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剖學必背知識點有哪些
解剖學必背知識點如下:
1、膝關節:全身最復雜的關節。
2、肝:人體最大的腺體、也是最大的實質性器官。
3、直腸子宮陷凹:直立時,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點。
4、迷走神經:行程最長、分布范圍最廣的腦神經。
5、心臟的傳導系統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和普金野氏纖維網。
㈡ 人體解剖學有哪些基礎知識
你好!
解剖學主要有以下基礎知識:
基本組織
運動系統
消化系統
呼吸系統
脈管系統
泌尿系統
生殖系統
感覺器
神經系統
內分泌系統
胚胎學
㈢ 解剖學基礎重要必考點有哪些
解剖學基礎重要必考點如下:
1、解剖學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平視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於軀干兩側,五指並攏,手掌朝向前方。
2、運動系統由骨、關節和骨骼肌三部分構成,約占成人體重的70%。全身各骨借關節相連成骨骼,構成人體的支架,支持體重,保護內臟,賦予人體基本形態。骨骼肌附著於骨,在神經系統支配下產生收縮,牽拉骨骼產生運動。
3、成人有206塊骨,按形態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4、骨由骨質、骨膜和骨髓構成。骨質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骨膜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骨髓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種,後者分布於長骨骨幹(骨松質)之中。
5、關節包括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
6、顱骨有23塊。腦顱骨8塊:成對的顳骨和頂骨,單塊的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面顱骨15塊。
7、軀干骨共51塊,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三部分。其中,椎骨分為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和尾骨(1塊)。
8、脊柱的4個生理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12塊胸椎、12對肋骨和胸骨相互連結成胸廓。
9、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肛管)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10、舌體上的小突起成為舌乳頭,分為四種:絲狀乳頭(無味蕾,數目最多,體積最小)、菌狀乳頭(痛覺、溫度)、葉狀乳頭,和輪廓乳頭。
11、胃有受納食物、分泌胃液、內分泌的功能。
㈣ 解剖學基礎重要必考點有哪些
解剖學基礎重要必考點:
一、軀干解構
1、軀乾的骨骼:對軀干結構的認識上,要遵循從簡單的幾何體到復雜的結構體塊造型不斷深入的認識過程。
2、脊椎骨:第七頸椎在背頸上最突出,它是頸部和胸腔的分界點。骶骨三角形是後背脊椎底沿的重要標志。
3、胸廓:
A.胸廓的正面中心是胸骨,在體表胸大肌和乳房之間形成溝狀稱正中溝,上邊銜接鎖骨頭並在中間形成鎖骨窩,下邊界是胸窩。
