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基礎研究是什麼意思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基礎研究:
基礎科學研究(基礎研究)是指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動。
基礎研究是人們有目的地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發展規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是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認識活動,具有不同程度的探索性和創造性。
『貳』 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和德國國家科學院共同簽署了《北京基礎研究宣言》,在介紹「面向未來的科學」新合作模式的會議上,兩所科學院都強調了「弘揚科學精神」,追求卓越,鼓勵合作、包容和負責任的科學研究,為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的共同努力。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泉
創新通常被認為是方向性的、目的性的,尤其是應用性的研究。但是真正的創新研究是不同的,並且是從不同的心態出發的。科學本身並不以「有用」為目標,而是努力通過自由和獨立的思想探索和開放的交流。好奇心驅動,本質上是「無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知識和潛在的新解決方案。
基礎研究不斷挑戰現有知識的界限,克服傳統概念的局限性,創造新的假設、新理論、新材料、新反應和新方法。有價值的進步可能隱藏在沒有目標、沒有目的的科學工作和思想中。因此,必須肯定和支持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將其作為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柱 。
社會發展需要基礎科學
科學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是現代科技和工業的源泉,也是一種文化成果。科學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科學是理解社會決策影響的先決條件。因此,社會應當對保持和加強科學活動、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理解選擇和決定的選擇以及以開放和相互尊重的方式與科學系統互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未來的科學是協作的、包容的和負責任的
對於許多問題包括全球性的挑戰,科學研究需要合作。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不同學科的共同努力,對於研究大規模、復雜和動態系統的行為,理解和預測其發展至關重要。科學研究應加強學科間的互動和學科知識的整合。而科學互動必須是開放和包容的,不分民族、種族和性別差異。
科學的核心價值是信任。科學結果必須是可復制的,並經得起嚴格的檢驗。科學界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應負責並致力於促進公平和可持續的發展。
科學的進步需要鼓舞人心的、支持性的環境
科學需要穩定和長期的支持。加強基礎研究是保證科學發展的精神環境和物質基礎的關鍵。加強基礎研究項目、科學基礎設施的資助,支持早期職業科學家的研究,為科學探索和發現建立堅實的基礎。建立高水平、高效率的青年科學家交流平台,鼓勵青年科學家成為科學研究的核心力量。要吸引有前途的青年人才從事科學和基礎研究,不僅要加強青年一代的科學教育,而且要加強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的科學教育。因此,為科學和社會的基礎研究創造和支持良好的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來源: Explore the Unknown—The Value of Basic Research. 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201913851
『叄』 什麼是「基礎研究」
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肆』 什麼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
基礎研究: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基礎研究的特點是:—— 以認識現象、發現和開拓新的知識領域為目的,即通過實驗分析或理論性研究對事物的物性、結構和各種關系進行分析,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解釋現象的本質,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或者提出和驗證各種設想、理論或定律。—— 沒有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目的,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看不出、說不清有什麼用處,或雖肯定會有用途但並不確知達到應用目的的技術途徑和方法。—— 一般由科學家承擔,他們在確定研究專題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研究結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確性,成果常表現為一般的原則、理論或規律並以論文的形式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或學術會議上交流。因此,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對現象的更充分的認識,和(或)當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新的科學研究領域,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時,即視為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定向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特點——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在圍繞特定目的或目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研究結果一般隻影響科學技術的有限范圍,並具有專門的性質,針對具體的領域、問題或情況,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一般可以這樣說,所謂應用研究,就是將理論發展成為實際運用的形式。開發研究開發研究是利用應用研究的成果和現在的知識與技術,創造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產品,是一種以生產新產品或完成工程技術任務為內容而進行的研究活動。基礎研究是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基礎研究沒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目標主要表現在,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的實際應用前景如何並不很清楚,或者雖然確知其應用前景但並不知道達到應用目標的具體方法和技術途徑。應用研究的特定應用目的不外乎二類:或是發展基礎研究成果確定其可能用途,或是為達到具體的、預定的目標確定應採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徑。應用研究雖然也是為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但是,這種新知識是在開辟新的應用途徑的基礎上獲得的,是對現有知識的擴展,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對應用具有直接影響。基礎研究獲取的知識必須經過應用研究才能發展為實際運用的形式。『伍』 什麼是課題研究基礎
課題研究基礎指的是在某項課題上,前期做的工作或者具備的條件。包括但不限於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課題經費預算、硬體條件等。
①研究結果指的是在該課題上曾經做過的類似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發表的文章、專利等。
②研究人員是指從事研究該課題的試驗人員,試驗人員從事該課題研究時間越長,說明研究越深入,人員穩定,研究延續性好。從人員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上也能說明一定問題。
③課題經費指的是能夠在這項課題上的開銷,包括開銷的明細,能夠說明對該課題有足夠的經費支持。
④硬體條件指的是研究該課題所需要用到的設備、設施等,能夠說明具備課題研究的硬體能力。
課題研究基礎和條件保障包括以下內容:
1.學術簡歷:課題負責人的主要學術簡歷、學術兼職,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積累和貢獻等。
2.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前期相關研究成果、核心觀點及社會評價等。
3.承擔項目:負責人承擔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情況,包括項目名稱、資助機構、資助金額、結項情況、研究起止時間等。
4.與已承擔項目或博士論文的關系:凡以各級各類項目或博士學位論文(博士後出站報告)為基礎申報的課題,須闡明已承擔項目或學位論文(報告)與本課題的聯系和區別。
5.條件保障: 完成本課題研究的時間保證、資料設備等科研條件。
(5)社會基礎性研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一是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准,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
二是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准,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
三是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
四是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
1.積極開展理性思維。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
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
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理由;
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
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3.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是:
⑴提煉問題;
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
⑶推演出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結構化;
⑷形成基本觀點;
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4.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
⑴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
⑵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
⑶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5.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
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3.實驗性課題設計。
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
『陸』 什麼是基礎研究,什麼是應用研究二者的區別是什麼
一、指代不同
1、基礎研究:指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動。
2、應用研究: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
二、特點不同
1、基礎研究: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
2、應用研究: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三、准則不同
1、基礎研究:沒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目標主要表現在,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的實際應用前景如何並不很清楚,或者雖然確知其應用前景但並不知道達到應用目標的具體方法和技術途徑。
2、應用研究: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是發展基礎研究成果確定其可能用途,或是為達到具體的、預定的目標確定應採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徑。應用研究雖然也是為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