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練毛筆字入門步驟
在開始學習毛筆字前,我們首先應該學會如何擺好正確的書寫姿勢和掌握正確的執筆 方法 。這不僅關繫到今後能否練好字,而且關繫到我們以後的身體健康。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練毛筆字入門步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練毛筆字入門步驟
一、起筆規律:點、帶、轉
適用於一拓直下起筆法,之所以教這種寫法是方便學生以後學習行書(見下圖)。
點:任何筆畫都由點起。筆桿垂直,以斜勢(45°)(預設為這個角度,具體到不同風格楷體可作相應調整)下筆由輕到重寫出前尖後圓的杏仁點。要求下筆要輕,角度要斜,根據筆畫的粗細寫出點的長短,不可一味拉長以免給下一步帶來麻煩。
帶:是為了寫出起筆輪廓,也便於轉筆。以橫為例,杏仁點寫完後,毛筆按筆畫運筆方向(橫向右、豎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側鋒帶筆形成平形四邊形塊面,這樣做既寫出了起筆的輪廓,又便於筆鋒在其中不露痕跡地換向,保證下一步的中鋒運筆。注意:帶時毛筆不要提起,把點的頭和尾蓋住(以看不見點的頭尾為准),寫出三條直邊兩個方角。
轉:是為了調整筆鋒指向以達到中鋒運筆要求。平形四邊形塊面形成後,筆鋒不須提起,接著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時針轉動筆桿(橫、提為逆時針轉動,豎、撇為順時針轉動,捺因為下筆方向同點一致,故不須轉動),帶動筆鋒作逆時針調鋒,使原來的筆鋒指向由向左前變成向左,這時向右運筆才是橫的中鋒行筆。注意:轉筆時毛筆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轉動筆桿帶動筆鋒在紙上轉動,像蹺蹺板一樣,讓接觸紙面的筆尖和筆跟部同時向筆畫中心移動,直到筆鋒狀態符合中鋒要求為止。
以上只是以橫為例說明起筆點、帶、轉的規律, 其它 筆畫起筆可類推。至於橫、豎、撇、提、捺五個最基本筆畫的起筆點、帶、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請看以下表和圖。
二、行筆規律:中鋒鋪毫
起筆三步完成後,緊接著中鋒鋪毫行筆,在行筆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筆鋒指向與運筆方向正好相反,同時要求筆鋒始終保持在筆畫的中央,隨著手腕的運動 ,筆桿可以倒向筆鋒所指方向(不能往運筆方向也不能往筆畫兩邊倒,否則會造成拖鋒或偏鋒),筆桿傾倒幅度越大,筆鋒與紙面的摩擦力越大,筆毫克服阻力前進,寫出的筆畫自然就有力度美。
三、收筆規律
行筆結束後,接下來就要收筆,收筆有兩種方法:
(一)藏鋒收筆:彈、挑、折、轉
中鋒行筆到末尾,收筆第一步是筆鋒反彈提起(越是彈性小的筆或按筆幅度大的情況,越要反彈提起),因為象橫、垂露豎或短豎以及反捺的收筆需要較輕的筆觸才能圓滿完成收筆。所以反彈提起是圓滿收筆的關鍵一步。這里我用一個「彈」字概括反彈提起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筆鋒上挑(對橫而言)或筆鋒左挑(對豎而言),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稜角,以強調筆畫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時要用一分筆輕挑,不可用很重的筆觸。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筆鋒在「挑」之後折筆(方向與起筆點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與下一步圓轉形成的圓弧收筆構成方圓對比。注意: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筆輕折。
