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基礎拉梁的尺寸怎麼確定和框架梁一樣確定么
前面有位仁兄說的些許不足,基礎拉梁和基礎梁是兩個概念 基礎拉梁是指獨立基礎,在基礎之間設置的梁。可起到抵抗不均勻沉降的作用。一般僅承擔首層牆體荷載。可按構造設置,而不按計算設置。其寬度一般與牆同寬或略寬50-100基礎梁是指條形基礎的地基梁或筏板基礎的肋梁,也叫地梁,地基梁。基礎梁基礎梁作為基礎的一部分,主要起到柱子間連系的作用,使基礎形成較穩定的結構,也部分抗彎和抗剪的作用,當獨立柱之間不均勻沉降時會起到抗剪的作用。一般基礎梁的截面較大,截面高度一般建議取1/4~1/8跨距,這樣基礎梁的剛度很大,可以起到基礎梁的效果,其配筋由計算確定。具體請看地規74頁
⑵ 基礎梁截面尺寸是如何確定的
初步設計,梁高:對於框架梁一般取跨度得1/10~1/12;對於次梁及簡支梁取1/12~1/15;梁寬取梁高的1/2~1/3;
然後根據荷載及混凝土等級情況驗算配筋;
如果抗彎承載力配筋不足,增加梁的截面高度;如抗剪承載力不足,增加梁的斷面面積。
1.當房屋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框架建造時,可以有以下兩種框架類型:
2.現澆框架結構,指梁板柱和樓蓋均採取混凝土現澆,而且梁板柱形成統一整體。
3.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梁、柱均為工廠或者現場預制,然後現場吊裝,一般是在構件的適當部位預埋鋼板,安裝就位後再予以焊接;也可以在吊裝後將梁、柱中的鋼筋在節點處鋼筋焊接,並在現場澆築部分混凝土使節形成為整體。框架結構中板可以現澆;也可以預制後一塊塊按要求吊裝擱置框架樑上,板縱向鋼筋連接,板縫適當配細鋼筋然後澆築混凝土,使其成為整體;還可以在裝配式框架結構的基礎上,現澆一層40mm以上的鋼筋混凝土層,使得樓板的整體性加強,形成裝配整體式樓蓋。
4.當房屋建築採用鋼框架結構框架建造時,框架梁框架柱均用鋼材(型鋼或者鋼板焊接成組合截面)製作,二者用焊接或螺栓連接(均應做成剛節點),樓板可以是鋼材,也可以用現澆鋼筋混凝土。
⑶ 基礎梁的寬度怎麼定
基礎梁的寬度怎麼定,
按柱子寬度來定,比柱子每邊至少寬50毫米。
如此施工方便,樑柱鋼筋好布置。
⑷ 請問基礎梁的高度怎樣計算
梁頂標高(-0.050)、(-1.150)表示梁的頂面低於所在結構層的樓面0.050m、1.150m。
1、一般工程無特殊要求時,基礎梁頂標高取-0.050(與基礎短柱頂平)。
2、基礎梁地構造在圖紙中註明:先素土夯實,再鋪爐渣300厚,梁底留100高空隙。
3、基礎梁平面定位尺寸必須明確,基礎梁支座若沒有完全落在基礎短柱上,即基礎梁端部懸空或者局部懸空時,應註明梁下以同標號同澆素砼填充,基礎短柱嚴禁出現外凸現象。
4、基礎梁一般採用C20或C25等級的混凝土澆築。
5、注意基礎梁標高一般取1/12跨距。跨距為6m時,梁高一般取500;跨距為7.5m時,梁高一般取600或650;梁配筋大小應根據其荷載計算確定,一般可取6Ф16,Ф8@100/200。
當基礎按軸心受力計算,上部結構傳來底彎距由基礎梁平衡時,基礎梁應設置在基礎頂面,當基礎梁僅起連接作用或作為首層牆體基礎時,可設置在-0.05標高處。
⑸ 梁在初步設計時的截面尺寸是如何確定的
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傳來的集中荷載。為簡化計算,主梁自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載計算。
