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工業基礎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東三省和中國西南四川、雲南幾個省份。東三省由於長期為日軍占據,工業發展時間較長,成為新中國的傳統重工業基地;而西南部則是由於抗日戰爭,東南沿海一批批的工廠、設備、人才的遷徙,逐漸得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但是抗日戰爭結束之際,蘇聯強行搶走了東三省得絕大多數的工業設備,可以說此時東三省工業全部癱瘓。直至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迫於國際局勢加入蘇聯執掌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抵制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滲透,蘇聯開始幫助中國發展工業。但這發展也是有條件、有選擇的。這是仍舊以東三省為中心,幫助中國重建統統重工業基地。但是蘇聯為了維護其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單方面與美國達成無核化協議,組織我國研製核武器。當蘇聯得知我國著手研究時,一夜之間撤走在華所有蘇聯援建專家及物資設備,使中國百廢待興的工業幾乎全部癱瘓。
B. 工業基礎雄厚是什麼意思
就是發展工業的優勢條件很好,主要內容是經濟發達,科技水平比較高
C. 我國的基礎工業主要指的是什麼
我國的基礎工業主要是指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工業,這些工業中大部分是重工業,如造船、航空航天、鐵路、石化、煤礦、軍工等等。在我國,這些企業都是國有大中型企業,而且大部分都是國有的。
D. 在地理教學中經常會提到「工業基礎」這個詞,該如何跟學生解釋呢什麼是工業基礎呢
工業基礎就是支持工業發展的因素。包括為工業提供的物質條件、原材料等。技術條件工程師、技工等。基礎設施條件電力、交通等。
E. 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一
是,私有資本尤其是中國的私有資本不具備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實力。
二 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經濟性質的理論基礎就是以國家為基礎,以個人的和集體為輔助的一種。哎。理念。如果你要是違背理念的話,那就會把你淘汰。
三 國家發展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而且,它對國家和國營經濟有很大的依賴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向發展。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後,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外交上和軍事上的嚴密封鎖和遏制。當時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獨立而斗爭的國家同情中國。只有蘇聯能夠援助中國。這種國際環境,也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基本因素之一。改造內容
一、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1953年春,中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獲得土地的農民有著極大的生產積極性,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中國共產黨當時認為只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共同富裕。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決定逐步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採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佔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資產階級採取贖買政策。在經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後,至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已佔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總戶數和職工人數的99%,占生產總值的99.6%。
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股額(共23億余元)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共發10年。這就使得私股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定息停付後,企業就完全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F. 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經濟性質的理論基礎就是以國家為基礎,以個人的和集體為輔助的一種。如果你要是違背理念的話,那就會把你淘汰。甚至與社會脫節了。
拓展資料:
工業化(in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概述
雖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沒有出現「工業化」這個術語,但這個概念還是顯然存在的。馬克思把「現代工業」、「工廠制度」或「機器體系」跟工場手工業作了區分。現代工業其所以區別於工場手工業,是由於機器起了主要的作用。「只是在工具由人的機體的工具變為機械裝置即工具機的工具以後,發動機才取得了獨立的、完全擺脫人力限制的形式。於是,單個的工具機,就降為機器生產的一個簡單要素了」(《資本論》第1卷,第415頁)
在跟工場手工業進行對比之下,馬克思把機器體系的發展劃分為兩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里,是「簡單協作」,即僅僅是「同種並同時共同發生作用的工作機」在工廠中的「集結」,它們使用著一個單一的動力來源。
在第二個階段里,是一種「有組織的機器體系」,這時候通過各局部機器之間不斷地交接工作,產品便從一個生產階段傳送到另一個生產階段。當這種有組織的體系臻於完善,並且只需要工人從旁照看就能夠進行整個生產過程的時候,它就成為「自動的機器體系」。
G. 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什麼,工業起什麼作用
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工業起(主導)作用。
知識點延伸: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工業不斷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保證各部門的生產在先進技術基礎上不斷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農業問題主要是糧食問題。解決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一個國家如果吃飯問題要依靠別的國家來解決,那麼這個國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基礎,在國際競爭中就會受制於人,聽人擺布。
供參考。
H. 產業基礎是什麼意思
