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國成立為民族復興奠定了什麼基礎
新中國的成立為民族復興起到了兩個方面的作用:1,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人民沒了壓迫和剝削,為民族復興創造了外部條件。2,打破了舊的制度和糟糕的現狀,開創了新的境界,激發了人民的活力和創新力,以及各行各業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民族復興創造了內部有利形勢。
⑵ 奠定( )樣的基礎,( )里填形容詞
堅定的穩固的基礎
⑶ 文章中奠定**基礎應該用「夯實」還是「堅實」來形容
夯實 hāngshí 一般是動詞[1][tamp;pun] 搗實,利用重物使其反復自由墜落,對地基或填築土石料進行夯擊,以提高其密實度的施工作業。 把土夯實是打地基的重要一環,就是加固、鞏固的意思。 一般搭配就是夯實基礎, [2]在摸清底子的基礎上做扎實,多用於公文寫作。說的簡單點就是把基礎打牢。例:~工作基礎;~計劃生育底子。
堅實 jīan shí 一般是形容詞 通常用於評論形勢及對局面者所採用的作戰方針等方面:(1)在評論形勢方面,指結構嚴謹,圍地鞏固,使對方無隙可趁的陣勢。(2)在作戰方針方面,指採用確定、穩健的對策及與其相應的著法。
由語法可知,奠定____基礎 中適宜填寫形容詞,所以選擇「堅實」,如果選擇動詞就與前面動詞奠定重復了,不合語法。
⑷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的是什麼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是新中國制度奠基時期,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生產資料公有制度,並確立了黨領導一切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奠定了我國制度的基本框架。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制度支撐。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後,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重要經濟基礎。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9月)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伴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新的經濟基礎的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科學文化體制基本形成,經濟建設和國家工作的各個方面都適應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而得到發展和完善。
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發揮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核心作用。工農聯盟以及工人階級同其他勞動人民的聯盟在新的社會主義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以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為特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實施,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創造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9月)
⑸ 社會主義改造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哪些基礎
為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的是建立了國營經濟。
我國建國的時候僅僅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因為此時我國的經濟基礎還不是公有制。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後,公有制在我國佔主導地位,因此我們認為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從此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基礎確定,可以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搞社會主義建設。
一、國營經濟 :
國營經濟是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經濟形勢。如國營工廠、國營農場、國營商店、國家銀行等。通過國家投資和對私人企業實行國有化的辦法而產生。因國家的性質不同,有資本主義國營經濟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營經濟即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為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服務。
二、國營經濟建立背景: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是徹底摧毀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新民主主義制度,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條件和根本保證。
國民黨蔣介石在統治中國的22年間,憑借國家政權,用超經濟手段,通過賣國內戰、發行公債、苛捐雜稅、專賣壟斷、商業投機、通貨膨脹,以及其他巧取豪奪的手段,積累了大量財富,壟斷了中國經濟。
官僚資本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產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腐朽最反動的生產關系之一。到1949年解放前夕,官僚資本擁有全國工礦和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的80%,壟斷了鋼產量的90%,電力的67%,煤炭的33%,有色金屬和石油的100%,水泥的45%,硫酸的80%,織布機的60%,紗錠的38%,糖的90%,還控制了全國的金融機構和鐵路、公路、郵電、航空運輸、對外貿易,以及文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