B.胸骨角處兩邊和第二根肋骨相連,形成一個胸部突出的隆起;肋軟骨和側肋骨的相連處形成夾角,這個夾角是胸廓正面和側面的轉折線。
C.胸廓的背面成摺扇的形狀。
D.胸廓正面的第七根肋骨在胸廓上下部分形成轉折夾角。
4、鎖骨與肩胛骨:
A.鎖骨和肩胛骨在胸廓的上方形成了一個環,標志著胸腔的頂面和側面的區域。
B.俄羅斯的一位教員曾說,鎖骨像一張弓,霍加思編著的一書中指出,鎖骨像一個倒掛的衣架。
C.肩胛骨很像一個30˚、60˚、90˚的直角三角板,30˚角向下,60˚向下,90˚和長直角邊在脊椎一側,而且肩胛岡又和直緣形成了約120˚角的等的等邊三角形;肩胛岡和脊椎平行的直緣、斜緣,下沿角在上肢的運動中都能清晰顯現;肩峰是肩頂面骨骼突兀的最高點。
D.鎖骨以鎖骨頭為軸既可以上下運動,又可以向前後做水平運動,還可以以鎖骨頭為軸畫圈,並帶動肩胛骨運動。
5、骨盆:把骨盆大結構理解為一個上大下小的盆或一個倒置的燈罩。把盆骨的外形從髖骨本身的上大下小的盆形變成了大轉子處寬於髂骨處的正梯形。恥骨聯合正好是人體的二分之一處。髂嵴是人體腰部、髖骨的分界嶺。
6、軀乾的肌肉:胸大肌寬闊而厚實,高出胸骨和肋骨很多,形成高起的體塊。胸大肌的肋骨相聯的止點上下交叉錯位。在腋窩出形成麻花狀轉折。腹直肌肌肉分成兩排四個縱向的扁平體塊,最下面的一塊最長,腹臍在第三、第四塊之間。
腹外斜肌群在腰部兩側髂骨上緣形成兩塊明顯的體塊。女性的盆骨較大,腹外斜肌群不發達。前鋸肌加強了肋骨的「搓板」形態。前鋸肌和腹外斜肌形成相互交插、相互疊壓的鋸齒形態。骶棘肌群在結構上加強了背部胸腔隆起處的高隆形態,使摺扇的形態加強,使腰椎形成深凹。
背闊肌比較薄,減弱了背部骨骼肌肉的起伏,增強了後背的厚度和寬度,邊緣只是在體側一方容易看見。斜方肌很發達、很厚,使肩部向上形成上弧線。
7、臀部肌群:臀部的肌群和大轉子使骨盆從正面看,從倒梯形變成正梯形。從側面看形成類似長方形形態向軀干前方傾斜,並且下寬上窄、前方後圓。從背面看臀部肌群就像一個大蝴蝶。
二、上肢解構
1、大臂、小臂的骨骼:肱骨約1.5個頭長。肱骨肘關節處內髁略大、外髁略小。小臂骨分尺骨和橈骨。小臂的張開鷹突忽然肱骨內髁、肱骨外髁連成一條直線,小臂向大臂彎曲時,鷹突和肱骨內外髁得人連線形成三角形。 尺骨線是小臂的結構線。
橈骨使小臂繞著尺骨為軸可以做擰麻花般的運動。肱骨角為5˚~7˚,尺骨角為7˚~15˚。
2、大臂肌肉:三角肌從人體的正面和背面看近似於三角形;從人體的側面看,從肩峰到1/3強的大臂都包裹在三角肌之下。肱二頭肌在小臂伸展時,細長、橫斷面的直徑小;在小臂彎曲時,橫斷面的直徑成倍的增大。
肱三頭肌,上部渾厚,下面扁平,形成一個以肘方向為圓心彎曲的弧狀階梯面。肱肌外側頭在大臂外側顯露於肱二、肱三頭肌之間。
3、小臂外伸肌群包括:肱橈、橈側腕長肌、橈側腕短肌等。小臂外伸肌群起於肱三頭肌和肱肌之間,很厚實,使小臂橈骨小頭前側隆起很高。小臂伸肌群包括指指伸肌、尺側腕伸肌、肘肌等。小臂屈肌群包括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肌等。
4、小臂結構:我們以尺骨鷹嘴、尺骨線和尺骨小頭為界,屈肌群在小臂尺骨線內側、伸肌群在小臂尺骨線外側,而小臂外伸肌群在小臂的橈骨側。屈肌群和伸肌群相比,屈肌群更佳發達厚實,屈肌群和伸肌群之間的結構轉折形成清晰的溝股是尺骨線的位置;伸肌群的上部和外伸肌群的下部界線不是很明顯。
小臂外伸肌群的弧線弧度大,而屈肌群的弧度小,且小臂外伸肌群弧度的高點,比屈肌群的弧線高點更靠近上方,而屈肌群的弧線高點要靠下方。小臂的三組肌群在小臂下部2/3處,逐漸從厚實的肌肉組織變成肌腱,使腕部上端的小布橫斷面逐漸過渡成比較清晰地長方形。
大、小臂重要的骨點有以下幾個:肩峰、肱骨內髁、肱骨外髁、橈骨小頭、尺骨鷹突、橈骨大頭外髁和尺骨小頭。
5、手部:手的各部分主要結構要素是骨骼。
(1)手部骨骼:腕骨,形成向手掌彎曲的月牙形。
(2)掌骨:五根掌骨中連接食指的掌骨最長,連接大拇指的掌骨最短,只相當於食指掌骨約2/3.
