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基礎油技術服務包含哪些內容
擴展閱讀
學前教育的法律有哪些 2025-02-07 08:45:19
兒童不長身體應吃什麼 2025-02-07 08:29:32
眼睛近視兒童吃什麼 2025-02-07 08:14:29

基礎油技術服務包含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 2023-07-16 20:28:26

1. 潤滑油基礎油需要化驗哪些項目指標

檢測潤滑油的理化性能,每一類潤滑油脂都有其共同的一般理化性能,以表明該產品的內在質量,粘度、閃點、傾點、凝點、氧化性、抗水性、抗泡或空氣釋放性等等。

一般常用的添加劑有:粘度指數改進劑,傾點下降劑,抗氧化劑,清凈分散劑,摩擦緩和劑,油性劑,極壓添加劑,抗泡沫劑,金屬鈍化劑,乳化劑,防腐蝕劑,防銹劑,破乳化劑,抗氧抗腐劑等。

(1)基礎油技術服務包含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礦物基礎油的化學成分包括高沸點、高分子量烴類和非烴類混合物。其組成一般為烷烴(直鏈、支鏈、多支鏈)、環烷烴(單環、雙環、多環)、芳烴(單環芳烴、多環芳烴)、環烷基芳烴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機化合物和膠質、瀝青質等非烴類化合物。

生物基礎油(植物油)正越來越受歡迎,它可以生物降解而迅速的降低環境污染。合成潤滑油具有低溫性能優異,潤滑性能好和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可適用於高負荷、高轉速、高真空、高能輻射和強氧化介質等環境。

2. 基礎油性能指標

基礎油(base stock, base oil)指組成潤滑油、潤滑脂成品的液態成份,任何一種潤滑油、脂的主要成份(一般占質量70~90%)都是基礎油。基礎油可以是煉油廠的分餾產品(沸點高於燃料用重油、低於瀝青),也可以是合成的,前者一般稱為礦物油,後者雖然有多個非常不同的族群,但一般統稱合成油。基礎油是從植物的種子、花朵、根莖或果實中萃取的非揮發性油脂, 可潤滑肌膚,能直接用於肌膚按摩,也是稀釋精油的最佳基底油。基礎油常用來稀釋單方精油(純精油),因為純精油的刺激性十分強烈,直接擦在皮膚上,會造成傷害,並且傷害性很大,所以精油在皮膚上使用前,需先稀釋。植物基礎油本身就具有療效,植物油是營養和精力的良好來源,身體有了它就能產生熱,它是蛋白質的絕佳來源。

I類基礎油通常是由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製得,從生產工藝來看,I類基礎油的生產過程基本以物理過程為主,不改變烴類結構,生產的基礎油質量取決於原料中理想組分的含量和性質。因此,該類基礎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類基礎油是通過組合工藝(溶劑工藝和加氫工藝結合)製得,工藝主要以化學過程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變原來的烴類結構。因而II類基礎油雜質少(芳烴含量小於10%),飽和烴含量高,熱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溫和煙炱分散性能均優於I類基礎油。

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製得,與II類基礎油相比,屬高黏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UCBO)。III類基礎油在性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某些III類油的性能可與聚α-烯烴(PAO)相媲美,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類基礎油指的是聚α-烯烴(PAO)合成油。常用的生產方法有石蠟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別用來調制不同的油品。這類基礎油與礦物油相比,無S、P和金屬,由於不含蠟,所以傾點極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數一般超過140。但PAO邊界潤滑性差。另外,由於它本身的極性小,對溶解極性添加劑的能力差,且對橡膠密封有一定的收縮性,但這些問題都可通過添加一定量的酯類得以克服。

除I~IV類基礎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烴類、酯類、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礎油等統稱V類基礎油。

21世紀對潤滑油基礎油的技術要求主要有:熱氧化安定性好、低揮發性、高黏度指數、低硫/無硫、低黏度、環境友好。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的I類潤滑油基礎油已不能滿足未來潤滑油的這種要求,加氫法生產的II或III類基礎油將成為市場主流。

