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什麼意思
其實就是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是指物質的基礎,上層建築是指精神層面的東西。沒有物質作為基礎,就沒有資格談精神。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談教育、藝術……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經濟基礎穩固了,上層建築才能發展。所以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一定社會的基礎是該社會的經濟關系的體系,即生產關系的總和,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等三個方面,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首要的、決定的部分。
而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築是復雜龐大的體系,由該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兩個部分組成。觀念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
(1)什麼是基礎什麼是決定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的胚芽。
這里的"市民社會"主要指現實的經濟生活。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中,市民社會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已接近於"生產關系"概念。
『貳』 什麼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一段話的簡要概括,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這是馬克咐春思主義關於社會形態變革的基本理論。
1、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是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所構成的社空塵會經濟結構是一定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式的現實基礎。
2、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3、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現存的生產衡虧耐關系相矛盾。而一旦這些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必將發生社會革命;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築也將相應地發生變革。簡而言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什麼是基礎什麼是決定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馬克思在制定他的經濟學說時,一直重視把對經濟范疇的探討與對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的批判結合起來。因此,馬克思在這本書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末尾都附有關於這些問題的理論的歷史考察,包括《關於商品分析的歷史》。
《關於貨幣計量單位的學說》和《關於流通手段和貨幣的學說》。這些論述為創立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史奠定了基礎。
本書的出版為馬克思徹底完成政治經濟學領域中的革命變革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從根本上抨擊了當時在羅曼語國家流行的蒲魯東主義。
『叄』 什麼是經濟基礎什麼是上層建築二者的關系如何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
生產力決定了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它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
關系: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具體表現在: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在上層建築領域也占統治地位,並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2、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從服務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護和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對自己的對立物。從服務的方式看,上層建築通過法律、經濟、思想等手段的調控來為經濟基礎服務。
(3)什麼是基礎什麼是決定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兩者矛盾:
1、當一種新的上層建築剛剛建立起來,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同自己的經濟基礎基本上相適應,但也有不完善的環節和方面;
2、經濟基礎是變化的,當它處在相對穩定的階段,在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時候,也要求上層建築發生相應的變化和進行局部的調整;
3、當某種社會形態已經走向腐朽,生產關系嚴重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就會同生產力發展所引起的經濟基礎的變革的客觀要求形成尖銳的對抗。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對上層建築加以根本的變革,建立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上層建築。
『肆』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什麼意思 說的通俗點....
物質基礎是指經濟的基礎,上層建築是指精神層面的東西。沒有物質作為基礎,就沒有資格談精神,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更不可能談教育、藝術。
物質基礎:物質(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該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制度。
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物質(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4)什麼是基礎什麼是決定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原始氏族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費的關系為基礎。
社會秩序由氏族成員按歷來習俗進行調整,因而沒有專門的武裝集團和暴力機構這樣的政治上層建築。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產生了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觀念上層建築。
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在經濟上的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相應地形成了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具有強制手段的政治上層建築。
每一社會形態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自己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定的歷史繼承性。
政治上層建築表面上表現為一種凌駕於社會之上、脫離社會的獨立力量。
『伍』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什麼意思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指經濟的基礎,上層建築是指精神層面的東西。沒有物質作為基礎,就沒有資格談精神,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更不可能談教育、藝術。物質基礎:物質(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該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制。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物質(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物質分析基礎/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共分七個模塊,內容包括分析檢驗准備工作、物質成分檢驗、酸鹼滴定法測定物質含量、配位滴定法測定物質含量、氧化還原滴定法測定物質含量、沉澱滴定法測定物質含量、重量分析法測定物質含量,各模塊之後都附有習題。
《物質分析基礎/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在內容編寫上將教學內容與職業標准對接,體現行動導向的教與學,使學生在行動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本書內容深入淺出,簡明易懂,便於初學者自學掌握。
《物質分析基礎/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可供高職高專院校化工技術類專業基礎課用作教材,也可供各有關工業生產部門作為對技術人員的培訓教材及有關人員的自學參考書。此外還可供其他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作為專業基礎課教材。
『陸』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簡單來說是什麼意思
1、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系中,首先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它的產生、發展和變革,都不能從它本身來解釋,而只能由它的經濟基礎來說明。
2、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性質內容: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派生的,所以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內容,就決定自己的上層建築的性質和內容。
3、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該社會的經濟結構。
4、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拓展資料: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的胚芽。這里的"市民社會"主要指現實的經濟生活。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中,市民社會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已接近於"生產關系"概念。
在1845~1846年他們合寫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在這之後,馬克思依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理論,分析了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社會獲得的重大成果,並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充實和具體化。
『柒』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的是什麼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英語:Base and superstructure;德語:Basis und Überbau)是馬克思主義概念,在這個概念,人類社會由兩個部分組成: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馬克思主義中,經濟基礎指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即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在階級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通稱「政治上層建築」。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文藝思想等意識形態諸種形式,通稱「思想上層建築」。在上層建築中,政治處於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基礎,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具有辯證關系,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應用
馬克思的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可以在馬克思主義學者使用的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等學科中找到。在這些學科中,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以及每個學科的內容可能採取不同的形式。
1、馬克斯·韋伯
早期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更喜歡一種結構主義的形式,而不是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社會模型,在這種模型中,他提出基礎和上層建築在因果關繫上是相互的——經濟理性和規范觀念都沒有統治社會領域。
在總結他的東埃爾比亞研究結果時,他指出,與「我們已經習慣」的基礎和上層建築模型相反,兩者之間存在相互關系。
2、安東尼奧·葛蘭西
義大利政治哲學家安東尼奧·葛蘭西將馬克思的上層建築劃分為兩個要素: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政治社會由有組織的社會力量(如警察和軍隊)組成,而公民社會是指有助於文化霸權的創造共識的要素(如媒體和教育系統)。
這個上層建築的兩個組成部分仍然知情通過基礎的價值觀,在社會中建立和執行這些價值觀。
3、沃爾特·羅德尼
蓋亞那政治活動家和非洲歷史學家沃爾特羅德尼討論了馬克思上層建築在發展周期和殖民主義背景下的作用。羅德尼指出,雖然大多數國家遵循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演變的發展結構,但中國是這一規則的例外,跳過了資本主義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