(3)指骨:中節的長度約相當於基節的2/3,而末節的長度約相當於中節的1/2強;中指骨最長,其次是無名指骨、食指骨和小指骨;大拇指骨只有二節,基節和末節。拇指節和食指靠攏時,拇指掌骨約在食指掌骨的2/3處,而拇指末節約止於食指基節的2/3處。
從小臂至指尖,每段骨骼組織的厚度越來越薄,並且有明顯的幾個階梯。列賓美院素描教員曾說過,可以將指骨理解成連接在一起的啞鈴。
6、手部的肌肉和肌腱
(1)手部較明顯的幾塊肌群:拇指球,小指球,拇指、食指間肌群。
(2)手部肌腱:指伸肌腱,堅硬、突兀,在伸指時,這四根肌腱似骨骼般明顯,是手背的重要結構組織。
(3)拇長肌腱、拇短肌腱:在伸展拇指時,這兩個肌腱突兀,且它們中間形成很深的凹陷。 手背的肌腱從外形上看在腕部幾乎是突然消失,這是因為位於腕部的環狀韌帶將其覆蓋。
(4)指伸肌腱:在掌側腕部比較明顯。
7、手部的結構要點:
(1)掌面手掌長:中指長=4:3,掌面中指長:手掌寬=1:1,掌面手掌長:背面中指長=1:1。
手掌的體塊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為食指到小指形成的動作變化較小的手背體塊,它基本形成五邊形,基本在一個平面,只在中指掌骨略有隆起。另一個體塊是拇指掌骨體塊,包括拇指掌骨、拇指球和拇指食指間肌群,這個體塊基本呈三角形。
(2)腕部體塊:可理解為一塊窄於手背體塊的長方形,它斜插入手背體塊中。
三、下肢結構:
1、腿部骨骼:
A.大轉子骨頭雖突出,但是卻嵌在盆腔體側的一個凹窩之中,姑且稱之為大轉子窩。
B.脛骨下端內髁點高於腓骨下端外髁點,形成髁關節軸的傾斜角。
2、腿部肌肉:
(1)大腿前部肌群:
A.股直徑約在大腿從下至上2/3處最高,向上便逐漸變成肌腱,外表看上去像是插入骨內肌和骨外肌之間。
B.股外肌的體外高點約在大腿的1/2處,大腿內側、骨內肌的體外高點在大腿下方靠近膝關節。
(2)縫匠肌:
A.縫匠肌從起點到止點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轉到大腿內側轉過骨內肌的腿內側隆起點。
B.縫匠肌在結構上將大腿斜分成兩個體塊,一個是大腿主體塊——下外側體塊,一塊是大腿的次體塊——上內側體塊。
(3)大腿的後部肌群:
A.上部肌肉組織和下部肌腱組織之間形成一個向下的弧狀階梯。
B.大腿背側肌群下部兩股肌腱之間形成一個很深的三角形凹溝,腓腸肌插入其中,這一結構比正面臏骨略高。
(4)小腿肌肉:
腓腸肌:腓腸肌在小腿內外側形成弧線,其中外弧線比內弧線平穩,小腿外弧線的突出點高於小腿內弧線的突出點。腓腸肌上端到小腿2/3處為厚實的肌肉組織,這一段下大、上小,上端插入大腿背部肌群分開的兩股肌腱之中形成凹陷。腓腸肌在跟骨上方形成德肌腱稱跟腱,堅硬而有力,形成了一個突出的結構形。
(5)脛骨前肌:脛骨前肌緊貼脛骨線外側,使脛骨線形成向內凹結構。
(6)比目魚肌:比目魚肌,從正面看,小腿內外側腓腸肌的下邊都可以看到它,而且此時對內側起的形體作用更大。 小腿正面外側的脛骨前肌、趾長伸肌、腓骨肌 、比目魚肌在結構上可以理解為一個整體體塊。
3、腿部結構要點:
(1)足部骨骼: 足骨分跗、跎、趾三部分。跗骨部有7塊骨頭相當於手部的腕骨。其中跟骨最大,呈現出腳後跟的基本形,距骨其次,摞在跟骨之上成為腳踝關節和脛骨的連接骨。其餘的5塊跗骨組成腳背的上斷——腳弓。
(2)肌肉和肌腱:
A.足部——前大後小、前高後低的楔形。將足部理解成一張扭旋的紙片。
B.腳背的左右轉折線主要在大腳趾向上沿拇指骨、趾骨一線。
踝關節,像一個相互咬合的榫合,倒掛的凹口為脛骨和腓骨,凸頭為距骨。腳外側的肉墊,使腳背面得橫斷面邊緣線業增加了一個小外弧。
㈤ 解剖學基礎知識重點有哪些
1:骨按形態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骨的構造:骨質,骨膜,骨髓。
2:胸骨角:胸骨柄與體相連處形成微向前突的橫脊,稱為胸骨角。兩側平對第二肋軟骨,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真肋: 第1-7肋的前端與胸骨相連接,稱真肋。
假肋:第8-12肋的前端部直接與胸骨相連接,稱假肋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弓肋:第8-10肋的肋軟骨一次連與上位肋軟骨,共同形成一軟骨性邊緣,稱肋弓。