3. 基礎油 是什麼

基礎油:是以冷凍壓榨的方法及技術提煉而來的100%純植物精油。 用途:一、可以稀釋單、復方精油,減輕其對皮膚的刺激性及敏感性。 二、能增強按摩時間的延遲度和潤滑度。 三、可加強單、復方精油的吸收性,以加強其療效。 四、基礎油具有一定的療效,可調和葯性。 五、滋潤皮膚。 杏仁油:淡黃色,稍有點粘性。是一種保護皮膚及滋潤效果極佳的植物油,並能有效地減輕濕疹所引起的發 癢。 使用配方:與任何一種精油均可調配,可當身體局部按摩用油。霍霍巴油:萃取部位:來源於豆 顏色:透明、無味 用途:含豐富維他命成分,具有滋養柔軟肌膚功效,易於被皮膚吸收,其可分解油脂的特性,故 出油、粉刺、青春痘皮膚效果佳,另外其對於發炎的皮膚、濕疹、護發、各種膚質皆有效 。 基礎油:可100%使用,通常以10-20比例與其他基礎油混合使用。葡萄籽油:萃取部位:葡萄的種子 顏色:因葡萄種子的純度不同而呈淡黃色或淡綠色。味道清淡、質地溫和。 用途:其有效清潔滲透皮膚的特質常被用於油性皮膚的臉部按摩,成分雖含豐富蛋白質,維他命 與礦物質,但萃取加工過程中若不慎則易破壞所含營養成份,因此購買時應選擇信譽良好 的品牌。 基礎油:通常以100%未經稀釋狀況作為按摩油小麥胚芽油:萃取部位:取自於小麥種子 顏色:呈桔紅或深黃色 用途:含大量維他命E、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促進人體代謝、預防老化。消化、呼吸以及 血液循環系統皆適用。它含有脂肪酸,可促進皮膚再生,對乾性皮膚、黑斑、疤痕、 濕疹、牛皮癬有滋養效果。 基礎油:通常以5-10%的比例與其他基礎油混合使用,其本身含抗氧化作用因此可儲存較長的 時間。基礎油與精油的搭配使用: 純精油的濃度較高,不適合直接使用在皮膚上,因此必須使用基礎油來稀釋單方精油。面部搭配:基礎油5-10ml+2-6滴單方精油身體搭配:基礎油25-30ml+15-30滴單方精油調配原則:1、每次單方精油的種類不得超過3種。2、必須選用純正的傳遞基礎油。3、每次調配以夠用為原則,不要浪費。

4. 你了解"PAO"基礎油嗎

名詞解釋:

PAO(全稱:聚α烯烴)基礎油從分類上應劃分為合成基礎油,其有別於物理蒸餾方法從石油中提煉出的礦物油基礎油。是由乙烯經聚合反應製成α烯烴,再進一步經聚合及氫化而製成。

特點:

兼具最佳的低溫和高溫性能,可延長機油以及其他專用液體的使用期。可增加機油的換油里程,從而降低發動機的維修需求和廢油量。加入聚α烯烴的機油可提高燃料經濟性,同時減少廢氣排放。PAO有高度的耐熱性,剪切穩定性和氧化穩定性,所以也極其適合作為其他合成專用液體,包括液壓油,工業潤滑油,光纖膏,熱傳導液體,噴氣發動機機油以及其他高性能用途。

基礎油分類:

第一類,傳統溶劑精煉礦物油;

第二類,加氫裂解礦物油;以上兩類都稱為礦物油,礦物油的基礎油是原油提煉過程中,在分餾出有用的輕物質(如航空用油、汽油、柴油……等)之後,剩下來殘留的塔底油再經提煉而成(再剩下就是瀝青)。就本質而言,它是運用原油中較差的成份,原油中存有幾千個不同的混合物分子組成,提煉技術即使再精進,亦無法將其中不良物、雜質去除殆盡。