2.與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計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計算。
3.主梁支座處,次梁與主梁支座負鋼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負筋位置下移,計算主梁負筋時,單排筋h0=h-(50~60)mm,雙排筋h0=h-(70~80)mm。
4.主梁是重要構件,通常按彈性理論計算,不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
5.主梁的受力鋼筋的彎起和切斷原則上應按彎矩包絡圖確定。
6.在次梁與主梁相交處,次梁頂部在負彎矩作用下發生裂縫,集中荷載只能通過次梁的受壓區傳至主梁的腹部。這種效應約在集中荷載作用點兩側各0.5~0.6倍梁高范圍內,可引起主拉破壞斜裂縫。為防止這種破壞,在次梁兩側設置附加橫向鋼筋,位於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的集中荷載應全部由附加橫向鋼筋(吊筋、箍筋)承擔。附加橫向鋼筋應布置在長度為S=2h1+3b的范圍內。
(5)基礎梁尺寸一般怎麼取擴展閱讀
梁板式筏型基礎在柱底下往往是雙向等高粱,特別是高層,當兩個方向的間距差不多的時候,很難區分主次;
地基梁的受力方向很難分清,那麼向哪個方向吊呢?加上這里鋼筋較多,再設吊筋的話(又是雙向),節點內全是鋼筋,施工時很難保證砼的密實度。所以,這個地方建議放置加密箍筋(雙梁都放哦),而且基礎梁的箍筋一般不小,8~12個加密箍應該夠了,加密箍間距@50,大了不起作用,小了砼難以施工。
架立筋一般的說,架立筋是梁中用來架立箍筋的,差不多出現在三肢箍以上的梁,就是兩邊的筋是通過了,中部筋只有附加筋(也就是我們說的挑筋),如果沒有架立筋的話,中部的那肢箍筋沒法綁了,所以出現了架立筋。
⑹ 建築結構中梁的尺寸如何確定
梁的寬度取1/2~1/3梁高,寬度不大於支撐柱在該方向的寬度。
1.初步估算,不可能非常精確,還得後期仔細驗算。
通常梁高取跨度的1/8~1/14。
很多時候梁要托住上面多層的牆和板或板荷載比較大(底框比較典型),這時候單靠跨度來算很難接近正確值,比如有的跨度只有3米,托一層的牆板,梁高只要350,而有的3米跨卻要托五層牆板,那麼梁高就要達到700。一般大概算下該梁承重上面多少牆板重,然後求出彎矩,翻鋼筋混凝土結構計算圖表,通過彎矩直接查到需要多高多寬的梁,這樣得出的數據接近正確值。
很多有經驗的老工程師,憑經驗就可以估算得很正確,和正確值幾乎差不離了。
2. 經驗公式,在採用二級剛作為梁縱向鋼筋時,梁高/彎矩=4.2~4.6是最經濟的,如:梁彎矩為120KN/m則梁高=502~552是最省錢的,混凝土與鋼筋最省。本經驗公式是在C25造價為216元/方,二級鋼3200元/t下統計的,如混凝土標號高於C25則可以取靠近4.2的經驗值,如低於C25 可取靠近4.6的經驗值。
在設計中,可以照平時建模方法先建模計算一遍,再把彎矩圖提出來看看,以一個跨度內的最大彎矩為控制,參照上面的經驗公式進行一遍調整,這樣設計出來的梁會是最省的。注意不要發生次梁比主梁高的情況。
梁高的小幅度改變對梁線剛度改變很小,梁高調整後再計算的彎矩與第一次的彎矩差值很小,可以忽略。
最後,上述經驗公式不適用與一級或三級鋼作為梁縱筋的情況。
最後還要注意下,梁高的取值還受限於建築凈空要求等其他因素,要靈活處理。
⑺ 地梁尺寸如何確定
基礎地梁一般是承受基礎的豎向反力,是受力構件.其尺寸和配筋根據豎向反力值確定.
基礎拉梁是調節基礎不均勻沉降及承受一層隔牆的荷載,其尺寸按跨度的1/15確定.
