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價格差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因為它給了交易條件,允許交易進行,商品的交易其實質就在補其不足,而價格往往在其不足中站有很重要的位置,就如你在買商品的時候會非常關注價格一樣,在同等條件下優勝的價格絕對會讓你購買它,既允許了此交易的進行,
② 為什麼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是貿易的基礎
比較優勢反映相對機會成本,即機會成本決定比較優勢。當貿易雙方專門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物品時,經濟的總產量增加,經濟蛋糕變大增大了社會總福利,由於對於同種物品貿易雙方擁有不同的機會成本,於是他們可以以低於自己生產某種物品的機會成本所對應的價格換取該物品,從而從貿易中獲益。
於是得出結論,當人們從事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活動並從事相應的貿易活動時,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的福利增加了。
因此,由機會成本決定的比較優勢是貿易的基礎。
③ 為什麼價格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因為在貿易術語、銷售合同、租船合同、信用證中均涉及到價格,價格對於買賣雙方也是達成合同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買賣雙方首先會考慮到的因素,因此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④ 規模經濟如何成為國際貿易的基礎
當國內規模經濟需求加上國外需求,產品所面臨的市場就會擴大,市場需求量會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企業生產就可以增加。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企業生產擴張的開始階段,從而使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不得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當某一產品的生產發生規模收益遞增時,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取得貿易利益,企業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如果企業參與國際貿易,企業所面向的只是國內的需求。在參與國際貿易以前,企業面對的是市場需求曲線。規模經濟效應使資源稟賦即使無差異的國家之間也能憑生產規模大的優勢形成競爭力,企業不能生產太多,單位產品成本遞減而取得成本優勢,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增加了競爭能力,由此導致專業化生產並出口這一產品規模經濟貿易理論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與艾瀚南(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場結構與對外貿易》(1985)一書中提出的學說。
由於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產量的增加反而使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其主要觀點為。由於國內市場需求有限:規模收益遞增為國際貿易直接提供了基礎。由於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國際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經濟水平的高低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現階段國際貿易主要以基於規模經濟的產業內國際貿易為主要形式。
⑤ 亞當斯密理論闡述的貿易基礎和貿易模式是什麼
貿易基礎是各國商品之間存在著絕對成本差異 貿易模式是各國都傾向於生產其成本絕對低於它國的商品,並用其中的一部分商品交換它國生產的其他成本絕對低於本國的商品
⑥ 按穆勒的解釋,貿易的基礎是什麼,貿易的利益如何獲取
貿易的基礎是國家之間的比較優勢,但是,國家之間相互產品需求的程度影響著貿易利益的分配.一國如果想在貿易中獲利,就要持續的創新,改善貿易條件,從而創造貿易利益.
⑦ 為什麼比較優勢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和比較優勢相對應的是絕對優勢。絕對優勢的概念不難理解,比如在輪胎製造領域我比你強,我在製造技術方面就處於絕對優勢。但在國際貿易中,並不能據此決定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比如,我製造的輪胎所需要的橡膠原料供應及價格受制於你,而從我方出口到你方的產品還有運輸物流通關等費用,還有人力成本高低不同,可能到你方境內的產品加上各方面成本會高於你國內的供應價格。
所以, 兩國的貿易關系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的基礎上。分工合作關系是建立在比較優勢之上,而不是絕對優勢之上。要知道,一個地方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盡管可能你什麼都比我行,但你不能什麼都自己做。當然你可以選擇什麼都自己做,但那樣你得到的收益會少於和我合作你所得的份額。
比較優勢這個概念告訴我們,對一個各方面都強大的國家或個人,聰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強勢,四面出擊,處處逞能或事必躬親,而是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反之,一個各方面都處於弱勢的國家或個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要知道,「強者」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為了它自身的利益,「強者」必定留出地盤給「弱者」。
事實上,中國的田忌賽馬故事也反映了這一比較優勢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馬,每個層次的質量都劣於齊王的馬。但是,田忌用完全沒有優勢的下馬對齊王有完全優勢的上馬,再用擁有相對比較優勢上、中馬對付齊王的中、下馬,結果穩贏。
⑧ 為什麼說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國際分工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明確國際分工是指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系,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從一國國內向國際延伸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國際貿易是指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因此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國際分工自然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當國際分工出現後,各國主要生產的產品不盡相同,只有將各國生產的產品加以組合才能夠使形成的產品發揮更大的作用,各生產國在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共贏。除此之外的分工形式還有根據國家特點的國際分工,例如一國主要生產重工業產品,另一國主要生產輕工業產品,只有當這兩國進行貿易之後,使得各自的國家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平衡,這是重工業國家與輕工業國家的分工與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力的。這既是一種格局,也是一種最終必然的機智的選擇。
國際分工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會為參與貿易的國家帶來利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拒絕這種利益,這也導致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