第四步「轉」概括的是圓轉回收,完成「折」後,手腕帶動毛筆,使筆鋒輕松一轉,從下方輕輕收回,整個筆畫到此圓滿結束。
垂露豎、短豎、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筆
(二)露鋒收筆:彈、傾、踢
露鋒收筆是要寫出筆鋒。與藏鋒收筆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彈提起(此步也稱「彈」),不過這種反彈提起是反復且連續進行,運筆一次比一次輕,直到寫出筆鋒為止。伴隨著反復多次反彈提起,為使筆毫能漸漸收攏,筆桿必須向筆鋒所指方向傾斜,(此步謂「傾」),最後一步筆尖快速從紙面踢出,形成筆鋒(此步謂「踢」)。基本筆畫中如懸針豎、撇、捺、提及鉤的收筆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筆鋒,起筆時轉筆就要到位,只有轉筆到位,才能在收鋒時將筆鋒寫到筆畫的中心線上,從而產生美的外觀。
書法毛筆是什麼毛做的
羊毛、狼毛、兔毛、胎毛、鹿毛、馬尾、豬鬃、鼠須、虎毛等。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毛筆是用獸毛紮成筆頭,再粘結在管狀的筆桿上製成的,一支好的毛筆應具有「尖、齊、圓、健」的特點。
書法用筆一般可以分為軟毫、硬毫和兼毫三種。硬毫筆的筆性剛健。如:狼毫、山馬、牛耳毫、鼠須、山兔、鹿毛筆。
軟毫筆的筆性柔軟。如:羊毫筆。兼毫筆是用硬毫、軟毫集在一起的,剛柔並濟。筆性介於硬軟毫之間。
羊毫筆柔軟,特別是長鋒羊毫筆,筆按下去後就趴下散開彈不起來,難以掌握,不利於主動發力習慣的培養。這時候全靠書寫者以運筆的技巧來調節筆鋒。
而硬毫筆比較好使,由於它的彈性強度大,筆壓下去再提起來時,筆鋒能回復到原來凝聚的狀態,所以起倒自如,頗為得心應手。
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一開始就用硬毫筆,運筆無需多少技法比較省事,因為筆會幫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筆,一旦拿起羊毫筆來頓感寸步難行。
初學時用羊毫筆來練字,雖說開始時難度大一些,必須用提按換鋒的方法才能寫出合格的筆畫來,但也因此而學會了使用軟毫筆的方法,隨著聯系時間的增加,慢慢就會得心應手、應用自如。這時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筆來寫,會感到輕松好使。
寫毛筆字的姿勢有幾種
寫毛筆字的姿勢有兩種,第一種為坐書姿勢,這種姿勢較適合書寫字徑較小的字或是畫面較小的作品,書寫時要遵守頭正、身直、臂開、足安四個原則;還有一種是立書姿勢,即站立於桌前書寫作品,這種姿勢較適合書寫字徑較大的字或是畫面較大的作品。
1、坐書姿勢。正確的坐書姿勢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即頭正、身直、臂開、足安。頭部要端正,略向前俯,眼睛離紙面的距離大約是30至40厘米;身姿要盡量坐正、坐直,胸口距離桌面3寸左右;兩臂自然撐開,使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的傳達到鼻尖;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
2、立書姿勢。立書姿勢要求兩腳稍微分開,一角略向前,保持身體平衡,上身略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左手按住紙張,右手懸腕懸肘書寫。
練毛筆字入門步驟相關 文章 :
★ 毛筆字入門:毛筆字體草書
★ 練毛筆字先學什麼體
★ 我的課餘生活:練毛筆字
★ 常用字書法毛筆字行書寫法
★ 如何練習書寫顏體書法
★ 練鋼筆字最有效的方法
★ 學寫毛筆字三年級作文
★ 練毛筆字的最佳年齡
★ 小學生五年級作文我學會了寫毛筆字
B. 毛筆書法基礎知識