肋角:肋體後份急轉彎處形成肋角。
3:腦顱骨由成對的頂骨、顳骨、和不成對的額骨、篩骨、蝶骨、枕骨組成。
4:面露骨包括:成對的鼻骨、淚骨、上頜骨、下鼻甲、灌骨,顎骨,和不成對的下頜骨、犁骨、和舌骨。
5:鼻旁竇4對:額竇,開口於中鼻道:蝶竇,向前開口於蝶篩隱窩:篩竇,分前中後三群,前中裙開口中鼻道,後群篩竇開口於上鼻道。上頜骨開口於中鼻道。
發展歷史: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200-300年)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就有關於人體形態的記載,秦漢時代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對死囚的屍體進行實地解剖,並進行記錄。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不但擅長醫術,而且對人體結構有較深的了解,能用麻醉劑施行外科手術。
戰國以後的封建社會,解剖屍體除了仵作偶爾能乾乾,其他人膽敢妄動必遭嚴懲,甚至被凌遲處死。清朝的名醫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里有關解剖學的見解。
㈥ 解剖學基礎重點歸納有哪些
1、人體解剖學姿勢即身體直立,兩眼向前平視,下肢靠攏,足尖朝前,雙上肢自然下垂於軀體干兩側,手掌朝前。
2、骨按形態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劍突。
4、成對的腦顱骨有:頂骨、顳骨,不成對的腦顱骨有:額骨、枕骨、蝶骨、篩骨。
5、鼻旁竇有四對,包括:額竇、篩竇、蝶竇、上頜竇。
6、肩胛骨上能觸及的骨性標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岡、喙突、內側緣。 7.椎間盤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
7、胸廓是由12塊胸椎、12對肋和1塊胸骨借骨聯結構成的。
8、下頜關節由:下頜頭與下頜窩構成。其關節腔內有:關節盤。
9、椎間孔:是指相鄰椎骨的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所組成的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
10、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形成突向前方的橫行隆起,稱為胸骨角,可在體表摸到,他平對第二肋,為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11、翼點:在顳窩區內有額、頂、顳、蝶四骨的匯合處,稱為翼點,此處骨質比較薄弱,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經過,翼點處骨折時,容易損傷該動脈,引起顱內血腫。
12、椎間盤:椎間盤是上、下相鄰兩個椎體之間的纖維軟骨盤,由周圍的纖維環和中央部的髓核構成。
13、腹股溝管:腹股溝管是指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有一斜貫腹肌和腱膜的裂隙,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
14、每塊椎骨均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構成。椎體位於前部,呈短圓柱狀。椎弓試附在椎體後方的弓狀骨板,它與椎體圍成椎孔椎弓與椎體相連的部分較細,稱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跡,下方有椎下切跡,相連椎骨的椎上下切跡組成椎間孔。
兩側椎弓根向後內側擴展為寬闊的骨板,稱為椎弓板。每個椎弓伸出7個突起,即向兩側伸出一對橫突,向上伸出一對上關節突,向下伸出一對下關節突,向後伸出單一的棘突。
