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中醫把脈什麼是基礎
擴展閱讀
初中英語基礎知識失分 2025-02-07 00:42:43

中醫把脈什麼是基礎

發布時間: 2023-07-21 08:12:51

Ⅰ 手把手教你把脈!關於把脈的基礎知識,這篇文章講全了

★中醫把脈

為什麼中醫在手腕上按一會就知道病人得了什麼病?想知道?往下看!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兩個問題: 把脈的正確姿勢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義。

把脈不是隨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對位置很關鍵!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內側(中醫叫作「關」),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和中指緊緊並排在一起,最後用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中指和無名指不要並緊,稍稍留一條小縫隙,這樣就能摸到脈了。

為什麼中醫把脈要把兩只手呢?中醫認為,左右手的「寸關尺」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左手「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代表「肺脾腎(命門)」,所以中醫把脈要兩只手都把。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分析脈象啦!

中醫將脈分為二、三十種,普通人沒必要都了解,這里只介紹 幾種常見的脈象:浮沉、力度、粗細、快慢。

浮沉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把手輕輕地放到脈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著,不斷加力,幾乎已經按到骨頭了,才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著,稍加點力往裡按,但又不至於按到底,這個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據用力大小的情況稱之為偏沉(用力較多)偏浮(用力較少),統稱為中。

另一種就是把脈的時候,只明顯感到了寸部的脈動,而關、尺部遠沒那麼明顯 ,這也叫浮;如此類推,寸關不明顯而尺明顯,也叫沉;寸尺不明顯而關明顯,也叫中。

為什麼脈會有浮沉之別呢?

一般來說,人體的保護機能與外邪作斗爭,首先想從「表」解決問題,津液氣血都集合到這里打仗來了,所以這里氣血充足,脈就現浮象;當在這里不能解決問題,邪向里挺進,正氣往裡退,氣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脈就現中象;邪氣再勝再往裡進,正氣再戰敗往裡退,全退到裡面來了,在這里積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決戰,脈就現沉象。

簡而言之,正氣(津血、氣血)在哪集結,就會在脈的相應部位有所反映,守住這一條,觀脈就不難了。

找到脈之後,不是按住不動就可以了,醫生們會搞一些「小動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後再把力減少一點,把手指再提回原處,反復做上好幾次。

為什麼這樣做?因為要用指頭感受脈對手指的抵抗力。 按下去的時候,感覺脈很硬、很實、反彈力度很強,就證明這個脈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沒遇到多少抵抗,「你愛按哪兒按哪兒,愛怎麼按怎碼掘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脈就沒有了,那這個脈就是沒力量,醫生根據這個衡量脈的力度是偏弱還是偏強。

那麼有沒有力又代表什麼呢? 有力,代表正氣實 ,但如果邪氣跟正氣有一拼,中醫通常就會說邪氣實,正氣還行,照著邪實去治就可以。沒有力就代表正氣虛,治療上首先要補充、扶助正氣,正氣足了,自然能夠與邪氣交爭!

從治法上看,有力的脈, 中醫常用的是攻、泄之法 ,比如麻黃湯證,要求的是脈要緊,承氣湯之類的,要求脈要實,這個緊啊、實啊,說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脈無力用了這些方劑,就會使病人虛脫,昏死過去!

無力的脈中醫通常要用補法 ,比如桂枝湯證的脈緩,四逆湯證的脈微弱,都是無力的脈,不能攻下,只扒拆能補養。至於要用多大的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補的成分、補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遲此核、加多少,就要從脈的有力沒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斷。

只知道脈的力度還不夠,還有一個小動作,用指頭從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這樣水平來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幾下, 感知脈管的寬度,通俗的說就是看看脈有多粗大或者多細小。

因為正氣津血足了,要流動,要往外輸送,不僅力量會大,要求輸送管道(血管)的空間也得大,否則正氣足了但空間不夠,不能及時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說「陽明脈大」,陽明是多血多氣的,要輸送它,脈管就得大。以此類推,「細」當然就是氣血不充沛了。

但這里有些特殊情況,臨床上常有脈大而無力或脈小而有力的例子,為什麼呢?這就涉及到氣血的偏盛偏衰問題了。

氣血是互為陰陽的兩個東西, 氣主要管輸送,把血灌輸到全身,所以它屬陽,主動、主擴張;血屬陰主滋養,它有個很實在的形體(液體),看得見摸得著;脈的力量或粗細是氣血共同的功勞,但血側重於脈的力量,氣側重於脈管的粗細。它們都強,脈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細而無力;氣衰血強,脈就細而有力;氣強血衰,脈就粗而無力。所以粗細還要有沒有力氣連著一起看才行!

