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保險的產生有哪些基礎
1.風險的客觀存在是保險產生的自然基礎;
2.商品經濟是保險產生的經濟基礎;
3.概率論和大數法則是保險產生的數理基礎。
『貳』 保險產生的自然基礎是什麼
風險的客觀存在是自然基礎。
風險和意外的不確定性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很多的隱患。從原始社會人們對風險災害的完全不可控制,到慢慢學會用各種工具規避一部分風險,或者在風險發生之後能有更好的處理修復方案,人們一直在不斷和風險做斗爭。
一方面,人類發展需要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包括時間和空間,以發展經濟,獲取更多的資料獲得更好更豐富的生活;另一方面,探索即未知,未知就意味著面臨著風險。而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財富積累也越來越多。人們越發不願意去面對不必要的風險與未知。這兩者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
為了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人們發揮聰明才智,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集合中多人的力量,採用科學的技術手段,掌握風險發生發展的特點,以期對風險進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保險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正視風險的客觀存在,以及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威脅,構成了保險產生的自然基礎。
『叄』 保險的基礎是什麼
保險的基礎分為三種:
1、自然基礎
自從人類開始馴化動物、播種穀物,就開始了與自然搏鬥的歷史。在直面風險的過程中,人們漸漸發現,可以通過集體承擔風險、簽訂責任契約等方式分擔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只有承認個人能力邊界、選擇依靠更大的現代組織,運用科學的技術手段,才可能減小大型災害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2、經濟基礎
在交換的過程中,生產者之間逐漸產生密不可分的聯系,使生產風險成為全行業、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形成了保險產業的經濟基礎之一。
從個人角度來看,私有財產觀念的產生也促使人們形成保護財產的觀念,尋求各種途徑規避未來風險對個人財產安全的影響,因此促進了保險行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3、數理基礎
概率論是保險的支柱之一,能夠從數量的角度研究隨機現象的變動關系和規律性,為統計隨機現象相關情況提供支持。
保險的另一個數理基礎是大數法則,當計算中風險單位的數量越多,則實際損失的結果就會越來越具備現實意義,即貼近從無限風險單位數量得出的結果。
『肆』 保險的基礎條件是什麼
保險產生與發展的條件1.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觀存在是保險產生和發展的自然基礎。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觀存在,決定著風險的存在。人類對付風險的辦法很多,可以概括為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採取各種措施來防止風險事故的發生,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縮小損失規模。二是建立後備基金,在風險事故發生造成損失時,及時進行補償。而保險就是組織後備基金進行損失補償的有效機制之一。「無風險,無保險」是對保險產生和發展的最好詮釋。
2.剩餘產品的存在和增多是保險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剩餘產品的存在是物質損失補償得以實現的前提。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勞動成果僅能維持眼前的生計,不可能建立相當規模的物資後備。只有到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制社會,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生產力有了發展,社會產品有了剩餘,生產者才有可能把一部分剩餘產品積存起來,作為後備。由此可見,剩餘產品的生產和增多,是建立物資後備的基礎,因而也是保險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3.商品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是專業性保險產生和發展的經濟條件。隨著生產的發展,出現了商品、商人和市場,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應運而生。貨幣形態的後備也隨之出現,這是保險基金的一般價值形態。
然而保險的形成,特別是現代商業保險的形成與發展,還依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的細化,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職能部門,由此從商品生產環節獨立出來。
(2)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運用於保險經營之中,使保險合同關系成立,並促進保險基金積累。
(3)發達的商品經濟關系,使廣大的生產者結成普遍的經濟聯系,奠定了保險經營的科學基礎,即眾多同質風險的存在,使運用大數法則來科學計算保險費率成為可能。
社會分工、等價交換和生產的社會化構成了保險形成的必要的社會經濟條件。事實上,伴隨著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性過渡,保險資本逐漸從社會總資本中分離出來,形成了保險資本,便產生了社會化的現代商業保險。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