第三類,高度加氫裂解或加氫異構化蠟;此類基礎油原料和前兩類是一樣的,是現在市場上忽悠的最厲害的,都稱為合成基礎油。

第四類,聚α-烯烴(PAO)其有別於物理蒸餾方法從石油中提煉出的礦物油基礎油。是由來自原油中的瓦斯氣或天然氣所分散出來的乙烯、丙烯,經聚合、催化等繁復的化學反應煉製成的大分子組成的基礎油。

第五類,其他合成油,一般稱為脂類,就是通過提煉動、植物(生物)脂肪酸和醇化學合成的雙酯、多元醇酯、聚醚、硅油、磷酸酯等。酯類本來是有油性的,其他基礎油(包括PAO)要通過添加劑實現這個性質。而且酯類本來的極向性可以使油膜分子黏附在金屬表面,所以論潤滑性能,酯類是最好的。

以上可以總結為:

潤滑性能:酯類>PAO>三類基礎油>二類礦物油

那麼為什麼我們更多的使用PAO而不是酯類呢?

因為酯類基礎油雖然耐高低溫及抗磨性好,但遇水不穩定,易腐蝕,對油封及塗料的相容性差,並且生產成本很高。而聚醚對水及油等比酯類稍好,但和礦物油及添加劑不易相容,同樣價格也很高,所以無法廣泛使用。一般用於賽車。

所以,對於一般的乘用車而言,最好的選擇是PAO!

聚a烯烴是合成基礎油中的一種。聚α烯烴(PAO)是由乙烯經聚合反應製成α烯烴,再進一步經聚合及氫化而製成。它是最常用的合成潤滑油基礎油,使用范圍最廣泛。聚α烯烴合成油(簡稱PAO)具有良好的粘溫性能和低溫流動性,是配製高檔、專用潤滑油較為理想的基礎油。若此α烯烴為癸烯,則又稱之為聚癸烯;若此α烯烴為十二烯,則又稱之為聚十二烯。在本質上,它使用的是原油中較好的成份,加以化學反應並透過人為的控制下達到預期的分子形態,其分子排列整齊,抵抗外來變數的能力自然很強,因此合成油體質較好,其對熱穩定、抗氧化反應、抗粘度等變化的能力自然要比礦物油強的多。

所以使用PAO基礎油的機油有十大優勢:

第一,高熱氧化穩定性。

第二,在超高工作溫度下仍然保持較高的粘度指數

第三,傾點低,低溫流動性好

第四,氧化安定性強

第五,揮發性低

第六,優越的熱安定性

第七,極佳的剪切安定性

第八,水解安定性好

第九,與礦物油相容性好

第十,一般與油封兼容性好

最後再說句:只有全部使用PAO基礎油潤滑油才真正是全合成油,聲稱全合成油潤滑油其實精煉度是第二類甚至是礦物油的並非真正全合成油!

5. 潤滑油的基礎油有那些以及標准

潤滑油基礎油主要分礦物基礎油、合成基礎油以及植物油基礎油三類。礦物基礎油應用廣泛,用量很大(約90%以上),但有些應用場合則必須使用合成基礎油和植物油基礎油調配的產品,酯類油做為滑油高端使用

礦物基礎油

礦油基礎油由原油提煉而成。潤滑油基礎油主要生產過程有:常減壓蒸餾、溶劑脫瀝青、溶劑精製、溶劑脫蠟、白土或加氫補充精製。1995年修訂了我國現行的潤滑油基礎油標准,主要修改了分類方法,並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製兩類專用基礎油標准。礦物型潤滑油的生產,最重要的是選用最佳的原油。

合成基礎油

合成潤滑油是指由通過化學方法合成的基礎油,合成基礎油有很多種類,常見的有:合成烴、合成酯、聚醚、硅油、含氟油、磷酸酯。合成潤滑油比礦物油的熱氧化安定性好,熱分解溫度高,耐低溫性能好等優點,但是成本較高,可以保證設備部件在更苛刻的場合工作。

植物油

植物油正越來越受歡迎,它具有礦物油及大多數合成油所無法比擬的特點,就是可以生物降解而迅速的降低環境污染。由於當今世界上所有的工業企業都在尋求減少對環境污染的措施,而這種」天然」潤滑油正擁有這個特點,雖然植物油成本高,但所增加的費用足以抵消使用其它礦物油、合成潤滑油所帶來的環境治理費用。

