能獲得大尺度構造(如區域構造)的整體概念,微尺度構造的研究則是小型構造研究的深化。由於任何一次構造運動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所產生的地質構造都是由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構造組成的。
因此,為了揭示地質構造的發育規律,常常在側重於某種尺度構造研究的同時,還要綜合研究其他各種尺度的構造。
應該指出,在同一構造作用中形成的不同尺度的構造雖具成因上的聯系性,但並不能等同。尺度越小則構造成因的因素可能越單一,越大則因素越多;尺度越小的構造常可被後繼的構造作用改造破壞,甚至趨於消失,而越大則多被改造或疊加而不消毀。
由統一的構造運動過程所產生的多個密切聯系的構造集合體。構造組合對於區域構造和小型構造的研究至關重要。因為任何一次構造運動產生的構造布局都是由多個構造有規律地組合而成的、所以按一定的構造尺度進行組合研究就有可能揭示這一運動程式的內在規律。
組合的原則必須是同一時期的一次構造運動所產生的各個構造。組合方式可以是同類型的構造,如地塹,是由兩條(或兩組)走向相同、傾向相反的正(或逆)斷層組合而成,共軛節理是由兩組剪節理(每組由若干條彼此平行的剪節理構成)組合而成;也可以是不同類型的構造,如滑脫構造,是由蓋層的隔擋式褶皺和蓋層與基底之間的平緩順層斷層(滑脫面)組合而成。
不論何種方式的構造組合,均有其自身形態上的總體幾何特徵或總的風格,稱為構造樣式。一定的構造樣式常常是在一定的構造作用和地質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根據一群構造的構造樣式,可以分析其形成條件,並同另一地區或另一時代形成的一群構造進行對比。
一般而言,相同的構造樣式反映其形成條件大致相同,但其形成時代可以不同;不同地區的不同構造樣式反映其形成條件不同,但形成時代可以相同。由於各個地區、各個時代構造組合的形成條件千差萬別,因而構造樣式也多種多樣,並無統一的分類名稱。
但也有按若干有成因聯系的構造排布的幾何形象給予「型」或「式」的名稱,如共軛節理可稱為「X型」,呈雁行排列的斷層或褶皺稱「雁列式」等。構造樣式有時也指一種構造的形態特徵的總合,如變質岩中常見的等斜褶皺與其中軸面劈理的總合與只具有開闊褶皺與其中的節理的總合即屬於兩種不同的褶皺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