在計算模式中,拉梁可以考慮為僅承受自重和底層牆體總量並且將之傳給兩邊基礎的兩邊鉸支(或者有時可以考慮是彈性支座)的單跨梁(即在兩邊基礎內鋼筋不連續 而是達到錨固長度),它的計算同一般的上部結構兩邊鉸支梁;然而,拉梁在實際施工及使用中,由於其基底下層土為老土或者施工中形成的壓實土層,而且在協調 變形的過程中會承受一定的兩邊基礎的變形差異帶來的影響,所以完全沒有土反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保守地說,拉梁計算應考慮上下部均配置受力鋼筋以應付兩種 可能性的發生。一般可以使上下部鋼筋配置一致。至於實際計算,1/15的長跨比在底層層高以及拉梁埋深總和較大的情況下,可能會小點。
拉梁是基礎之間的聯系梁,其主要作用如下,計算方法依其作用而異
1.僅為加強基礎的整體性。調節各基礎間的不均勻沉降,消除或減輕框架結構對沉降的敏感性。
取拉梁拉結的各柱軸力較大者的1/10,按受拉計算配筋,鋼筋通長,按受壓計算穩定;
此時基礎按偏心受壓基礎考慮。基礎上土質較好時,建議採用該方法
2.用拉梁平衡柱底彎矩。
按受彎構件計算,考慮到柱底彎矩的方向的反復性,鋼筋通長。
此時基礎按中心受壓基礎考慮。
3.上兩相並兼承托首層牆體或其他豎向荷載。
將豎向荷載所產生的拉梁內力與上兩種結果之一 組合進行計算。
4.構造措施
梁寬b=1/25~1/35L,梁高h=1/15~1/20L,配筋上下相同,並滿足構造要求
001:拉梁的計算方法有兩種:
1、取拉梁所拉結的柱子中軸力較大者的1/10,作為拉梁軸心受拉的拉力或軸心受壓的壓力,進行承載力計算。按此法計算時,柱基礎按偏心受壓考慮。基礎土質較好,用此法較節約。
2、 以拉梁平衡柱底彎矩,柱基礎按中心受壓考慮。拉梁正彎矩鋼筋全部拉通,負彎矩筋有1/2拉通。此時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較高者。 如拉梁承托隔牆或其他豎向荷載,應將豎向荷載所產生的拉梁內力與上述兩種計算方法至一所得之內力組合計算。 拉梁截面寬度大於等於1/25L~1/35L,高度大於等於1/15L~1/20L。如按0.1N法計算,配筋應上下相同,且不少於615平方毫米。
補充基礎梁的有關內容:
(1)一般工程無特殊要求時,基礎梁頂標高取-0.050(與基礎短柱頂平);
(2)基礎梁地構造在圖紙中註明:先素土夯實,再鋪爐渣300厚,梁底留100高空隙;
(3)基礎梁平面定位尺寸必須明確,基礎梁支座若沒有完全落在基礎短柱上,即基礎梁端部懸空或局部懸空時,應註明梁下以同標號同澆素砼填充,基礎短柱嚴禁出現外凸現象;
(4)基礎梁一般採用C20或C25等級的混凝土澆築;
(5)注意基礎梁高度一般取1/12跨距。
a.跨距為6m時,梁高一般取500;
b.跨距為7.5m時,梁高一般取600或650;
梁配筋大小應根據其荷載計算確定,一般可取6Ф16,Ф8@100/200。
002:當基礎按軸心受力計算,上部結構傳來底彎距由基礎梁平衡時,基礎梁應設置在基礎頂面,當基礎梁僅起連接作用或作為首層牆體基礎時,可設置在-0.05標高處。
003:拉梁的設置情況:
1.有抗震設防,基礎埋深不一致
2.地基土質分布不均勻
3.相鄰柱荷載相差懸殊
4.基礎埋深較大
拉梁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柱下端彎矩,調節不均勻沉降等.
多層建築,基礎埋深較淺,宜設在基礎頂面;高層建築,宜具體情況而定 基礎拉梁與基礎梁-1
004: 1.我想基礎埋置很深時,可以在o.oo下50或60設基礎梁,這樣可以降低底層柱的計算高度; 2.如果基礎埋置不深,明知基礎梁拉在靠近0.000處會造成短柱,那就設在基礎頂面;如果非得拉在靠近柱根處,那可以設基礎短柱,加大柱截面,箍筋加密; 3.何時設基礎梁,樓上說得很清楚,我想補充以上兩條,請各位大蝦指教;
005: Q:請問基礎梁配筋是按什麼算的? 比如開間6m的門式鋼架,柱下獨立基礎,基礎梁(我們說的地梁)高 為 l/12~l/10取,配筋怎麼算?
A:如果上面沒有牆體荷載的話,一般取較大柱底軸力的1/10,按軸心受拉構件計算一下就行了。
基礎梁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柱下端彎矩,協調地震時各基礎的變形,使基礎能共同協調工作,所以我認為基礎梁最好設在基礎頂面處。只有當基礎埋深很深時,才在接近室內地面處再設一道梁,以減小首層柱的計算高度。
「 若基礎埋深較淺時,基礎梁設在某個靠近正負零的標高處,基礎梁到基礎頂之間的柱就非常有可能是短柱甚至超短柱了」。這種說法在下有不同看法。所謂要避免短 柱的出現,是為了防止地震時短柱吸收過大的地震力,並發生脆性破壞。而基礎梁到基礎頂之間的短柱由於在地面下所以並不受地震力的直接影響,這樣做也沒什 么。但我會優先選擇把基礎梁設在基礎頂面處。 單獨計算,承受底層牆荷載,按連續梁計算!
這兩種地梁在PKPM里的建模方法,應當是不一樣的。
1:基礎拉梁即地基梁,應在JCCAD里按地基梁輸入計算出圖。
2:設在0.00處的地梁,是上部結構的一部分,應在PMCAD里一個標准層建模。用 TAT或STA計算出圖。由於沒有樓板,板厚和荷載都賦0。樓板應定義為彈性板。地下室層數應賦1。還要注意短柱問題