中醫就是根據這個判斷該用氣分葯還是該用血分(陰分)葯。 比如,現代人常說陰虛、要養陰,吃阿膠、喝首烏汁之類的滋陰養陰葯,但如果你的脈細,吃這個就很可能會長痘痘;有的人喜歡吃補氣葯,人參、黃芪,但如果你的脈粗,吃了就會上火、失眠、煩躁。當然,這也只是一般的規律而已,中醫用葯還要考慮很多細節,這里不多講。

脈跳多快算正常?《素問·平人氣象論》里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 就是說一個正常人, 呼吸節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間,脈應該跳四次。

說得好象挺簡單、挺實用,但實際上很難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誰的為標准?西醫在這方面的研究給了中醫很大幫助。

據西醫的研究結果,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脈的跳動頻率是在每分鍾75次左右,老年人會相對慢些,年輕人會相對快些,嬰兒更快。 有了這個標准,快慢就好定了:沒能達到標准次數的,就叫慢;超過標准次數的就屬於快。

判斷快慢有什麼意義呢?《難經》有雲:「數則為熱,遲則為寒」,就是說:快,表示機體的抗病自保系統處在比較積極、主動的狀態;慢,表示抗病機能已經相當疲憊,進入了一種消極、被動甚至是想放棄的狀態。

中醫根據脈搏的快慢選擇治療策略,快,就積極配合袪邪,給身體提供足夠的糧草和彈葯!慢,就先考虛扶正,不急於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戰斗,硬把糧草彈葯塞給它逼它上前線,到時候不是投敵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戰斗情緒。

要了生病的脈象,首先得了解 健康 人的脈是怎樣的。

健康 人的脈象稱為正常脈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強不弱,不快不慢,均勻和緩,節律整齊,又稱為平脈或緩脈。平脈至數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間四至五次,相當於72~80次,節律、強弱一致。

脈象受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生理的或暫時的變化,也屬正常。如年齡越小,脈跳越快,嬰兒脈急數,每分鍾120~140次;五、六歲兒童常為一息六至,每分鍾90~110次;青壯年體強,脈多有力;年老人體弱,脈來較弱;成年人女性較成年男性脈細弱而略快;瘦人脈較浮,胖人脈多沉;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長途步行,飲酒飽餐,情緒激動,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則脈較弱。

1、大小:

管察氣:大氣旺,小氣虛。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虛,慢精足。

3、硬軟:

管察火:硬火多,軟火少。

4、浮沉:

管表裡:[亦可說陰陽]浮表症,沉里症。

5、勻亂:

管察安危: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

常見的異常脈象:

浮脈

是脈動顯現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沉脈

是脈動顯現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里證,沉而有力者為里實證,沉而無力者為里虛證。

遲脈

脈來較慢,每分鍾60次以下。多主寒證,因寒可使血流速度減慢。遲而有力者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者為陽虛證。

數脈

脈來較快,每分鍾90次以上,來去急促。多主熱證,因熱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數而有力者為實熱證,數而無力者為虛熱證。

細脈

又稱小脈,脈如細線,軟弱少力,但應指尚明顯。是濕證與虛證之象。因濕邪阻滯脈道或氣血虛而不能充盈脈道所致。

洪脈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弦脈

脈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見於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滑脈

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澀脈

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徵象。

虛脈

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於指下,為一切無力脈之總稱。是虛證之象,主要為氣虛或氣血兩虛證。

實脈

三部脈舉按皆有力,脈來盛而堅實,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是實證之象,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Ⅱ 中醫號脈如何入門

中醫學博大精深,尤其是號脈學,脈象變化莫測,很難徹底學會吃透,相對於普通人來說,特別難學。
除了一定的天賦外,主要還是自己多努力多鑽研,不怕吃苦,不怕勞累,肯下功夫和老中醫師傅學習,在實踐摸索中尋求真理和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需要特別的耐心,心態要放好,可以多看些中醫脈學的書籍,或者在網上看看視頻之類的,都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過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
天賦決定下限,努力決定上限,好好的努力,堅持不放棄,一定會有所收獲,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