潤滑油是用在各種類型汽車、機械設備上以減少摩擦,保護機械及加工件的液體或半固體潤滑劑,主要起潤滑、輔助冷卻、防銹、清潔、密封和緩沖等作用。

6. 石蠟基基礎油、中間基基礎油和環烷基基礎油的知識

潤滑油基礎油分類簡介

國外各大石油公司過去曾經根據原油的性質和加工工藝把基礎油分為石蠟基基礎油、中間基基礎油、環烷基基礎油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發動機油的發展為先導,潤滑油趨向低黏度、多級化、通用化,對基礎油的黏度指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的基礎油分類方法已不能適應這一變化趨勢。因此,國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據黏度指數的大小分類,但一直以來沒有嚴格的標准。API於1993年將基礎油分為五類(API-1509),並將其並如EOLCS(API發動機油發照認證系統)中,其分類方法見表-1。
表-1 API-1509基礎油分類標准
試驗方法 ASTM D2007 ASTM D2270 ASTM D2622/D4294/D4927/D3120
類別 飽和烴含量/% 黏度指數VI 硫含量/%(質量分數)
I類 <90% 80~<120 >0.3
II類 >90% 80~<120 <0.3
III類 >90% >120 <0.3
IV類 聚α-烯烴(PAO)
V類 所有非I、II、III或IV類基礎油

I類基礎油通常是由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製得,從生產工藝來看,I類基礎油的生產過程基本以物理過程為主,不改變烴類結構,生產的基礎油質量取決於原料中理想組分的含量和性質。因此,該類基礎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類基礎油是通過組合工藝(溶劑工藝和加氫工藝結合)製得,工藝主要以化學過程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變原來的烴類結構。因而II類基礎油雜質少(芳烴含量小於10%),飽和烴含量高,熱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溫和煙炱分散性能均優於I類基礎油。
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製得,與II類基礎油相比,屬高黏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UCBO)。III類基礎油在性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某些III類油的性能可與聚α-烯烴(PAO)相媲美,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類基礎油指的是聚α-烯烴(PAO)合成油。常用的生產方法有石蠟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別用來調制不同的油品。這類基礎油與礦物油相比,無S、P和金屬,由於不含蠟,所以傾點極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數一般超過140。但PAO邊界潤滑性差。另外,由於它本身的極性小,對溶解極性添加劑的能力差,且對橡膠密封有一定的收縮性,但這些問題都可通過添加一定量的酯類得以客服。
除I~IV類基礎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烴類、酯類、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礎油等統稱V類基礎油。
21世紀對潤滑油基礎油的技術要求主要有:熱氧化安定性好、低揮發性、高黏度指數、低硫/無硫、低黏度、環境友好。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的I類潤滑油基礎油已不能滿足未來潤滑油的這種要求,加氫法生產的II或III類基礎油將成為市場主流。
我國潤滑油基礎油標准建立於1983年,為適應調制高檔潤滑油的需要,1995年對原標准進行了修訂,執行潤滑油基礎油分類方法和規格標QSHR 001-95,詳見表-2。這種分類方法與國際上的分類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表-2 我國基礎油的分類
黏度指數VI
類別 超高
年度指數
IV≥140 很高
黏度指數
120≤VI<140 高
黏度指數
90≤VI<120 中
黏度指數
40≤VI<90 低
黏度指數
VI<40
通用基礎油 UHVI VHVI HVI MVI LVI
專用基礎油 低凝 UHVI W VHVI W HVI W MVI W -
深度精製 UHVI S VHVI S HVI S MVI S -