產業結構軟化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工業時代傳統的以物質生產為關聯的硬體產業結構向以技術、知識生產為關聯的軟體產業結構轉變的過程。產業結構軟化至少有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次是指在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軟產業(主要指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所謂「經濟服務化」趨勢;第二層次是指在整個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對信息、服務、技術和知識等「軟要素」的依賴程度加深。根據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和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證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世界產業結構軟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產業結構高度化
21世紀將是發展知識產業的世紀,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將得到蓬勃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會趨於下降,柔性生產將逐漸替代批量生產,信息、生物和納米技術將成為影響未來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的核心技術。產業結構高度化意味著高新技術對工農業產出的增長、效益優化和勞動生產率提供的貢獻率加大,用更少的自然資源和更多的信息資源生產出更為豐富的物質產品。原有主導產業,如鋼鐵、石化、汽車等將被信息和通訊、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新材料與新能源等新興產業 所替代。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工業國家將主要從事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但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將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工業化和信息化仍將是這些國家產業政策的長期目標。
(二)知識型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知識型服務業,包括金融、信息、咨詢服務等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增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是多數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脈絡。目前,美國知識產業中83%以上集中於金融與保險、信息與通信和企業服務等行業;90年代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70%左右來自第三產業。服務業迅猛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信息服務業的長足發展。繼硬體、軟體、網路業後,作為信息產業的第三產業,信息服務正成為信息業的基礎行業。目前,全球信息服務業產值已佔整個信息業的38%,並以兩位數的增速迅速發展。到2003年,全球信息服務業產值已達7220億美元,成為信息業中的第一大產業。
(三)以高新技術改造後的傳統產業將贏得新的發展空間
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廣泛應用,使趨於衰退的傳統產業發生逆向回歸。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其全面升級,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製造業成為推動美國經濟擴張的第一大產業。日本亦把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列為本次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事實證明,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但使已失去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服裝業、建築業正在轉變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且使鋼鐵、汽車、化工等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可使其日趨信息化和知識化。從發展角度分析,實體經濟通過與網路技術的結合,很可能成為新經濟中的最大贏家。
希望採納
I. 高中地理工業基礎是什麼意思
基礎工業是生產基本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的總稱。其產品主要服務於重工業自身。在我國,一般將煤炭、石油、電力等能源工業、冶金工業、基本化學工業及部分機械工業等稱為「基礎工業」部門。
高中地理,一般是講工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原料(臨近原料產地,原料充足);②能源(臨近能源產地,能源充足);③土地(土地平坦開闊,利於建設,可降低成本);④水源充足(臨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⑤環境: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空氣潔凈。(一般是對新興工業如電子工業而言)
(2)經濟因素:①市場(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市場廣闊);②交通(臨海或臨港或河流交匯處,臨鐵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③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④技術(科技發達,臨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勞動者素質高);⑤農業基礎好(臨近商品糧基地等)。⑥工業基礎雄厚。⑦信息:廣告宣傳 品牌效應。
(3)社會因素:①國家政策(支持、鼓勵);②國防安全;③個人偏好(華僑對家鄉的投資);④工業慣性;⑤社會協作好:社會服務條件和生產協作情況好。
(4)環境因素:①產生大氣污染企業的布局:要使居民區不受到污染,還要用衛生防護帶(如綠化帶)隔離。A最小風頻,布局在居民區的上風處。B單一盛行風,布局在居民區的下風處。C季風區,布局在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
②產生水源污染企業的布局:A遠離水源;B河流的下游 ③產生固體廢棄物污染企業的布局:A遠離居民區;B遠離農田 ④交叉污染:兼顧上述要點
2.根據不同工業的特點,按影響工業的主導因素把工業類型:(1)原料指向型工業: 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新疆的紡織廠
(2)市場指向型工業: 啤酒廠、傢具廠、印刷廠、飲料廠、食品廠、玻璃廠、
(3)動力指向型工業:(臨近火電站或水電站)煉鋁廠、有色金屬冶煉、火電廠、水電站 ?(4)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紡織廠、普通服裝廠、電子裝配廠、包帶、制傘、製鞋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