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孩子教育的基礎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重點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搖籃,是孩子出生後的第一課堂;父母則是孩子們最初的啟蒙老師。所以父母對孩子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Ⅱ 學校教育的基礎是什麼
學校教育的基礎是課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或稱學習者和教育影響。學校教育的基礎包括國家地方的支持,包括社會各方面的配合,同時離不開成年人的家校共育。
課程是學校培養人才藍圖的具體表現,課程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依據,課程是學生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合理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課程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和標准。
教育影響
教育影響是置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一切中介的總和,包括作用於受教育者的影響物及運用這種影響物的活動方式和方法,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工具。
廣義的教育者指對受教育者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狹義的教育者指從事學校教育活動的人,其中,教師是學校教育者的主體,是直接的教育者。一般而言,教育者主要是指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具有一定資格的從事專門教育教學活動的專職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處於領導,控制和執教的地位。
Ⅲ 教育的基礎是什麼呢
一所學校的優或劣,光從校舍上看很難下判斷;一個學生在學校就讀是否合適,光從課程上看也很難做結論;一種教育理念的先進或落後,光從師資學歷結構上看,更是難有定論,基礎教育的「基礎」是什麼。左看右看皆不是,究竟看什麼呢?
前些日,我到上海市雲嶺實驗中學,雖說是采訪,但確切地說是該校的「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的信念和做法,為我上了一堂「難忘一課」。這所普陀區的學校,從校舍來說,也許是比不上時下的許多學校,從生源上看,也並不理想。據他們調查,學生身上很突出的一點是「嚴重缺乏自信」,學業基礎好的,為沒能進「重點」而失望,學業基礎差的,則對自己毫無期望。然而,校長黃海卻說:「我們的教育要對得起每一位學生,對得起每一位把孩子送到學校的家長,因為我們的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
教學生,要教在當口上。他們響亮而又明確地提出,對學生要實施「自信樂學」的精神重塑工程,後來把這作為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面向21世紀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實驗中的「普通初中自信教育」的子課題,進行了長達9年的研究與實踐,教育論文《基礎教育的「基礎」是什麼》。他們為學生缺乏自信被壓抑的心情感到不安,為學生的厭學而自責,以對學生生命的'一段主要歷程負責和賦予學習以生命活力的信念,給學生注入強大的自信之源。同時,教師又以科學的自信與藝術,研究課堂教學不確定性的把握,思考課堂提問的創設,力求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的效果。讓校園成為學生找回自信的最佳場所,變課堂成為學生驗證「我能行」的競技賽場,使教師成為學生堅定自信的引路人。
誠然,基礎教育是打基礎,而這基礎的基礎是讓學生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有信任,對祖國有信賴。離開了這種基礎,教育是有缺陷的。知識要學,技能要學,做人要學,而在這種「學」中,自信與否是很起作用的。我們不能要求學生個個像應試工具、人人都是狀元,但要求學生人人自重自愛、個個自信自強;我們不能要求學校培養學生個個是院士、人人是名家,但要求教師人人學會尊重、個個品性善良;我們不能要求教育辦成一切,但要求教育在基礎中有正確的定位。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雲嶺」的「自信樂學」及後來發展的「創新」,正是在微觀教育中實踐著基礎教育的理想。學生將來如何,這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但只要有自信,就有了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