該標准按黏度指數把基礎油分為低黏度指數(LVI)、中黏度指數(MVI)、高黏度指數(HVI)、很高黏度指數(VHVI)、超高黏度指數(UHVI)基礎油5檔。按使用范圍,把基礎油分為通用基礎油和專用基礎油。專用基礎油又分為適用於多級發動機油、低溫液壓油和液力傳動液等產品的低凝基礎油(代號後加W)和適用於汽輪機油、極壓工業齒輪油等產品的深度精製基礎油(代號後加S)。其中HVI油和VI>80的MVI油都屬於國際分類的I類基礎油;而VI<80的MVI基礎油和LVI基礎油根本不入類;VHVI、UHVI按國際分類為II類和III類基礎油,但在硫含量和飽和烴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定。
礦物基礎油是由石油的高沸點、高相對分子質量烴類和非烴類的混合物經一系列加工而得,主要由烷烴、環烷烴、芳烴、環烷芳烴,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機化合物和膠質、瀝青質等非烴化合物組成,幾乎沒有烯烴。對餾分潤滑油料而言,其烴類碳數分布約為C20~C40;沸點范圍約為350~535℃;相對分子質量在250~1000或個別更高。
烴類是構成潤滑油的主要成分,烴結構對潤滑油的黏度、黏溫性質、凝點等性能均有顯著影響。
(1)對黏度影響
礦物基礎油以烴類為主,烴類的黏度與其分子結構、分子大小、環的數目和類型有關。
潤滑油的黏度隨烴類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碳原子數相同的各種烴類中,烷烴的黏度最小,芳香烴次小,環烷烴的黏度最大,並且隨著環數在分子中的比例增加而增加;在環數相同的烴類中,黏度隨側鏈長度的增加而增加。
(2)對黏溫性質影響
烴類本身的黏度指數差別很大,在潤滑油產品所含的烴類中,以正構烷烴的黏度指數最高,能達到180以上;異構烷烴的黏度指數比相應的正構烷烴的要低一些,並且隨著分支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其次是具有烷基側鏈的單環、雙環環烷和單環、雙環芳烴;最差的是重芳香烴、多環環烷烴和環烷-芳烴;對於雙環和多環烴類,黏度指數隨側鏈的數目和長度的增加而增加,隨環數的增加而急劇下降;膠質是多環的含氧化合物,其黏溫性質更差。
(3)對凝點的影響
各種烴類的凝點由大到小的順序為:正構烷烴>異構烷烴>環烷烴>芳烴。正構烷烴的凝點最高,且隨碳原子數增加而升高。如正十六烷的凝點為18.16℃,正十八烷為36.7℃;異構烷烴的凝點比相應的正構烷烴的低,而且隨著分支程度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帶側鏈的環狀烴,側鏈分支程度愈大,凝點下降也愈快。
從分子結構對潤滑油的一些物理性質的影響可以看出,要想從烴分子的結構來改變潤滑油的性能是受到限制的,當改變分子結構使某一性能改善的同時,往往另一性能就變差,只有適當的選擇才能得到性能相對較全面的潤滑油

7. 基礎油都分那幾大類

基礎油都分四大類:

合成基礎油並非直接來源於石油煉制,而是對石化產品進行合成加工後獲得的基礎油。

加氫基礎油對礦物油進行加氫處理後獲得的基礎油。

溶劑精製礦物油由溶劑法精製獲得的礦物油型基礎油。

其他基礎油不屬於以上3種分類的基礎油。

標准基礎油系指按有關標准生產的基礎油,如早先中國石化總公司頒布的石蠟基中性油標准、中間基和環烷基油基礎油標准,基礎油系列標准。

(7)基礎油技術服務包含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基礎油有人稱之為媒介油或是基底油,單方精油無法直接抹在皮膚上(除薰衣草和茶樹可以用棉簽小面積點塗外),它們必須在基礎油中稀釋後,才可以廣泛地用在我們人體的肌膚上。

很多基礎油本身就具有醫療的效果,生長在世界各地的植物種子里,我們可以製造出各種的植物油。有好幾百種植物,它們的種子可以生產出油,其中只有少數的幾種油是用在商業的用途上。

芳香療法使用的基礎油是以冷壓萃取得來(在攝氏60度以下處理),而食用的植物油,如大豆油是以200度以上的高溫萃取而來,是平時在超級市場的貨架上所看到的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