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如何證明國家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擴展閱讀
0基礎學轉繪多久 2025-02-07 05:58:32
九年級下冊數學圓知識點 2025-02-07 05:58:29

如何證明國家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發布時間: 2023-07-18 11:48:41

『壹』 一個國家的什麼決定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

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決定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貳』 為什麼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提供食物等主要生活必需品的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它是人們依靠動植物的生活機能,通過人類自己的勞動去強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過程,以取得符合社會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它包括種植業和飼養業兩大門類,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包括捕撈、狩獵、採伐和單純的採集等生產活動。農業生產是和土地、氣候、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等自然條件分不開的,在農業上經濟的再生產過程和自然的再生產過程是結合在一起的。
農業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原始人群是以採集和漁獵來取得維持生存的生活資料,後來逐步耕種作物和飼養牲畜,發展為原始的農業。農業就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最古老的物質生產部門,而且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是唯一的物質生產部門。
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獨立化的基礎農業是社會分工、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獨立化的基礎。要使其他生產領域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首先必須具備一個最基本的條件,這就是從事農業的勞動者生產的產品,除維持本部門勞動者的必要生活條件之外,還有剩餘產品可供其他部門維持勞動者的生活條件。農業由於得到自然力的協助和生產經驗的積累,勞動生產率有了提高,出現了剩餘勞動和剩餘產品,才使一部分勞動者有可能從事農業以外的其他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業勞動也可以說是必要勞動,它「對於其他一切勞動部門之變為獨立勞動部門,從而對於這些部門中創造的剩餘價值來說,也是自然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22頁)。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中剩餘勞動和剩餘生產物所佔比例隨著提高,為社會提供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數量也隨著增加,能夠脫離農業勞動,從事工業、運輸業、建築業、商業、文化教育和其他事業的人力物力也就能隨之擴大,工業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所以,馬克思曾說:「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同前,第25卷,第885頁)。
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一個普遍規律,但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下,由於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其作用的形式、後果等等是各不相同的。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消滅了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對抗性矛盾,開始了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為這一規律開辟了發揮作用的廣闊前景。在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①農業為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等基本生活資料,是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首要條件。②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農產品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同時,重工業也需要一部分農產品作為生產資料。③農業是發展工業和其他事業所需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工業和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所需的勞動力,除了依靠勞動力的自然增長,挖掘部門內部潛力外,還必須依靠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所騰出的剩餘勞動力。④農業是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社會主義的建設資金主要通過內部積累,其中一部分是由農業直接或間接提供的。⑤農業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國家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活動,擴大國外市場,但立足於國內市場。農村是中國最大的市場。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會發生變化。如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一部分作為工業原料的農產品可以被工業品所代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以後,農村人口在人口中所佔比重會大幅度降低,農村在提供市場和勞動力方面的作用也會改變。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
中國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農業大國,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候,必須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現代化實現以前,農業勞動生產率比較低,農產品還不能充分滿足本國經濟發展需要的時候,更應重視農業對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制約作用。制定國民經濟計劃,必須以農輕重為序,各項事業的發展首先應考慮農業的承受能力。實踐證明,忽視農業的制約作用,片面發展重工業,必然會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

『叄』 一個國家的什麼制度決定經濟基礎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經濟基礎。

政治體制是關於國家管理形式、機構設置、實際措施等的具體制度。政治制度是關於國家權力的性質組織、分配、運作等方面的規范法度,主要是指國體和政體的統一。

政治體制可理解為局部的微觀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過程中的具體化;它受政治制度的制約,也影響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實施和鞏固。

(3)如何證明國家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由以工人階級為首的廣大人民掌握政權、對反對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實行專政的政治制度。它與歷史上所有剝削階級類型的政治制度有本質的不同。

它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專政,是新型的民主,即占人口最大多數的勞動人民享有民主,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它的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政黨,它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肆』 一個國家的什麼決定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

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決定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經濟決定政治,所以上層建築的建立要靠一定的經濟基礎。

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系中,首先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它的產生、發展和變革,都不能從它本身來解釋,而只能由它的經濟基礎來說明。

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性質和內容。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派生的,所以,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內容,就決定自己的上層建築的性質和內容。

相關內容: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構成它們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貫穿了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要經歷一段逐步完善的過程;直接受生產力所推動的經濟基礎相對於上層建築來說是易變的,上層建築相對於經濟基礎是比較穩定的,往往落後於經濟基礎的變更。

結果就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既相適合又不相適合的矛盾運動。在兩者基本適合中出現的局部性矛盾,可以在同一社會制度的范圍內加以調整。

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已經變成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要求根本變革的客觀趨勢之間就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與沖突。

在階級社會,這個矛盾表現為代表先進生產關系、反映經濟基礎變革要求的進步階級和代表腐朽生產關系並運用上層建築的力量阻礙變革的反動階級之間的激烈的階級斗爭。這一矛盾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推翻舊政權,根本改變舊上層建築才能獲得解決。

『伍』 什麼樣的歷史事實能夠證明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一、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孫子則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強則不可以摧敵,國不富不可以養兵,富國是強兵之本,強兵之急。這一觀點抓住了國防強大的根本所在。我國古代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王朝,無不強調富國強兵。秦以後的漢、唐、明、清各代前期國防的強盛,都是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結果;與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敗,也都由於經濟的衰落導致政治腐敗和國防孱弱所至。無數歷史史實證明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二、政治開明是國防鞏固的根本
政治與國防緊密相關,國家的政治是否開明,制度是否進步,直接關繫到國防能否鞏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國強兵的根本。
縱觀我國數千年的國防史,不難發現,凡是興盛的時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實行較為開明的治國之策。原本西陲小國的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修政治,明法度,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國防日漸強大,為吞並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唐初建之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正是由於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開明的政治制度,使國家很快從隋末的戰爭廢墟中恢復過來,很快成為國力昌盛、空前統一的大唐帝國。凡是衰落的時期和朝代,無不因為政治腐敗導致國防虛弱。唐朝中期以後,兩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
翻開幾千年的國防史,人們都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是鞏固、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就頹敗。
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發動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反而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於防火」。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斗爭實行殘酷的鎮壓,最終造成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陸』 一個國家什麼決定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同時又反作用於這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乃至於起到決定性作用。

中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里,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

『柒』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發展圍繞以下兩點為基礎發展:

1、穩中求進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韌性更足、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為我們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六穩」工作,即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以穩定宏觀經濟大局。

2、穩中求進

「進」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如何「進」?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穩」和「進」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把「穩」和「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我們講「穩」,不是消極應對、不思進取、自縛手腳,決不能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明顯變化無動於衷,決不能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無所作為,而是要把該穩的堅決穩住,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7)如何證明國家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擴展閱讀: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各國通過合作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各國必須展開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改革開放讓數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助力聯合國提前5年達成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這一條,即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極端貧窮人口比例較1990年水平減半。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穩中求進,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希望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