15、額竇開口於中鼻道,下頜竇開口於中鼻道,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篩竇的前、中篩、小房開口於中鼻道,後篩小房開口於上鼻道。
16、肩關節由肩胛骨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其形態特點:
(1)股骨頭答,關節盂下而淺,周緣有盂唇加深,因此可作較大運動。
(2)關節囊薄而鬆弛,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囊地上、後和前部都有肌和肌腱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和肌腱加強而較薄弱。肩關節為人體最靈活的關節。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及換轉運動。
㈦ 解剖學基礎知識重點有哪些
如下:
1、標准知識(解剖學姿勢):該姿勢為人體直立,兩眼向前平視,上肢自然下垂於軀干兩側,兩足並攏,掌心和足尖向前。
2、方位術語:
①上與下:近頭者為上,近足者為下。
②前與後:近腹者為前(也稱腹側),近背者為後(也稱背側)。
③內與外:凡有內腔的器官,近內腔者為內,遠離內腔者為外。
④淺與深:已體表為准,近體表者為淺,遠離體表者為深。
⑤內側與外側:近正中線者為內側,遠離正中線者為外側。
⑥近側與遠側:描述四肢各部結構時,已近軀干者為近側。
3、切面術語:
①矢狀面:是從前後方向,將人體或器官切為左、右兩部分的切面。若將人體沿正中線切為左、右完全對稱的兩半,該切面稱為正中矢狀面。
②橫切面:該切面將人體切為上、下兩部分,又稱水平面。
③額狀面:是從左、右方向上將人體切為前、後兩部分的切面,又稱冠狀面。
4、軸:①垂直軸:與人體長軸平行,垂直於地面。
②矢狀軸:呈前後方向,與身體的長軸和冠狀軸垂直相交。
③冠狀軸:也稱額狀軸,呈左右方向與身體的長軸和矢狀軸垂直相交。
5、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屬於生物形態學的范圍。
㈧ 2021年解剖學基礎重要必考點是什麼
2021年解剖學基礎重要必考點有:
1、石蠟切片是研究人體組織學及胚胎學最慣用標本,基本程序是取材銷橋、固定、脫水、包埋、切片、染色和封片,最慣用染色辦法是蘇木精-伊紅染色法,又稱H染色。
2、細胞質是細胞膜與細胞核之間某些,涉及:基質、細胞器、細胞骨架和包括物。核糖體是細胞合成蛋白質場合:線粒體是細胞「動力工廠」。
3、人體九大系統是運動、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脈管(循環)、感覺器、神經、內分泌。
4、解剖學姿勢是身體直立,兩眼平視前方,上肢自然下垂與軀干兩側,手掌和足尖向前姿勢。
5、分泌物通過導管排出腺稱為外分泌腺,如:汗腺、唾液腺。沒有導管,分泌物釋放到毛細血管好弊或毛細淋巴管腺稱為內分泌腺,如甲狀腺、腎上腺等。內分友斗族泌腺分泌物叫激素。
㈨ 解剖學基礎重要必考點有哪些
1、連接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呈環形排列的纖維軟骨,前寬後窄,圍繞在髓核的周圍,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纖維環堅韌而有彈性。
2、髓核是一種富有弊正彈性的膠狀體,位於椎間盤的中部稍偏後方,有緩和沖擊的作用。它被限制在纖維環之內,施加壓力則有向外膨出的趨勢。
3、腹膜內位器官:是指器官全部突向腹膜腔,各面均被腹膜所覆蓋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回腸、盲腸、闌尾、橫結腸、乙顫卜帶狀結腸、脾、卵巢、輸卵管等。
4、腹膜間位器官:是指大部分被腹膜覆蓋的器官,如肝、膽囊、升結腸、降結腸茄蘆、直腸上段、子宮、膀胱等。
5、腹膜外位器官:是指僅一面被腹膜覆蓋,其餘面均不覆蓋腹膜的器官,如腎、腎上腺、輸尿管、胰、十二指腸降部和下部、直腸中下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