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提高公務員調查研究的基本能力
第一,提高調查研究信息收集能力
公務員的調查研究,應該在確立調查研究主題的基礎上,明確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當前有哪些熱點、難點和敏感問題需要回答和解決,有哪些新生事物、新鮮經驗需要總結和推廣等。然後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方法來收集有效信息。收集資料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實驗法、測量法和文獻法等。這方法的操作都是在事先嚴密的設計下進行的。如果採用的是觀察法,就必須制訂觀察計劃;如果採用訪談法和問卷法,則必須設計訪談表格和問卷量表。總之要使每一次調查都有收獲。
第二,提高調查研究發現問題的能力
開展調查研究要把重點放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上,而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調查研究的目的就在於找准問題,找准具體問題,找准突出問題。
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要通過廣泛調研找准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這是進行調查研究的需求點。根據這個重要的需求點確定主題,才能使整個調查研究具有生命力和使用價值,調查研究才會卓有成效。
第三,增強調查研究信息分析能力
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公務員應具備信息材料的分析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一手材料的分析能力和二手材料的分析能力。一手材料的分析能力主要注重的是材料的真實性,不會發生歪曲或曲解;二手材料的分析能力主要注重的是數據的信度和效度,伺時要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以便於分析研究運用。
分析資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一般來說,一個調研課題不是只採用一種分析方法。有時候,根據所獲取的資料和調查研究目的,可以採用多種分析方法。
公務員分析能力之中,最主要的是培養綜合分析能力。要知道,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如果片面地、孤立地、靜止地分析問題,得出的結論就難以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據此作出的決策就難以在實踐中行得通。因此,公務員在調查研究工作中,要在大量匯集資料、掌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加強綜合分析能力。綜合分析,就是指對佔有的材料繼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加工製作。通過縱橫比較綜合,把研究對象放在一個整體和系統之中,從其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其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就容易得出調查研究之前沒有想像到的許多有意義的結論,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第四,發展調查研究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公務員的調查研究與其創新思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公務員調查研究工作創新的根本是思維的創新,要及時根據局勢的發展變化,結合新的實踐經驗和時代條件,在思路的選擇上、思考的技巧上、思維的方法上有獨到之處,即能夠在錯綜復雜的工作實踐中大膽認識新事物,探討新問題,審時度勢,打破常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日常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闖出新道路,開辟新領域,促進事業不斷發展。
第五,調查研究信息表達能力
公務員進行調查研究,應該努力寫好調查研究報告,將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結論很好地表達出來,吸引和說服調查研究報告的閱讀者,從而使調查研究能夠為科學決策服務。公務員開展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其根本目的在於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當好參謀。因此,衡量公務員調查研究能力的高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看有多少調研成果進入了決策,以及這些決策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貳』 什麼是課題研究基礎
課題研究基礎指的是在某項課題上,前期做的工作或者具備的條件。包括但不限於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課題經費預算、硬體條件等。
①研究結果指的是在該課題上曾經做過的類似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發表的文章、專利等。
②研究人員是指從事研究該課題的試驗人員,試驗人員從事該課題研究時間越長,說明研究越深入,人員穩定,研究延續性好。從人員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上也能說明一定問題。
③課題經費指的是能夠在這項課題上的開銷,包括開銷的明細,能夠說明對該課題有足夠的經費支持。
④硬體條件指的是研究該課題所需要用到的設備、設施等,能夠說明具備課題研究的硬體能力。
課題研究基礎和條件保障包括以下內容:
1.學術簡歷:課題負責人的主要學術簡歷、學術兼職,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積累和貢獻等。
2.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前期相關研究成果、核心觀點及社會評價等。
3.承擔項目:負責人承擔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情況,包括項目名稱、資助機構、資助金額、結項情況、研究起止時間等。
4.與已承擔項目或博士論文的關系:凡以各級各類項目或博士學位論文(博士後出站報告)為基礎申報的課題,須闡明已承擔項目或學位論文(報告)與本課題的聯系和區別。
5.條件保障: 完成本課題研究的時間保證、資料設備等科研條件。
(2)政府過程研究需要哪些條件做基礎擴展閱讀: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一是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准,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
二是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准,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
三是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
四是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
1.積極開展理性思維。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
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
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理由;
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
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3.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是:
⑴提煉問題;
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
⑶推演出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結構化;
⑷形成基本觀點;
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4.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
⑴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
⑵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
⑶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5.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
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3.實驗性課題設計。
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
『叄』 課題研究基礎和條件保障怎麼填
課題研究基礎和條件保障填法如下:
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主要是指研究資料、實驗儀器設備、配套經費、研究時間及所在單位條件等。
研究資料指所在單位的學術圖書資料(包括電子資料庫);實驗儀器設備主要是指可以用於實驗研究的儀器設備;配套經費體現的是所在單位對研究者給予足夠的支持,以保證課題不會因為經費不足而終止;研究時間需表明研究者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題研究;所在單位條件是指能夠體現完成課題保障的其他條件。
課題經費指的是能夠在這項課題上的開旦液巧銷,包括開銷的明細,能夠說明對該課題有足夠的經費支持。課題研究經費應正確使用,重點要花在課題研究過程中。
硬體條件指的是研究該課題所需要用到的設備、設施等,能夠埋答說明具備課題研究的硬體能力,要說明完成課題需要補充的儀器設備,不可誇大,以免被誤認為基礎設施條件不足,影響評估質量。
『肆』 一個項目的研究與實施的基礎條件是什麼意思
研究工作條件和基礎指的已有的硬體條件和軟體條件,硬體條件是你開展課題所需要的實驗設備,分析測試儀器等等;
軟體主要是你自己本身具有的才能,比如豐富的知識積累和實踐經驗,也可以寫導師的成果以及對你以後的幫助等等。
拓展資料
研究
研究是主動尋求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依據,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研究"一詞常被用來描述關於一個特殊主題的資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