毛筆書法現在一共有六種書體,即行書體、 草書 體、隸書體、篆書體、楷書體和馬書體六種書體書法。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毛筆書法基礎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毛筆書法臨帖的 方法 、要求
書法臨習的基本內容:
書法臨習就是依照范帖進行書寫基礎訓練和作品欣賞,它是接受書法傳統,發展書法的必由之路。書法臨習的基本內容是書寫技法、書法形象作品精神。
臨習方法:
(1)讀帖
書法臨習應先動腦後動手,未臨摹之前,先要理解,這就需要讀帖。讀帖就是體會范帖的神韻,認識范帖,分析它的寫法,掌握它的基本特點和規律。
(2)摹帖
摹帖就是直接依託在范帖或其仿樣上書寫。常用的摹寫形成有四種。
仿影法:把透明的紙覆在范帖上,照著紙面上透過來的字影描摹。
描紅法:在印有紅色範字的紙上描摹
廓填法:也叫雙勾填墨法。就是把透明的書寫紙覆在范帖上,用硬筆沿字點畫的外沿精確勾畫,然後照空心字描摹。廓填法的好處是在勾勒過程中能加深對范帖點畫形態的認識。
豐肌法:就是把透明紙覆在范帖上,用硬筆在字的點畫中線上勾畫,然後看著字帖沿單線描摹。
(3)臨帖
臨帖就是把字帖放在一邊,憑觀察、理解和記憶書寫。常用的臨寫搭飢形式有四種。
對臨法:反范帖放在眼前對照著寫,可以寫得與範字一樣大,也可以塌攜放大或縮小。
背臨法:不看范帖,憑記憶書寫臨習過的字。
意臨法:不求局部點畫的逼肖,注意力放在對帖的大關繫上和神韻的把握上。
創臨法:運用對范帖點畫、結體、篇章和風格的認識、書寫范帖上沒有的字,或聯字成文,創作作品。
臨帖要求
字帖應放置於書案左上方。硯台放在右上方,練慣用紙正對自己,不能歪斜,書寫時紙可上下左右移動。 墨不可蘸得太飽,養成完後再蘸的習慣,不能寫一筆就蘸墨。
書法格式為從上到下豎寫,先右後左。 每天的臨帖時間應保證半小時以上,至少應寫三十字,知衫返節假日也不要間斷。如欲在書法上有所成就,這點時間是很不夠的。
初學可參照點畫運筆動作圖示,但千萬注意這只是為初學方便而提供的圖示。事實上點畫的運筆都是一氣呵成的,決不是簡單的機械動作的重復。因此,臨寫點畫既不能信手塗雅,也不能像木偶一樣動作僵化。一定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臨習中逐漸領悟筆法,否則一旦形成不良習慣,糾正起來就不容易了。
字的結構要經過長時間臨習才能掌據。應先看清楚字再下筆,盡量養成看一個字寫一個字的習慣,不能看一筆寫一筆。特別要注意第一筆起筆的位置。初學只要能把字工整地寫在格子中間就算達到目的了。
米字格是供臨習書法的界格紙,臨習時對照範本字形,掌握點畫位置,充分利用米字格,能幫助我們盡快掌握字的結構安排,為過渡到“背臨”奠定良好的基礎。
毛筆書法關於用筆
以指執筆,靠腕、肘和臂的運動,使筆鋒著紙而出現各種點畫,叫做用筆。用筆的過程,可分為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階段。起筆、收筆有“藏、露、方、圓、轉、折”等的分別,行筆有中鋒、側鋒兩種方法;整個運動過程提按交替、抑揚頓挫,富於節奏。由於用筆方法的不同,筆畫有方有圓,或方圓兼備。用筆是關繫到書法線條質量高低的決定因素,也是書法最根本的要素。掌握了用筆方法,才能寫出到位的筆畫,然後構成優秀的書法作品。
用筆方法,是人們從無數次的書法實踐中分析、歸納、 總結 出來的,懂得了用筆方法,然後在臨帖和日常書寫時依次類推,身體力行地進行這些技法的投入訓練,自然會達到融洽、熟能生巧的地步。
書法從楷書學起
什麼是書法?《現代漢語詞典》里說: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特指用毛筆寫漢字的藝術”。而我國的文字形態的變化。大體依次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八個階段。那麼,學習書法應追本溯源,先從篆隸入手,後學楷書,其實不然, 學書法 應先從楷書學起,這是因為:
(1)古人說:“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正說明只有先學好楷書打好基礎,才能依次學行、草、隸、篆書。
(2)漢字的基本筆畫是橫、豎、撇、捺、點、鉤、挑、折八種,楷書具備了這八種基本筆畫,且形態清晰分明,結構整齊,勻稱端正,容易掌握。
(3)從魏晉以來,楷書都作為正規的字體使用,實用價值最大。
在我國楷書的書寫藝術中,首推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為代表之作,他們各領風騷自成體系。
各種書體的介紹
篆書:是大篆和小篆兩大類的合稱。甲骨文、金文以及籀文等秦統一六國以前的所有文字統稱大篆
隸書:萌芽於戰國,興盛於漢,隸書因篆書演變而來,有些字形還帶有篆書痕跡。在書法史上,隸書是漢代的瑰寶,它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和崇高的美學價值。
正書:濫觴於漢代,完備於魏晉南北朝而定型於盛唐,經歷六百餘年,在這過程中,因時代、行制、地域、用途及師承的不同,楷書形態不一,風格殊異,但從總體風格上可分為三大類:即“晉楷”、“魏碑”、“唐楷”。唐楷:唐代是我國書法史上楷書的鼎盛時期,唐楷也因崇尚法度而成為楷書之冠。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行書的用筆比楷書活潑,但沒有草書放縱。行書的興盛時期在晉代,王羲之父子把行書發展推向成熟,對後人影響很大,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草書:是為了書寫簡便而產生的一種“刪繁就簡、筆畫連帶”的連筆字,講求“起搶收曳”、“化斷為連”,自由放縱、變化多端。草書產生於漢代,是從漢魏時期流行至今的一種書體,草書按年代和風格可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種;按大小可分“大草”、“小草”兩種。
書法作品的形式、章法、格式、款式、內容
(1)章法是指書法作品中線結構的組織,它包括單字中對點畫的組織和作品中對單字的組織。而習慣上把単字中對點畫的優化組合稱為結字、結體,也稱“小章法”;把作品中對字與字之間的組合,稱“大章法”;但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通常都有正文、落款、印章三個方面構成,而三者又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且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2)格式
立軸:是指長方形的獨幅作品,一般是將整張宣紙豎著對開,自上而下、從右到左,逐行書寫。
屏條:由條幅組成的書法作品叫屏條。大多由4、6、8成偶數搭配。
中堂:指整張宣紙書寫的書法作品。它因懸掛在老式堂屋正中而得名。
橫幅:與立軸相對,是將宣紙橫著對開書寫而成。
長卷:指行制扁長、卷著保存的書畫作品,其長度不受限制。
扇面:是圓弧形的作品,有摺扇和圓扇等。
斗方:是長和寬比例相仿的書畫作品。
楹聯:又稱 對聯 ,由上下兩聯組成。兩聯之間,字數相等,字性、內容相對。
(3)款式是書法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在布局上對正文起補充、平衡的作用,而且可以通過文字組織去補充與發揮作者的創作才能,表現作者學識修養的重要方面。
稱謂:一般人可以稱先生、仁兄等,上了年紀的則要更加尊稱,如果是女性的則可稱女士;如是同行,可稱方家、法家、法師等;對老師稱我師吾師,對學生可稱同學、學弟等等。
套語:一般的應酬可用,屬書、雅屬、屬正等,或用清賞、清玩、惠存等,稍微謙虛一些的,可用正腕、雅教、教正等,如系自己的詩作,還可用兩正、正律一類詞語。使用這些套語時也可以在名字之前冠以應、為、奉、書應、書為、書奉一類字樣。祝壽一般可用華誕、大壽、大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